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1 导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 实践背景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现实,作为现实的社会实践过程的经济全球化要比作为理论形态的经济全球化开启的时间更早,过程更纷繁复杂。加之,任何实践都是理论的源泉,经济全球化现实的实践过程是作为理论研究形态的经济全球化的牢固基础和不竭源泉,因此,理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实践背景既是理论研究的前提也是理论研究的应有之意。 作为学术热点的经济全球化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80、 90 年代,而作为一种客观、现实的历史实践过程的经济全球化开启的时间要早几个世纪。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是伴随 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资产阶级大工业时代的降临而逐渐展开的。社会实践的推演是经济全球化理论创新的根源,以科技革命为鲜明标志的二十世纪,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物质生产资料的极大丰富;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导致了时空距离的巨大压缩;劳动分工的细化带来了生产关系各个环节的相互依赖;交往范围的扩大带来了市场和贸易的相互交叉。受这种快速、多元的实践力量的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纳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对这一理论的挖掘,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回顾和反思,更是 寻求对现实的应答和启迪。 二、理论背景 任何理论研究都是吸收继承、批判扬弃、吐故纳新的过程,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理论的研究也不例外。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是在资产阶级商业、造船业和工业的隆隆进程中开启的,既继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益的研究成果,批判了历史和阶级局限条件下不合理的成分,又根据实践的进程和理论本身的逻辑理路,增添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内容。“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世界市场”理论更是对资本主义的全面考察和理论总结。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马克思的“六册计 划”没有实现,作为“六册计划”组成部分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也一度成为理论研究的难点而归于沉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再次将这一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推到学者面前。近些年来,关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理论的研究硕果累累,研究内容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2 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角度和方面,其中既达成了普遍共识,也存在不少理论分歧,这种理论研究背景,既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扎实的资料,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提供了真实广阔的空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经济全球化的代表性论著 国外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由来已 久,并且取得了应有的成绩。代表性论著有乌尔里希贝克著什么是全球化?、阿里夫德里克著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戴维赫尔德与安东尼麦克格鲁主编全球化理论 研究路径与理论论争、 阿兰鲁格曼著 全球化的终结以及安东尼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等,各位学者出于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学术兴趣为我们认识和了解国外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动态提供了内容详实且观点丰富的资料,为国内进一步对比、借鉴,从而构建本国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学术体系提供了参照系。 近年来,国内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论著也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学者们逐渐 摆脱了西方研究经济全球化中形成的偏激、片面观点的影响,形成自成体系、观点独到的学说特点。就笔者搜集到的资料而言,国内研究经济全球化的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 俞可平主编的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书中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出版杨雪冬 著全球化:西方理论前言和 重庆出版社 2009 年出版杨雪冬主编的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想象力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评介,并且论述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发展和治理的诸多问题和对策 。张森林著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价值的思考( 人民出版社, 2011年)是一部关于经济全球化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著,书中对全球化的趋势、新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和审慎的思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 2即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一书对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理论思考观点锐利、内容详实,经济全球化的分析、启示、对策研究和战略选择等在书中都得到了体现。于沛主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球化和全球史一书,着 重从历史学的视角客观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理论,视角新颖,理据充实。 二、国内外研究经济全球化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1、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起源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3 经济全球化历史起源问题可以从实践进程和理论研究两个维度展开讨论。从实践进程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起源问题方面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但是有关研究仍然存在着争议。争议的一方认为,作为客观事实的经济全球化开始于 15 世纪的欧洲,其标志是航海路线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将本国贸易扩大发展为国际贸易,戴维赫尔德就持此种观点。争议的另一方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就这种观 点而言又可以具体划分出许多不同的分观点。比如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 15 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产生之前。第二阶段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之后,二个阶段相反相成。 也有依据条件的不同,将经济全球化划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短时段指经济全球化起源于 20 世纪,中时段指经济全球化起源于 16 世纪以地理大发现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扩张。长时段指经济全球化远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就开始了。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开始于 18 世纪,其标志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打破了传统农业经济的狭隘 界限,突破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单一范围,开辟了人类活动的新时代。更有学者将世界经济等同于经济全球化,将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时间界定于 20 世纪。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国内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始于国外,随后逐渐在国内兴起研究高潮,时间大致在 20 世纪 80、 90 年代。据统计,国内学者引用经济全球化开始时间频率最高的是 15 16 世纪。 2、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厘定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开始于何时何地等问题,向来为东西方学者和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学者争论不休,关于经济全球化开始的具体时间、地点的不同界定导致 了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认识,出现了诸如全球化还是现代化、西方化抑或是资本主义化的争论,东西方学者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双方势均力敌,难分春秋。同时,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出于本学科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旨趣对于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界定和分析,关注的重点不同、视觉角度不同,因而对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界定就出现了观点上的差异。如相互依存论、霸权稳定论、产业结构调整论、市场经济规则全球拓展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论等不同的定义方式和定义内容。 因此,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界定既是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和基 础,同时也是争论的焦点重点所在,一时之间很难有一个包罗万象让各方满意的定义方案。关于作为名词和概念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学者们也存在着认识上微妙的差异。如赵景峰在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一书中认为,“全球化”名词最早作为传播学概念出现于 1960 年,其标志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出版 参见迪特尔玛布洛克:全球化时代的经济与国家,世界经济 1997 年第 12 期。 参见栾文莲著:全球的 脉动 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4 的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的概念。而“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最早出现于 1985 年,其标志是哈佛商报上刊载了一篇由美国经济学家 T莱维写的题为“谈市场的全球化”的文章。而张森林在经济全 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价值的思考一书中指出,“全球化”这一词汇是由 T莱维发明和首次明确使用的。 3、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经济全球化本质特征的讨论涉及“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讨论以及经济全球化特征的讨论。正如在概念界定方面存在的分歧一样,“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外延分歧也在所难免。就内涵而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较为丰富;而对于外延而言,全球化的外延更为宽广。鉴于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有学者将“全球化”等同于“经济全球化”。而相对激进的学者认为全球化以强悍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以雄厚的经 济实力为基础,以文化、社会等内容为两翼,经济全球化只是全球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内容的全部。意见分歧的双方都有相应的实证数据做论据支撑,很难轻易驳倒其中任何一方。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从生产力发展和普遍交往方面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特征。西方学者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也从交往实践、不平衡理论、异化理论等角度对其本质特征进行讨论。国内学者在基于原著、秉持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观点,如张森林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交往的普遍性、过程的矛盾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等。 4、经济 全球化的进展 经济全球化无论是作为客观的历史进程还是理论纷争都由来已久,但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未来趋势却是学术界争论最激烈、最难达成共识的地方。关于这一问题。大体形成三方意见:以西方学者为代表的一方认为,经济全球化自开始之日起,发展速度迅速且影响积极,不仅使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而且帮助后进国家逐渐摆脱了贫穷、落后的旧面貌,加速了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对全球化在贸易、生产、服务、金融、经济等方面的进展持乐观的态度。持激进态度的一方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进展远非既得利益集团所宣扬的那样顺利,实际 上,经济全球化在贸易、生产、服务、金融等方面的进展缓慢且成效有限。东方与西方、落后与先进之间在起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实际上的不平等,加剧了东西方、贫富之间的差距,逐渐形成和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依附关系,形成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格局,并且这种格局根深蒂固很难摆脱,因而这一方对经济全球化持悲观态度。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理论的发展,在双方剑拔弩张的争论中,逐渐有第三方崭露头角,这些学者摒弃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客观冷静地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既看到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先在地位和所起到的主导作用,也 看到了后进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5 化进程中的后发优势和日渐卓著的影响;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也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严峻挑战和提供的难得发展机遇。既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成绩和不足,也为两种制度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发展提供了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和前两种观点相比,观点公允、意见中肯,因而赢得了广泛赞同。 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即对资本主义的改造和对社会主义的影响历来也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和难点问题。经济全球 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利与弊矛盾的哪一方占主要地位,学者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经济全球化究竟对资本主义更有利还是对社会主义更有利,对资本主义的改造作用大还是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作用大,学者们都拿出了自己的证据证明自己 观点。但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包括两方面是大家达成的普遍共识,而且双方都认为经济全球化无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有利有弊。 6、全球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关系着人们对这一进程是积极推动还是遏制的措施选择。关于这一点:悲观的一方认为,经济全球 化只会强化强弱和贫富之间的差距,将这种局势固定化,资本主义仍然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的未来仍然是资本主义占有优势地位的未来,世界格局仍然是两级对立。乐观的一方认为:经济全球化为弱小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契机,后发国家可以学习和吸收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缩短阵痛期,减少发展成本,从而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距离,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是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局面的过程,世界格局将会是平等、自由的联合体。还有一方在总结以上双方观点的基础上,对经济全球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持有慎重的态度。他们认为:以往的东西方学者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出于本国、本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考虑,观点难免有失偏颇。随着实践的推进,尤其是两级格局被打破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多元化,不同学者虽然从本国、本阶级的现实出发,预测经济全球化未来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但是和以往相比,意识形态色彩已经开始逐渐淡化,不是一味的赞扬或者完全的否定批判,而是进行相对客观的利弊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全球化的范围扩大,任何一个国家都既是自身,也是全球的一部分,他们一方面面临着本国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人类生存面临着的共同难题,这些现实,为马克思当年对于 经济全球化未来愿景的乐观分析提供了实现的可能,许多科学预见已经初见端倪。 三、关于经济全球化研究的未来趋势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6 以往的发展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广阔的研究平台。以往对于全球化的研究范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随着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将在比例和内容上占据多数优势。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将逐步跟进,但是经济全球化仍然将是主要内容。以往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随着实践的推进,人类的生存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因此,关于经济全球化的 研究将会摆脱意识形态的浓重色彩,逐渐恢复客观公正慎重的态度,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扩展、丰富。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整体思路 本论文 命名为“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首先对理论的实践背景、理论背景、研究 状况进行综述和评介,了解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脉络和研究 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从整体上把握论文的框架,安排行文的内容。第一章从马恩原著中挖掘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渊源,第二章对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和特征进行论述,最后一章,回归到马克思当年对经济全球化未来远景的乐观分析上,提出实现的可 能性和现实路径。 二、研究的综合方法 1、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方法 2、社会稳态与动态分析的过程方法 3、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照的研究方法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角度揭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和理论发展的脉络;揭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社会发展稳态和动态的矛盾运动过程;结合当下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潮和现实,分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是经济全球化的未来远景。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7 第一章 历史溯源 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源起与实践进程 第一节 马克思的“世界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一、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的背景 封建土地所有制条件下,对土地的 依附关系决定了那时的市场是区域性、民族性、不健全的市场,摆脱不了对土地的生存依赖就无法获得开放、扩大、健全的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摆脱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牢笼,资本从众多的生产因素中获得了解放和相对独立的形式,这时的生产更多依靠的是雄厚的资本、先进的设备、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原料和低廉的劳动力。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因素被日渐先进的因素所代替,地方性、区域性的市场被打破,开放性、世界性的市场逐渐形成。 马克思 “世界市场”理论就是在封建社会行将腐朽,资本主义渐趋壮大,资本主义大工业日益挺进的背景下提出的。在马克思 看来,世界市场的形成首先源于封建生产方式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封建制度下,土地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将人们生产和活动的场所束缚在狭小的范围之内,固化的等级观念禁锢着人们的精神和思想不敢越雷池一步,落后陈旧的手工设备阻滞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所有这些制约了市场的发育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胜利改变了以往的社会条件,通过圈地运动实现了劳动者和土地的分离,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进而扩大了生产和活动的范围;通过对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的革命,消除了固定僵化的思想和素被 尊崇的观念,通过对生产工具和交通运输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发展水平,缩短了遥远的空间距离,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市场的发育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尤其是生产的发展、需求的增加、商品销路的扩大,“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而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国的原料,而是来自及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 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8 相依赖所代替了。” 资产阶级凭借先进的生产方式、改进的生产工具、便利的交通运输、低廉的商品价格等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容纳整个世界的市场。 其次,资本扩张和增殖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资本的本性是不断的扩张和增殖,扩张和增殖是保持资本活力的源泉。如资本论中所述: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 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 使用;有 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 有 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 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 ” 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其活动的全部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能力过剩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凸显,商品的积压和被损毁阻碍了资本的运动,这种情况下,资本“一方面要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短到 最低限度。” 从而为资本运动和扩张提供更广阔的场所。马克思认为,“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 在客观规律和主观利益的驱使下,资产阶级建立了世界市场和以世界为场所的生产。 再次,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蓬勃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大工业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落后的封建地主阶级最强大的武器。“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航海业和铁路的发展,资产阶级也 在同一程度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大工业催生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又促进了大工业的发展。大工业不仅以势不可挡的力量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还为自己锻造了掘墓人 广大的无产阶级,两 大阶级之间对立斗争成为各个国家内部斗争的主要形式,世界市场使 各个国家内部的斗争联合起来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斗争,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式就潜藏在这种日益激烈的斗争之中。恩格斯:“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的人民,尤其是个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至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 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此外,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当前的主要斗争。 ” 世界市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 第 35 页 。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45 年版,第 829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 第 169 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 第 88 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 第 32 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 第 687 页 。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9 场作为“同存在于国内市场以外的一切外国市场相联系的国内市场,而且同时也是作为本国市场的构成部分的一切外国市场的国内市场。” 它的建立使各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 任何伟大的思想、发现都具有历史承继性和超越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也 不例外。马克思之前的学者已经展开了对世界历史的讨论,但是对马克思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是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黑格尔那里,世界历史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首先,理性构成宇宙一切活动的基础,它是宇宙的实体,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理性不需要外在形式和运动提供活力。理性的品质是自由,整个世界历史就是理性自由展开和实现的历史。其次,精神是自由和不依附于他物存在的。它可以自己回到自己、自己实现自己、自己造就自己,世界历史在本质上是精神而不是物质(物质要依附于它物而存在),世界历史进程就是自由实现的进程。自 由是精神的 目的,是自身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世界历史。再次,人类 实践活动不过是绝对精神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工具,是实现或达成上述目的的桥梁和纽带,因而是被利用和被牺牲的,“理性的狡计”通过人的活动而推动精神向前发展。第四,精神自由的现实存在形态就是国家,国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绝对精神”最高 的体现。国家实现了个人意志和普遍意志的统一,个人在国家中摆脱被利用和被抛弃的命运,获得 真正的自由,国家是自由实现的现实条件。最后,世界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历史中的国家不是独立存在的,存在于 许许多多的国家之中,是和其他国家不断发生关系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宏大的历史观和辩证法思想,并对其 进行了前提性的颠倒,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 ,而完全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 这样形成的世界历史才是现实人的历史而不是由理念支配的、捉摸不定的、抽象的历史。 虽然在最初的思想形成过程中,马克思借鉴了人的类本质、异化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但是由于新的唯物史观尚未确立,因此,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标志着马克 思思想转折的相关著作中,仍然可以捕捉到他思想发展的轨迹。在手稿中,马克思保留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从异化和类本质的角度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第 239 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 第 541 页 。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10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未来前景。在他看来,人的历史就是人的本质、异化、异化的扬弃即人的本质复归的历史,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广大工人阶级被扭曲成局部人、商品人的悲剧。通过揭露和描述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非人化、物化的悲惨命运,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人性的复归和通过人为了人而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此时的观点仍然打着旧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学说的烙印,这里的人还不是现实的 人而是人的类属性,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不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中得出的结论,而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和人的类本质的规定和要求,这样的历史带有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 在接下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将从事现实生产实践的人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基础,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私有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经验事实出发,阐述了所有制发展的一般形式和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进程。与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类的所有制形式经历了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或等级的所有 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进步使得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从无到有,从而实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扩大了生产能力和交往范围,从而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奠定基础。 唯物史观的确立为马 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前提和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在一般意义上论述了世界历史理论,他认为历来被繁芜丛杂的表面现象掩盖的最基本的事实是物质资料 的生产方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因为构成现实的经验事实和历史 从来不是什么抽象的人和想象的前提 , 而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 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 。 在理论继承的基础上,随着客观历史环境 的发展、变化,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超越,提出了富有创建性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用唯物史观的基 本观点 考察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了封建经济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破除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得交往关系的确立和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应有之义和必要的补充形式,资本主义作为对封建生产方式的反叛形式逐渐确立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 第 601 页 。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11 就是历史由区域史、民族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资本主义商业的繁荣,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壮大,使得远洋航行寻找新的原料产地、商品生产场所和和商品倾销市场成为必要。先进的资本家阶级看好大洋彼岸的国家和所蕴藏的广阔市场,造船业迅速兴起,工业起初作为满足造船需要的条件 发展壮大起来,后来逐渐发展的资本主义大工业冲破了单纯作为商业发展的补充形式,并取代了商业的优势和主导地位,使资本主义商业从属于资本主义工业。大工业的蓬勃发展,加之先进资产阶级的开拓,使得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具有了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潜藏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素之中。首先,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条件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结果。统治阶级对现有生产力的掌握情况就是该阶级进行统治的条件,任何一个社会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释放出来以前是绝对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只有在具备新的生产力的情况下才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也不例外。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要战胜强大 的封建地主阶级不能依靠高尚的道德说教和地主阶级伪善的良心发现, 必须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武装力量。正是在与地主阶级进行经济实力的较量和武装力量的抗衡过程中,资产阶级完成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历史使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其取得统治地位的地方破坏了田园诗般的宗法关系,斩 断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恢复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将社会关系简化为金钱关系,寻找“金钱”的内在冲动驱使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商业经济战胜封建自然经济,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建立联系,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生产力的提高、交往的扩大,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准备了现实条件。其次,资本主义生产和贸易的扩大和增长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它们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方的原料;它们的 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生产的发展,产品的堆积,要求新兴的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为产品寻找销路,建立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联系,最初这种贸易表现为罪恶的殖民地贸易。殖民贸易在用血和火的方式给殖民地的人民带来耻辱和灾难的同时实现了历史的进步性。通过生产和销售场地的分离将互不毗邻的地方联系起来,建立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和联系,打破了国家、局域的限制,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 第 33 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 第 363 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 第 35 页 。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12 各个民族、地区、国家的历史不再是孤立的、独自发展的历史,而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历史。各个野蛮的、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地区和民 族也被卷入到文明中来,它们的历史既是个别史也是世界历史,是世界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次,以分工和交通运输工具进步为标志的普遍联系的确立为世界历史形成的准备了必要基础。资产阶级社会形成的社会分工要比自然形成的分工更加复杂,同时这种建立在经济联系基础上的分工的黏合作用要比政治的、宗教的分工更加持久、稳固。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分工越来越不可避免,分工范围的扩大使原本互不相干的个体发生频繁的交往,因而加强了彼此的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力的征服、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代替了封建社会的阡陌交通,资产阶级通过交通工 具的发明和改进实现了时空的压缩,建立了不同以往的依赖关系,这种普遍交往每天都在成长。资产阶级统治使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凭借占有的优势资源压迫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忍受着耻辱。日益密切的交往关系每天都在增加无产阶级的力量,使得资产阶级的压迫成为普遍的、明了的因而是不可忍受的屈辱,从而有利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无产阶级没有祖国,他们的存在是世界意义上的,因而,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世界才能解放自己,才能打破枷锁,挣脱锁链,获得整个世界,从而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资产阶 级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三、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归纳 马克思 并 没有提出完整的经济全球化概念和系统论述过经济全球化进程,但是,马克思“六册计划”中关于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论述以及资本论等著作都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要追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始末,就不能不提到马克思。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主要集中在关于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论述中,世界市场是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最重要的内容,而世界历史为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设置了未来远景。归纳起来,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包括:世界市场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发展与 解放等未来远景展望。仅从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归纳的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包括: 1、经济全球化形成基础的思想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世界范围内分工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的三大基石。 2、经济全球化形成动机的思想 资产阶级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不断扩大商品销路,把自己的触角渗透到全世界,客观上促成了世界性的交往和相互联系。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13 3、经济全球化形成途径的思想 资产阶级用来打开各个国门的有力武器,一是商品价格的低廉化,二是殖民主义政策和行为。 4、经济全球化导致后果的思想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是把众多落后国家和民族拉入现代文明,二是造成了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民族、东方和西方的差距和鸿沟。 5、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思想 一方面是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一体化;另一方面是资产阶级驾驭生产力的能力和手段弱化,从而为更高级生产方式的到来创造条件。 四、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科学预测的验证 墨西哥至上报发表的新帝国主义一文中写到:“全球化完全证实了马克思的理论:资本的集中越来越迅速,企业家们的世界秩序正在逐步逼近,他们的世界权力与其企业的兼并规模成比例的 资本的大联盟由于多边投资协定达到了顶峰。”正如上面所述,事实上,马克思当年预言已经初见端倪,市场经济制度使产品社会化,打破了超经济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资源的解放;雇佣劳动制度使劳动社会化,打破了奴隶般地服从于分工的状况,有利于劳动的解放;股份公司制度使资本社会化,打破了财富在少数人中的集聚,实现了对传统私有制的扬弃,有利于财富的解放;社会保障制度使保障社会化,打破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社会格局,有利于贫困的解放。 经济全球化的未来远景 自由人的联合体,在今天已经有了具体的实现形式:国家与国民的关 系,开始追求在国家保护下的自由地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开始追求在政府保护下的自由贸易;社会与公民的关系,开始追求在社会保护下的自由选择;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开始追求在集体保护下的自由行为;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开始追求在企业保护下的自由奋斗;家庭与个人,实现了在家庭保护下的自由生活。 所有这一切都是大工业(或者说新工业)在为人的解放做准备,整合起来的所有资源创造社会财富源泉的充分涌流预示着共有制,联合起来的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消灭着私有制,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的科学预测正在逼近 。 五、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科学预测的超越 事实证明经济全球化在朝着马克思当年科学预测方向前进的过程中,它的发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14 展速度和程度早已超出马克思当年的预想。 马克思预测的经济全球化是在资产阶级时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勃然兴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大工业的发展贯穿了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始终。今天,科学技术的划时代发展将历史带入 了“新工业”时期,新科技、新工艺、新工业成为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连接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只是就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框架进行粗线条的绘制,实践的发展充实了马克思当年的料想,使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 化全球化有了具体现实的实现形式。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范围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内容主要是殖民地商品贸易,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真正涵盖了世界 的各个角落,包括了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更广的地区,内容除了商品贸易之外,还增添了金融国际化、经济一体化。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源泉来源于大工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交通工具的建设等,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更加多元化,新工业、新科技、新传媒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添砖加瓦。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一、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直生成和发展 的客观事实,内容和影响 几乎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能源、环境等各个领域和方面,要对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分别进行界说,尤其是要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了解经济全球化不可逾越的要求。马克思生前并没有明确提出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后人根据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马克思论述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理论的著作,归纳、整理、概 括出了全 球化或经济全球化的思想资源,这就决定了不同学者出于研究目的、 旨趣和掌握的相关资料对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做出 了 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 是,简单的把所有论述 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堆积起来并不利于 接近真理,因此,此处概括性的论述了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全球化作为一个涵盖多维度、跨越多领域的复合名词,是过去被滥用次数最多、明确界定最少、模糊性最强和最容易被误解的名词,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基本的含义进行概括,其中比较成功的是里斯本小组在其著作竞争的极限 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未来中的阐述,“全球化涉及的是众多国家与社会之间多种多样的纵向横向联系,从这些联系中形成今日的世界体系。他描述了这样一种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部分地区所发生的事件、所作出的决策以及所进 行的活动,对于距离遥远的世界其他地区的个人和团体都能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后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15 果。全球化又由两种不同的现象构成:作用范围(或横向扩展范围)与作用强度(或纵向深化程度)。一方面,这个概念用定义诠释了一系列发展进程,这个进程席卷了这个星球的大部分地区,或者说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影响,所以这个概念具有一种空间的内容。另一方面,它意味着形成世界共同体的众多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扩大和纵向的深化同时进行。因此全球化远远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现代生活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典型特征。当然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从政治上已经实现了统一 ,经济上已经实现了一体化,或者文化上已经实现了统一化。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过程,它的影响范围十分广大,结果又是多种多样。 他们用联系、影响、过程、结果、矛盾等概括出了全球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同全球化一样,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界定同样困难。这里,笔者采用俞可平先生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观点: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经济联系变量连续变化而导致的一国市场同国际市场的融合,并最终朝着无国界方向转变的一种过程和现实。 我们不能在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简单的画上等号, 但是二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全球化发端于经济领域,同时,就全球化的内容表现和影响覆盖而言,经济全球化又是全球化最重要的内容和最显著的特征。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全球化的全部,全球化也绝非仅仅是经济全球化。 具体 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全球化制约着其他方面的全球化,包括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生态全球化等。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的全球化必然引起文化的全球化,早在共产党宣言中他就写到: “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民族和地 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 可见,贸易往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也进行着博弈,结果, 先进文化得到传播,落后的文化接受改造,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独善其身,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的文化,世界的文化也成为民族的文 化。不仅如此,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势头还造成 政治的集中和统一,“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 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 里斯本小组著张世鹏译:竞争的极限 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中央编译局, 2000 年第 1 期,第 39 40 页。 转引自李国华:经济全球化与人的解放,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 第 35 页 。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 16 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二、经济全球化的源起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研究综述中曾经提到, 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时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由于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内涵,因此,对于经济全球化源起的确证和发展阶段的划分, 就产生了较大的意见分歧。有的学者将经济全球化与人类 社会交往联系起来,从而把经济全球化的起点时间上述到千年之前,如朱厚泽认为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就民族、地区、人们之间的交往 而言,经济全球化古已有之。还有学者将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经济全球化起源于全球市场经济的确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要研究的经济全球化不是完成形式的经济全球化,而是作为细胞和形成过程的经济全球化,作为过程的经济全球化有其萌芽、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萌芽于 15 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它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 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可见,地理大发现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了资本主义的因素,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的高涨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准备着必要条件。 关于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它的起源一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阎孟伟、朱丽君依据对经济全球化实质的理解,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萌发于 16 世纪的西欧国家;第二阶段是开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即二战以后。 王俊华、徐莉根据经济中心的转移,将经济全球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一中心的确 立,时间从 15 世纪全球化进程源起到 19 世纪70 年代大英帝国霸权的建立;第二阶段是单一中心的维持和更迭,时间从 1880 年一直到 1972 年美元本位的终止,经历了欧洲中心向美洲中心的转变;第三阶段是多中心的复兴,时间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一直到现在,而且还会持续下去。 此外还有将经济全球化进程划分为四各阶段或五个阶段。不仅划分的阶段不同,即使是阶段相同,时间跨度也不尽相同,这既为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轨迹设置了难题,同时也为全面认识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