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浊毒目损病机探讨.pdf_第1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浊毒目损病机探讨.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收稿日期:2009211207;修订日期:2010202202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课题(No.Z2009214)作者简介:赵伟(19802),男(白族),贵州大方人,现任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工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浊毒目损病机探讨赵伟(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摘要:通过古今对浊毒、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探讨浊毒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浊毒在DR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分别从早、中、晚三期论述了DR浊毒目损可能的病机演变过程。提出了DR可能是气阴亏虚,痰湿瘀血蕴结,浊毒目损所致,其基本病理变化可能是“虚、瘀、毒”,浊毒目损可能是DR迁延深化、缠绵难愈的关键所在。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浊毒;浊毒目损;中医病机DOI标识:doi:10.3969/j.issn.100820805.2010.07.088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20805(2010)07217512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为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最主要的眼部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DR发病率高,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国外资料1,2报道,1型糖尿病发病5年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约为25%,10年后增至60%,15年后达75%80%;在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中,大约有20%40%出现DR,8%有严重视力丧失。国内调查3发现,2型糖尿病并发眼病者占35.7%。DR因其高发病率、高致盲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DR的防治研究备受医学界关注。笔者临床观察发现,“浊毒”在DR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运用解毒化浊之品治疗DR,疗效确切,然而文献却极少提及浊毒与DR的关系,笔者根据浊毒、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古今认识,拟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浊毒目损”的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1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祖国医学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一名称,但对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早有记载。如张子和儒门事亲刘完素三消论有:“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痒、痤痱之类”。河间六书宣明方论消渴总论记载,消渴一症可“变为雀目或内障”。证治要诀言:“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三消论:“夫消渴者,多变为聋、盲、疮、癖、痤、瘫之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将其纳入“视瞻昏渺”“云雾移睛”“血灌瞳神”“暴盲”“蝇翅黑花”等不同的病症范畴,亦有称“消渴目病”者。中医学对DR病机研究较多,早期的研究4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肝肾虚损、阴损及阳、目失所养是DR发生的基本病机;心脾亏虚、因虚致瘀、目窍闭阻是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则为其证候特点。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5是:一是阴虚燥热,耗气伤津,热灼络伤,一是久病致血瘀,气机不畅,二者均可致血行受阻,精血不能上注于目,目中气血瘀滞,精血不得正常输布,目失濡养,邪阻目窍而致目无所见。综观文献报道,对DR的认识,无论早期或是现在的观点,持“虚”与“瘀”者占大多数,治疗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滋养目络为基本方法。2祖国医学对浊毒与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的认识古医籍对浊毒缺乏系统论述,散在于“浊”与“毒”的描述之中,目前认为6,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之病理特性兼“浊、毒”两者之长,其致病更加广泛、凶险、怪异、繁杂、缠绵难愈、变证多端,甚至转为坏病。糖尿病属祖国医学的消渴病范畴,浊毒与消渴的关系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早有阐述,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灵枢五变:“余闻百病之始期,必生于风雨寒,外循毫毛而人腠理或为消瘅。”“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刘河间三消论说:“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这些理论较为系统地描述了消渴的发病机理:素体肥胖,痰涎壅盛和/或饮食肥甘,脾胃受损,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外感邪毒,脏腑功能受损,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可致消渴;五脏柔弱则正气亏虚,肺失敷布,脾不藏荣,肾不藏精,导致津液或精微输布障碍而致消渴;情志失调,肝气郁滞,肝失疏泄,脏气失和,气血津液代谢异常,阴阳水火调节失衡,消渴由生;淤血停滞,郁而化热,热盛伤津和/或气为血阻,津液不布而发消渴。由此可见,中医学理论认为消渴的发病与外感邪毒,痰湿、水饮、淤血等病理产物的代谢失常密切相关,而根据浊毒理论,痰湿、水饮、淤血等病理产物聚集日久均可化生“浊毒”,因此,消渴的发生与浊毒密切相关,浊毒可致消渴,而消渴又可产生浊毒,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致病缠绵难愈,变证峰起,故有学者认为浊毒是糖尿病病机的启变要素,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核心病机7,但文献研究尚未发现浊毒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论述。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浊毒目损病机探讨目前,浊毒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也获得医学界的肯定与重视,但浊毒与DR的确切关系尚未见报道。基于浊毒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共同发病机制可能气阴两虚,瘀血内阻,浊毒壅滞所致,其病理特点可能是“虚”“淤”“毒”,浊毒壅滞可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多发性、繁杂性、迁延性、反复性及难治性的关键所在,治疗上应酌情使用解毒化浊之品,笔者正藉此为理论依据进行解毒化浊法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相关研究,研究811发现,浊毒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笔者临床运用解毒化浊之品治疗DR有效,因此,笔者认为,浊毒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现代研究证实,高血糖状态、高血粘状态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内皮素、自由基、糖基化终产物、山梨醇等病理产物的增加与DR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而这些高表达的病理产物等就其病理特点而言则属于浊毒范畴,因此,现代医学研究反证了浊毒与DR有关。笔者推测:浊毒损目的机制可能是消渴日久,气阴亏耗,脏腑功能失调,水饮、痰浊、淤血等病理产物代谢失常,聚积体内均可化生浊毒,若浊毒日久不解,蕴结于目络,目络受损则可诱发和/或加重DR。DR浊毒目损的病机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消渴日久,气阴亏损,1571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0VOL.21NO.7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第21卷第7期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脾肾两虚,水液、痰湿运化失常,血运失常而成淤血,水液、痰湿、淤血聚积体内而影响脏腑经络功能,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又加重上述病理产物的生成与积聚,终致浊毒生成,目络受损。此期浊毒生成量少,目络损伤不重,临床表现主要为眼目干涩,轻微视矇。中期:水湿、痰饮、淤血的进一步聚积,浊毒明显增多,目络受损进一步加重,临床表现为明显视矇,视物昏花。晚期:浊毒大量积聚,目络明显受损,甚至导致目络失用,临床可见内障或雀目,甚则目盲。DR是因消渴日久,气阴亏虚,痰湿瘀血蕴结,浊毒壅滞,目睛脉络受损所致,其基本病理变化可能是“虚、淤、毒”,其中气阴亏虚是DR产生的始动因素,痰湿淤血蕴结为DR形成的病理基础,而浊毒壅滞,目睛脉络受损则可能是DR迁延深化、缠绵难愈的关键。参考文献:1MichihikeM.Incidenceandtime-trendofocularcomplicationsofID2DMinJapanJ.Diabetologia,1997,40(suppll):A496.2KempenJH,OcolmainBJ,LeskeMC,etal.TheprevalenceofdiabeticretinopathyamongadultsintheUnitedStatesJ.ArchOphthalmol,2004,122:552.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19912000年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病变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447.4谢学军,王明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5,5(2):86.5李世云,王明选,张科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8,30(3):317.6许筱颖,郭霞珍.浊毒致病理论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8.7吴深涛.糖尿病病机的启变要素-浊毒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1):24.8赵伟,李雪梅,杨娟,等.“糖络安胶囊”治疗糖尿病性膀胱21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8,40(9):34.9赵伟,李雪梅,杨娟,等.糖络安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0):33.10赵伟,李双蕾,唐爱华,等.浊毒清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8,38(12):18.11赵伟.从未病学理论探讨解毒化浊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759.(文献综述(收稿日期:2009205208;修订日期:20102022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30701090);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联合资助项目(No.20080572000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No.07300375);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科研类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粤教科函20083号)作者简介:袁源(19842),女(汉族),广东湛江人,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和开发工作.3通讯作者简介:何瑞(19722),女(汉族),广东兴宁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学研究工作.青天葵扩繁体系建立的研究进展袁源1,2,何瑞1,23,詹若挺1,2(1.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广州广东510006;2.教育部(省部共建)中药资源科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广东510006)摘要:查阅近5年相关文献,综合分析青天葵扩繁体系的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对青天葵在品种鉴别、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扩繁技术是青天葵药材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综述为建立可操作的青天葵扩繁体系,进一步实现工业化生产打下基础。关键词:青天葵;扩繁体系;品种鉴别;人工栽培;组织培养DOI标识:doi:10.3969/j.issn.100820805.2010.07.089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0805(2010)0721752203CurrentProgressonthePropagationSystemofNerviliafordiiYUANYuan1,2,HERui1,23,ZHANRuo2ting1,2(1.ResearchCenterofChineseHerbalResourceScienceandEngineering,Guangzho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006,China;2.KeyLaboratoryofChineseMedicineResourcesofMinistryofEducation,Guangzho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006,China)Abstract:ThepaperreviewedrecentdevelopmentsinthepropagationsystemofNerviliafordii(Hance)Schltr.NerviliafordiiisoneofthefamousherbinsouthChina,whichhasbeenfullystudiedinspeciesidentificationandcultivationtechniques.Artifi2cialpropagationisanimportantapproachtoensureasustainabledevelopmentofNerviliafordiiresource.Keywords:Nerviliafordii;Propagationsystem;Speciesidentification;Artificialcultivation;Tissueculture优质稳定的中药材资源是实现中药现代化,提高中药材国际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在我国近千种中药材资源中,有近七成为野生资源。由于多年掠夺性开发导致野生药材资源日渐匮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