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产业园配套设施项目(博唯生物至参天科瑞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生物产业园配套设施项目(博唯生物至参天科瑞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生物产业园配套设施项目(博唯生物至参天科瑞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生物产业园配套设施项目(博唯生物至参天科瑞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生物产业园配套设施项目(博唯生物至参天科瑞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生物产业园配套设施项目(博唯生物至参天科瑞段)施工图设计说明一、概述1.1工程概况C标准分区道路工程位于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钱家湾,属于重庆麻柳沿江开发区。木洞镇位于巴南区北部,东靠双河口、丰盛镇,南连东泉、二圣镇,西与南岸的广阳、迎龙镇毗邻,北临长江。木洞镇政府驻地木洞镇,距巴南区政府所在地鱼洞镇68公里,居重庆朝天门港下游35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重庆麻柳沿江开发区由巴南区麻柳嘴镇、木洞镇、双河口镇、丰盛镇、二圣镇五个镇部分区域组成,其中适宜建设用地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拟规划工业用地70平方公里,产业配套用地30平方公里。按照黄奇帆市长3月30日调研精神,开发区“十二五”期间规划1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作为重工业基地进行开发建设,依托长寿经开区发展石油化工和钢铁、有色金属的中下游产业,近期将启动实施2-3平方公里。同时在木洞启动建设2平方公里“轻纺城”,承接朝天门市场搬迁,发展轻工产品贸易。开发区5平方公里控规已于2012年底通过重庆市政府审批,工程建设已正式启动。巴南区正在打造的欧洲工业园和重庆中国服装城也已经敲定落户麻柳沿江开发区。届时,开发区将再造一个充满欧洲风格、布局欧洲风情建筑和生活休闲设施的欧范儿小城。按照规划,C标准分区道路路网是由三条次干路(26米宽)和五条支路(16米宽)组成,西侧与现状天池大道相接,北侧与规划的经开区连接道相邻,东侧接现状木洞路,南侧接现状麻柳大道(即茶涪路)。本次智飞生物产业园配套设施项目(博唯生物至参天科瑞段)范围为规划C标准分区道路路网的一部分,道路西起于规划道路天池西路,向东延伸,终点与现状木洞路相连接,道路全长1.85km,标准路幅16m,城市支路。本次设计范围K0+555.328~K1+350.222段,起于天池北一路,终于天池北四路,全长794.8米。工程内容包括道路、支挡结构、排水、照明、交通设计、给水、电力,通信。规划的C标准分区道路路网是巴南区木洞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智飞生物产业园配套设施项目(博唯生物至参天科瑞段)是规划中五条南北向道路中的一条道路,建成后将对于整个园区交通路网的内外衔接及通畅便捷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促进园区的经济发展。1.2对初步设计批复的执行情况重庆市巴南区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C标准分区天池北路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巴城建初发【2017】60号。依据审查意见修改如下:1.已复核设计说明,表述前后修改为一致2.已完善道路设计,施工与平场设计,施工关系的表述,具体详见说明3.已修改天池北路与天池大道交叉口纵坡二、设计依据与主要技术标准2.1设计依据(1)设计合同(2)重庆市主城区木洞-麻柳功能区C标准分区道路交通规划图(2014年修订版)(3)《重庆市主城区木洞麻柳功能区C标准分区(木洞片区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12)(4)重庆市主城区木洞-麻柳功能区C标准分区黄金大道道路及管网工程施工图设计图纸(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2013.05)(5)重庆麻柳沿江开发区南涪路扩建工程施工图设计图纸道路及管网工程初步设计图纸(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14.03)(6)木洞轻工产业园土地整治工程(2015.08)(7)1:500地形图(8)业主提供的其它资料2.2设计规范(1)国家标准《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030-2013)《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2)交通部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3)建设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年3月)《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18)(4)地方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重庆市市政工程预算定额》(1999年)《重庆市建设工程费用定额》(2008年)《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城镇人行道设计指南》(DBJ50/T-131-2011)2.3设计标准主要技术指标表项目规范技术指标设计技术指标道路等级支路支路设计速度(km/h)40,30,2020平曲线最小半径(m)20600圆曲线最小长度(m)20158.838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20-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凸曲线1002000凹曲线1007000极限最大纵坡(%)83.72坡段最小长度(m)20100停车视距(m)2020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年)1515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年)1010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BZZ-100三、自然条件3.1气象拟建场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根据重庆气象局气象观测资料,工程场区气象特征具冬暖春早,雨量充沛,夜雨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夏热秋凉,秋雨绵绵,无霜期长等特点。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极端最高气温43℃,出现日期:2006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1.8℃,出现日期:1955年1月11日。湿度:年蒸发量1079.2mm;最大年蒸发量1347.3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绝对湿度17.7MPa;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6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1mm左右,日最大降雨量266.6mm(出现在2007年7月17日),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3.2水文线路区用地红线范围内无河流存在,地表较为低洼的地段形成冲沟地表水体,受天气和季节影响较大。3.3地形地貌线路区原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区,由于人类活动,场地原始地貌已被破坏。线路区总体起点高,终点低,勘察范围内最高点位于线路起点,高程约292m,最低点位于线路终点附近,高程约270m,相对高程约22m。3.4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实地工程地质测绘,区域地质构造属明月峡背斜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据经区域内基岩露头及已开挖形成的基岩断面调查岩体节理结构面,主要的构造裂隙如下:岩层层面C:产状倾向110°~130°,倾角18°~25°,优势产状125°∠23°。裂隙呈闭合状,结合程度差,属于硬性结构面。裂隙1:产状270°~290°∠50°~70°,优势产状270°∠70°。裂面略微弯曲,泥质充填,延伸2~3m,间距1~2m,裂隙呈闭合状,结合程度差,属于硬性结构面。裂隙2:产状60°~100°∠60°~80°,优势产状60°∠80°。裂面略微弯曲,泥质充填,延伸1.50~2.50m,间距1.0~2.50m,裂隙呈闭合状,结合程度差,属于硬性结构面。3.5地层岩性本次勘察钻探深度范围内揭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的素填土、粉质粘土和下伏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的泥岩、砂岩组成。现将各岩土层工程特征自上而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素填土(Q4ml):杂色。由泥岩和砂岩块石、碎石、粘性土组成。硬质物粒径为10~450mm,含量为35~50%,分布不均,结构松散,稍湿。回填时间大于1年,属机械抛填形成。钻探揭露厚度为0.30m(ZK56)~17.63m(ZY19),该层分布场地大部分地区。粉质粘土(Q4el+dll):黄褐色,由粘粒、粉粒组成,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呈可塑状,残坡积成因。钻探揭露厚度为0.20m(ZK56)~2.19m(ZY19),于局部素填土层下有分布。泥岩(J2s-Ms):紫红色、暗紫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岩体质软,岩芯多呈碎块状,岩石强度低。中等风岩体较完整,质硬,强度高,岩芯呈柱状;钻探揭露厚度为0.83m(ZY9)~14.79m(ZY17)。该层在场地大部分均有分布。砂岩(J2s-SS):褐黄色、褐灰色、灰白色,由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中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强风化岩体质软,岩芯多呈碎块状,岩石强度低。中等风岩体较完整,质硬,强度高,岩芯呈柱状,钻探揭露厚度为0.75m(ZY10)~13.02m(ZY32),该层分布于场地部分区域,于泥岩互层。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场地内第四系覆盖层钻孔揭露厚度0.3~19.82m,基岩面倾角受地形影响较大,沿线路纵向倾角一般为2~12°。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基岩可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岩芯多呈碎块状,强度较低。钻孔揭露厚度0.30m(ZK56)~1.67m(ZY18),层底高程267.30m(ZY19)~290.20m(ZY1)。中等风化带:岩芯多呈短柱状、柱状,局部较破碎、存在裂隙,岩质较新鲜,较完整,强度相对较高。3.6水文地质条件3.6.1场区被第四系土层覆盖,其中素填土结构松散,属透水层。勘察期间未见明显地表水体3.6.2、地下水类型分为二种类型:松散层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1\*GB2⑴松散层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的残坡积层和人工填土层孔隙中,分布于地势低洼和平缓的沟槽边,为孔隙潜水和上层滞水,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冬季时枯竭,雨季增大,主要为大气降水。主要分布于冲沟及地势平缓的洼地和缓坡。=2\*GB2⑵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地层的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水量不大,属于重碳酸盐型水。受冲沟切割,基岩裂隙水于地势低洼处以泉水的形式或以散流形式出露。3.6.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线路区段的地下水主要受降雨补给,沿填土内部向下渗透,沿岩土界面、土层孔隙向低洼处径流,排泄于东侧最低处。3.6.4、岩层的富水性场地内的素填土结构松散,孔隙较发育,透水性较好,有利于地下水运移,素填土层为强透水层,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下伏基岩为砂岩及泥岩,砂岩为相对透水、含水层,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基岩岩体裂隙较发育,基岩裂隙及砂岩岩体中可赋存一定量的地下水。本次调查未发现泉井出露,场地富水性弱。3.6.5、岩、土层的透水性对所施钻孔进行了简易水文观测,终孔48小时后,均无稳定地下水位。根据当地经验,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0.15m/d,呈弱透水性;泥岩渗透系数为0.004m/d,呈弱透水性;线路区砂岩渗透系数0.02m/d,呈弱透水性;填土的渗透系数为2.03m/d,呈强透水性。线路区的地下水总体较贫乏,以松散层类孔隙水为主,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的残坡积层和人工填土层孔隙中,分布于地势低洼和平缓的沟槽边,为孔隙潜水和上层滞水,水量受季节变化较大,冬季时枯竭,雨季增大,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分布于场地西侧冲沟及地势平缓的洼地。在低洼地带的边坡支挡结构挡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地下水的拦截和排泄设施的设置。雨季在拟建场地填土层、较厚处容易形成局部滞水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简单。3.6.6、水土的腐蚀性判定根据收集的资料及地区经验得知,该拟建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场区地表水、地下水及环境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3.6.7、不良地质现象经调查,场区未发现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活动断裂构造通过,周边无灾害性地质体发育,场地总体稳定性良好。3.6.8、人类工程活动场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施工堆填,形成的土质边坡,在暴雨、地震等条件下,地表水通过土体孔隙渗入土体内部,容易诱发边坡垮塌。同时,人类工程活动继续在边坡上堆填,增加坡体荷载,容易导致边坡失稳,因此,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中等强烈。3.6.9、土、石工程分级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J土、石工程分级表划分标准,场地土、石工程分级为:1、普通土:场地的粉质粘土,等级为Ⅰ级。2、硬土:场地的素填土及基岩强风化带。岩石风化强烈,呈碎块状,质软,等级为Ⅲ级。3、软石:中风化的泥岩。厚层状结构,裂隙不发育,等级为Ⅳ级。4、次坚石:中风化砂岩。厚层状结构,裂隙较发育,等级为Ⅴ级。3.7岩土物理力学特征3.7.1、土层(1)素填土场地内素填土分布较广,厚度较大,根据场地特点,本项目分在3个钻孔(ZY7、ZY14、ZY19)的素填土段进行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试验,匀速连续贯入,遇大块石时以小水量钻进,钻穿后继续进行触探。利用勘察软件对触探击数进行杆长修正计算,见“动力触探试验曲线图”,触探击数统计过程中对部分击数较高的异常值(标注“*”数据)予以舍弃。各点位填土触探修正击数统计结果见下表。从现场试验和钻探分析判断,填土极不均匀,存在大块石,粗颗粒间还存在很大的空隙;从统计结果看,锤击数平均值在2.90~2.94,变异系数0.28~0.34,呈高变异性。结合钻探、动探结果综合判定,填土呈松散状态。动探击数与深度无明显递增关系,击数差异大,粒径不均匀。素填土N120动力触探试验数据统计填土类别钻孔编号动探深度(m)击数平均值(击)标准差变异系数厚度的加权平均值(击)密实度素填土ZY71.50~4.602.900.940.322.692松散ZY141.80~5.102.941.000.34ZY191.80~21.402.920.810.28表中击数均为修正击数,部分异常值在统计中舍弃。(2)粉质粘土局部分布,厚度较小,均小于3m,且位于素填土之下,其工程意义不大,故本次未对其进行试验测试。3.7.2、岩石本次勘察取中等风化岩石抗压试样12组,按照《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1节公式计算。中等风化泥岩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成果统计表岩性岩样编号单轴抗压强度(MPa)天然饱和泥岩ZY35.505.945.353.342.883.99ZY66.306.776.574.083.904.27ZY95.305.305.763.602.893.25ZY124.965.244.702.873.212.91ZY155.475.756.103.542.844.15ZY194.804.755.653.003.272.92ZY214.805.325.583.772.773.05ZY255.506.064.943.732.873.43统计数n2424范围值4.70~6.772.77~4.27平均值фm5.523.36标准差σ0.570.48变异系数δ0.100.14标准值фk5.323.18由表可知。中等风化泥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5.32MPa;变异系数为0.10,变异性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18MPa,为极软岩;变异系数为0.14,变异性低。中等风化砂岩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成果统计表岩性岩样编号单轴抗压强度(MPa)天然饱和砂岩ZY2221.7020.1020.9014.6015.4013.90ZY2820.1019.5021.2014.3015.0014.40ZY3020.5019.3020.8012.9013.8016.30ZY3219.6020.4019.8013.5014.2014.60统计数n1212范围值19.30~21.7012.90~16.30平均值фm20.3314.41标准差σ0.730.89变异系数δ0.040.06标准值фk19.9413.94由表可知。中等风化砂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9.94MPa;变异系数为0.04,变异性很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3.94MPa,为软岩;变异系数为0.06,变异性很低。3.7.3、岩土体参数建议值(1)素填土:素填土承载力特征值可依据回填夯实后的现场检测成果确定。填土天然重度指标采用经验值:20.00kN/m3。(2)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的厚度变化较大,分布于填土层以下,工程意义不大,结合现场勘察工作及收集的相邻地块资料,综合确定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取120kPa,其天然重度指标为19.70kN/m3,粘聚力为23.0kPa,内摩擦角为14°。(3)强风化基岩: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规定及地区经验,强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取400kPa,强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取300kPa。(4)中等风化基岩的岩质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根据室内岩块单轴抗压强度统计概率值结合《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规定及地区经验综合取值。中等风化岩质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14.3.2节确定:场地中等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选取岩质地基条件系数为1.10。中等风化泥岩取天然抗压强度,中等风化砂岩取饱和抗压强度。经计算得:中等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5.32MPa×1.10×0.33×1000=1931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3.94MPa×1.10×0.33×1000=5060KPa。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按照表采用。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标准值建议表岩土名称填土粉质粘土砂岩泥岩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重度(kN/m3)20.00*19.70*23.00*26.2623.50*24.70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kPa)/1204001000200500岩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Pa)///1931/5060岩体弹性抗力系数(MPa/m)///600*/300*(MPa/m2)10*15*100*/80*/挡墙基底摩擦系数µ0.25*0.30*0.40*0.45*0.40*0.45*注:表中带*值为根据地区经验取值;岩体与锚固体的粘结强度标准值适用于注浆等级为M30。3.8岩体质量分级强风化层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属散体结构,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中等风化泥岩饱和单轴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18Mpa,为极软岩,中厚~厚层状,裂隙较发育;根据地区经验,岩体完整系数为0.61,岩体较完整;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指标变异性低,力学性能较稳定,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中等风化砂岩单轴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3.94Mpa,为软岩,呈中厚~厚层状;根据地区经验,岩体完整系数为0.65,岩体较完整;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指标变异性中等,力学性能较稳定,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3.9场地工程地质评价3.9.1、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拟建道路沿线地段经过人工改造,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0.23~19.821m,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场地内地层层序正常,现状地形坡角一般3~35。现状整体平缓,土层种类较少,斜(边)坡现状基本稳定,拟建道路沿线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总体稳定。经查明场地内地表及地下水较为贫乏,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勘察区内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无粉土和砂土,可不考虑砂土液化问题;而环境边坡主要由素填土和后期填土组成的土质边坡,强~中等风化基岩组成的岩土质边坡,当未支挡或未放坡处理时在地震作用下边坡不稳定易滑塌或滑动,建议及时支挡或放坡处理;在填土较厚地段当未压实处理时,在地震作用下填土易产生震陷变形,建议对填土进行压实处理。场地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轻微,构造裂隙不发育,基岩完整性较好,场区无活动性断裂构造通过,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周边无灾害性地质体发育。结合当地经验,拟建场地整体稳定性良好,对拟形成的边坡及环境边坡采用合理的支护措施处理后,适宜进行本工程的建设。3.9.2、地基均匀性评价拟建道路路基均为素填土路基,素填土主要由泥岩和砂岩块石、碎石、粘性土组成,结构松散,稍湿,为人工堆填,分布不均,局部厚度较大,堆积时间大于1年,物质组成变化大,压缩性一般,均匀性差,工程力学性能差,地基均匀性较差。3.9.3、工程地质分段评价1、K0+555.328~K0+990填方路基段(横断面1-1’~6-6’、Ⅰ—Ⅰ’)该段主要为填方路基段,长435m,现状地形为人工回填地貌,现状地形起伏较小。覆盖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下伏泥岩、砂岩。素填土广泛分布于拟建场地内,多为松散状;粉质粘土呈软塑~可塑状,分布于填土下;强风化基岩岩体较破碎,质极软;中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岩质软。横向地形总体坡角约为3~35°。按设计标高,填方高度0.3~1.0m,建议对现有填土必须进行碾压夯实处理或换填(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对大块径块石进行破碎达规范要求或清除后,再分层(30~50cm为宜)回填、逐层夯实,夯实后的填筑土压实度应符合规范要求,并应确保路面设计标高以下经压实处理后的路基填筑土有足够厚度(以满足变形要求为准),同时应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道路左侧将形成最高约1m的填方边坡(详见3-3’),边坡安全等级二级,场地具备放坡条件,且横向地形较平缓,路堤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性小,建议按照素填土1:2.00进行放坡并应做好坡面防护处理,设置好截排水设施。道路右侧将形成最高约7.6m的填方边坡(详见3-3’),边坡安全等级二级,场地具备放坡条件,且横向地形较平缓,路堤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性小,建议按照1:2.00进行分级放坡,每级高度不大于5m,之间马道宽度不小于2m,在坡脚设置护脚墙,并应做好坡面防护处理,设置好截排水设施。建议承载力基本容许值:素填土处理后现场试验确定,强风化砂岩[fa0]=400kPa,强风化泥岩[fa0]=200kPa,中等风化泥岩[fa0]=500kPa,中等风化砂岩[fa0]=1000kPa。2、K0+990~K1+140挖方路基段(横断面7-7’~8-8’、Ⅰ—Ⅰ’)该段主要为挖方路基段,长150m。现状地形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覆盖层为素填土,下伏泥岩、砂岩。素填呈松散状,分布于地表;强风化基岩岩体较破碎,质极软;中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岩质软。按设计标高,挖方高度0.3~3.86m,挖方后地层为素填土、基岩。建议对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对现有填土路基必须进行碾压夯实处理或换填(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对大块径块石进行破碎达规范要求或清除后,再分层(30~50cm为宜)回填、逐层夯实,夯实后的填筑土压实度应符合规范要求,并应确保路面设计标高以下经压实处理后的路基填筑土有足够厚度(以满足变形要求为准),同时应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建议承载力基本容许值:素填土处理后现场试验确定,强风化砂岩[fa0]=400kPa,强风化泥岩[fa0]=200kPa,中等风化泥岩[fa0]=500kPa,中等风化砂岩[fa0]=1000kPa。开挖后道路左侧将形成最大高度为3.86m的土质边坡,边坡长约150m,坡向180°,坡体为素填土,容易在土层内部产生圆弧型滑动破坏。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建议素填土按坡率1:2.00进行放坡,并应做好坡面防护处理,设置好截排水设施。开挖后道路右侧将形成最大高度为1m的土质边坡,边坡长约150m,坡向360°,坡体为素填土,容易在土层内部产生圆弧型滑动破坏。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建议素填土按坡率1:2.00进行放坡,并应做好坡面防护处理,设置好截排水设施。3、K1+140~K1+340填方路基段(横断面8-8’~11-11’、Ⅰ—Ⅰ’)该段主要为填方路基段,长200m,现状地形为人工回填地貌,现状地形起伏较小。覆盖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下伏泥岩、砂岩。素填土广泛分布于拟建场地内,多为松散状;粉质粘土呈软塑~可塑状,分布于填土下;强风化基岩岩体较破碎,质极软;中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岩质软。横向地形总体坡角约为3~35°。按设计标高,填方高度0.3~1.5m,建议对现有填土必须进行碾压夯实处理或换填(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对大块径块石进行破碎达规范要求或清除后,再分层(30~50cm为宜)回填、逐层夯实,夯实后的填筑土压实度应符合规范要求,并应确保路面设计标高以下经压实处理后的路基填筑土有足够厚度(以满足变形要求为准),同时应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道路左侧将形成最高约1.5m的填方边坡(详见11-11’),边坡安全等级二级,场地具备放坡条件,且横向地形较平缓,路堤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性小,建议按照素填土1:2.00进行放坡并应做好坡面防护处理,设置好截排水设施。道路右侧将形成最高约1.5m的填方边坡(详见11-11’),边坡安全等级二级,场地具备放坡条件,且横向地形较平缓,路堤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性小,建议按照素填土1:2.00进行放坡并应做好坡面防护处理,设置好截排水设施。建议承载力基本容许值:素填土处理后现场试验确定,强风化砂岩[fa0]=400kPa,强风化泥岩[fa0]=200kPa,中等风化泥岩[fa0]=500kPa,中等风化砂岩[fa0]=1000kPa。沿道路终点纵向方向形成一高约15m的岩质边坡(见Ⅰ—Ⅰ’),坡向以320°为主,坡角约53°。该段边坡已采用分级放坡+格构护坡进行处理,现状稳定。3.9.4、地震效应评价据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5图B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映谱周期为0.35s,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拟建线路建设范围内的覆盖层为人工填土和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砂质泥岩和砂岩。结合地区经验,人工填土剪切波速(Vs)为140m/s,为软弱土;粉质粘土剪切波速(Vs)为190m/s,为中软土;强风化基岩剪切波速(Vs)为500~800m/s,为软质岩;中等风化基岩剪切波速(Vs)>800m/s,为岩石。根据拟建线路不同的工点类型,现分段进行地震效应评价。1、K0+555.328~K0+990填方路基段(横断面1-1’~6-6’、Ⅰ—Ⅰ’)该段主要为填方路基段,按设计标高平场后,覆盖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厚度最高约5.78m(在K0+780附近),建议等效剪切波速值取140m/s,场地类别划分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0.35s,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2、K0+990~K1+140挖方路基段(横断面7-7’~8-8’、Ⅰ—Ⅰ’)该段主要为挖方路基段,按设计标高平场后,覆盖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厚度最高约19.82m(在K1+065附近),建议等效剪切波速值取140m/s,场地类别划分为Ⅲ类,设计特征周期0.45s,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3、K1+140~K1+340填方路基段(横断面8-8’~11-11’、Ⅰ—Ⅰ’)该段主要为填方路基段,按设计标高平场后,覆盖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厚度最高约1.5m(在K1+335附近),建议等效剪切波速值取140m/s,场地类别划分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0.35s,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3.9.5、对相邻建(构)筑物影响评价拟建道路为智飞生物产业园配套设施道路,K0+560~K0+780段线路右侧为在建的智飞生物产业园厂房等建筑区,基础形式为嵌岩桩基础;同时该段道路两侧人行道处埋设有电力、路灯、燃气、电信等管线(具体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前述管线的保护。线路里程K0+790~K0+800段右侧为智飞生物产业园配套,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拟建道路左侧正在进行中低压热力管道铺装,管道铺设于拟建线路左侧人行道上。拟建线路路基施工前应先对热力管道周围设置挡墙等有效保护措施后,再进行路基的翻挖、回填、碾压夯实工作,以降低对热力管道产生的不良影响。3.9.6、特殊性土的评价场地特殊性土主要为:素填土。素填土:在整个场地均有分布,由砂、泥岩碎块石及粘性土组成。结构松散,为人工抛填,分布不均,厚度变化大,堆积时间>1年,物质组成变化大,均匀性差,压缩性较高,承载力较低,建议翻挖、换填后以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由素填土形成的边坡需按坡率值1:2.00进行放坡处理。3.9.7、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评价场区内有人工填土分布,人工填土边坡稳定性可能引发工程安全风险。对填土边坡采取1:2.00的坡率值进行放坡,做好边坡相关的截排水措施。3.10结论与建议3.10.1结论1、场区无活动性断裂构造通过,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周边无灾害性地质体发育,场地内岩土质边坡总体稳定性较差。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场地与地基稳定性问题主要为人工边坡的稳定性,在合理的设计下都可保证其稳定。因此,场地内现状岩土质边坡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稳定后,适宜进行道路工程的建设。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区抗震设防烈度6度。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地震分组为第一组。3、拟建场区地表水、地下水及环境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3.10.2建议1、地基持力层及基础型式选择(1)一般路基采用填土作地基时,必须按规范进行压实或换填压实处理,使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要求在路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c达0.94~0.97;在路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下,压实系数c达0.91~0.93;控制含水量(%)为Wop2。(注:压实系数c为土的控制干密度d与最大干密度dmax的比值,Wop为最优含水量,以百分数表示)。(2)采用填土作地基的其他建构筑物,应按规范对填土进行压实或换填压实处理。(3)本工程所涉及的建(构)筑物岩土设计参数详见表4.3-1。3、土质边坡分级高度不宜大于5.0m,坡顶设截水沟,坡面绿化处理。本工程坡率值:素填土放坡坡率1:2.00;强风化基岩1:1.25,中风化基岩1:0.75。4、应加强施工措施,加强大气降水及生活污水的拦截及排放措施。为便于施工,工程施工前(包括平场)应尽可能提前疏干场地内地表水。5、施工期间应加强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测试。6、施工中若出现异常地质情况,请及时通知我院工程技术人员解决。

四、道路设计4.1平面设计道路总平面图本次智飞生物产业园配套设施项目(博唯生物至参天科瑞段)工程范围为规划C标准分区道路路网的一部分,道路西起于规划道路天池西路,向东延伸,终点与现状木洞路相连接,道路全长1.85km,标准路幅16m,城市支路。本次设计范围K0+555.328~K1+350.222段,起于天池北一路,终于天池北四路,全长794.8米。道路平面线路走向与片区道路控制性规划基本一致,道路全线共设置两处圆曲线,半径分别为900m和600m,其余均为直线,道路整体线形非常平顺。4.2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图纵断面设计控制因素如下:(1)道路应与已建成或已设计完成的各条相交道路交叉口标高保持一致;(2)在满足纵断面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与周边地块标高衔接合理,科学的与周边环境有效衔接,与周边路网衔接合理;(3)片区道路土石方尽量平衡;(4)片区建成后的雨污水系统更为科学合理;(5)为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道路交叉口范围、公交停车港纵坡尽可能控制在3%以内。根据以上控制因素,对片区内的道路进行了竖向优化。本次设计在满足相应道路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与现状地形相结合,避免起伏过多,以增加行车安全性和行车舒适度。本次设计范围沿线共设置3处变坡点,最大纵坡坡度为3.72%,最小纵坡坡度为0.44%,最小坡长为100米,道路纵断面标准较好,线形较为顺畅。纵断面优化设计后,平纵组合更合理,填挖高度大大减少,土石方更平衡,节约了工程投资,并且使行车更加舒适。4.3横断面设计天池西路全线标准路幅宽度为16m,车行道宽度8m,人行道宽度4m。具体分配形式如下:4米(人行道)+4(机动车道)+4米(机动车道)+4米(人行道)=16米道路路幅分配图4.4路基设计路基方案设计通过识别各种变化的自然因素,对填方地段(特别是低洼积水地段)采取排水、清淤、晾晒、抛石挤压等措施进行处理;对挖方地段,采用放坡或分级放坡、坡面护坡、坡脚设置排水沟等措施处理。道路路基、路面结构根据道路等级与交通流量进行计算,使得结构科学合理。(1)一般路基设计为了确保良好的景观效果,有利于道路两侧地块开发利用,并节省工程费用,结合沿线地质情况,道路在没有桥涵段采用临时边坡型式。挖方边坡根据边坡的岩石性质采用1:0.75坡率,每8m一级并设置2m宽平台,平台做成向外倾斜2%-4%的坡面。在填方路基的路段,填方边坡第一级坡率为1:1.5,二级以下为1:1.75,三级以下的边坡坡率为1:2.0,每8m设置2m宽平台,平台做成向外倾斜2%~4%的坡面。(2)路基清表在路基施工前,应对道路边坡范围内的表面腐殖土、表土地、草皮等进行清理,清理厚度应根据种殖土厚度决定,本次设计按0.3m考虑,在施工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清表的厚度。(3)填石路堤设计由于在局部挖方路段置石方较多,部分道路基需要采用填石路堤的形式,对于填石路堤路段的填筑应满足下面要求:路床以下3m的范围内应采用填土路堤,路床以下>3m位置可采用填石路堤,在采用填石路基的部位不需要再设置土工格栅,同时在填石料表面和填土路堤交界处,填石料顶面应无明显孔隙、空洞,并在填石路堤表面设置2层过渡层。本次设计道路周边地块为已平场的地块,在平场实施时有较大填方,考虑该范围路基沉降需要控制,对该范围平场填方进行换填处理。对于道路范围(道路桩号K0+578.820—K1+064.951范围车行道、人行道部分),建议翻挖、换填后以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填土材料和压实系数应满足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分层厚度不得大于400mm,作为拟建物持力层的地基的压实系数要求>0.96。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应根据现场原位试验结果确定。(4)路基边坡防护本项目道路边坡均为临时性边坡,固本次设计不做专门的坡面防护处理。(5)土石方调配本次设计道路的土石方调配与周边地块土石方统一考虑,借方由周边地块调运。4.5路面设计结合重庆地区石材较丰富等特点,在进行路面设计时,按照面层耐久、基层坚实、土基稳定的要求,进行路面结构组合设计。路面设计以后轴载重100KN为标准轴载,用双圆荷载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进行分析计算,以容许弯沉、容许弯拉应力和容许剪应力进行作为设计和验算指标。经综合考虑,本次道路主线路面结构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具体形式如下:上面层:改性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上面层40mm下面层: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下面层厚60mm稀浆封层:改性沥青稀浆封层厚6mm基层: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0mm底基层: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厚250mm4.6人行道设计本次设计中针对道路人行道宽度的不同,分别进行设计。同时在人行道两侧将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进行无障碍设计。人行道结构设计具体如下:灰色透水砖200*250*60mm1: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30mmC15素砼垫层厚100mm人行道透水砖规格为20×25×6cm,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等现象,方砖必须表面平整,色彩均匀线路清晰、棱角整齐。人行道透水砖采用挤浆法安砌,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人行道上必须设置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宽60cm4.7公交及人行系统设计本段道路按照规划并未设置公交停车港位。人行过街方面,考虑采用斑马线组织行人过街。斑马线的具体位置均布置在交叉口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4.8交叉口设计根据道路规划进行交叉口设计。交叉口主要采用平面交叉,与规划相比交叉口设计与规划吻合,采用斑马线组织行人过街。根据道路计算行车速度采用合理的交叉口转弯半径,缩短人行过街的距离。设计中合理划分斑马线和过街带,确定机动车待车线。建议采用智能化信号控制系统(红绿灯自动感应装置),自动调节开放时间,使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更加科学,最大限度提高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项目建设前期由于车流、人流较少,建议不采用人行天桥、地道对交叉口路段进行交通组织,以节约工程造价。但预留出这些人行过街系统的实施空间,待今后周围地块开发后再实施。4.9无障碍设计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进行无障碍设计。人行道上设置行进盲道,所有道路交叉路口及路段人行横道均设置供残疾人通过的缘石坡道,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4.10附属工程缘石、路边石机制C30混凝土立式路缘石规格为150×440×1000,机制C20砼路边石规格为120×200×1000,机制C20砼植树圈采用120×200×1000。4.11绿化设计本次设计仅考虑人行道的绿化设计,在两侧人行道种植行道树,行道树应采用通透式配置,即距车行道路面高度0.9m至3.0m之间范围的树冠以不遮挡驾驶员视线的配置方式,行道树间距为5m。五、施工要求5.1路基5.1.1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95≥95≥94≥92零填及路堑路床0~3030~80≥95≥95路床平整度:土方路基15mm,石方路基20mm;纵断高程允许偏差:土方路基+10~-15mm,石方路基+10~-20mm;中线偏位:50mm;横坡:±0.3%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挖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潮湿、中湿路基≥30MPa≤310.5干燥、石质路基≥40MPa≤232.9绿化范围内回填压实度不小于85%,人行梯道及挡墙除外,其填土压实度按设计要求。5.1.2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1m范围以内应采用人工开挖,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路基开挖:若为挖土时,边坡值为1:1.5,若为岩石,边坡根据设计坡率来开挖。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道路路床基底部分若超挖,严禁采用土回填,应采用低标号砼补填。5.1.3(1)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砂性土并掺入碎石(非粘性类碎石)、粗砂等,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要求综合内摩擦角≥35°。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路基填料最小强度、粒径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8543101015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810(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0%。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换填块片石一层,再行分层碾压填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1.0m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3)填筑逐层填筑时,应安排好石料运输路线,专人指挥,按水平分层,先低后高、先两侧后中心卸料,并用大型推土机摊平。个别不平处应配合人工用细石块、石屑找平。当石块级配较差、粒径较大、填层较厚、石块间的空隙较大时,可用于每层表面的空隙里扫入石渣、石屑、中、粗砂,再以压力水将砂冲入下部,反复数次,使空隙填满。人工铺填粒径25cm以上石料时,应先铺填大块石料,大面向下,小面向上,摆平放稳,再用小石块找平,石屑塞缝,最后压实,人工铺填块径25cm以下石料时,可直接分层摊铺,分层碾压。填方边坡上部8m为1:1.5,8米以下为1:1.75。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桥台和路基接合部,应分层仔细压实,层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cm,路床顶以下2.5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CM砂、砂砾93>80CM素土90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项距路床顶<80CM管顶上30CM以内砂、砂砾88管项300CM以上砂、砂砾95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580CM以下砂93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5.2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底基层施工,底基层为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5.2.1质量标准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7%平整度:不大于12中线高程:不大于+5mm,-15横坡度:±20mm且不大于0.3厚度:代表值-10mm,合格值-25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在排冰冻区25℃以下湿养6d、浸水1d):≥2.0MPa弯沉值:≤90(0.5.2.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水泥材料要求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中凝时间在6h以上的水泥,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40mm,级配应满足《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表5.5.3方筛孔尺寸3.7531.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指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0~10067~9045~6829~5018~388~220~7<28<95.2.3施工要求1.级配碎石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制混合料,并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2.级配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 。3.碾压用12t以上的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18cm,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碾压时每层压实厚度可达20cm。5.3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5.3.1质量标准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8%平整度:不大于12中线高程:不大于+5mm,-15横坡度:±20mm且不大于0.3厚度容许偏差:-10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在排冰冻区25℃以下湿养6d、浸水1d):≥3.5MPa弯沉值:≤30.6(0.5.3.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水泥掺量为5.5%,具体掺量应根据试验确定。水泥材料要求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中凝时间在6h以上的水泥,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40mm,《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5.5.3的要求方筛孔尺寸31.526.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指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0~10072~8947~6729~4917~358~220~7--5.3.3施工要求1.级配碎石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制混合料,并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2.级配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3.碾压用12t以上的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18cm,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碾压时每层压实厚度可达20cm。5.4稀浆封层5.4.1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0.3JTJ052-2000贮存稳定性(CH15)<5粘度C255(秒)≥16蒸发残留物含量%≥55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25℃40~100延度15℃>505℃>10软化点℃>50(2)石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工程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5.4.2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磨耗损失(温轮磨耗试验)不大于800g/m2砂吸收量(轮荷压砂试验)不大于600g/m2稠度2~3cm5.4.3(1)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2)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3)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4)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冻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5)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6)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7)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5.5面层5.5.1沥青上面层基质沥青应达到70号A级石油沥青技术要求;下面层基质沥青也应达到70号A级石油沥青技术要求;各沥青混凝土层间设置改性乳化沥青粘层,粘层沥青采用PC—3阳离子乳化沥青。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设置透层,透层采用煤油稀释沥青,渗透深度不小于5mm。透层用煤油稀释沥青由70#道路石油沥青和煤油掺配而得,条件具备时可采用胶体磨进行掺配,也可采用自行加工的煤油稀释沥青搅拌罐进行掺配。为防止由于温度过高而造成煤油极度挥发,沥青的加热温度以120℃~130℃道路石油沥青70号A级技术要求项目技术指标测试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JTJT0604-2000针入度指数PI-1.5~+1.0JTJT0604-2000延度15℃不小于100JTJT0605-1993延度10℃不小于15JTJT0605-1993软化点(℃)不小于47JTJT0606-200060℃动力粘度(Pa•不小于180JTJT0620-2000密度(15℃实测记录JTJT0603-1993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JTJT0615-2000闪点(℃)不小于260JTJT0611-1993溶解度(%)不小于99.5JTJT0607-1993薄膜加试验163(5h)质量损失(%)不大于±0.8JTJT0609-1993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JTJT0604-2000残留延度(10℃不小于6JTJT0605-1993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0.1T0652贮存稳定性(5d)%≤5T0655贮存稳定性(1d)%≤1T0655沥青标准粘度C255

(秒)8~25T0621恩格拉粘度E251~10T0622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T0654蒸发残留物性质固含量%≥50T0651三氯乙烯溶解度≥97.5T0607针入度25℃40~120T0604延度5℃≥20T0606软化点℃≥50T0606透层用煤油稀释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中凝试验方法AL(M)-2粘度C60.5(s)5~15T0621蒸馏体积(%)225℃7T0632315℃25360℃前35蒸馏后残留物针入度(100g,25℃,5S)(0.1cm100~300T0604延度(25℃,5cm60T0605闪点(TOC)(℃)大于65T0633含水量(%)不大于0.2T0612注:粘度使用道路沥青标准粘度计测定,C脚标第1个数字代表温度(℃),第2个数字代表孔径(mm)。5.5.2集料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详见《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粗集料粗集料为碎石。它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热拌沥青混合料用的粗集料颗粒应基本方正,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水洗,不含泥土和粉尘,并不得含块状粘土,采用大型成套联合破碎机(反击破碎不少于两级)轧制的碎石,应是承包人使用符合要求的机械和符合要求的片石轧制的碎石,且分级加工堆放。用于轧制碎石的片石应不带风化层,不带泥土而且强度符合要求。如需外购,则需要符合上述要求。材料应严格分级,分别堆放,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粗集料的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上面层中、下面层及联结层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528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石料磨光值*不小于(BPN)42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2.5吸水率不大于(%)2.03.0坚固性不大于(%)1212软石含量不大于(%)35对沥青的粘附性(掺抗剥落剂后)不小于5级5级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812151820水洗法<0.075m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注:“*”项在选材时,应将风干碎石置于200℃当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规定的方法试验时,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不低于5级。否则,应掺加外掺剂。细集料细集料应采用硬质灰岩(灰岩的强度不低于60MPa)由专用设备加工的机制砂。生产应具备抽吸设备或水洗措施,以减少粉尘含量,使0.075mm的通过率不得超过10%,同时应加设3mm筛,将石屑分成0~2.36mm和2.36~4.75mm细集料应干净、坚硬、干燥、无风化、无杂质或其他有害物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细集料的规格和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6及表7-7的要求规定。使用时石屑的用量不应超过机制砂的用量。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2.5JTJT0329-2005坚固性(>0.3mm部分)硫酸钠(%)≯12JTJT0340-2005含泥量(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3JTJT0333-2000砂当量≮60JTJT0334-2005亚甲蓝值(g/kg)≯25JTJT0349-2005棱角性(流动时间)(s)≮30JTJT0345-2005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规格类别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S1410090~1000~150~3S1610080~10050~8025~608~450~250~10注:采用水洗法筛分。填料(1)填料宜采用石灰岩石料经磨制的矿粉,不应含泥土杂质和团粒,要求干燥、洁净,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技术要求。(2)经监理工程师批准,采用水泥、石灰等作为填料时,其用量不宜超过集料总量的2%。(3)矿粉罐应装备有破拱装置。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指标规定值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5含水量不大于(%)1粒度范围<0.6mm(%)100<0.15mm(%)90~100<0.075mm(%)75~100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外观无团粒结块抗车辙剂为了提高沥青混泥土路面的性能,在本路段路面8cm下面层AC-20C沥青混凝土中加入抗车辙剂,掺量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抗车辙剂的技术要求指标要求粒径≤4mm密度1.0±0.1g/cm3软化点≤130熔融指数≥8g/10min添加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凝土动稳定度≥6000次/mm为保证工程质量,所选用抗车辙剂必须取得《重庆市建设领域新技术认定证书》,并在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施工说明1、为了提高添加抗车辙剂的精确度以及避免因人工添加产生的安全事故,添加抗车辙时应使用带电子称重功能和随机打印功能的添加设备添加。2、在热集料干拌时将一定比例的抗车辙剂一次性投入,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10~15秒。3、掺加抗车辙剂后,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摊铺温度和初压温度比同等气温下普通沥青料提高10~20℃5.5.3沥青混合料质量标准与设计参数压实度:>98%(SMA-13)>95%(AC-20)厚度容许偏差:±20mm,-5mm;平整度<宽度:-20mm纵断面高程:±10mm;横坡度:±10mm且不大于±0.3序号结构层20℃15℃劈裂强度(MPa)弯沉值0.01mm1SM618.02AC-20C100012000.824.55.5.4沥青混合料级配上面层的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的级配应满足《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中表B.1的要求。下面层沥青混凝土AC-20C的级配应满足《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中表B.1的相关要求。沥青混合料应为密级配粗型(

C型),具体可参考以下的级配。SMA13混合料级配要求规格通过各个筛孔的质量百分率(%)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SMA-1310090~10050~7520~3415~2614~2412~2010~169~158~12AC-20C混合料级配要求规格通过各个筛孔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20C10090~10062~8062~8050~7226~5616~4412~338~245~174~133~75.5.5沥青混合料检验指标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混合料的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SMA-13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50稳定度(KN)不小于6.0空隙率VV(%)3~4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不大于VCADRC沥青饱和度VFA(%)75~85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17.0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80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结合料损失(%)不大于0.1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试验(20℃不大于15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80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3000-10℃弯曲试验破坏应变()不小于2500构造深度(mm)不小于0.8路面空隙率(%)不大于6渗水系数(ml/min)不大于80下面层AC-20试验项目AC-20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两面击实75次空隙率VV3%~6%矿料间隙率VMA设计空隙率3%不小于11%设计空隙率4%不小于12%设计空隙率5%不小于13%沥青饱和度VFA65%~75%稳定度不小于8.0KN流值1.5mm~4mm车辙试验动稳定度1000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不低于5级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80(%)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75(%)渗水系数不大于120ml/min5.5.6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1)沥青透层油及粘层油在路面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沥青透层油的洒布;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透层油和粘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在路面基层上洒布透层油,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透层油用煤油稀释沥青,粘层油用乳化沥青。②在基层养生结束并清除基层表面松散颗粒的尘土后,洒布透层沥青,透层沥青洒布量0.3~0.6L/m2,洒布透层沥青的基层上应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在其上通行也应慢速行驶,严禁在其上调头,转弯,防止透层沥青局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