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及国家地质公园评价_第1页
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及国家地质公园评价_第2页
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及国家地质公园评价_第3页
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及国家地质公园评价_第4页
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及国家地质公园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 东 地 质 2007 年 3 月 GUANGDONG GEOLOGY 第 22 卷 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 及国家地质公园评价 刘金山 任 凯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广州 510440) 摘 要 应用地洼学说探讨 广州番禺莲花山 风景区的 构造运动及地壳演化历史 , 对 其 古采石场遗迹年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 论述了古采石场遗迹之采矿技术方法和工艺特征 ,其 采矿方法是露天开采法与地下矿房采矿法相结合。 阐述 了莲花山丹霞地貌之物质组成、形成环境 等, 发现了以狮子岩为代表之典型的古海蚀崖蘑菇地貌。在莲花山北东麓发现第三纪与白垩纪地层接触关系地质界线剖面,地层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关系。论述了 4 种地质遗迹之规模 形态与美学特征 , 挖掘出由 4 种地质遗迹所表现的各种特质多种美学意境。描述 其旅游资源众多特点及 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特点 ,并 对莲花山拟建国家地质公园进行评价及赋分,其结果 12 项指标总评分得 77.5 分 , 完全符合国家级地质遗迹或国家地质公园条件。 关键词 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 丹霞地貌 旅游资源 评价 莲花山 风景区 广州番禺 地质遗迹( Geological remains 或 Geoheritage )是地球在长期演化中留给全人类极其珍贵的财富,失而不能复得,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地球过去与未来的钥匙,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有保护和永世传承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地质遗迹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在积极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原则下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发展旅游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都具有巨大作用。利用地质遗迹建立地质公园是保护和利用地质遗迹资源的最有效措施,是当今国际潮流。因此研究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广州市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莲花山风景区为国家 4A 级旅游区,位于广州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属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管辖,地理坐标:东经 113 29 22 113 30 5 , 北纬 22 00 3 2258 54 ,面积 313 公顷。以其丹霞地貌构成的“莲峰观海”美景而被列入“新世纪羊城八景”中,备受游人青睐。还有由二千多年前 西汉 古南越国王室工匠采矿遗迹,凿痕累累,磨崖千尺,规模之宏大,采矿方法之奇特, 堪 称国内外稀罕而典型!更有 最近 发现的以狮子岩为代表的全新世早期古海蚀崖,于丹壁之上横展千米,其壮观伟岸令人叹为观止!再有保存清楚的中生代与新生代之划时代界线剖面,蕴藏着 不 少重大的科学奥 秘 。诸 多自然遗产共生组合,其自然完整性和丰富多样性均达到完美体现。在 地学和美学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试图从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分析入手 ,剖析其成因机理和科学内涵,揭示内部结构规律 本文 2006 年 11 月收到。 参加野外工作的还有刘千红、黄健民、曾茂华、范永久等同志。 2 广 东 地 质 第 22 卷 和展示科学美,通过描述物质形态特质揭示其美学意境特征。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进行评价赋分。通过评分,莲花山拟建国家地质公园得分 77.5 分 , 符合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条件。 1 区域地质背景(地壳演化历史) 本文所 指 区域,是指以莲花山为中心取半径 20 km 作圆的圈定区域,包括番禺区 绝大部分 、海珠区以及越秀区和黄埔区南部、东莞市西部 (下 简称本区 ) 。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按照陈国达地洼学说,本区位于东南地洼区南部浙粤地穹系 的 南端中部。 本区自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 晚志留世为南岭地槽演化阶段。地壳性质较为活动。断裂作用明显,并由构造运动引起岩浆大量侵入,使得侵入岩浆与先形成的岩层在力的作用下混合生成混合杂岩或片麻杂岩。岩石变质程度深。如莲花山西侧之石基、桥山、东西庄一带中元古代厚度 大于 3 000 m 的云开岩群石英质变质片岩、角岩、千枚岩、二长片麻岩及厚度 大于2 000 m 的震旦纪变粒岩、板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火山凝灰岩等组成的复理石建造、细碧角斑岩建造就是见证。所代表的古地理环境是大陆斜坡半深海至深海。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岩层褶皱,并产生 NW EW 向断裂,地壳性质在很长 时间上保持优地槽强烈地活动性。奥陶纪地壳仍保持活动性,在番禺北 部的 南村、钟村、新造等地,可见到片麻状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大量侵入,直至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才使地壳抬升隆起,地槽全面回返。 晚古生代早泥盆世至中生代中三叠世,本区为地台演化阶段。早泥盆世为地台初定期,中泥盆至早二叠世末为地台和缓期,构造运动趋于宁静,地壳性质较为稳定。地貌上先后表现为河流滨海、滨海湖沼、滨海沙滩、浅海湾等。虽然本区 D、 C、 P 地层尚未见出露,但是在钻孔中及本区附近发现的泥盆纪至二叠纪地层中的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粉砂质泥岩、煤 层及泥炭等陆缘台地海陆交互相沉积物特征便是沉积盆地稳定性的标志物。晚二叠世末至中三叠世转为地台余定期,保存在中三叠世地层中的泥灰岩、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便是盆地余定期的标志物。 燕山运动对本区影响较大。自晚三叠世至今,本区进入地洼发展阶段。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为地洼初动期,地形反差较大。晚侏罗世地壳演化进入地洼激烈期,产生大量的岩浆侵入活动,在西山、新造、长洲等地形成各种粒度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石英闪长岩,同时在地洼盆地中堆积了厚达万米的类磨粒石建造、红色建造及陆相火山杂岩建造。断裂构造以 NW或 NNW 向为主。至白垩纪时,岩浆火山活动才逐步减弱。这期间燕山运动各个幕次表现明显,并被清楚的记录在白垩 纪 地层中各个不整合接触面上。 在越秀区光塔路与海珠北路相交处的建筑工程地基开挖时,发现一窝长形恐龙蛋,共 12 枚,赋存于晚白垩世三水组中下部地层中。白垩系总厚 600 1 500 m。古地理环境为炎热而潮湿的内陆湖泊或山间洼地。从第三纪起喜马拉 雅运动使本区进入地洼余动期,地壳运动逐步走向和缓,沉积了红色建造,含褐煤油页岩的砂页岩建造,含膏盐的砂页岩建造。岩浆火山活动以玄武岩为主。地壳活动方式为升降运动,从而导致海陆变迁 ,古海岸线摆动,盆地中心迁移现象,这些在莲花山第三系莘庄组岩石中都有记录。第四 纪 更新世,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区域性差异块断升降运动。珠江第 1 期 刘金山,任 凯: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及国家地质公园评价 3 三角洲盆地形成并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砂、砾、泥质夹腐殖层及蚝壳层。莲花山就是在这个时候由块断升降运动形成 的 低山台地。全新世早期地壳反 复 活动,不同程度的火山喷发,形成大量火山玄武岩及沉凝灰岩堆积,以及现代地震带和活动断裂带的存在,都表明本区地壳目前仍为较强的活动性质。 2 地质遗迹特征 2.1 地质遗迹分类及地层岩石特征 ( 1)地质遗迹分类 根据国家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的分 类,莲花山地质遗迹可分为 3 大类 4 小类 。 地貌遗迹类: i 丹霞地貌,分布于整个莲花山; ii 古海蚀崖地貌,分布于莲花山东麓中部 。 地层遗迹类: iii 地层接触关系地质剖面,分布于莲花山北东之根部 。 矿床遗迹类: iv 古采矿场遗迹,主要分布于莲花山东麓,其次在西部也有少量分布 。 ( 2)地质遗迹地层岩石特征 丹霞地貌、古海蚀崖地貌及古采矿场遗迹的地层岩石均同属新生界第三 纪 莘庄组 ,时跨整个古新世,地层同位素年龄为 65 56.5 百万年前。由一套总厚度 大于 150 m 的紫红至暗红色杂砾岩、杂砂岩、含砾岩屑杂砂岩和含砾砂质泥岩夹黑色劣质油页岩薄层组成。其含砾岩屑杂砂岩占总量 90%,呈巨厚层状,块状构造,单层厚 3 10 m,层理不发育,结构均匀,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岩屑,硬度适中,很适宜古人建材取石。岩层产状稳定,倾向245 255,倾角 12 15。 地层接触关系地质剖面岩石特征与上述遗迹略为不同。在莲花山东北端边缘山根处,清楚地看到白垩 纪 大塱山组与第三 纪 莘庄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下 部大塱山组顶部岩性为薄层石英粉砂岩或石英细砂岩夹灰色页岩,或薄层粉砂岩、细砂岩与页岩互为夹层。岩石固结程度高,硬度大,倾向 250 260,倾角 14 15。上覆地层莘庄组为紫红色含砾岩屑杂砂岩,岩性如上所述。 2.2 地质遗迹内部结构及成因特征 ( 1)丹霞地貌内部结构及成因 由第三 纪 紫红色含砾岩屑杂砂岩构成的丹霞地貌,观其结构,砾、砂、泥,大小颗粒悬殊,大者 30 cm,小者 1 2 mm,或微至 级粘土,且砂砾棱角尖锐尚无磨圆痕迹,砂砾均被红色氧化铁质物和泥质物胶结。岩层内部微物质特征均说明是未经过搬运而 迅速堆积形成的,其中大量的氧化铁质的存在又说明是形成于大陆上的氧化环境。区域资料表明岩层厚度空间变化巨大,证明是在内陆盆地边缘之山麓由古泥石流快速堆积形成的。然后经过漫长的成岩作用和其后的地壳运动,使岩层抬升遭到风化剥蚀,逐步演化成今天的丹霞地貌景观。成岩后的地貌演化大致可分为 3 个阶段: A、 大陆边缘产生块状断层作用,形成断层走向平行于海岸的陡峻的断层阶地或称台地 ; B、 风化作用与流水侵蚀作用使台地边缘裂隙形成微形水沟 ; C、 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和生物作用,微型水沟进一步发展为巨型深谷、巨型丹壁、4 广 东 地 质 第 22 卷 巨型奇峰。 ( 2) 古海蚀崖地貌结构及成因 古海蚀崖地貌位于莲花山东麓海拔 50 60 m 之丹壁上,面朝狮子洋,呈水平线状分布。尤以狮子岩一带的古海蚀崖地貌更为典型而突出,保存颇为完整,崖壁之“刻痕”发育完善,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槽、海蚀龛等等无数,或疏或密,排列成行,深者穿岩达 1 m 多,小者几厘米不等。在区域对比上,南部浮莲岗、北部海珠区赤岗、七星岗、长洲岛 平冈 圩 、增城 新塘天后宫 等地的古海蚀地貌一律存在于同一地层的不同水平面上。表明它们是由同一作用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前辈们有中 山 大 学 吴尚时教授、陈国达院士、 F.V.Richthafen(德 .李希霍芬)、 Arn.Heim(哈安姆)、 W.Panzer(卡沙)等早有论述。据省地质调查院在七星岗海蚀壁龛(标高 2.5 m)和石碣海蚀洞(标高 3.0 m)内采得贝壳 C14 年龄测定为 4 640 280 a,B.P.,研究认为莲花山古海蚀崖时代为全新世早期,年龄值 大于 5 500 8 500 a,因为高程远大于上述各地。 (3)地层接触关系地质剖面内部结构与成因 如前所述,下伏地层白垩 纪 大塱山组顶部主要为薄层石英细 (粉 )砂岩夹灰色页岩,单层厚度一般 5 10 cm,镜下观察岩石中石英细砂颗粒分选好,粒度 均匀,滚圆状,主要矿物为石英质,孔隙式胶结或接触式胶结,胶结物为泥质或炭质。岩层中水平层理、微斜层理、微波状层理十分发育,并在泥页岩中见大量介形虫、轮藻及蠕虫孔穴等潮上带或潮间带标志古生物化石。根据指相沉积构造和矿物结构特征以及古生物群落标志不难看出为河口三角洲相沉积成因。 上覆地层第三 纪 莘庄组底部为紫红色含砾岩屑杂砂岩,单层厚度巨大,层理极不发育,局部见沙泥液化流动构造及底冲刷构造,在区域上该地层中见鱼化石及被子植物化石和哺乳动物碎片。岩石不等粒结构,砾石大小悬殊,成分复杂,棱角尖锐,胶结物为泥质和氧化铁质,多呈基底式胶结方式。这种结构构造证明是大量碎屑物以极快速度堆积形成的,分析认识是盆地边缘山麓相古泥石流成因。 上下两套地层岩性、古地理环境及古生物群落均突然变化,但地层产状大致一致,证明有短暂沉积间断。说明在下伏地层沉积后地壳一度平稳上升,曾遭受风化剥蚀,但为时尚短,不久后地壳又平稳下降,接受新的沉积,是一种假整合接触关系。 (4)古采矿(石)场工艺结构及年代确定 古采矿场工艺结构特征 采矿方法以露天开采法与地下矿房式开采法相结合,工具是铁锤、铁钎、铁凿,附加绳索木架 , 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采矿技术。露天 开采法是先开一个约 60 m2 天坑,揭去上部风化层后,再开采下部新鲜岩层,每一层又分若干条幅分凿,每条幅宽 50 cm,厚 70 cm。为操作方便在一定深度留采矿平台。若上部风化破裂的岩层厚,为减少剥离量而采用地下矿房式开采,矿房间留有规则之矿柱,以支撑采空区。开采工作台面非常平直、工整。凿路有章,图案典雅,或“入”字型凿痕,或单斜迭瓦式凿痕,均排列有序,规律不乱,整齐美观。取石方法讲究,切割规范,或上或下,一律保存着水平面。保留柱面或工作面则高度注意垂直方向呈 90状态,不弯不斜。所发现的 15 个采矿场中有 14 个 在山东麓近水处,仅 1 个位于北西边位置低洼处,说明山东侧近水,运输方便。开采规模巨大,采场一个接一个,南北展布 1 500 m,宽 50 200 m,开采深度 30 40 m,大约一共取石料第 1 期 刘金山,任 凯: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及国家地质公园评价 5 300 多万立方米。此采矿(石)场绝非一般民间所为,也非各个历史时期所留,应是王宫国家所为,因为需要很大财力、人力和技术手段方能办得到,并且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采矿(石)的。否则,各个历史时期会留下不同技术特征的开凿面。 古采矿场年代确定 经过对古采矿场考察,一个问题被提出:这些采下的大量石料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采矿年代问题也有望解决。经过对广州市古代建筑用石普查,发现广州南越国宫和象岗山南越文王墓之大部分用石与莲花山岩石有相似性,于是分别对南越国宫、象岗山南越文王墓及莲花山古采场采样送广东物料测试中心检测分析,惊人的发现这三处样品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相同性!甚至于矿物内部结构,石英颗粒外形以及异常波状消光现象均高度一致,矿物含量比也高度一致(表 1),其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显示也 有 高度的一致性和相似性 (表 2),这就有力地证明这些大量的被采石料是用于建南越国宫殿和南越文王陵墓 玄官 去了。南越国(公元前 214 年)为西汉时 期,距今 2 220 年 。 表 1 莲花山与南越国宫及文王墓石的矿物成分对比 注:由国土资源 部广州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提供鉴定报告( 2006 年 9 月 11 日) 表 2 莲花山与南越国宫及文王墓石的化学成分对比 注:化学分析由广东省物料实验检测中心承担,执行标准: GB/T14565 93( 2006 年 9 月 11 日)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朱照宇对此也做了大量研究,对广州附近南海西樵山、桂城、三水走马营、黎边山、华涌、广州北郊、南郊等地及番禺莲花山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岩石 学研究,也得出南越国宫和南越文王墓的石料绝大部分来自番禺莲花山的结论。于是,国务院很重视莲花山古采矿(石)场的保护,并以“西汉古采石场遗址”为名称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 地质遗迹规模形态及美学特征 (1)丹霞地貌规模形态及美学特征 整个莲花山在平面上呈树叶形,长轴长 2 850 m,采样 地名 石英 % 岩屑 % 长石 % 白云母 % 褐铁矿 % 胶结物 % 岩屑成分 % 胶结类型 磨圆度 分选度 石英消光现象 莲花山 50 55 25 30 15 20 1 2 1 35 40 流纹岩 基底式 很差 异常波状消光 南越国宫 50 55 30 35 10 15 1 2 1 30 35 流纹岩 基底式 很差 文王墓 40 5 35 40 15 20 1 5 35 40 流纹岩 基底式 很差 采样 地名 SiO2 % Al2O3 % K2O % TFe2O3 % CaO % MgO % Na2O % 微量元素 ( 10 6) Zr Sr Cr Y Ga Ni 莲花山 78.55 9.73 4.8 1.91 1.45 0.37 0.14 0.03 0.01 0.02 0.01 0.001 .0003 南越国宫 78.53 10.14 4.72 2.24 0.29 0.34 0.36 0.03 0.01 0.02 0.01 0.001 .0003 文王墓 79.21 9.74 4.64 2.60 0.15 0.32 0.17 0.03 0.01 0.02 0.01 0.001 .0003 6 广 东 地 质 第 22 卷 短轴宽 1 100 m,总面积 313 公顷。在剖面上呈船形,最高处海拔 108 m,四周山底基部海拔仅 0.5 m,相对高差 107.5 m。船形 地 两头呈尖形,特别是向北一头地形尖如巨轮分水头。船形地四周发育有天然巨壁 9 列, 巨壁上多翠榕红棉,展枝凌云;有孤峰 36 座,峰巅古松老树抱石探海,展示生命奇迹;还有奇岩巧石 81 尊,尊尊神奇,如斧劈石,剑石、根抱石、云石、八仙石、醉汉石无不奇特。尤其是船形地中心最高地挺拔耸立的明代莲花塔,就象是船的一根巨桅,远远望去给人以巨轮出海凯旋的壮美!若是夕阳晚照,则山如巨轮凯旋,气势非凡;若朝阳迎辉,则山东丹壁生辉,与珠江碧流争艳。船形山体与珠江三角洲平原,丹岩与碧流,柔与刚,形与色,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天然图画。 (2)古海蚀崖地貌规模形态及美学特征 古海蚀崖地貌分布于莲花山东麓半山腰绝壁间,横展 绝壁如带,南北长 1 200 m,可谓壮观。古海蚀崖高约 2 10 m,最大达 15 m。海浪刻槽深 0.5 1 m,最深达 2 m(如狮子岩)。在丹岩绝壁间形成波浪刻痕,凹槽、冲沟、海蚀洞等等,时深时浅,时隐时现。有似岩屋石檐者,有似蘑菇葫芦者;更有象雄狮者,微妙微俏。特别典型者要数狮子岩,高 6 m 余,长 10 m 余,厚 2 m,状若雄狮而卧。岩中有门洞,可容一人穿过,若狮之腹;浪蚀之石嵯峨奇特,妙若狮头狮腿,可谓神形兼备。 其 知名度之高,影响之大,以至于东邻之珠江称“狮子洋”,身后之大山称”狮子山”(莲花山旧称)。狮子 岩是极为典型而稀有的古海蚀蘑菇地貌,其地质美学特征犹为显著。 (3)地层接触关系地质剖面规模形态与美学特征 该剖面位于莲花山东北部边缘,纵向长 900 m,横向宽不足 10 m。剖面地形陡峻,坡度 80 90,下部 地层由于单层薄且夹泥质页岩而抗风化能力弱,因此在地貌上形成凹槽一线,直通南北,宏大壮观。这一地质界线,非一般地层岩组界线,而是中生代与新生代划时代的大界线;这一界线上下不仅地貌岩性不同,而且古地理环境和古生物群落都不相同;这一界线标志着以大型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至此大绝灭!更为高级的哺乳动物从此产生并爆发性的大发展!这一界线上下岩层记录了远古地壳演化的历史。 该剖面 更 多的是给予人类科学美、理性美,这样审美才能全面领略和理解这个地质剖面的美学特征。 ( 4)古采矿场规模形态及美学特征 据统计,莲花山古采矿(石)场共 有 15 座,座座神奇,巧夺天工。它们是燕子岩石场、剑门石场、狮子岩 观音洞石场、百福图石场、莲花山 南天门石场、飞鹰岩石场、海仙池石场、八仙岩石场、无底洞石场、顺景岩石场、树抱石石场、大佛洞石场、碧莲池石场、四方池石场和洞天波月石场。这些石场几乎是一个紧挨一个,连续长 1 500 m。由于是古代王宫工匠采石,因此采石技术和工艺特别讲究,一边开采一边修饰,修饰刻纹美观,规则不乱,宽度相等,一律为 18 cm,每一版刻纹图案上下分别有水平刻线两条,线距 2 3 cm,特别规范,证明古人采石不仅工艺技术规范,而且有严格的 管理制度,使得采石场虽多而不乱。采石场的技术工艺性与艺术美观性均达到高度一致。 由采石而遗留的孤峰丹壁、石门奇洞,不计基数。据统计,有红岩石门 6 道,道道雄关惊险,鬼斧神工(刀门、剑门、天门、鬼门、仙门、福门);有莲花碧池 7 方,方方瑶池仙源,秀色迷人(有莲花池、碧莲池、瑶池、天池、月池、泉池、四方池等);有赤岩丹洞 8 座,座座大佛观音,神光仙气(观音洞、神仙洞、八仙洞、大佛洞);有飞瀑流泉 10 处,季节轮回,变化莫测(多为季节性瀑布);有深涧峡谷 18 条,条条深壑幽静,清风传歌(清风谷、断魂谷、一线天、鬼谷、仙谷 );有丹岩孤峰 36 座,座座如剑如柱,高耸云际 (如南天柱、第 1 期 刘金山,任 凯: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及国家地质公园评价 7 云根峰、剑峰、莲花峰、洞月峰、老君峰 );有奇岩巧石 81 尊,尊尊如雕如刻,宜诗入画(如根抱石、罗汉石、醉汉石、宝塔石、仙人桌、神仙登)有大小丹崖赤壁 800 面,面面朝霞映彩,夕阳生辉。这一切都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展现在这座天然的殿堂中,如同一道道屏风,一幅幅画卷,一尊尊雕塑,统一于这绿色生态环境中均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真乃“人工无意夺天工”。 3.4 自然生态及人文景观特征 ( 1)自然生态特征 据初步调查,莲花山有梅花鹿、猕猴、果子狸、刺 猬、虎纹蛙、猫头鹰、褐翅鸦鹃、游隼、票鸮、雉鸡、红嘴相思鸟、孔雀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和稀有动物 10 多种,受国家保护或有重要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近 100 种。在山顶莲花湖建立有13.14 公顷面积的鹭鸟自然保护区,计有 6 000 10 000 多只白鹭和灰鹭常年在此栖息繁殖。植物有木桫椤、福建柏、野生荔枝、观光木等国家一、二类珍稀植物 11 种,有油杉、华南五针松、长叶竹柏、华南锥闽楠、土沉香、野生毛茶等国家三级保护和珍贵的野生植物 307 种(类),栽培当地乡土树种花卉 161 种。还有成片的特色林相:紫竹林相、台湾相思 林相、细叶桉树林相、桃树林相、华南五针松林相以及国家珍稀植物保护区、湿地保护区、草地保护区。这里既有密林深处,也有疏林草地、草坪、湿地等生态地貌自然组合而相得益彰。整个风景区处处郁郁葱葱,植物覆盖率达 86%,自然环境清幽秀美。 2001 年 8 月通过了 ISO9001、ISO14001 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一秀“。 ( 2)人文景观特征 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个。这在国内地质公园中是少有的。西汉古采石遗址是国务院于 2001 年 6 月 25 日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采石形成的奇石巧岩,丹壁石门、峡谷天缝、碧池伟岸、不计 其 数 , 令人叹为观止。位于莲花山极顶的莲花塔,是 广东 省人民政府于 1989 年 6 月 29 日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建于明万历 40 年( 1612)年,塔高 48.46 m,八角形,外观 9 层,内部 11 层,为砖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内有步梯可登至顶层观光。莲花塔是珠江入海口第一塔,高耸山顶 , 数 十 里可见,历来就有导航作用,故有省会华表之称。位于莲花山北部山峰上的莲花城,是省人民政府于 1989 年 6 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莲花城建于清康熙三年( 1664 年),为实行 “禁海移民”而建城塞派兵驻守,城内有兵房墩台等遗址。 1841 年 1 月25 日钦差大臣琦善密约英军首领义律来此城商谈善定事宜章程(英称穿鼻草约),此后割让香港于英国,记载了鸦片战争这一中国人民为之痛心的历史。莲花城还被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代人文景观有特大型“望海观音”金像和“观音阁”。望海观音金像 1994年 10 月建成开光,总高 40.88 m,用 120 t 青铜铸成,外帖纯金 180 两,是目前箔金铜像世界之最。观音阁 1997 年 10 月落成,为大型仿古单体建筑, 3 层,面阔 7 间开,有外廊,建筑面积 3 872 m2,雄伟庄严,气势恢宏,古色古香,内供千手千眼观音一座,以及大小观音像 1 000 座,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观音文化场馆。 3.5 地质遗迹共生组合及旅游资源特征 ( 1)共生组合特征 在莲花山 313公顷范围内能有 4种地质遗迹共生组合是不可多得的。丹霞地貌、古海蚀崖、古采石场及地层接触关系地质剖面这 4 种地质遗迹共生组合于一山,8 广 东 地 质 第 22 卷 对于莲花山地质遗迹的整体价值大大地提高了。从科学上说每一种地质遗迹都相对独立地具有单独学科的科学意义,而多种地质遗迹共生组合就势必具有众多学科的科学意义。从美学上说,每一种地质遗迹都相对独立 地具有独特的美学意境,而多种地质遗迹共生组合就势必具有多种美学意境的特质存在。因此由这 4 种地质遗迹构成的点、线、面、圆、方、直、曲等多种特质组合就会创造出奇险、雄伟、壮丽、热烈、神秘、幽静、古老、旷阔、清秀等美学意境。同时,这 4 种地质遗迹共生并演示出的形态美、韵律美、和谐美以及由此揭示出的理性美和科学美而统一于一山之中,使 其 与众不同。 ( 2)旅游资源特征 经研究发现莲花山旅游资源有以下特点: a、 地质遗迹资源共生组合特点。 b、 双遗产特点。即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共存一山。自然遗产主要指 4 种地质遗迹,文化遗产主要指 1 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 2 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古采石场遗迹本身就具有双重遗产性质。 c、 空间上集中分布特点。面积小遗产多。 d、 具有大中小尺度和微尺度景观特点。 e、 季节变化的特点。雨季多瀑布,春季红棉花开,夏季“莲花节”等等。 f 、 佛教文化的特点。观音洞 、 大佛洞、贴金观音巨像 无不充满佛教文化特色。 g、 温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特点。特别是秋冬两季气候特别宜人休闲度假旅游。 h、 古老神奇特点。特别是西汉古采石场遗迹,二千多年前的古人用手锤开凿大山巨石留下凿痕累累的开采面、岩柱、孤峰、丹壁等等奇观,无不 令人叹为观止。 l、 岭南植物特点。拥有巨榕、米兰王、野荔枝、木桫椤、观光木等等独特珍稀植物。 4 国家地质公园评价 评价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评价标准评价及赋分。在每一标准评价中只需选其具价值的一种或两种地质遗迹作为代表来评价赋分,其余不作评价。必要时也可选用多种遗迹评价。 4.1 自然属性评价 ( 1)典型性评价 莲花山西汉古采石遗迹,其内容主要是 2 220 年前古南越国开采红砂岩石料用以建造王宫及陵墓 玄 官 ,采石历史之古老、开采之规范、技术工艺之高超、规模之宏大、采场特征之典型、遗留 面之美观,可谓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中国国家典型意义,是华夏文明古国之象征。目前在世界地质公园或自然遗产名录中,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 788处( 2004 年)世界遗产中还没有该类遗产出现。在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 85 处国家地质公园中也无该类遗迹出现。因此其特殊典型性极为显著,应得满分 15 分。 ( 2)稀有性评价 莲花山西汉古采石场遗迹,不论从年代、类型、内容、规模上对比,还是从技术方法、工艺精美度上评价,这在世界上都属稀有的,在国内是唯一的。这是因为古老的中国在二千多年前在采石与石头建筑技术进入辉煌时期,欧洲各国在这方 面还处于萌芽阶段,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非洲大陆还没有被人发现呢!埃及金字塔虽然古老,但它是石头建筑而非古采石场,不属地质遗迹类。埃及阿斯旺市郊有一个古采石场遗址,但年代不确切,所采石为花岗岩,花岗岩硬度大,可以断定在二千多年前的全人类采石技术根本没有达到能开采花岗岩的水平,只有在科学进步到公元 6 世纪以后才逐步能够开采坚硬的花岗第 1 期 刘金山,任 凯: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及国家地质公园评价 9 岩。因此埃及的古采石场应远远晚于中国莲花山西汉时采石场。在省内可见东莞市燕岭古采石场和番禺大岗镇古采石场,前者为明代,后者为清代,年代新近不可对比。在国内可见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采冶 遗址,时代久远,可追溯至西汉以前或殷商时期,但矿种有别,铜绿山是金属矿采冶遗址,再一点从美学上莲花山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其稀有性保守一点至少应属本项 b,得 12 分。 ( 3)自然性评价 莲花山古采石场遗迹自然性属于本项“ 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 8 分)”,即古采石场遗留下来的开采面、开采台阶、矿柱和矿房均基本保持着当时的自然状态,无人为破坏现象。至于局部有小型自然崩塌现象,乃自然所为,不在人为破坏之列。因此应得满分 8 分。 ( 4)系统性和完整性评价 莲花山古采石场遗迹属于“ a遗迹的形 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 10 分)”,应该是指古人凿石形成的遗迹过程和现在能观赏到的那些古开采面、古工作台阶、古矿柱、古矿房和古凿痕,而那些都保存得系统而完整,可视内容丰富多样多彩。通过表观现象能给人以鲜明的主题印象和对古人的技术操作、工艺水平能够理解并产生联想,从而获得有关历史的和自然的感知。因此系统性和完整性应该得满分 10 分。 ( 5)优美性评价 莲花山古采石场遗留下来的丹壁、孤峰、奇石、峡谷、石门由采空区或采坑形成的碧池荷塘犹如一道道绚丽的屏风,一尊尊神奇的雕塑,一幅幅秀丽的山水画,美得使人不敢相信这一切是人工所为,因此古有“人工无意夺天工”之赞叹!还由于这一切又与大自然形成的美丽的丹霞地貌及神奇的古海蚀崖地貌相结合,再有岭南独特之绿色植物群落的天然装饰,以及自古以来人工点缀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人游其中,步步有景,景景奇观。而且在大中小各种尺度都能观赏到不同美学意境的画面。比如在石景山风景区作中小尺度观景,有如苏州园林之秀,但更显奇险和雄伟;在山顶莲花塔或莲花阁一带作大尺度观景,远望狮子洋烟波浩渺,白帆点点,有如八百里洞庭之壮阔浩荡。因此优美性应是“ b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7 分) ”,得 7 分。 ( 6)科学价值评价 莲花山古采石场遗迹具有采矿学及沉积岩石学与矿物学的研究价值。古海蚀崖地貌遗迹具有地貌学价值,对第四纪以来中国海岸线变迁及未来海岸演化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 也 具有重要研究意 义。地层接触关系地质剖面具有地层学、古地理学 等方面的科学价值。丹霞地貌则具有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重要研究价值。但由于莲花山不是象国内外其他自然遗产地那样是原始或次原始森林,故在生态学方面显得明显不足。总体评价为在地学具较高的科学价值,符合 b, 得 2 分,在生态学 上 具一般的科学价值,符合 c, 得 1 分。地学 方面价值和生态方面价值相加,即科学价值得 3 分。 4.2 社会属性评价 ( 1)面积适宜性评价 按联合国提出的由国家建立的保护区“不小于 1 000 公顷面积”比较,莲花山总面积 313 公顷实在太小了。但按我国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中面积适宜性该项指标“ 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 6 分)”,“ b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 4 分)”,则认为莲花山保护区已被审批为国家 4A 级风景名胜区,现实证明已经是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各种遗迹没有因为面积小而遭到破坏,应该是满足10 广 东 地 质 第 22 卷 a。但考虑到面积离国际标准 甚远,因此将面积适宜性降到 b, 得 4 分。 ( 2)经济和社会价值评价 莲花山交通十分优越,每日有旅游专车专船往返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每年接待游客在 80 140 万人次之间, 2002 年营业收入 3 163 万元人民币,利润总额 680 万元。游客主要来自广州、香港、澳门、南亚各国以及国内各地区。因此认为符合“ 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6 分)”与“ 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 3 分)”之间,得 4.5 分。 ( 3)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评价 莲花山 4A 级旅游保护区现有机构设置为:环卫部、安保部、导游部、服务部及管理委员会。人员配备为:总人数 200 人,其中领导层 10 人,导游人员 12 人,安保员 24 人,环卫人员 70 人,服务人员(宾馆住宿和餐馆) 84 人。符合“ 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 小于 20%( 3 分)”,因此得 3 分。 ( 4)边界划定与土地权属评价 边界划定与土地权属符合“ 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 2 分)”,由于缓冲区的土地使用权属证还未取得,故只能符合 b, 得 2 分。 ( 5)基础工作评价 基础工作做得差 ,符合“ 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 2 分)”。得 2 分。 ( 6)管理条件评价 保护区管理条件符合“ 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