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1- 目 录 1 第一章 总 论 . 1 1.1 概述 . 1 1.2 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 2 1.3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 4 1.4 项目概况 . 5 1.5 研究结论 .11 2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 2-1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 . 2-1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2-2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2-4 3 第三章 市场或需求预测 . 3-7 3.1 粮食供求现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 第四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22 4.1 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 .22 4.2 产品方案 .24 5 第五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25 5.1 项目区范围 .25 5.2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25 5.3 社会经济条件 .27 5.4 退耕还林现状 .28 5.5 基础设施现状 .28 6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 .29 6.1 设计原则 .29 6.2 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 .30 6.3 工程设计 .31 - 2- 6.4 工程量汇总 .40 7 第七章 项目实施进度 .43 7.1 进度计划 .43 8 第八章 组织管理与实施 .45 8.1 组织机构 .45 8.2 施工管理 .45 8.3 资金管理 .46 8.4 招标方案 .46 8.5 质量管理 .47 9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49 9.1 建设投资估算编制 .49 9.2 流动资金估算 .51 9.3 项目投入总资金及分年投入计划 .51 9.4 投资指标 .51 10 第十章 项目招标方案 .53 11 第十一章 效益分析 .57 11.1 财务评价依据 .57 11.2 收入、税金及附加费估算 .57 11.3 收益估算 .58 11.4 成本估算 .58 11.5 总成本及经营成本 .58 11.6 项目收益预测 .58 11.7 资金来源与运用分析 .59 12 第十二章 结论与建议 .60 12.1 经济效益 .60 12.2 社会效益 .60 - 3- 12.3 环境效益 .61 12.4 评价结论 .61 - 1- 1 第一章 总 论 1.1 概述 1.1.1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四川省 *市 *县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 项目业主: *市 *县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 建设 法人: *市 *县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 办公室 建设地点: 四川省 *市 *县 1.1.2 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规划组发改办农经20061781号关于做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四川省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为推进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县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发改、农业、林业、水利、财政、实施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 *市 *县退耕 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本项目建设法人。 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协调统筹安排,监督检查项目的实施。 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日常管理和监督,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协调各相关部门实施项目建设,保证人员、资金、措施、工程、培训到位,参与项- 2- 目总结,提供项目验收资料,并负责项目的其它相关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由县发改委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各成员单位分别抽调一名工作人员组成。 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1.2 编制 的依据 和原则 1.2.1 编制依据 一、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 法规、政策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规划组发改办农经20061781 号关于做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2 四川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川天退 20094 号四川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3四川省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7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 法实施办法 二、基础资料 ( 1) 建设单位与我 公司 签定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的 委托书 ; ( 2)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文件、资料等 。 三、遵循的标准、规范 (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 1993 年局部修订( GBJ10-89) ; - 3- ( 2)钢结构设计规范( GBJ17-88) ; (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J17-88) ; ( 4)高低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GBJ17-89) ; ( 5)工业及民用通用设备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J55-83) ; ( 6)建筑物防震设计规范 ; ( 7) 四川省 *市(州) *县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的项目编制方案 1.2.2 设计原则 根据国家有关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结合 项目 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设计原则: 1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要统筹规划,与全省基本农田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水利水保项目做好衔接。并结合当地水土保持整体规划,符合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安排钱粮补助年限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面临缺钱缺粮困难的退耕农户,实行已退先建,以建固退。 2 促进退耕农 户粮食自给和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相结合 通过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促进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同时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退耕还林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要因地制宜,对适宜于分户建设的地区,鼓励因退耕而缺粮的农户进行基本口粮田建设。同时,为便于水利、道路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和机耕机- 4- 播等,尽可能集中连片。可依据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妥善解决退耕农户无基本口粮田建设地块或建设地块不足问题。 3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坚持选择 水土资源、地形等自然条件适合的地块进行;把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灵活采取坡改梯、改良土壤、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等综合措施,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统一规划设计,切实提高工程质量。 明确试点地区政府的事权和责任,明确退耕农户的权益和责任,坚持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退耕农户投入并举的原则,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注重实效;尊重群众意愿,不搞行政命令。 4 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范围要从严控制在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突出退耕还林地基本口粮田不足的重点乡、村、户,优先选择基层干部队伍强 、群众基础好的县、乡、村进行。 工程建设可采取多种形式,及时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1.3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几年来,各有关地区、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是正确的,效果是好的。但是退耕还林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退耕 农户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后续产业没有形成等。 - 5-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的影响在当前 。 而生态环境改善后,未退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却不是很快就能见效的,所以短期内将影响到粮食供给。另外,退耕还林用粮供应数量增加后,一些地区从外购粮,既存在调运费用过高农民无法承担的问题,也面临着粮价上涨后粮源组织方面的困难。从目前的情况看,退耕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大,但退耕还林供应粮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用粮的一部分。这部分粮食能不能及时足额供应,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口粮消 费,甚至 可能 会导致毁林返耕。同时,退耕还林也使许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他们也需要商品粮供应。所以在退耕还林地区立足本地建设好基本口粮田、培育起后续产业,是保障退耕农 户 长远利益的一条现实出路,也是实施退耕还林并不断巩固成果的基本前提。 *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境内气候温和,生态环境良好 ,是全国商 品粮生产基地、四川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县、荔枝和龙眼重点生产县。退耕还林工程自 1999 年实施 以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截至 2005 年末 , 全县累计 退耕还林 11.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 29.3%上升到 41.5%。 2006 年, *县实施退耕还林 2000 亩,荒山造林 10000 亩。 在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先后出现了退耕农 户缺粮比较严重的现象。因此,实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解决好农民吃饭、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不仅迫切,而且实施意义重大。 1.4 项目概况 1.4.1 建设规模 - 6- 采用小型农田水利和坡改梯等工程措施建设基本口粮田 8000 亩,主要包括 整修囤水田 3700、 新建囤水田 3300 亩 、 整修沟渠 1750m、 坡改梯 700 亩、 新建土坎 14007m。 1.4.2 拟建地点 本项目拟定的实施方案涉及 *县 *镇长龙村、新光村、太阳村、青峰村、青狮村、沙地村, *镇建新村、晏佳村、乐和村、龙华村、陈佳村和 *乡砖房、黄泽、向阳、前进、黄桷、新建村共 17 个村。 1.4.3 拟址 条件 1水利设施 项目区电灌站 48 处,装机容量 1399kw。有中型水库 1 座,小(二)型水库 8 座,山平塘 255 口,新店水库干渠 37.3km,二级干渠 116.5km,石河堰 276 道。 2交通设施 项目区有县乡道路与外界相连并通往各社 ,交通便利 ,管道设备、砂石、水泥均可由拖拉机直达施工现场。 3电力设施 项目区已完成了农 网改造 ,供电区域覆盖整个项目区,电力保证率高 。 1.4.4 主要工艺 流程 采用小型农田水利和坡改梯等工程措施建设 基本口粮田。 1.4.5 公用工程 1 供电 - 7- 利用已有电网保证供电,不需要另外增加供电能力。 2 供水 利用已有 水力保证供水 。 1.4.6 环境保护 本项目 为环境保护项目 。 1.4.7 项目投入总资金 1、项目 投入总资金 537.7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 537.72万元; 1.4.8 经济效益 项目总投资 537.7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 537.72万元; 项目建成后,按粮食综合价格 1.5元 /kg计算,每亩产值增加 150元。项目区 8000亩年增加产值 120.00万元 。 生产期平均年总成本 24.00万元; 生产期平均年经营成本 24.00万元。 生产期平均单位处理成本 0.22元 /吨; 盈亏平衡点( BEP) =24.22%; 财务内部收益率 (所得税前 ): 16.71% 财务净现值: 1493.98万元; - 8- 投资回收期: 6年。 1.4.9 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 以 来,初步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坡耕地是山区农民生活和生存主要甚至唯一的生产资料,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央 1号文件指出,要 “采取有效措施,在退耕还林地区建设好基本口粮田,培育后续产业,切实解决农民的长期生计问 题,进一步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这是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的基本前提。 重点 退耕还林 地 区基本口粮田建设是国家探索解决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的有效尝试,主要通过坡改梯、改良土壤、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等综合措施改善退耕还林重点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实现退耕户的粮食自给。 本 项目建成后,将新增粮食 80.7万 kg,项目区人均增粮 48.2kg,人均增收 72.3元,有效解决了缺粮户的口粮问题,而且增大了退耕还林区商品粮食供应量,项目生态效益较显著,能够为全面解决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 1.4.10 建设进度的建 议 项目建设周期预计 12个月。 1.4.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据 备注 1 增加粮食产量 t 80000 - 9-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据 备注 2 产品品种 粮食作物 t 80000 3 总投资 万元 537.72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537.72 铺底流动资金 万元 0 4 项目总资金 万元 537.72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537.72 全额流动资金 万元 0 5 项目资本金 万元 107.54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107.54 铺底流动资金 万 元 0 6 投资指标 百元产值占用总资金 元 /百元 67.22 百元产值占用固定资产投资 元 /百元 67.22 - 10-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据 备注 百元产值占用全额流动资金 元 /百元 0 全额流动资金年平均周转天数 天 10 全额流动资金年周转次数 次 30 7 全部定员总计 人 0 其中:工人 人 0 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 人 0 8 全年生产天数 d 300 9 工程占地面积 亩 8000 10 年总成本 万元 24.00 11 年销售收入 万元 120.00 生产期平均 12 项目净利润 万元 96.00 生产期平均 13 年税金及附加 万元 0 生产期平均 14 年增值税 万元 0 生产期平均 15 年所得税 万元 0 生产期平均 - 11-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据 备注 18 全部投资回收期 (所得税前) a 6 含建设期 19 贷款偿还期 a 0 含建设期 20 总资金利润率 % 17.85 税前利润 21 总资金利税率 % 0 22 财务内部收益率 (全部投资 ) % 16.71 所得税前 23 盈亏平衡点 % 24.22 1.5 研究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 , 本项目财务评价经济效果较好,在经济上是基本可行的。 项目建设条件良好,建设规模适度,可望带来较佳经济效益和显著社会效益,论证可行,建议有关部门批准实施,并予以重点支持。 2-1 2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几年来,各有关地区、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是正确的,效果是好的。但是退耕还林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后续产业没有形成等。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的影响在当前 。 而生态环境改善后,未退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却不是很快就能见效的,所以短期内将影响到粮食供给。另外,退耕还林用粮供应数量增加后,一些地区从外购粮,既存在调运费用过高农民无法承担的问题,也面临着粮价上涨后粮源组织方面的困难。从目前的情况看,退耕对粮 食产量的影响不大,但退耕还林供应粮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用粮的一部分。这部分粮食能不能及时足额供应,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口粮消费,甚至 可能 会导致毁林返耕。同时,退耕还林也使许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他们也需要商品粮供应。所以在退耕还林地区立足本地建设好基本口粮田、培育起后续产业,是保障退耕农 户 长远利益的一条现实出路,也是实施退耕还林并不断巩固成果的基本前提。 *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境内气候温和,生态环境良好 ,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 2-2 四川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县、荔枝和龙眼重点生产县。退耕还林工程自 1999年实 施以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截至 2005年末 , 全县累计 退耕还林 11.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 29.3%上升到 41.5%。 2006年, *县实施退耕还林 2000亩,荒山造林 10000亩。 在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先后出现了退耕农户缺粮比较严重的现象。因此,实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解决好农民吃饭、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不仅迫切,而且实施意义重大。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 项目建设是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的需要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 中央 加快中西部地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西部地区 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效 。但可以看到,西部地区发展 仍然 面临严峻挑战 ,“三农问题”尤为突出, 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为切实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西部大开发 “十一五 ”规划 中将“ 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 ” 列为 “十一五 ”期间国家将在西部十二个省(市、区)规划实施 “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 ”之首,并明确 指出“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加快中低产农田改造和基本口粮田建设 ”、“ 重点在退耕还林地区改造和建设基本口粮田 1500万亩。原则上保证西南地区退耕农户人均基本口粮田不少于 0.5亩、西北地区 2亩以上,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继续实施一批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推进的总体要求,落 2-3 实退耕还林 五个结合 配套保障措施,努力解决好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国家安排退耕地还林还草任务 133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任务 233万公顷,主要 安排在西部重点地区 ”。本项目为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其实施将促进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和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相结合,提高项目区的粮食产量,在满足农民口粮需求的同时,还可为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从而取得经济及社会的双重收益,推动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2、 项目建设是 实现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保障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 国家安全离不开生态安全,更离不开粮食安全,确保生态安全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退耕还林是实现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其重要目标 之一就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退耕还林与 基本口粮田建设 目标 是 一致 的 ,处理好退耕还林和保护基本 口粮田 的关系,其实质是处理好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 保护好基本 口粮田 ,确保粮食安全,就能进一步加快退耕还林的开展。事实告诉我们,利用退耕还林大力发展农田林网等生态建设,本身就是为基本口粮田 的稳产高产提供生态保障。另外, 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 ,并不影响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四旁地、废弃地、休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 , “粮食安全是搞好退耕还林 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住了粮食生产能力,才可能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 ”本项目立足当地实际,通过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 , 稳步 推进退耕还林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既维护 了 粮食安全,又强化 了 生态安全 ,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2-4 3、 项目建设是 促进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 保障退耕农民利益的需要 解决好退耕农户钱粮补助到期后的口粮自给问题,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必须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退耕农户吃粮的关系,在抓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本项目 通过实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 建设工程,能进一步改善当地农户的基本生存环境,增强贫困人口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 , 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 4、 项目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需要 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 根本 。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越是贫困地区,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矛盾越是突出。 我国贫困地区大部分在西部,西部贫困地区大部分在农村。 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 , 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 项目区 农村社会经济尽管有了很大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贫困落后的情况 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脱贫仍然是 项目区 工作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 项目区 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农村群众致富需求与退耕还林等政策的两难选择和双重压力,如何做到既不因为发展经济、为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而破坏生态,又不因为保护生态而放弃发展经济、影响农村群众生活,是 项目区面临的 重大考验。 本项目建设正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方针,在发展退耕还林的同时,解决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只有解决了基本口粮问题,才无后顾之忧。项目不但能更好的落实退耕还林政策,而且 能保障农民权益,维护项目区的社会稳定。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5 1、 项目建设满足了当地群众,特别是退耕还林农户的强烈愿望,能够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 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利国利民工程,从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但是,由于在部分退耕还林区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单产下降,原定的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将满;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新植林果木在短期内没有经济收益。 因此, 在居住人口与土地面积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以缓解目前退耕户的生产生活困难, 必将得到广大农户的大力支持。 2、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 政策,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高度重视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制订了一系列诸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退耕还林条例 等政策、规划、条例,明确了发展退耕还林,建设基本口粮田,保障农民利益这一内容。 2006年 8月 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综合规划组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 知(发改办农经【 2006】 1781号),将 四川省列入了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的试点省份。本项目建设,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在政策上可行。 3、 项目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 四川省历来重视退耕还林地区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工作, 2006年 9月 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出台了,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 2-6 通知 ( 川办发 【 2006】 33号 ),明确规定了“ 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 五个结合 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国办发 【 2005】 25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 “ 五个结合 ” 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川办发 【 2005】 20号)要求 ,统筹安排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等项目资金,采取综合措施改善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好吃饭、烧柴、增收等生计问题,为巩固成果创造有利条件 ”、“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退耕还林后农户长期口粮需求。确保退耕农户人均留有 0.5亩以上基本口粮地,绝不允许出现新的 全退户 ,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实施退耕还林 ” 。四川省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作为四川省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也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了落实。本项目所在地 *县从 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建设 以来,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与此同时, *县委、县政府将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狠抓落实。 *县寄望以本项目为契机,进而全面推进全县退耕还林地区的基本口粮田建设,解决退耕农户的吃饭问题,为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开创新局面。 4、 项目区自然生态和基础设施条件满足项目要求 项目 所在地 *县是全国商 品粮生产基地 。项目区内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满足项目建设要求,通过本项目建设,能更好的推动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因此,本项目在建设条件上是可行的。 3-7 3 三章 市场或需求预测 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粮食消费数量、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是影响 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参考内容,因此,对我国的粮食消费形势进行全面分析 ,把握粮食消费特点与发展趋势,是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3.1 现阶段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特点 我国既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粮食消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粮食消费的状况和特点也各有不同。 3.1.1 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总体情况 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损耗及贸易用粮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其中口粮是最主要的粮食消费途径,并且在口粮消费中,小麦和稻谷是我国粮食 消费的主要对象,农村地区则是粮食消费的主力军。本文主要对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方面的消费进行分析。在口粮消费中,从人均粮食消费趋势来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粮食 (原粮 )人均消费量均逐年下降, 20002004年的 5年时间里,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每年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就从 250 23kg下降到了 218 26kg;城镇居民家庭每年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从 2000年的 82 3lkg下降到 2004年的 78 18kg(见表 1)。从全国的粮食消费总量上来说,粮食消费总量平稳增长, 1998年全国粮食消费量约为 4700亿 3-8 kR, 2001年全国粮食消费量约为 4845亿 ks, 2002年约为 4880亿 k8, 2004年粮食总消费量4904 9亿 kg, 2005年约为 4977 5亿 kS,其中大豆的总消费量达到 430 3亿 kz,增幅为 4 7,2006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将达到 5000亿 ks,稻谷和小麦实现产销平衡有余,粮食市场整体上将保持平稳。 表 1 20002004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粮食消费量 单位: kg 项 目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粮食(原粮) 250.23 238.62 236.50 222.44 218.26 农村:小麦 80.27 76.81 76.31 73.23 73.39 稻 谷 126.82 123.89 123.11 119.31 117.40 城镇:粮食 82.31 78.69 78.48 79.52 78.1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注:表中数据不包括香港、澳门特 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数据在内。 饲料用粮是我国粮食消费的另一种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饲料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稳步攀升,总量迅速增加,现阶段饲料用粮每年的速度增长超过 2,其中玉米是饲料用粮的主要原料,饲料刚粮消费已经成为推动粮食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和城镇居民对动物性产品的消费需求会有较大增长,这将会进 步促进畜牧业发展中饲料用粮的消费。由于粮食可以用于酿酒,制作调味品、药品、燃料等,在加工业上的用途很广泛,因此,工业用粮是我国粮食消费中仅次于口粮和饲料用粮的重要消费渠道,近 年来的工业用粮消费量在粮食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并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种子用粮变化不大,我国种子用粮年使用量基本稳 3-9 定在 1300万 t左右,占粮食消费总量的 2 6左右,总体上呈稳定略有下降的趋势,预计到 2010年种子用粮将达到 1080万 to我国的粮食损耗非常严重,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农户储粮每年损失粮食高达 150亿 -200亿 kR,占当前粮食消费总量的 3 -4 3.1.2 现阶段我国粮食消费的新特点 现阶段,我国粮食消费无论是从粮食消费量、消费结构和消费品种上,还是从城乡地区差别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呈现出新的特点。 1、 城镇人均粮食消费量日趋稳定,农村人均粮食消费员平稳趋降 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已趋于稳定,约为 80kg左右 (见图 1),这个数据不包括居民在外用餐中的粮食消费量,并且也不能说明城镇居民每年的粮食消费总量也趋于稳定,由于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在当前及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会不断增加,因此,城镇居民的年粮食消费总量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2、 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粮食消费量总体上仍是明显下降的走势,这 点与城镇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趋势不太一 样,但下降的速度比较平稳 (见图 1)。同样是因为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影响,农村居民粮食消费总量不但不会像城镇那样有所增加,相反的还会有一定规模的减少,这是因为城镇化建设会导致乡村人口数量的减少,因此,在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和农村人口数量同时趋减的作用下,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粮食消费总量将会是一个下降的趋势,这一点与城镇也是不同的。 图 1 2000-2004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粮食消费量走势 3-10 3、 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消费快速增长,种子用粮消费平稳趋降 饲料用粮是推动我国粮食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饲料用粮的消费量迅速增长,在粮食总需求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 1990年 760亿 kg增长到 2003年的 1280亿 kg,增加了 69 17,平均每年增加近 5个百分点, 2004年又增加到 1550亿 kg, 2005年饲料用粮的缺口约为 25亿 kg。 2005年用于饲料消费的稻谷、小麦和玉米分别为 1425万 t、 380万 t和 8900万 t。现阶段,我国饲料用粮消费的递增速度已明显高于粮食总产量的递增速度,并且主要蛋白质饲料原料严重匮乏,生产豆粕的大豆约有 70需要进口来满足。 粮食在加工业上用途广泛,目前的粮食加工产品多达 2000多种,我国的工业用粮消费量增速也很快。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用粮不断增加,近年全国工业用粮 3800万t-4000万 t, 1998年工业用粮 3919万 t, 2002年工业消费粮食 4487万 t,年递增超过 3 4。2005年在全国的粮食消费中小麦的工业用粮消费量为 180万 t,占国内小麦消费总量的1 8,减幅为 10;玉米的工业用粮消费量为 2000万 ,占国内玉米消费总量的 15 8,增幅为 8;大豆的食用及工业消费量为 900万 t,比 2004年增加 60万 t。 我国的种子用粮消费在整个粮食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变化相对也比较稳定,从整体上看,呈现出稳中趋降的态势。 1999年全国种子用粮消费量约为 1318万 t, 2000年为1255万 t, 2004年为 1150万 t。由于种子用粮消费量与种植面积和种植技术密切相关,随着科技进步和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我国种子用粮的消费量有望进一步缩减。 4、 当前城乡居民 的粮食消费结构有所调整,对杂粮的需求增加 3-11 粮食消费结构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我国粮食供给短缺的基本解决,城乡居民对粮食消费在质量和品种上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的粮食消费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对稻谷和小麦等主流农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杂粮的消费量有所增加。 2005年,我国的杂粮消费量为 5201 4万 t,比 2004年增加了 66 6万 t,增幅为 1 3,杂粮供不应求的局面也开始显现。消费量增长较快的品种主要是红小豆和大麦, 2005年的消费量分别 为 31 1万 t和 589 5万 t,其中红小豆的消费量比 2004年增加 40,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大麦的消费量比 2004年增加 38 6。 3.2 我国粮食消费发展趋势分析 3.2.1 人均口粮消费下降,粮食消费总量持续增加 口粮消费在我国粮食消费中的地位至关重要。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这些消费偏好的改变导致现阶段和将来一定时期内我国人均口粮消费的下降,但由于肉、蛋、奶等产品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才能转化出来,因而会增加对粮食消费的总量,粮食消费的总量不但不会降低,很有可能还会出现持续增 长。其次,由于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人口增长率的稍微增加也会导致粮食消费总量的大量增加。此外,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会使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广大居民对于肉、蛋、奶等产品的需求数量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强化人均口粮消费下降、粮食消费总量持续增加这一趋势。这也是当前及今后我国粮食安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3.2.2 口粮消费日趋求精,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完善 3-12 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深加工粮食的需求已成为一种消费趋势。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的生活多以米、面、油为主,消费结构和品种都比 较单一,随着改革开放和中西饮食文化的不断交融,以及粮食加工技术的进步,我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粮食消费结构发生 厂显著的变化,精深加工的精米、精面已成为人们日常主食消费的对象,一些利用现代加工技术制成的富营养成份的合成米、合成面和高档营养食品,以及一些谷物和动物混合制成的食品等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