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重点(共17页)_第1页
环境学概论重点(共17页)_第2页
环境学概论重点(共17页)_第3页
环境学概论重点(共17页)_第4页
环境学概论重点(共17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环境(hunjng):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hunjng)和社会环境。(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hunjng)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差异性和变化性;(危害作用的滞后性)4、隐显性 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性 7、可塑性 3.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4.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5.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

2、环境协同演化、持续 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6.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具体包括:(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揭示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4)研究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7.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 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8.环

3、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9.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 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 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的发生:大气污染物由人为源和天然源进入大气,就参与了大气的循环过程,经过一定的滞留时间后,又 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生物活动、和物理沉降等过程从大气中去除。(输入输出)。当输出率小于

4、输入率,发生积聚,污染物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生物等造成急、慢性危害。 3.大气(dq)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污染物质来源可分 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1)天然污染源:火山喷发(pnf)、森林火灾、自然尘、森林植物释放、海浪飞沫。(2)人为污染源:a.燃料燃烧:SO2、CO2、CO、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和烟尘。b.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氟化物(磷肥厂)、氯化氢和酸性气体(酸碱盐工业)、硫氧化物、硫化氢、酚、苯类、烃类等 c.交通运输过程排放:碳氢化合物、铅的化合物、硫氧化物、含氧有机化合物等。 d.农业生产过程排

5、放:颗粒物、氧化亚氮(N2O),破坏臭氧层。4.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wzh),如二氧化硫、CO、NO、颗粒物等。 5.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 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硫酸、 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 O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如HO2、HO。 6.主要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等 (2)硫氧化合物:主要指二氧化硫(SO2)和三氧化硫

6、(SO3)。(参与硫酸烟雾和酸雨的形成)(3)氮的氧化物:NOx,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指NO和NO2。(人为源主要是燃料的燃烧)(4)碳的氧化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5)碳氢化合物:是指C1-C8可挥发的所有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甲烷和非甲烷烃两类) 7.大气污染类型:(1)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划分 a.还原型(煤炭型):常发生在以使用煤和石油为燃料的地区,主要污染物SO2、CO和颗粒物。(伦敦烟雾:在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下,一次性污染物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性烟雾) b.氧化型(汽车尾气型):大多发生在以使用石油为燃料的地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石油化

7、工生产。(光化学烟雾:一次性污染物(CO、NOx、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二次污染物) P26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对比 (2)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组成划分 a. 煤炭型:煤炭燃烧时放出的烟气、粉尘、SO2等,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硫酸盐类气溶胶等二次污染物。 b. 石油型:汽车排气、石油冶炼等排放 NOx、O3。 c. 混合型:煤、石油等及工厂排放各种化学物质。 d. 特殊型:特殊工业企业排放的特殊气体。 8.光辐射特点(tdin):一般(ybn)用波长来表示辐射的特性,380为紫外光区,380760nm为可见光区、7602000nm为近红外区,20

8、00nm以外(ywi)为远红外区。(90%的紫外线被臭氧层所吸收) 光化辐射:由于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光吸收物质,使到达对流层的都是波长大于380nm的光,只有这部分光才能参与对 流层的光化学反应。因此,将波长大于等于380nm的光称为光化辐射。 9.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吸光物质(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初级过程为光化学反应和次级过程为热反应) 10.光化学烟雾:是指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 应物的混合物。(1)特点:光化学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

9、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 地理条件:由于烟雾的形成与NO2的光分解有直接关系,而光分解又必须有290-430nm波长的辐射作用下才有可能。因此,纬度大于60度的地区,入射角较大,太阳辐射小,不容易发生光化学烟雾。 季节:夏季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可能性比冬季大。一天中,中午前后光线最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污染源条件:以石油为原料的工厂排气和汽车尾气是形成烟雾的前提。(3)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 NO向NO2转化是产生烟雾的关键;碳氢化合物是产生“烟雾”的主要成分;(4)光化学烟雾的危害 刺激眼睛,这是由具有刺激性的二次污染物甲醛、PAN和丙烯醛引起的。臭氧会引起胸部压缩

10、、刺激黏膜、头痛、咳嗽、疲倦等症状。臭氧能损害有机物质,如橡胶、尼龙、棉布等。 11.五种(w zhn)典型的烟型:(1)翻卷型(波浪型):烟流呈波浪型;气温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扩散条件较好,污染物落地最大浓度点距烟囱较近。(2)锥型:烟流呈圆锥型;气温层结属于中性;气温随高度变化不大,故烟气扩散向前推动良好,比翻卷型差。(3)平展型:像一条带子飘向远方,从上面看烟流呈扇型展开;发生在逆温层中,层结稳定;垂直方向扩散很小,烟囱高,近地面不会造成污染,远方会造成污染;烟囱若很低,会造成近地面上严重污染。(4)上升型(屋脊型):烟流的下部是稳定的大气,上部是不稳定的大气;持续时间较短,对进出地面污染

11、较小。(5)熏蒸型(漫烟型):常出现(chxin)在日出后,由于地面增温,低层空气被加热,使逆温从地面向上逐渐消失,即不稳定大气从地面向上逐渐发展,当发展到烟流的下边缘或更高一点时,烟流便发生了向下的强烈扩散,而上边缘仍处于逆温层中,熏蒸型烟流就这样发生了。烟流持续时间很短。 12.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dl)因素 (1)地形和地物的影响:气流沿地面流过时,与各种地形地物发生摩擦作用,使风向风速发生变化,影响大气污染的扩散。如山脉,尤其是封闭的山谷盆地,往往静风,小风频率占很大比重,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再如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能造成气流在小范围内产生涡流,阻碍气流运动,不利于气体扩散。 (2)山

12、谷风的影响:发生在山区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山谷风由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产生。在山风与谷风的转换期,风方向是不稳定的,山谷和谷风均有机会出现。这时若有大量污染物排入山谷中,由于风向的摆动,污染物不易扩散,在山谷中停留时间很长,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3)海陆风的影响: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差异而引起。发生在海陆交界地界,以小时为周期的一种大气局地环流。可造成污染物在海陆之间反复运移,影响成分扩散。若在海边地区建工厂,就必须要考虑海陆风的影响。因为有可能出现在夜间随陆风吹到海面上的污染物,在白天又随海风吹回来,或者进入海陆风局地环流中,使污染物不能充分的扩散稀释。(4)城市热岛环流:由

13、城市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城市热岛可形成年均气温比周边地区高0.41.5 ,有时高达68 。因此引起由农村吹向城市的局地风,使城区大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 13.影响大气污染(d q w rn)的其他因素 (1)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2)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和排放方式(fngsh)(点、线、面;瞬时、连续;地面、高架)。 14.有效(yuxio)源高:指从烟囱排放的烟云距地面的实际高度,它等于烟囱(或排放筒)本身的高度与烟气抬升高度之和。 影响烟气抬升高度的因素:烟气本身的势力性质、动力性质以及气象条件和近地层下垫 面的状况。 15.要增加烟气上升高度,减轻地面烟气浓度应注意哪些?(1)提高排烟温度,

14、以减少和烟囱的热损失;提高排烟温度就会增加烟气的浮力;(2)增加烟气的喷出速度,可以增加烟气上升的惯性力作用,但出口速度过大,会促进烟气与空气的混合,反而减少了浮升力作用;(3)增加排出的烟气量,对惯性力和浮升力作用均有帮 助。故可将分散的烟囱集合起来排放,以增加排放的烟气量。 16.主要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1)烟尘控制技术 a.改变燃料结构,减少颗粒物的生成(天然气代替煤,核电取代火电等)。 b.在烟尘排放前,采用控制设备除尘(机械式除尘装置、袋式除尘装置、湿式除尘装置、电除尘装置)。(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燃料脱硫、燃烧脱硫、流化床燃烧脱硫、低浓度SO2的吸附净化)(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15、(主要是CH、CO、NOx的净化) 17.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1.全面规则,合理布局(环境规划) 2.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合理排放) 3.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4.改变燃料构成 5. 绿化造林 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水体环境 1.水体: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把水体当做完整的生态系统或综合自然体来看待,其中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 2.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和水

16、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3.水体污染物质(wzh)的来源 (1)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冷却水、烟气(yn q)洗 涤水、设备、场地清洗水以及生产废液等。(2)生活(shnghu)污水: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出 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等。(3)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 4.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物理、化学、生物)(1)物理方面,指的是颜色、浊度、温度、悬浮固体和放射性等;(2)化学方面,排入水体的

17、化学物质,大致可分为无机无毒物质、无机有毒物质、有机耗氧物质及有机有毒物质。(3)生物方面,排放的污水中常包含有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寄生蠕虫等。 5.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特征:污染物在水中的运动主要表现为推流迁移和分散作用。进入水中的污染物在水流的作用下,以及其自身性质的影响下发生衰减和转化,最终使污染物在水中分散,并通过化学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具体的运动特征如下:(1)推流迁移 是指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迁移作用。推流迁移只改变水流中污染物的位置,并不能降低污染物的浓度。推流迁移的速度取决于河流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各个方向上水的流速分量。(2)分散作用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分散作用包括(分子

18、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 a.分子扩散:是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 污染物浓度越高,越呈现出容易分散的趋势。b.湍流扩散:是由河流水体中的湍流运动引起的质点的分散运动。 湍流运动越明显,最终的污染物越分散。但如果看某一瞬时值,则可能有差异。 c.弥散作用:是由于横断面上实际的流速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实际上就是由于湍流扩散受到流速影响使污染物分子发生运动,并最终产生位移。(3)污染物的衰减和转化 a.保守物质:只能改变位置和发生扩散,但总量不变。包括重金属及高分子化合物等难以分解的物质。 b.非保守性物质:既能改变位置,发生扩散,又能因为自身衰减而降低浓度。 非保守性物质衰减

19、方式包括自身原因衰减以及和水中物质发生反应两种方式。由于污染物本身性质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后,污染物本身浓度就会降低。此外由于某些物质可以和水中物质或者其他污染物发生反应,从而转变为其他物质,也可以使原始污染物浓度降低。 6.河流(hli)水体中污染物扩散的稳态解:的在河流水体中处于稳定流动状态、污染源连续(linx)稳定排放的条件下,水中的污染物分布状况也是稳定的。这时,污染物在某一空间位置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这种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成为稳态。 7.有机物生物化学(shn w hu xu)分解:(1)水解反应:是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在水解酶的参与下加以水分子分解为较简单化合物的反应。(2)氧化反

20、应:生物氧化作用主要有两类,脱氢作用和脱羧作用。 8.碳水化合物的降解 碳水化合物是由C、H、O组成的不含氮的有机物,根据分子构造的特点通常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戊糖(以木糖和阿拉伯糖为代表)和己糖(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代表);二糖以蔗糖、乳糖和麦芽糖为代表;多糖是己的产物和其他单糖凝聚而成,以淀粉、纤维素为代表。 其降解过程如下:(1)细胞或其他微生物首先在细胞膜外通过水解使碳水化合物从多糖转化为二糖后,才能透入细胞膜内;(2)在细胞外部或内部,二糖可以再水解而成单糖;(3)在细胞内部,单糖可作为能源而被利用。进一步的变化是无论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单糖都先转化为丙酮酸: 有氧条件下,丙

21、酮酸在乙酰辅酶A的作用下即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被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无氧条件下,丙酮酸的氧化不能充分进行到底,而是把丙酮酸本身作为受氢体,反应的最终产物是各种酸、醇、酮等,这样的过程称为发酵。碳水化合物发酵分解会产生大量有机酸,时常超过水体的缓冲能力,使PH值下降,甚至会抑制细菌的生命活动,称为酸性发酵。 9.脂肪和油类的降解 (1)脂肪和油类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不含氮的有机物。常温下为固体的是脂肪,多来自动物;呈液态的是油,多来自植物。 (2)它们的溶解性比碳水化合物小,一般情况更难降解。但可以发生生物降解。(3)脂肪和油可以通过脂肪酶(属水解酶)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酶不仅存在于

22、人和动物的小肠中,也存在于细菌、霉菌以及富含油脂的植物种子中。 (4)在有氧条件下继续水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形成各种有机酸。 10.含氮有机物的降解(jin ji)(略) 11. 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共同(gngtng)规律:首先在细胞体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后期(huq)的产物都是生产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继续分解,期最终产物是CO2、H2O及NO3 等;在缺氧的条件下则进行反硝化、酸性发酵等的过程,其最终产物除CO2和H2O外,还有NH3、有机酸、醇等。 12.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的现象。分为天然富营养化与人

23、为富营养化。水体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它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13.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原有的平衡。富营养化使水体中的有机物大量生长的结果,会引起水质污染、藻类、植物及水生物、鱼类衰亡甚至绝迹。这些现象可能周期性地交替出现,破坏水域的生态平衡,并且加速湖泊等水域的衰亡过程。 14.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污染特征 (1)重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重金属普遍存在于岩石土壤大气水体和生物体内,并不断地进行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循环,其含量虽然均低于0.1,但污染危害在局部地区却相当

24、明显。 (2)重金属过渡性元素:从化学性质上看,重金属大多属于周期表中的过渡性元素,它们的许多基本化学特性都是由这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决定的,使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具有价态变化较多,配位络合能力强,表现出对生物的毒性效应明显。 (3)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可分为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基本类型。机械迁移是指重金属离子以溶解态或颗粒态的形式被水流机械搬运。物理化学迁移指重金属以简单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潜在危害程度。生物迁移指重金属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4)重金属的毒性效应:重金属能被生物吸收,并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

25、和酶等的相互作用而致突变。 15. 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qiny)转化: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包括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fngsh)。具体通过如下途径:(1)沉淀-溶解(rngji)作用。重金属元素与其他阴离子形成化合物时,若离子半径相差大,形成的化合物溶解度大;离子半径相差小,形成的化合物溶解度小。(2)氧化还原转化。可以被氧化还原成其他价态,形成可溶性化合物迁移或被固定。(3)络合作用,与氰化物等形成络合物在水中迁移。(4)胶体化学吸附迁移转化。 (5)甲基化作用,如汞可在还原状态下形成可溶的剧毒甲基汞。 16.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1)减少耗水量:通过技术改造

26、,采用先进工艺;制定用水定额;压缩单位产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研究实现废水资源化,尽可能将污染物消灭在生产工艺过程中,达到最大限度消减排污量的目的;水的综合利用,从水中回收有用物质; (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治理;(3)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 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的目的;(4)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规划前必须切实查清水资源总量及水质状况,采取相应的给水和污水处理措施。17.废水处理的目的和方法:对废水中的污染物以某种方法分离出来,或者将其分解转化为无公害稳定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一般要达到防止毒害和病菌的传

27、染;避免有异臭和恶感的可见物,以满足不同用途的要求。(1)物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沉淀法(重力分离法)、过滤法(滤网 沙层 活性碳),离心分离法、浮选法、高梯度磁分离法。(2)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处理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状物质。中和法、混凝法、氧化还原法、化学沉淀法。(3)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塘法。 18.城市污水的处理 根据对污水的不同净化要求,废水处理的各种步骤可划分为一、二、三级处理:(1)一级处理可由筛滤、重力沉淀和浮选等方法串联而成,除去废水中大部分粒径在100m以上的大颗粒物质(物理法

28、)。筛选法可以除去较大物质;重力沉淀可以除去无机粗粒和比重略大于1的凝聚性的有机颗粒;浮选法可去除比重小于1的颗粒物(油类等)。废水经过一级处理后,一般达不到排放标准。(2)二级处理常用生物法和絮凝法。生物法主要是除去一级处理后废水中的有机物;絮凝法主要是去除一级处理后废水中无机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物或低浓度的有机物。经过二级处理后的水,一般可以达到农灌标准和废水排放标准。但是水中还存留一定的悬浮物、生物不能分解的溶解性有机物、溶解性无机物和氮、磷等富营养物,并含有病毒和细菌。在一定条件下,仍然可能造成天然水体的污染。(3)三级处理目的是为了控制富营养化或达到使废水能够重新回用。所采用的技术通常

29、分为上述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三大类。如曝气、吸附、换学凝聚和沉淀、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氯消毒等。 19.用哪些指标表示(biosh)污水的水质? 为了反映水体(shu t)被污染的程度,要用污水的水质指标来表示。污水的水质指标主要有下列几项:1)悬浮物 2)废水(fishu)中的有机物浓度 (1)生化需氧量(BOD) (2)化学需氧量(COD)(3)总有机碳(TOC) (4)总需氧量(TOD) 3)pH值 4)污水的细菌指标 5)污水中有毒物质指标 (1)无机有毒物质: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等;(2)有机有毒物质:酚类化合物、有机农药、多环芳烃(PAH)、多氯联本(PCB)、洗涤

30、剂等 以上五个指标是表示水体污染情况的重要指标,此外还有温度、颜色、放射性物质浓度等也是反映水体污染情况的指标。 20.BOD(五日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 耗的游离氧的数量。 COD(化学需氧量):是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的毫克升表示。它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TOC(总有机碳):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总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TOD值能反映几乎全部有机物质经燃烧后变成CO2、H2O、NO、

31、SO2所需要的氧量。 土壤环境 1.土壤污染(t rn w rn):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具体地说,污染物质(wzh)是指与人为活动有关的各种对人体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包括化学泻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病原菌等。 2.土壤(trng)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作用而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3.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4.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32、 5.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产生的不良后果:(1)有机氯农药不仅对害虫有杀伤毒害作用,同时对害虫的“天敌”及传粉昆虫等益虫益鸟也有杀伤作用,因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长期使用同类型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因而增加了农药的用量和防治次数,也大大增加了防治费用和成本。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使农药在环境中逐渐积累,尤其是在土壤环境中,产生了农药污染环境问题。 6.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1)施用于田间的各种农药大部分落入土壤中,附着于植物体上的部分农药,也会因风吹雨淋落入土壤中;(2)使用浸种、拌种、毒谷等施药方式,或是将农药直接撒至土壤中,造成污染的积累。(3)近年来所采用的喷射方式,农药粘附在飘

33、 尘上,随气流扩散,随降雨落到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 7.土壤退化:土壤生态受到破坏,使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的生态功能、生产潜力以及环境质量等级或状况下降的现象。 8.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的措施 (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消除污染物 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处理;(2)加强土壤污染灌区的监测和管理。对用污水进行灌溉的污灌区,要加强对灌溉污水的水质监测,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变化,避免带有不降解的高残留的污染物随水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污染;(3)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即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

34、要做到既高效又地把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限制在最低程度; (4)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砂性土壤,以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 9. 防治(fngzh)土壤污染的措施: 施加抑制剂。施用重金属吸收抵制剂(改良剂),一般施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磷酸盐和硅酸钙等,使重金属污染物作用生成难溶物质,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植物体内的迁移(qiny)能力。控制土壤(trng)氧化还原状况。改变耕作制度。如早田改水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pH 值等一列条件都会改变,可消除土壤中污染物的毒害。客土深翻。采用排土(挖去污染上层)、客土

35、(用非污染客土覆盖于污染土上)法可获得理想的改良效果,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小面积污染的土地。 制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生物改良措施。种植某些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属能力强的植物来逐步降低土壤重金属含 量,恢复土壤环境的质量。 固体废物 1.固体废物: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2.固体废物的分类:(1)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2)按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3)按形状分为固体的和泥状的;(4)按来源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 3. 有害固体废物:固体废物中凡具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

36、、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的废物。 4. 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 途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若处理不当,有害物即将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人畜粪便与有机垃圾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孽生地和繁殖场,形成病原型污染。 危害:(1)污染水体,减少江湖面积,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 源的利用,投弃在海洋的废物会在一定海域造成生物的死区。(2)大气污染, 固体灰渣中的细粒、粉末受风吹、日晒、产生扬尘、污染大气环境,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经长期堆放发生自燃,散发有害气体,多种固体废物本身或在焚烧时能散发毒气和臭味,恶化环境。(3)土壤污染,

37、固体废物堆置或垃圾填埋处理,经雨水浸淋,其渗出液及沥滤中含有的有害成分会改变土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妨碍植物的根系生长,或在植物机体内积蓄,危害食用。各种固体废物露天堆存,经日晒雨淋,有害成分向地下渗透而污染土壤。(4)影响环境卫生,粪便、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传染疾病。(5)处理不当,矿物资源利用低,浪费大量资源能源,又污染环境。(6)有害固体废物泛滥,长期对有害固体废物示来回管理与处置,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5.固体废物综合(zngh)处理的目的:是将城市中各废物集中到一个地点,根据固体废物的特征,把各种废物处理过程结合成一个系统,以便把各过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进行集中利用。通过

38、 综合处理可对废物进行有处理,减少最终废物排放量,减轻对地区的污染(wrn),防止二次污染的扩散,同时还能做到总处理费用低,资源利用效率高。 6. 固体废物综合处理(chl)的原则 (1)含有重金属的少量废物和不含重金属的大量废物,或者少量的高放射性废物与大量的低放射性废物不宜进行综合处理。(2)过热易软化的废物和不易软化的废物不宜相混。(3)热熔性塑料和非热熔性塑料不宜相混。(4)当废物中固体物质很多而进行混合处理时,由于在短时间内难以混匀,影响处理效果,故负荷会有很大波动。宜采取混合处理的废物:向含水率高而不能自燃的废物中混入高热值废物,可使整个混合物作为可自燃物,便于焚烧处理。有的废物焚

39、烧时会产生在碱性气体,有的废物焚烧时会产生氯化氢、二氧化硫之类酸性废气,把这两类废物混合后处理。 7.废物综合处理形同的分类:(1)焚烧型;(2)熔融型;(3)资源化型 环境质量评价 1. 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一种认为环境质量是环境状态惯性大小的表现,即环境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其变化难易程度的表示;另一种认为环境质量是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的表示。 2.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1)按时间分为环境回顾性评价、环境现状评价及环境预断评价。(2)按研究的空间范围划分为局地的、区域的、流域的和全球的评价。(3)按环境要素分为大气的、水体的、土壤的、噪声的质量评价,以及光热、磁等评价。(4)

40、按评价规模分为单个基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性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3. 环境质量(hun jn zh lin)评价方法: (1)污染源评价:污染源评价的任务是通过等标污染指数、等标污染负荷、污染负荷比三个特征数找出评价区域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2)评价参数的选择:一般选择排放量大、浓度高、毒 性强、难于在环境中降解、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shn ti x tn)危害大的污染物及 反映环境要素基本性质的其他因子作为评价参数。 (3)环境质量指数评价:单因子评价指数、多因子评价指数(均值型、计权型、几何 均值型)、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4)环境质量分级 4. 环境质量(hun j

41、n zh lin)现状评价程序 1确定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2环境调查监测评价(污染源、调查监测评价、环境效应分析);3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4研究污染规律,环境污染趋势预测;5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5.环境影响评价类型: (1)单个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2)多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联合评价 (3)区域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4)战略及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6.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1)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2)环境影响识别;(3)环境影响预测;(4)环境经济损益分析;(5)生态及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减缓生态及环境影响的措施与建议、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7.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1

42、)列表清单法;(2)矩阵法;(3)网络法 8.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总论;建设项目概况;工程分析;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环境影响评价;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评述和各种措施的投资估算;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环境监测制度建议;结论与建议。 环境规划 1.环境规划:是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2.环境(hunjng)承载力:是用来环境规划(hun jn u hu)的重要科学概念,是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个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3.环境规划制定(zhdng)的原则:(1

43、)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 (2)考虑自然环境结构与自然资源的特征 (3)应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社会环境结构的一致性 (5)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对策的一致性 4.环境规划的类型(1)经济制约型的环境规划(2)协调型的环境规划(3)环境制约型的环境规划 5.环境规划的程序 环境规划过程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其主要的程序有:编制环境规划工作计划;区域调查、分析和评价;区域环境预测;确定区域环境规划目标;拟定区域环境规划草案;优选区域环境规划草案;环境规划方案的确定;区域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 6.区域环境规划决策方法 决策树法:将决策对象座位一个总系统,同时又可以分解成各级子系统,总

44、系统决策必须满足一个总目标,而各级子系统的决策必须达到规定的子目标。如果每一级子系统都能达到规定的目标,则总系统亦能达到既定的总目标。 7.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它是一种重要环境资源。它是一个变量,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 8.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1)基本概念:是改善和提高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它是从区域环境整体出发,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基础,以实现区域环境目标为目的,综合考虑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实行经济与环境双向调控,合理布局工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采用人工处理措施与利用环境自净能力相结合,采取总量控制

45、和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办法,以控制区域环境污染。调控区域环境质量,可通过系统分析,应用环境系统工程方法,制定出最佳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方案。综合考虑人为防治措施。(2)基本方法:针对区域污染来源和途径,开展多方面防治途径的研究,是调控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它的主要环节包括:确定区域环境污染控制目标;进行区域环境容量的估算;确定区域内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以及进行区域环境污染系统量优控制。进行区域环境综合防治的主要环节:确定环境目标、进行区域环境容量的估算、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区域环境污染系统最优控制;环境系统分析方法:数据的收集、系统与过程的模型化、系统的模拟、规划预测或系统分析。 9. 区

46、域清洁(qngji)生产的目标要求及内容 (1)目标(mbio)要求: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r c nn yun)的利用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及消费过程,减少工业生产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2)清洁生产的内容: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生产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及强振动等;采用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实行物料的再循环(厂内、厂外)。清洁的产品: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事及使用后不会危害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