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检测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专题六++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检测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专题六++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检测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专题六++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检测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专题六++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检测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一、选择题1.明朝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而由皇帝总其成,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A.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有效制约C.中央各个部门平等地参与决策 D.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2.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材料表明(

)A.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B.中央官职得到优化C.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D.内阁地位逐渐提高3.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将在拆分元代行省基础上形成的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降为与此前设置的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平级的机构。“三司”各自对相应的中央机构负责。明太祖此举(

)A.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B.强化了中央政府权威C.削弱了丞相行政职权 D.弱化了地方权力监督4.明成祖统治时期,实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拓的政策,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形成了“四夷来朝”的盛况。明成祖病逝后,继位的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政治理。明仁宗这一政策调整(

)A.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C.冲击了传统的夷夏秩序 D.导致了朝贡贸易体制崩溃5.明穆宗时,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史称俺答封贡。明嘉靖时爆发了宁波之乱,加上稍早时,葡萄牙人入侵,发生了屯门之战与西草湾之战,此后,明廷以此中断一切对外贸易,中日贸易从业者生计大受打击遂成海盗。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北方边疆问题完全解决 B.西方殖民者在沿海活动频繁C.政府严厉禁止中外贸易 D.东南沿海深受日本海盗危害6.明代对西藏地方首领实行“多封众建”,册封地方宗教首领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等名号,维持其已有的权势和地位。这说明,明代管理西藏(

)A.注重发挥宗教力量 B.以政教合一政策为主C.尚未重视流官作用 D.对清代产生重大影响7.“在辽西走廊一带,明辽东长城的卫城、所城从西南向东北依次排开,分别是山海关、前所、前卫、沙后所、宁远(兴城)、锦州,形成辽东军事防御体系的一段链条……”该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明朝在东北设卫、所,对边疆实行有效管理B.明朝在东北派遣办事大臣,实行羁縻政策C.明朝在东北设卫、所,实行了“改土归流D.军事防御的长城完全阻隔了长城内外的交流8.《清史稿》记载:“清大学士,满、汉两途,勋高位极,乃以相授;内阁实权,远不逮明。然其品列,皆首文班”“清大学士,沿明旧制,例称政府。实则,国初有议政处以掣其柄;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据此可见,清初(

)A.军机处为制约内阁而设置 B.中枢机构形成三权鼎立之势C.重大制度皆沿用明朝旧制 D.内阁逐渐演变成为虚职机构9.雍正年间,皇帝处理政务所下达的指示性文书被定名为“明发谕旨”和“寄信谕旨”,区分了例行文书和机密文书的处理程序,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文书政令传达的安全和高效。据此可知文书制度(

)A.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行文规范并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D.保密性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0.雍正帝时期,奏折制度不断完善,皇帝在处理奏折时避开外朝,以确保皇帝和私属人员在内廷处置某些重要政务。同时,还要求外朝和内廷的信息渠道严格分开,那些向外朝泄露奏折秘密的具奏人会受到惩罚。由此可见,奏折制度(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 B.确保了朝廷和地方间政令畅通C.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11.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它为整顿西藏吏治,治理西藏政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驻藏大臣职权、官吏制度、军事防务、外事交涉、宗教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详细规定。该章程的颁行(

)A.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对西藏进行直接管理B.形成了比较独特的灵童转世继承方式C.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D.确保了理藩院对西藏、蒙古的管辖权12.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在西南地区,制定了鼓励土司子弟入学政策,康熙时朝廷在湖南苗族聚居区开始设立义学,到清末已经达到139馆;在甘青川滇藏地区,清代共设义学和社学104所。清朝重视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

)A.扩大了朝廷选拔政府官员的途径B.改变了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态C.消弭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D.利于增进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13.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清政府的行为(

)A.奠定了施琅收复台湾的坚实基础 B.巩固了东南亚国家与清朝的关系C.反映了政府大力扶持海上的贸易 D.表明了中国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14.如图所示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和万历十一年(1583年)部分省域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农业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B.东南地区农业发展缓慢C.地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D.中原地区人地矛盾加剧15.明末清初,广东南海、顺德等县兴起了“废稻树桑”“废田筑塘”的热潮,或将“果基鱼塘”改为“桑基鱼塘”,到清代中叶,形成了“田地一千数百余顷”的专业化桑蚕区。这一现象(

)A.导致了清代粮食危机 B.冲击了传统自然经济C.源于玉米的广泛种植 D.促进了对外贸易繁荣16.明朝物盐交易依照“实物一盐引一盐”的流程,盐商向官府出让实物的同时,获得支盐凭证-盐引。而盐商承担的因交易过程延长而产生的不确定的风险,由政府给予盐的销售权及售后利润作为补偿,从而使盐商有利可图,更愿参与其中。这一交易过程体现了当时(

)A.官府与私商的联系加深 B.政府信用在专营中发挥作用C.新的经济因素已经产生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17.清代前期,汉口市场上诸种高级棉织品如毛蓝、京青、洋青等多来自苏州和松江地区;丝织品种如贡缎、广缎、洋缎等多来自南京、苏杭、湖州等地。乾嘉年间,汉口镇内的江南及宁波商帮有60~70家,年交易额为白银3000万~3500万两。由此可见,当时(

)A.城市的经济地位凸显 B.汉口是重要货物集散地C.商帮活跃在大江南北 D.区域经济之间协同发展18.下图为清代福州私人钱铺德升荣发行的钱票,可填写或印有面值,主要凭印章即期支付,并且还规定面生不付,需有保人才能付给现金,是一种此地取票、彼地取值的凭证。这体现了(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区域性商人群体由此诞生C.资本性借贷出现了一定的发展 D.民族工业的资金得到保障19.18世纪末,清政府鉴于外商日多,就在出海口划一区域,由外商依国籍设立货栈,悬挂国旗标示。外商每年只能停留七个月,每月进城次数也有限制,与政府交涉须透过本地商人中介。这表明(

)A.官方严禁民间出海 B.海关大权被外国人把持C.外商借此扩张领土 D.政府推行闭关自守政策20.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在其著作《读孔丛子》中提道:“自子思以后,世世为诸侯师,然而不能为其国救败辱焉。无它,诸侯者能以礼夫子之礼,礼其后而不能以夫子之道用。”这一认识(

)A.蕴含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B.抨击照搬孔子言论的做法C.关注到了民众个性自由 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21.春秋时期,孔子把“重民”“恤民为德”的主张,发展成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主张。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无一不体现“仁”的内核。这些思想(

)A.维护了人民权利 B.发展了民主政治C.改善了君民关系 D.体现了民本思想22.下表是明代医学取得的部分成果。这反映出明代(

)时代医学家著作来源创新成果明代初年朱梢等人《普济方》兼采笔记杂说及道藏佛书兼采笔记杂说及道草、曼陀罗花各五钱,即不知痛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博引历代各家方书指出押不庐草等有麻醉效果,虽“加以刀斧亦不知”,通过亲身实践,发明临床的麻醉法A.麻醉学成为医学研究的重心 B.中医知识进入综合集成阶段C.医学发展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中医临床医学技术停滞不前23.1607年,传教士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1856年,英国人伟烈亚力和李善兰合译《几何原本》后九卷。《几何原本》中逻辑推理求证的科学方法,弥补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不足。这些成果(

)A.表明中国科技实现近代化 B.反映了东学西渐成为时代潮流C.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D.体现了中西科技有较强互补性24.明末小说《二刻拍案惊奇》指出:“徽人因是专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这反映出当地(

)A.营商环境日趋严苛 B.农商互助的经营模式C.民众宗族意识强烈 D.经商的风气较为浓厚25.汤显祖认为戏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教化作用,是“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冯梦龙认为《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的感染力都不如小说“捷且深”,他在整理民歌时“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虚伪性。这表明(

)A.民间文艺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B.小说戏曲成为社会教化主体C.通俗文学影响力超过高雅文学 D.八股取士制被知识分子舍弃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棉花的品种是亚洲棉和草棉,均从国外传来。亚洲棉最早发现于古印度,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在华南地区先种植,逐步推广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草棉原产于非洲,先传到阿拉伯地区,后传入伊朗等国,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并向甘肃扩展。三国时期,珠江、闽江流域已普遍种植棉花。在取得栽种技术和纺织技术的突破后,棉种约在宋元之际完成了向中国内地的传播。元世祖曾设立江西、福建、浙东、湖广、江东五省木棉提举司,强迫百姓每年缴纳棉布十多万匹。明太祖于1367年下诏:“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经过元至明约两百年的传播,棉花种植和棉纺织已基本推广到全国。《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摘编自丁培利等《中国古代“布”的材质演进——兼论棉花在中国的普及》材料二

清乾隆年间,植棉专家、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了一套棉花图册,记录了从植棉到纺织印染成布的整个过程,包括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炼染等共16幅图,每图附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据《清史稿》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高宗南巡,观承迎驾,条举木棉事十六则,绘图以进”,乾隆皇帝对《棉花图》反复诵读,叹为观止,倍加赞赏,欣然在图上题写七言诗16首,下诏颁行天下。《棉花图》因此也称《御题棉花图》,它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清代前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冀中一带棉花种植业及纺织手工业的实况,是迄今已知国内最早而较完备的棉作学图谱。此后,方观承精心临摹副本,并将其付诸石刻。《棉花图》原本不知所归,但刻石完好流传至今。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1)根据材料一,简述棉花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的历史过程。(2)根据材料二,《御题棉花图》颁行天下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御题棉花图》的历史价值。(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时期,不仅私人编纂的几部科技著作在各自领域具有总结性,朝廷为标榜“文治”,也一再组织学者编纂总结性的大型典籍。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近2.3万卷,分装为1.1万余册,辑录了上古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这部巨著已经散失,今天能看到的不足4%。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500种,合计近8万卷,3.6万余册,约7.7亿字。根据各书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下面又分许多类。它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6页历史纵横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材料二

在农具、耕作技术、灌溉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至清中叶的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农民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有明显突破。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棉、麻、桑、蓝靛、茶树、甘蔗、蔬菜、果木、花卉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在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已经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更进一步通过政府手段发展多种经营,包括推广蚕桑、植棉、植树、畜牧等,福建、四川、广东等省的多种经营都颇见成效。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地区需要依赖邻近地区提供商品粮,湖广、江西等地成为新的粮食生产中心,承担了向江南、福建、广东供给粮食的任务。江南本为唐宋以来最大的粮食产区,时谚云“苏湖熟,天下足”,而到明清,由于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谚语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另外清朝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较之前代也有明显的进步。——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第197—198页明至清中叶农业的发展材料三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王文成公全书》卷2《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至清中叶农业的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文成公全书》中良知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朝代地方政府秦郡、县汉州、郡、县(国)唐道、州、县宋路、州(府)、县元省、路、府(州)、县明三司、府(州)、县清省、府(州)、县——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一、选择题1.D2.A3.B4.A5.D6.A7.A8.D9.A10.D11.C12.D13.D14.C15.B16.B17.B18.C19.D20.D21.D22.B23.C24.D25.A二、非选择题26.(1)过程:汉代时期分两路传入中国,亚洲棉传入华南地区,后逐步推广至内地,草棉传入新疆地区,逐步在西北地区扩展;宋元之际完成了向中国内地的传播;到明朝中后期,棉花种植和棉纺织已基本推广到全国。(2)思想:农本思想。历史价值:是研究我国农业科技史、植棉史、棉纺织史及清代早期经济的直接史料(一手史料);刻石本身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御题棉花图》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清代前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棉花种植及棉纺织业的实况,是迄今已知国内最早的棉作学图谱;推动了我国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3)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因循守旧。新发展:提倡个性自由;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27.(1)特点总结性著作;内容丰富、规模庞大、数量多;既有私人编纂,又有朝廷编纂、以政府主导为主;多为实用性科技;吸收西方科技。原因中央集权的强大力量;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前朝科技文化的基础作用;明清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人才辈出。(2)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多种经营方式;农产品商品化;经济格局变化;边疆农业进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