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血液2011_第1页
生理血液2011_第2页
生理血液2011_第3页
生理血液2011_第4页
生理血液20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血 液,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 杨 威,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第三章 血 液,3,血液:内环境一部分,血液功能:运输(O2、激素等)调节 (体温)止血、防御临床检测 胰淀粉酶、谷丙转氨酶,4,一、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血小板:platelet,thrombocyte,血细胞比容( hematocrit) 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男:40-50% 女:37-48%,5,血 浆,水 90%,低分子物质 2%,蛋白质,O2、CO2,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白蛋白 (albumin)球蛋白(globulin)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血浆的化学成分,6585g/L,4048g/L,1530g/L,人体各部分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mmol/L),离子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Na+ 142 145 12K+ 4.3 4.4 139Ca2+ 2.5 2.4 90%,低分子物质 2%,蛋白质,O2、CO2,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白蛋白 (albumin)球蛋白(globulin)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血浆的化学成分,6585g/L,4048g/L,1530g/L,8,9,白球比1.52.5 : 1除r球蛋白来自浆细胞外,其它血浆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肝病时常引起白球比下降。,10,血 浆,水 90%,低分子物质 2%,蛋白质,O2、CO2,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白蛋白 (albumin)球蛋白(globulin)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血浆的化学成分,6585g/L,4048g/L,1530g/L,11,形成胶体渗透压运输功能 (脂溶性物质结合,脂肪酸,药物等;与激素结合,使之无活性,并延长半衰期) 营养功能参与凝血和抗凝功能缓冲功能 (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HPO4/NaH2PO4)参与机体免疫功能(补体一般是球蛋白,抗体一般是r球蛋白),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二、血量,全身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7-8%,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ml血液。血量保持相对恒定。 循环血量-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 储存血量-肝、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从内 在运动或大出血情况下,储存血量被动员释放出来,以补充循环血量。,13,二、血量,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7-8%,60公斤,4.2-4.8L。 失血20%,血压下降,循环功能障碍; 失血30%, 危及生命。,14,三、血液的理化特性,1. 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2. 血液的粘度 (viscosity) 血液相对粘度为4-5:1,血浆为1.6-2.4:1。3. 血浆渗透压 (osmotic pressure),15,3.血浆渗透压:300mOsm/Kg H2O,770Kpa 渗透压:使水分子向半透膜高浓度溶液一侧透过的现象称为渗透作用,造成溶剂扩散的力量即为渗透压。 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16,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晶体物质(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NaCl占80%。 作用: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正常体积。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蛋白质(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75%80来自白蛋白。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18,输液肝炎、肝硬化时,白蛋白显著减少,抗体(-球蛋白)增多,白球比倒置,由于分子量小的白蛋白显著减少,血浆蛋白分子数目减少,虽总蛋白含量常没有明显改变甚至升高,但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易发生腹水。,血浆,组织液,胶体渗透压3KPa,晶体渗透压770KPa,晶体渗透压770KPa,胶体渗透压2KPa,水,19,三、血液的理化特性,4. 血浆的pH值:7.35-7.45,细胞外主要的缓冲对有 :NaHCO3 /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 红细胞内主要的缓冲对有:Hb钾盐/Hb,氧合Hb钾盐/氧合Hb,K2HPO4/KH2PO4 , KHCO3/H2CO3血浆pH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即NaHCO3 /H2CO3的比值,通常为20:1,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第三章 血 液,21,(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胚胎早期:卵黄囊造血; 胚胎第2月:肝、脾造血;胚胎第4月开始,骨髓造血;出生时,以骨髓造血为主,但肝、脾可代偿;18岁后,仅椎骨、胸骨、 肋骨、颅骨、 髂骨和 长骨骺端有红骨髓 可以造血,但足以 满足机体生理所需。,一、 血细胞生成的过程和造血微环境,22,是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造血调节因子、血管和神经。,(二) 造血微环境,造血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 (网状细胞)、内皮细胞、外膜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细胞外基质:提供物理支撑;参与细胞黏附。 胶原:,型胶原 糖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造血连接蛋白 蛋白多糖: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造血调节因子:BPA、EPO、CSF、TPO,23,三个阶段: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阶段, (11011)细胞可进行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并有很强增殖潜能。自我更新是造血干细胞所特有的。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阶段,细胞只能向特定方向分化。前体细胞(precursors)阶段,已形成各系的幼稚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各种具有功能的终末细胞。,(三)血细胞的生成过程,24,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成熟细胞,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是指将他人骨髓由静脉输入病人体内,使其生长增殖,重建免疫和造血系统的一种治疗方法。骨髓移植其实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分为自体骨髓移植和异体骨髓移植,异体骨髓移植又分为血缘关系骨髓(同胞兄弟姐妹)移植与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志愿捐髓者)移植。目前骨髓移植还是首选异体的骨髓进行移植。此外,根据造血干细胞来源部位不同,又可分为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采集造血干细胞主要有二种方法:1、抽取骨髓造血干细胞;2、外周血中采集干细胞:只需采集分离约50-200毫升外周血即可得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的供给者通常只要请半天假就能完成整个手术,无需额外的休息和调养。,26,二、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四)红细胞的破坏,27,正常值:男:RBC 4.0-5.51012/L,Hb 120-160g/L; 女:RBC 3.5-5.01012/L,Hb 110-150g/L; 新生儿:RBC 6.01012/L以上, Hb 200g/L,其正常形态的维持是一个耗能的过程。,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28,镰刀形红细胞贫血Sickle Cell Trait & Disease,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的变形能力 有助于血循环中的红细胞通过口径比较细小的毛细血管或脾、骨髓血窦孔隙衰老红细胞或Hb变性、过多时变形能力下降,影响因素:,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红细胞内的粘度红细胞膜的弹性,(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和功能,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概念:抗凝血中的红细胞可以长时间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评价指标: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男:0-15mm/h 女:0-20mm/h叠连: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成为一叠的现象,(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和功能,正常人红细胞+血沉快病人的血浆,正常人血浆+血沉快病人的红细胞,血沉?,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概念:抗凝血中的红细胞可以长时间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评价指标: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男:0-15mm/h 女:0-20mm/h叠连: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成为一叠的现象,(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和功能,机制:血浆成分为关键。 白蛋白、卵磷脂抑制红细胞叠连;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促进叠连,加快血沉。,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osmotic fragility),等渗溶液、高渗溶液和低渗溶液,红细胞渗透脆性:,0.85% NaCl红细胞形态正常0.6% NaCl红细胞肿胀变成球形0.42% NaCl红细胞开始部分溶血 0.35% NaCl红细胞全部溶血,0.85%NaCl,5%葡萄糖,1.9%尿素,2%NaHCO3,(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和功能,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红细胞置于1.9%尿素?红细胞发生溶血。尿素可自由通过细胞膜,依其浓度梯度进入红细胞,细胞内渗透压增高,水进入细胞,导致溶血。等张溶液:可以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和体积的液体。由不能透过细胞膜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35,4、红细胞的功能,运输O2,缓冲作用,1纯H能结合1.39ml的O2男性:21ml O2 /100ml血液女性:19ml O2 /100ml血液,运输CO2,88 HCO3- 7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免疫功能,36,铁,合成Hb,衰老RBC被M吞噬,释放出血红素的Fe2+,占95%,与铁蛋白结合,形成铁黄素沉积在M内,Fe3+还原为Fe2+,与铁蛋白脱离,与运铁蛋白结合,运送至幼RBC,食物中吸收1mg(5%),* 铁不足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1)铁(需Fe 1mg/ml RBC,20-25mg/d),小肠上皮细胞内铁蛋白贮存,37,(2)叶酸 (folic acid) 贮存量5-20mg,需要量100ug/d,蝶酰单谷氨酸,四氢叶酸,双氢叶酸还原酶,多谷氨酸盐(贮存),参与DNA合成,组织细胞酶促作用下,缺乏叶酸,DNA合成障碍,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各种蔬菜、肝脏、蛋黄富含叶酸。孕妇注意补充。,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的辅酶,38,(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3)维生素B12,一种含钴的分子,也称钴胺素作用:参与DNA合成、神经髓鞘和递质形成每天需要量:13g,体内储存量:10003000g,缺乏时3年后出现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吸收:依赖于内因子,39,40,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正常外周血涂片,41,缺铁性贫血,杓状甲,42,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根据体外培养红系祖细胞生长形式不同分为:(1)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urst forming unit-erythroid, BFU-E)* 早期红系祖细胞*体外培养形成大的细胞集落,(2)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gy forming unit-erythroid,CFU-E)* 晚期红系祖细胞*体外培养形成较小集落,43,44,EPO,EPO的生成-主要在肾皮质管周细胞(90%),其次肝脏(5-10%),其他激素: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直接或间接通过EPO促进红细胞生成,雌激素抑制EPO生成。,EPO功能-* 促进红系祖细胞向前体细胞分化* 加速前体细胞增殖* 幼RBC增加,合成Hb增加,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 网织RBC加速从骨髓中释放,EPO反馈调节因素- 肾脏、肾外组织低氧促进分泌,无储存,45,PO2 RBCHb,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雄激素 T3生长素,46,Fe运至红骨髓作重新合成Hb原料或至肝内贮存,胆红素经肝至胆汁再至肠随粪尿排出,将Hb分解成胆红素,氨基酸,及Fe三部分再排入血循环。,RBC破坏,90%衰老RBC阻留于肝脾血窦被M所吞噬,RBC无分裂能力,平均寿命120天。,脆性增加,血流冲击破坏。,血管外破坏,血管内破坏,(四)红细胞的破坏,无核红细胞诞生,2008年8月20日,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兰萨(Robert Lanza)教授和同事首次在实验室培育出人体无核红细胞。首先从人体干细胞中提取营养物质和红细胞生成所必须的物质,再将干细胞培养成原红细胞,最后培育成成熟红细胞。与人体内的红细胞一样,都能有效传递氧气和营养物质。 成熟的红细胞必须是无核,呈双凹圆盘形。要保证人造红细胞的活性,去核非常重要。,48,白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T细胞B细胞,三、白细胞生理,49,(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50,正常数目:4.0-10.0109/L增高:10.0109/L 生理性 个体差异、日间波动、饱餐、情绪、运动 高温严寒、妊娠、月经、新生儿 病理性 反应性:感染、中毒、损伤、出血 异常增生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减少:4.0109/L 反应性 感染、药物、射线 白血病样 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51,(二)白细胞生理特性,趋化性:趋向某些化学物质(细胞降解产物、免疫复合物、细菌及其毒素)游走的特性。渗出性:除淋巴细胞外,白细胞凭借其伪足的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的过程。吞噬性:白细胞可将异物包裹吞入胞浆破坏。分泌性: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52,In order for leukocytes to leave the vessel lumen, endothelial cells need to be activated and upregulate adhesion molecules that can interact with complementary adhesion molecules on leukocytes,Selectins,Integrins,PSGL-1,PSGL-1,Leukocyte Adhesion Cascade,CD11/18,53,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50%-70% 参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尤其针对化脓性细菌。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0.5%-5% 有较弱的吞噬功能。主要功能有: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0-1% 可释放肝素、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参与速发型变态反应。,(三)白细胞的分类及功能,54,单核细胞(monocyte)3%-8% 进入组织后增大、出现颗粒成熟为巨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并有吞噬功能,数量相对较少,但吞噬作用强于中性粒细胞。其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介素等。淋巴细胞(lymphocyte)20%-40% T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三)白细胞的分类及功能,55,(四)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破坏:组织中发挥作用破坏。 中性粒细胞:4-5d 单核细胞:3个月,56,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其特点是白细胞某一系统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而正常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制造被明显抑制。患有白血病的人体内产出的白细胞比实际需要多,但多数白细胞是不成熟的,为幼稚细胞,其存活期比正常情况下长。尽管这种白细胞数量很大,却不能像正常白细胞那样抗感染。因此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和发热等临床症状,危及病人生命。根据增生细胞的类型,白血病可分为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和单核细胞性三类。迄今为止,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明确。,58,形态: 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 无核,双面微凸圆盘状。数目:正常成人:100-300109 /L 50109/L,易出现瘀点、瘀斑。功能: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过程。,四、血小板生理,1.数量和功能,59,unactivated,fully activated,细胞外膜微管系统肌动蛋白致密体a-颗粒溶酶体线粒体,60,2.血小板生理特性,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的细胞或组织表面发生粘着。 血小板膜糖蛋白(GPb/、GPb/a)、胶原、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WF)。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致密体、-颗粒和溶酶体中的物质释放。 如ADP、ATP、5-HT、Ca2+、-血小板巨球蛋白、vWF、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因子4/5、凝血酶敏感蛋白、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TXA2(血栓烷A2)等。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需纤维蛋白原,Ca2+及GPb/a参与。 生理性致聚剂:ADP、Adr、5-HT、组胺、胶原、凝血酶、TXA2等;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Ca2+,(),(),63,血小板聚集,两个聚集时相: 第一聚集时相(可逆聚集时相) 第二聚集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 (与血小板内源性ADP、TXA2释放有关),小剂量ADP,中剂量ADP,大剂量ADP,ADP致聚需要血浆中Ca2+、纤维蛋白原、 GPb/a 参与,故不能使洗净的血小板发生聚集;凝血酶可引起血小板释放反应(包括Ca2+、纤维蛋白原),可使洗净的血小板发生聚集。,64,65,66,收缩: 血小板内含有收缩蛋白系统,包括:肌凝蛋白和肌 动蛋白、微管及各种相关蛋白,当胞内Ca2+浓度升高时可引起血小板收缩,血凝块回缩,血清析出,使血凝块更为牢固。临床也常用血块回缩试验来检验血小板的功能正常与否。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等)。若血管内皮破损,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于破损处,使凝血因子浓度升高,有利于止血。,2.血小板生理特性,67,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过程。,四、血小板生理,3.功能,68,生成: 造血干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幼稚巨核细胞成熟巨核细胞释放入血血小板。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糖蛋白,Mr:15000-48000,可能肝脏或肾脏产生。破坏: 血小板寿命7-14d,消耗或衰老而破坏。,3.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第三章 血 液,生理止血(hemostasis):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后,血液流出,几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出血时间:1-3min,9min 意义: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 减弱:出血倾向;过度:易引起血栓形成。生理止血过程:三个阶段受损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启动血液凝固过程。,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第一步 血管收缩,第二步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第三步 血液凝固,损伤刺激反射性血管收缩 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 血小板释放5-HT和TXA2等缩血管物质,血管内皮下胶原暴露,血小板黏附 RBC释放ADP和凝血酶使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释放5-HT和TXA2等,不可逆聚集,初步止血,血管受损启动凝血系统,可溶性纤维蛋白原 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 局部纤维组织增生,长入血凝块,永久止血,二期止血,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 态的过程。 实质: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二、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需要凝血因子参与。(一)凝血因子: 血浆、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14种。因子、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 特点:1. 除是Ca2+,其它为蛋白质。2. 、前激肽释放酶为酶原,需酶水解激活,加a表示,如a。3. 、前激肽释放酶为酶,Ca2+、高分子激肽原为辅因子。3. 、合成需要Vit-K参与。缺乏Vit-K可有出血倾向。4. 、因子缺乏分别为血友病甲、乙、丙。,75,(二)凝血过程:链式酶促反应过程,正反馈,1.三个阶段: 1.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a; 2. 凝血酶形成:a; 3. 纤维蛋白形成:即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76,(二)凝血过程:链式酶促反应过程,正反馈,1.三个阶段: 1.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a; 2. 凝血酶形成:a; 3. 纤维蛋白形成:即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2.两条途径: 内源性凝血:完全靠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引起凝血。 外源性凝血:组织细胞中组织因子()参与激活因 子引起血液凝固。,3.意义: 外源性凝血:在凝血的启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内源性凝血:对于血凝的维持和巩固起重要作用。,表面激活,因子酶复合物,凝血酶原酶复合物,PL,血管损伤,HK,血小板,血凝块,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 CT),4-12min血清和血浆的区别: 缺少了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 增添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来源不同,79,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屏障:遮盖胶原 合成和释放:PGI2、NO、抗凝血酶、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酶调节蛋白、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凝血因子的局部激活:组织因子、血小板、纤维蛋白对凝血因子的结合和吸附可使血凝局限。血流稀释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生理性抗凝物质:,(三)血液凝固的局限和控制,80,生理性抗凝物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C1抑制物、1-抗胰蛋白酶、 2-抗纤溶酶、 1-巨球蛋白、肝素辅因子。 肝脏、血管内皮合成,灭活凝血酶和a、a、a、a, 活性弱,需要肝素(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加强其作用。 (2)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蛋白质S、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C抑制物。 肝脏合成、Vit-K依赖,酶原,由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激活,灭活、因子从而抑制凝血酶和的激活,并促进纤溶。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内皮产生,抑制外源性凝血。TF-a-TFPI-a。 (4)肝素:天然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增加抗凝血酶的抗凝活性,刺激血管内皮释放TFPI和其它抗凝物质、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81,抗凝促凝措施,抗凝: 降温、增加表面光滑度 草酸铵、枸橼酸钠、枸橼酸钾可结合血浆中Ca2+, 华法令抑制维生素K, 肝素。促凝: 温热盐水纱布按压,82,三、止血栓的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组成1.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 2. 纤维蛋白溶解酶(Plasmin) 3. 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管内皮产生, 子宫、肺、前列腺等器官较多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肾脏产生 激肽释放酶、a,4. 纤溶抑制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2-抗纤溶酶等。,作用 溶解过多形成的血栓,组织修复血管再通。,83,纤溶过程,纤溶酶原激活: 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 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肽链上所有赖氨酸精氨酸键,产生可溶性小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部分有抗凝作用。,84,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第三章 血 液,86,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为糖脂或糖蛋白;红细胞凝集: 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红细胞会聚集成团。实质为抗原-抗体反应,存在于红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叫凝集原,存在于血浆中的抗体也称凝集素。输血反应:体内同种凝集原和凝集素相遇则会凝集溶血,阻塞血管、损害肾脏、发生过敏反应。白细胞抗原(HLA),一.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87,二、红细胞血型,(一) 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按红细胞表面存在A、B抗原类型,88,89,2 . A B O血型抗原,90,3.ABO血型抗体,天然抗体:在出生后2-8月开始产生,8-10岁达高峰,可认为血液中自然存在针对异种ABO血型抗原的抗体。抗体类型:IgM为主,不能通过胎盘。,91,4.ABO血型的遗传,9号染色体(9q34.1-34.2,3个等位基因,A、B 基因/显性;O基因/隐性,血型 基因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 AA / AO A 抗B B BB / BO B 抗A AB AB A+B 无 O OO 无 抗A+抗B,5. ABO血型的检测,ABO血型的检测,94,(二) Rh血型系统,1940年发现,包括40多种抗原,其中D抗原抗原性最强。 Rh阳性: 红细胞膜表面含有D抗原。 Rh阴性: 红细胞膜表面不含D抗原, 汉族1%,白种人15%和少数民族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