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_第1页
《囚绿记》教学设计_第2页
《囚绿记》教学设计_第3页
《囚绿记》教学设计_第4页
《囚绿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囚绿记教案 陆 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4) 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5)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6)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2、达到思想上的升华。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从品位凝聚着作者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导入新课,进入意境: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陆蠡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作家。他散文委婉多姿而清丽媚人,然而他本人却是副傻傻的书生相。抗战期间他主持出版社工作时,一次入侵的日军突然前来查抄反日书籍,抄走满满两卡车书。陆蠡恰巧外出,幸运地躲过了这一灾。然而陆蠡并没有幸运感,而是深深为自己不在场而内疚,觉得自己是负责人,不能推卸责任连累别人,他甚至毫无顾忌,对抄走进步书籍的敌人决不罢休

3、,反而自己主动上门,来到租界巡捕房论理儿问究竟。人家正愁没处找你呢,自己倒送上门来了,结果是明摆着的:喀嚓一声,投进监狱了!此后他便作为犯人被无休止地提审。这时,陆蠡似乎还未醒悟,依然是那副倔骨和傻相,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陆先生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接下来自然就是酷刑了,不久他便吐血而死。据说他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老朋友吴朗西曾说过:“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困难不在躲避死,而在躲避

4、不正直,因为那比死跑得还要快些。”故人已去,然而他留下的文字还在,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作者: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生于1908年,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时年34岁。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第一本散文集)、竹刀(第二本散文集)、

5、囚绿记(第三本散文集)等。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巴金他的时候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背景:囚绿记这篇咏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在芦沟桥事件之后,“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上海沦陷,除了属于英美势力范围的公共租界和属于法国势力范围的法租界外,都被日本占领,上海形同孤

6、岛,在上海的各界人士就如同被囚禁了“绿色”,整个中国亦如此。作者也困居于“孤岛”,于是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它隐喻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的热望,“也让我们窥见了他那渴望阳光、渴望生命、渴望欢乐的灵魂。”三、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主要内容:1解题:“囚绿”,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本文叙述作者囚禁一绺青藤的事。2、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爱绿。“我”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对窗外的这树

7、常春藤,这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无比眷恋。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希望用它来装饰我们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3、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后来“我”慢慢地发现,这“绿囚”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见不到阳光,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黄。所以“我”又让它恢复了自由。)4、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行文线索:赏绿-囚绿-放绿-思绿5、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赏绿、囚绿、放绿、思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

8、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6、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1-7段)赏绿。作者用浓墨抒发了对常春藤的喜爱之情。第二部分:(8-11段)囚绿。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常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第三部分:(12-13段)放绿。点明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主题。传达出作者对光明与自由的呼唤。第四部分:(14段)思绿。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怀念与牵挂之情。四、剖析课文,吃透教材: 研读1-7段:赏绿 热烈追求 思考:1、这一部分叙写了哪些

9、内容? 居室条件不如意; 选择这一房间居住的理由; 因为有了一绺青藤相伴不在孤独。2、文章开头一段语言有何特点?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引出回忆。单独成段,说明这件事重要,让作者久久难忘。3、“我”在北平所住公寓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简陋。介绍了大小(不过一丈),地面(潮湿),墙壁、天花板(纸糊),窗子(木格子)窗帘(纸)详细介绍寓所是为了突出其简陋的特点。4、第三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小”“简陋”而“炎热”的房子,却令我“喜悦”“满足”为什么?“那是有一个小小的理由的”埋下伏笔,给读者留下悬念,吸引读者,很自然引出下文。5、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10、?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强调了“绿影”对“我”选定房间的决定作用。归纳:1-4段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寻绿热切追求。6、请你从第五段中找出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并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我”对绿色的深深的喜爱。开头直接抒情:“绿色是多么宝贵啊!” 排比句:“它是,它是,它是,它是。”(文眼句) 比喻句:“如同” 形象地体现了“我”盼望绿的饿焦灼心情。 作者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揭示了绿的象征意义,也交代了“我”喜欢绿的根本原因,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色的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为后文揭示

11、主旨作好铺垫。7、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 ? (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8、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 , 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 , 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 安慰自己的心灵。8、赏析:“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这句话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主要表达了对绿色的饿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9、赏析:“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

12、色。”这里的“绿”是一种象征和双关。此句是说“绿”就是自然环境中最好的代表,是健康生命的一种象征。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人也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身在逆境不能缺少对新生的希望。10、第六段中两个“欢喜”和“渐渐”“细细”这些词有什么作用?两个“欢喜”突出了“绿”的作用,突出了人们对“绿”的需求。“渐渐”写出常春藤变青、变老的过程; “细细”写出“我”观赏常春藤的细致、投入。11、第七段是怎样写“我”对常春藤的观赏的? “天天”“细细观赏”“巴不得”“爱”等。 归纳:5-7段着力写“我”喜绿、恋绿。第一部分归纳:从这一部分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爱绿之情,日益变深(如痴),为下文的“囚绿

13、”作铺垫。从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被绿滋润了那颗等焦的心,使他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中人的重要性。他已经已经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愉快,甚至留恋于这片绿色,那么他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赏绿-喜欢满足)第二教时一、研读课文8-11段:囚绿固执执著 思考:1、“忽然有一个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自私的念头”指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由上文的“爱绿”过渡到下文的“囚绿”指(囚绿的最初意图-为什么要囚绿?)“拿绿色来装饰我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14、对光明的向往。2、“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运用了什么修辞?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反复。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歌颂之情。3、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 4、“囚绿”的起初我是什么感觉?后来又是什么感觉? 起初: 满腹的“喜悦”:“我”看到了“绿的枝条”“伸长”“攀缘”“舒放”,误以为“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 后来:觉察那绿根本不为“我”的那份情所打动,而是固执地“永远向着太阳生长”“朝着

15、窗外的方向”,便觉得“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很是“不快”。 最后:“我”看到那绿“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虽为它的“病损”而“可怜”,可因为“恼怒”它的固执,仍旧没有放走它。5、“生的欢喜”指什么?为什么超过了任何种喜悦?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东西的热爱与赞赏,也是对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赞赏。它的顽强、执著、生命力旺盛,让我看到了“生的欢喜”,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隐含着作者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因此,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6、作者叙述从前在乡间草屋的事情有何目的? 表明作者酷爱绿色是有渊源的。连长在家里的杂草

16、都舍不得拔掉,可见其爱绿之深。7、由原来的“绿色”到现在的“绿友”称呼变化反映了什么?为什么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对“绿枝条”的称呼变为“绿友”,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绿友”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表现常春藤对阳光的执著,对自由的追求,以及不屈不挠的性格,表明生命不可侵犯,此处隐含作者寓意,并为了下文绿友“病了”作铺垫。8、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

17、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固执地向着阳光生长” 表现了 对阳光和自由的渴望。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跃然纸上的是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常春藤的形象。9、作者描写“绿”被幽囚之后的生态,以及自己的心态,其用意是什么?展现常春藤的形象,突出常春藤的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个性特点;而叙述自己的心态,又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常春藤的不屈与执著。10、对于“这永远向着阳光”的柔弱枝

18、叶,“我”却仍要囚住它,为什么?“我”对绿的热爱; “绿友”不了解“我”的爱抚和善意,永远固执地向着阳光方向生长,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爱之深,恼之切,于是决定仍然囚住它,固执地不愿开释它。11、“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这句点明了自己一方面感到常春藤的“可怜”,同时又“仍旧不放走它”的矛盾心理,表现了对“绿”的挚爱。12、“魔念”指什么?如何理解这种魔念?指“我”的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其实作者是因爱绿至极而囚

19、绿,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绿。囚绿爱绿至极。第二部分归纳: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作者要囚住这绿色,而被囚的常春藤仍然执著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这些描写,使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常春藤形象跃然纸上,为下文张本蓄势。研读课文12-13段,放绿点明主旨 (点明写作背景,看似简单的叙事,而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皆蕴涵其中,突出文章的主题。)思考:1、“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作用?点明了写作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现出文章主题。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

20、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3、“我”为什么恢复了“绿”的自由?并且“向它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原因;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我不得不离开这里,提前释放了“绿囚”。“绿囚”“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所以“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4、由作者“放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放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

21、“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5、联系上下文,说说13段中词语“珍重”“祝福”的深刻含义。 “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同时也表现了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祝福”说明作者对绿色的爱虽然失于“自私”,但却又爱得深沉。“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对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常春藤的敬重,珍惜其实都是对我们多灾多难而又永不屈服的民族的敬重和珍惜,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美!“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的强烈愿望

22、。 6、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拟人。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7、“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了。”这段叙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里似在叙事,而在字里行间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尽含其中。第三部分归纳: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三、研读课文14段:思绿惦念牵挂 思考:1、“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在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表达了对“绿”的怀念。2、“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

23、会和我面生吗?” 拟人手法。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该句还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牵挂,并蕴涵着对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的祈祷祝福。3、想想此时作者笔下的“绿”具有了怎样特殊的意味? 不屈服于黑暗,顽强与黑暗抗争,以及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以“囚绿”命名,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

24、上顽强抗争的反映。5、作者对“绿”的称呼在全文为什么有三次变化? 全文对“绿”的称呼有“绿友绿囚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6、作者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也写出了自己的心理历程(感情变化),说说这历程经历了哪些驿站?喜悦(绿友)不快恼怒(囚绿)敬重(放囚人)祝福。四、总结全文,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1、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常春藤。【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

25、了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之情。【象征意义】“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象征: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精神;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自己的品格坚持抗敌【写作特点】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五、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

26、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 湾次北固山下】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课文除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以外,还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圈点批注。(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

27、和渴盼,表现出作者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和不满,既指自然环境,也可以指当时的社会环境。(2)“我拿绿色来装饰无声的歌唱。”一方面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3)“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责怪常春藤,表达了作者对“囚绿”的自省又不肯彻底改变自己决定的矛盾心理,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得“执著”。(4)“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化为朋友。同时也隐含了作

28、者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六、拓展阅读窗台上的花,说说文章给你感悟最深的一点。窗台上的花 办公室的窗台上有三盆菊花。那是去年的秋天菊花盛开的时候,一个同事从花店里买来的。虽然,那花的品种很是一般,但团团艳丽的金黄,还是让大家着实兴奋了好些日子。每天,走进办公室,只要看见那花无拘无束的笑,心情似乎也好了许多。菊花灿灿地开放着,那一丝一丝的浪漫,也牵出大家心中一缕一缕的柔情。于是,办公室里便总是漫溢着一种花似的温馨。 一不小心,一个秋天滑落了,紧接着又是一个冬天消逝了。窗台上那三盆菊花便在秋雨寒冬中悄然地枯萎,最后只剩下花梗支撑着干瘪的身躯。那原先开得最为灿烂的花朵,也安详地耷拉下

29、高昂的头颅。虽然它依旧摆着一种站的姿态,可摸上去,早已没有了生命的质感。花被搁置在窗台外的角落,大家也不再议论它,仿佛没有了它的存在。只是早晨泡茶时,将茶杯里残留的茶叶一骨脑儿倒进那青黑的瓦盆里,才看它那么一眼,而这一眼中,显然没有了什么内容。 这天,一个同事兴冲冲走进办公室,手里捏着几枝花。花不知名,花瓣也不大,却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香。那是春天的城市街头,最为流行的一种花。大家分享着花的清馨,又开始了关于花的话题,谈论那花的色泽,那花的枝叶。那花被大家如宠物一样地放在窗台上一个精美的玻璃杯里,花儿便艳艳地开放着生命的美丽。而那被搁在了窗台外面的三盆菊花,全然成为娇艳的一种陪衬,一种静谧的无言的

30、陪衬。过了几天,那几枝花儿,颜色不再鲜亮,花朵也开始萎缩,也不再有那幽香。也许是那玻璃里没有什么滋养生命的养料,花儿急剧地凋谢了。而就在这时,我意外地发现,那残菊的盆中,却冒出几叶清新的绿色,绿色缠绕在枯枝败叶间,顽强地举托着那秋天里曾开放的花。我没料到,枯死与新生竟如此地融合在一起。我不知道这些新绿能否开出花来,然而,它的出现实实在在感动了我。我似乎又从那青绿中,想起那花曾是那样绚丽地开放在那个属于它的季节。 生则绚丽,死则静默,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更何况静默中,还孕育着新的生命呢?而我们却常常夸耀它的绚丽,漠视它的静默,这也许不仅仅是花的悲哀吧!六、【板书设计】 赏绿(17)-喜悦满足

31、热切追求 喜悦顽强抗争向往光明囚 绿 记 囚绿(811)-爱怜至极 固执执著 不快放绿(12-13)-珍重祝福 呼唤光明自由 恼怒 思绿(14)-惦念牵挂 惦念牵挂 祝福 喜爱绿影 与绿沟通赏绿 感悟绿色 酷爱绿藤 喜囚 绿 记永不屈服黑暗追求自由光明囚绿 引绿入室 观看绿友 赞 绿友病损放绿 计算放绿 提前开释 爱 思绿 怀念绿友 期盼重见 念 六、【课后练习解答】一、1“我”“囚绿”的原因是“我”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

32、了自由的原因;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我不得不离开这里,提前释放了“绿囚”。“绿囚”“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所以“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2课文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作者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因为本文写作背景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句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之后,作者回到了上海。他在上海孤岛坚守进步文化阵地,继续救亡宣传,那么这个时期作者就似这被囚的常春藤,所以本文抒发了作者不屈用于黑暗和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二、1“生的欢喜”不仅写出了“绿的枝条”当时的生长情况,“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而且还写出了“我”有“绿友”为我做伴之后

33、的心情,孤独的“我”,“并不感到孤独”,是绿藤,滋润了一颗等焦的心。2“开释”用“珍重”一词来修饰,表现了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在这里,那一绺青藤仿佛得了灵性,它那顽强抗争的性格,它那永向光明的执著,仿佛作者也从中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六、拓展阅读窗台上的花,说说文章给你感悟最深的一点。窗台上的花 办公室的窗台上有三盆菊花。那是去年的秋天菊花盛开的时候,一个同事从花店里买来的。虽然,那花的品种很是一般,但团团艳丽的金黄,还是让大家着实兴奋了好些日子。每天,走进办公室,只要看见那花无拘无束的笑,心情似乎也好了许多。菊花灿灿地开放着,那一丝一丝的浪漫,也牵出大家心中一缕一缕的柔情

34、。于是,办公室里便总是漫溢着一种花似的温馨。 一不小心,一个秋天滑落了,紧接着又是一个冬天消逝了。窗台上那三盆菊花便在秋雨寒冬中悄然地枯萎,最后只剩下花梗支撑着干瘪的身躯。那原先开得最为灿烂的花朵,也安详地耷拉下高昂的头颅。虽然它依旧摆着一种站的姿态,可摸上去,早已没有了生命的质感。花被搁置在窗台外的角落,大家也不再议论它,仿佛没有了它的存在。只是早晨泡茶时,将茶杯里残留的茶叶一骨脑儿倒进那青黑的瓦盆里,才看它那么一眼,而这一眼中,显然没有了什么内容。 这天,一个同事兴冲冲走进办公室,手里捏着几枝花。花不知名,花瓣也不大,却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香。那是春天的城市街头,最为流行的一种花。大家分享着花

35、的清馨,又开始了关于花的话题,谈论那花的色泽,那花的枝叶。那花被大家如宠物一样地放在窗台上一个精美的玻璃杯里,花儿便艳艳地开放着生命的美丽。而那被搁在了窗台外面的三盆菊花,全然成为娇艳的一种陪衬,一种静谧的无言的陪衬。过了几天,那几枝花儿,颜色不再鲜亮,花朵也开始萎缩,也不再有那幽香。也许是那玻璃里没有什么滋绿色缠绕在枯枝败叶间,顽强地举托着那秋天里曾开放的花。我没料到,枯死与新生竟如此地融合在一起。我不知道这些新绿能否开出花来,然而,它的出现实实在在感动了我。我似乎又从那青绿中,想起那花曾是那样绚丽地开放在那个属于它的季节。 生则绚丽,死则静默,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更何况静默中,还孕育着新

36、的生命呢?而我们却常常夸耀它的绚丽,漠视它的静默,这也许不仅仅是花的悲哀吧!品读第10、11段,思考: 这两段对被“囚”的绿的描写主要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怎样表现绿藤的“固执”?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绿。这两段写出了在“囚绿”过程中作者复杂的心理状态,试谈谈你对作者看似矛盾的心理的理解。 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绿。作者无法改变绿藤的“固执”,甚至为它的“固执”而“恼怒”。这里的“恼怒”,并不是作者对绿的感情发生了逆转不爱“绿”了,而恰恰是爱之深,恼之切。“魔念”是作者对自私自利的心灵的自省。进步的陆蠡被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

37、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接下来自然就是酷刑了,不久便吐血而死。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些什么呢? 参考答案: 蓦然,我又想起了你。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旧,苍翠依旧,固执依旧?你的色彩,曾经我苦苦追寻的绿意,我视同至宝;你的姿容,曾经装饰过我抑郁的心情,我至今感恩;你的偏执,曾经爱恨交织的情结,我依然缅怀。而今,情缘错落,无法再见时只有想念,只是我心中始终相信:我们不会忘记曾选择过的方向,我们仍会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我们依然热爱光明,热爱自由。我知道下一缕阳光到来的时候,你一定还会守护着我门的圆窗,坚定如

38、初。你一定还会坚守着脚下的土地,凯歌依旧,因为我们一直都很固执。 品读第10、11段,思考: 这两段对被“囚”的绿的描写主要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怎样表现绿藤的“固执”?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绿。这两段写出了在“囚绿”过程中作者复杂的心理状态,试谈谈你对作者看似矛盾的心理的理解。 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绿。作者无法改变绿藤的“固执”,甚至为它的“固执”而“恼怒”。这里的“恼怒”,并不是作者对绿的感情发生了逆转不爱“绿”了,而恰恰是爱之深,恼之切。“魔念”是作者对自私自利的心灵的自省。进步的陆蠡被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