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_第1页
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_第2页
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_第3页
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_第4页
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十章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十章区域发展综合评价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主导产业的概念(一)主导产业的含义整个经济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这些关键部门称为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具有一定规模、处于支配地位、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所占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强,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扩散效应具体包括:①前向效应②后向效应③旁侧效应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主导产业的概念(二)主导产业的特征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如下显著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主导产业的概念(三)与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的联系与区别与主导产业相近的概念有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指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支柱产业严格来说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优势产业不一定都能成长为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指的是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从产业寿命周期理论看,一般情况下,主导产业处于幼稚期到发展期之间,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则处于成熟期,有些则已经步入衰退期。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主导产业的概念(四)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一般来说,主导部门可以从三个方面带动区域经济增长:(1)回顾影响(2)前瞻影响(3)旁侧影响这些影响可以通过乘数理论来分析。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和更替不仅和地方的经济发展过程,还和整个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形势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陕北地区主导部门影响示意图参考文献:陈宗兴,2012年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主导产业的判定主要从产业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两方面考虑,其判定标准体系如图。主导产业评判标准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一)标准一: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此标准包括六项内容,即:(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3)对区域就业的带动作用(4)增加价值(5)出口潜力(6)环境影响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二)标准二:竞争能力主导产业必须有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竞争能力的评价可从五个方面入手:(1)技术先进程度(2)产品质量水平(3)劳动生产率(4)市场占有率(5)利税效果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三、主导产业的选择(一)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区域比较优势基准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以及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从区域比较优势角度出发,应当以资源密集度为基准进行主导产业的选择。但是在选择过程中又不能停留在静态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而要把区域产业政策的着眼点放在对主导产业的培植和区域增长中心的形成上。2.产业关联基准应该选择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为主导产业,亦即前向、后向关联度大的产业应该作为政府优先扶植的产业和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为动力,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3.需求收入弹性基准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是指某产业的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它反映了产品的需求增长对国民收入增长的敏感程度。数学表达即:(10.1.1)式中:Ei

表示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Δxi

/xi表示某一产品的需求增加率,Δxi为需求增量;Δy/y表示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4.就业基准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弱,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分为两种情况: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相对较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相对较弱。5.生态基准主导产业的生态基准主要体现为以物质消耗和能源消耗为主的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污染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在上述基准达到的前提下,高效率的资源消耗和低污染排放是主导产业选择的生态基准的核心内涵。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三、主导产业的选择(二)主导产业选择的定量方法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具体操作时,其步骤如下:假定评价目标为A,评价因素集为F{f1,f2,…,fn}构造判断矩阵P(A-F)fij是表示因素fi对f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i=1,2,…,n;j=1,2,…,n),fij的取值如表所示。fij的取值含义1fi与fj具有同等重要性3fi较fj稍微重要5fi较fj明显重要7fi较fj强烈重要9fi较fj极端重要2,4,6,8含义分别介于1~3,3~5,5~7及7~9之间Fji=1/fij表示j比i的不重要程度fij的取值根据上述判断矩阵,利用和积法或幂法求得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对这个向量作归一化处理后可作为各因素的权重。把权重与各因子分别相乘并求其和,再比较数值大小,数值大者可选为主导产业。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2.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法,是一种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设研究某经济问题涉及p个指标,这p个指标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为X=(x1,x2,…,xp)。对X作正交变换,令Y=UX,其中U为正交阵,Y的各分量是不相关的,使得Y的各分量在整个经济过程中的作用容易解释。第一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主导产业时,是在已选出的m个主分量Y1,Y2,…,Ym中,以每个主分量Yi的方差贡献率ai作为权数,构造综合评价函数:(10.1.2)其中Yi为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当计算出每个样品(产业)的主成分得分后,可由主成分得分衡量每个样品在第i个主成分所代表的指标方面的程度及地位。当把m个主成分得分代入上式,即可计算出每个样品的综合评价函数得分,以这个得分的大小排队,即可自然排列出每个样品“主导”性的大小。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及原则(一)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保持产业结构的先进性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及原则(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二、产业结构优化方法产业结构优化的常用方法为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投入产出表,根据实际调查数据建立投入产出表后,即可进行进一步的投入产出分析,并用于系统预测和系统规划。区域目标函数建立后,可对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线性方程组求解。步骤如下:1.因子筛选简化的区域产业优化模型图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二、产业结构优化方法2.优化模型的建立(1)模型1——产出最大化目标假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为:1)在满足资源最大可供量的约束下,使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社会最终产值获得最大的增长速度;2)保证区域农业总产出实现稳定的增长;3)区域工业的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可将上述问题归结为一个区域发展优化模型,即区域最终产出(Ei)最大化问题。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式中:Ei为社会最终产值,Ei=F(Ci,Li,Wi)=ACαLβWγ,即以社会最终产值为区域发展指标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i,Li,Wi分别表示各部门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水源的数量;E1,E2分别为工业部门,农业部门;Ph1为工业部门可能达到的最高年平均增长速度;Pv1为国民经济中工业、农业年平均增长速度;n表示预测的年限;t1,t2分别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基年的产值。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2)模型2——消耗最小化目标一般说来,以投入产出模型为一组基本约束条件,可以建立区域产业结构最优发展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关系式是

AX+Y=X(10.2.7)或

(I-A)X=Y(10.2.8)可以写出线性规划问题

(I-A)X≥Y(10.2.9)X≥0求t′X的极小值。这时t是一个列向量,t′=(t1,t2,…,tn)。tn表示生产单位第n种产品的劳动消耗量,Y是计划期最终产品的列向量,当给定最终产品列向量Y的数值后,总产量X的值是唯一确定的。不存在从很多可行解中选择最优解的问题。为了使这个模型与最优规划结合起来,我们假定,当区域产业结构在某种生产技术方式组合下,区域各部门生产的劳动消耗最小时产业结构最优。这样,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选择区域各部门生产技术方式的办法得到解决。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在通常的投入产出模型中,每个部门只有一种生产技术方式,各部门的生产技术方式可以用一个列向量来表示。以Ij-aj表示第j部门产品的生产技术方式。这里Ij是单位列向量,第j个分量为1,其余分量为0,即:(10.2.10)列向量Ij-aj表示这种生产技术方式进行一个单位,第j部门产品的净生产量为1-aij,其余部门产品的消耗量为aij。这时可以把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关系式写为(10.2.11)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现假设第j部门有r(j)种生产技术方式。以表示第j个部门的第s种生产技术方式,这里(10.2.12)以Xjs表示第s种生产技术方式生产的第j部门的产量,而(10.2.13)以tsj表示利用第s种生产技术方式生产j部门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这样可建立线性规划模型:(10.2.14)求

达到最小值。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这里djsb表示第j部门第s种生产技术方法的最大可能生产能力。当Y值确定后,利用这个模型就可以选择各部门所采用的生产技术方式,建立起区域产业结构的最优发展模型。这个模型在实际应用时尚需要增加其它一些约束条件。3.计算结果及分析哪一种是最佳方案呢?这需要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结合实际需要,根据实现各种方案目标所需的区域资源与条件来确定。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一、区域农业规划布局条件(一)自然条件分析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体现在多个方面,通常包括:1.地貌2.光照3.土地(1)土地的有限性(2)土地的固定性(3)生产力的差异性(4)土地可改良性和培育性4.水分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一、区域农业规划布局条件(二)经济技术条件分析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的其规划布局除受自然条件约束外,也直接受制于相关的技术经济条件。包括:(1)农业劳动力条件(2)农业技术装备(3)农业生产技术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一、区域农业规划布局条件(三)农业生产基础分析其分析研究原有基础的主要内容应是:(1)分析农业发展规模、水平与发展速度(2)分析农业生产结构、总体布局态势与土地综合利用状况(3)分析研究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分布与的其历史演变规律(4)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变化与农业资源开发程度变化(5)分析区域农业收入分配和消费状况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二、区域农业规划布局区域农业规划布局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各种农作物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产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并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划分出各种农业部门的适宜区和适生地,集中种植形成商品性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地区。每一种农作物对自然条件都有一定选择性和适应性,两者的关系成反比。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出反映适宜性种类以英文字母表示:适宜S;有条件适宜SC和不适宜N。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一般来说,高度适宜区和中度适宜区都可规划成为农业生产集中区,但是作为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生产条件好,生产规模较大;技术装备条件好;农产品按人均占有产量产出商品率高,商品量大。具备以上条件的高度适宜区均可选择为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可分为种植业生产专业化基地(包括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区域农业规划布局按农业主要部门来分类,有种植业布局、林业布局、畜牧业布局及渔业布局,其用地选择和布局生产要求均不相同。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二、区域农业规划布局(一)种植业布局种植业布局主要包括对粮食作物的布局和对经济作物的布局。(二)林业布局根据实际用途的不同可分为防护用林、经济用林和景观用林防护用林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护路林等,用于保护生态环境,抵御灾害侵袭;经济用林包括用材林、果林和苗圃等,以经济生产为主;景观用林包括城镇公共绿化用林和村镇绿化用林,用于卫生保健和景观建设。在具体实施中,应该将不同类型的林木合理搭配布局,以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二、区域农业规划布局(三)畜牧业布局根据生产特点和产品类型的不同,畜牧业一般分为以草原或牧场为基础的放牧业和以饲料为基础的乳畜业。放牧业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较高,一般需要充足的牧场,割草场以及放牧营地等。城镇密集区域大城市郊区,由于城市食品、轻工业以及餐饮业较发达,其下脚料较多,同时交通方便,靠近消费中心,也适宜布局乳肉类畜禽业生产。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二、区域农业规划布局(四)渔业布局渔业是指通过捕捞和养殖鱼类、藻类或其他水生动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一般分为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渔业基地一般都设在大型渔港地区。选择渔港作为渔业生产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渔港位置要接近渔场,便于渔船的出入;②具有适宜的水深和面积能够停泊相应数量的渔轮,并具有避风浪条件;③具有一定面积陆域和建设码头条件,便于渔货起卸、冷冻、储藏、运输和加工;④具有一定渔需品供应和渔船设备修理能力;⑤应有医疗卫生、气象警报站等必要的公共安全设施。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三、区域农业发展的新特点(一)区域农业专业化农业区域专业化是以区域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为依据而实施的。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经验证明,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到商品性生产,由小而全到专业化,由分散到集中,由“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这是农业布局必然趋势。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三、区域农业发展的新特点(二)区域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源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工商管理学家戴维斯和戈尔德伯格首先提出,意指农业生产部门与其他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实行联合在一起,共同经营管理的形式。在实施中,农业产业化具体表现为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三、区域农业发展的新特点(三)区域农业综合化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程度取决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是多部门(包括农、林、牧、渔)相结合的产业,各部门间的发展往往是相辅相成,并组成合理的区域农业内部结构。从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也要农、林、牧、渔保持合理结构,因为不同农业部门之间彼此为实现持续发展必要的条件。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四、区域农业发展新趋势——都市农业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定义,都市农业是指“受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所影响范围内的农业活动”。(一)都市农业的功能1.生产功能2.社会功能3.生态功能4.旅游功能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四、区域农业发展新趋势——都市农业(二)都市农业的特征1.

镶嵌式布局2.

实现城乡交融3.

生产高科技化4.

生产过程开放第三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四、区域农业发展新趋势——都市农业(三)都市农业的分类1.观光型都市农业2.服务型都市农业按发展空间环境的不同,都市农业可分为城市边缘区农业,城市隔离区农业和城市中心区农业。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一、区域工业规划布局条件区域工业规划布局需考虑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区域的综合环境条件;二是社会的发展需求。(一)区域条件1.资源能源条件2.交通运输条件3.劳动力条件4.政策制度条件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一、区域工业规划布局条件(二)发展需求1.内部需求对内部需求的分析分为两方面,一是理清区域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实际需求状况;二是分析区域各工业部门的发展建设现状和工业企业的生产营销状况。此外,内部需求的区域局限性使得当某一行业领域的产能富余超过一定限度,便需要外部需求的补充。2.外部需求对外部需求的分析,则要了解外部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还应分析区域工业发展现状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外部环境。此外还包括对目标市场所在国的经济运势、政策变动、文化偏好及生活方式等综合影响因素的研究。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二、区域工业规划布局(一)工业布局原则1.集中与分散结合布局2.就近原料、能源产地和消费市场布局3.专业生产和分工协作布局4.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布局5.依托城镇协调发展布局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二、区域工业规划布局(二)工业选址要求实施区域工业规划布局,首先应考虑工业企业的选址。不同工业企业对基础建设条的要求不同。同时,工业企业的选址必须满足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不同企业的选址应注重“扬长避短”,将能够实现分工协作,促进生产的企业搭配布局。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三、区域工业规划布局分类(一)采矿业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采矿业在区域规划布局状况受到区域矿产资源的储量、质量、开采条件以及区内外市场等因素影响,必须进行开发利用评价。矿产资源储量是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的最基本指标,也是确定矿山开采业规模的依据。矿产资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开采利用价值和开采利用方式。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矿产资源的开采条件,包括矿产的地质条件和地理条件。矿石的市场需求及需求量大小是决定能否开采关键指标。此外,加强区域地质勘探规划也是采矿业规划布局的重要内容,应给予足够重视。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2.因地制宜集中建设矿产基地3.重视采矿业的地质勘探工作规划4.采矿业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及绿色开发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矿物资源需求的增加,采矿业的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保证区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所谓综合开发即是对矿区的资源进行综合,立体、协调的开发利用。目前规划中多强调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保护好其他资源与生态环境,煤碳的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如图所示。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煤炭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三、区域工业规划布局分类(二)原材料工业(初步加工业)1.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初步加工业包括有冶金工业、化学原料工业(基本化工、有机化工)和建筑材料工业等。从再生产过程来看,该类工业是矿山采掘业和加工制造工业之间的中间环节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多为半成品原料或中间原料,必须进一步加工制造才能成为最终产品投入消费市场。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近年来,由于选矿技术进步和水运事业的发展,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初步加工业的规划布局有了一定变化,在沿海、沿江的大型港口地区,往往也成为这类工业布局的重要地域,而形成临港工业区。2.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初步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区域第二产业规划布局时,一般应按照初步加工分散布点,精加工相对集中布局的原则进行,即初步加工应接近农副产品集中产区,而精加工则应集中布置在主要消费区——城市。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三、区域工业规划布局分类(三)加工制造(组装)工业1.加工制造业生产特点和布局要求由于具有专业化生产特点,在区域规划布局时:首先可以使某一类型的企业摆脱地方原料的局限。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布局;其次,使另一类型企业的布局与原料基地的关系更加紧密,使生产与原料在空间上得到最优结合;再次,扩大了区域间的地域分工,使各区域的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2.影响加工制造工业布局的因素(1)原料供应状况(2)市场需求(3)专业化协作(4)技术基础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3.主要加工制造业布局及其趋势加工制造业主要包括工业装备制造、有机床与工具制造、重型机械制造、电力设备与电器制造、轻工设备制造及仪器、仪表制造等。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为代表,近年来现代化科技不断推陈出新。世界范围内加工制造业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科技创新在企业竞争中的的主导地位愈发突显。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生产在世界范围内的集中;二是生产在世界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进入21世纪后,单纯的加工制造能力不再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制造过程对科技创新的依赖不断加强。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三、区域工业规划布局分类(四)建筑业1.建筑业定义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业的产品转给使用者之后,就形成了各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固定资产。建筑业是城镇化推进的风向标,其兴衰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当城镇化快速推进时建筑业会因旺盛的城镇建设需求而繁荣,反之则会萧条。另一方面,由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大量劳动力需求,建筑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加速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与城镇化相辅相成。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三、区域工业规划布局分类(四)建筑业2.建筑业特征(1)生产的流动性(2)生产的单件性(3)生产的周期性(4)产品的固定性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三、区域工业规划布局分类(四)建筑业3.建筑业发展趋势建筑业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末,生态建筑的理念在美国兴起。此后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为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评价标准。现代建筑业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三、区域工业规划布局分类(五)高新技术产业1.高新技术产业定义高新技术产业是相对于一般技术和传统产业而言的,泛指应用尖端技术或新兴技术,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科技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产业集合。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2.高新技术产业划分标准1991年,国家科委在年制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第四条划定高新技术范围:

(1)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2)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3)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4)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5)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6)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7)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8)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9)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10)医药科学和生物医药工程技术(11)其他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3.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因素(1)经济社会因素(2)科学技术因素(3)生产、生活环境条件4.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形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类型可以有两类: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1)以高技术产业区的形成条件,成果特色和组织形式为主的类型,可分为五种类型:1)新技术工业园区;2)高技术园区;3)科学研究园区;4)科学工业园区;5)高技术产品装配园区(2)以功能性布局形式来划分的,可以有三类:1)科技工业园区;2)技术城;3)高新技术加工区科学研究园区形成机制新技术工业园形成机制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5.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布局(1)高技术区的空间构成。就高技术区本身来说,它在空间上一般由以下五方面构成:工业、研究与开发、高等教育、居住以及城市服务。(2)高技术区的规模。一般认为,考虑到高技术产业区的规模不宜大于10km2,一般以3~5km2左右为宜。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规模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到弹性问题。(3)高技术区的用地比例。高技术区除去生产企业用地外,研究与开发以及教育用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的甚至超过生产企业用地。出于对良好环境质量的要求,区内一般还有大面积的绿化用地,此外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也常常见于各高技术产业区内。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4)高技术产业区的布局特点。首先,高技术产业区的组成,以教育,研究与开发,生产企业三者为其核心,它们构成产业区的生产功能。其次,高技术产业区还要满足服务功能的需求。高技术产业区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生活功能,包括了居住、商业等方面。大量的绿化、四通八达的交通服务设施将这三者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了城市中的这一特殊的社区——高技术产业区。高技术产业区空间结构图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四、产业集群(一)产业集群定义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大量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现象,是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四、产业集群(二)产业集群作用1.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2.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

3.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4.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网络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五、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一)产业园区内涵产业园区是指以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按产业园区所属的行政级别来分,可分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市级开发区,截至2015年5月,我国共设立218个国家级开发区。按类型大体可分为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4大类。此外,我国产业园区还包括少量出口加工园区、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特殊形式。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五、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二)产业园区作用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有利于大批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产生较强的内部规模效应;促进了产业区域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力;利于集中治理污染,节约治理环境的成本;同时作为宏观政策贯彻实施服务基本对象,促进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五、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三)产于园区与产业集群的联系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联系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产业园区具有形成产业集群的优越条件(2)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第四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五、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四)产业园区的发展新趋势——产城融合产城融合的宗旨是打破传统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所导致的城市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生产环境与人居环境相互割裂的状态,实现产业园区的居住、生产、交通、服务等功能的融合,从而提升产业园区的综合发展质量。产城融合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功能复合;二是配套完善;三是空间融合。实现产城融合要从“硬条件”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入手,“硬条件”指配套产业集聚过程,加强园区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注重其多样性;“软环境”则指园区生态景观质量的提升。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一、第三产业规划布局概述广义的第三产业是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满足更多需要的产业,所以又称服务业。第三产业也是最能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产业。按服务对象的不同,第三产业还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综上所述,区域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一般应根据区域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需求和区域人口、劳动力数量因地制宜地进行。但是,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各级城市和乡镇中,而城乡人口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又往往是区域第三产业规划布局的重要依据。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二、传统商业与服务业规划布局(一)商业与服务业生产发展的基本特点商业与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核心部门之一,有以下四方面特点:(1)商业与服务业上产仅创造价值,不创造产品(2)商业与服务业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产业(3)商业与服务业通过中心地发挥功能(4)商业与服务业综合性强,互动协作紧密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二、传统商业与服务业规划布局(二)商业与服务业网点及分布商业与服务业网是指分布于一定地域、从事商服活动的各种经营机构的综合。1.批发商业服务网点的分类与布局批发商业服务网点的合理分布是生产力合理分配在流通领域的反映,其经济效益表现在减少流通环节、缩短流通距离和流通时间。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和调节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影响批发商业服务网点的主要因素有:产业分布状况,市场和零售商业服务网点分布,原有批发商业网点布局状况,交通运输条件和行政区划状况。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二、传统商业与服务业规划布局(二)商业与服务业网点及分布2.零售商业服务网点的分类与布局在进行城市零售网点布局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2)大、中、小相结合(3)专业与综合相结合(4)购物、餐饮、服务相结合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二、传统商业与服务业规划布局(三)现代商业营销形式与现代物流1.现代商业营销形式新型购销方式有总代理、总代销、大批发、外购外销,仓、批、零合一等经营,新型营销方式连锁经营、物资经营、登门访销、超市经营、开架经营及早市、夜市经营等。在商服业规划布局中,应努力把传统营销与新型营销结合起来,并以新型营销为主攻方向,逐步实现商品流通体系网络化、商业企业规模化、商业设施现代和商业管理规范化。电子商务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二、传统商业与服务业规划布局(三)现代商业营销形式与现代物流2.现代物流物流是指商品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位移,是由运输、储存、装卸、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多项经济活动组成的统一体。物流网是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条件下,为适应物流系统化和社会化的要求下发展起来的,主要由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组织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的总称。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根据主导功能的不同,物流网点可以分为以下不同类别:①配送型物流网点,②仓储型物流网点,③货运枢纽物流中心。此外,按地域活动所覆盖的范围大小来分,不同等级的物流网点还包括国际枢纽型物流中心、全国枢纽型物流中心、区域转运型物流中心以及城市配送型物流中心。现代物流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进一步的信息集成化。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三、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根据我国产业统计体系规定和国际通用产业分类,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和网络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征,首先是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成为由一种不同经济活动组成的多样化群组,既包括高技术、知识密集部门,也存在于劳动密集、低技能的领域。其次,现代服务业是以满足选择最大化为目标,取代了传统经济追求成本最低化的目标。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三、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二)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影响因素1.潜在客户的需求与分布服务需求可分解为个人服务需求和生产者服务需求。这两种需求的发展和分布状态往往成为服务业规划布局的基础,生产性服务服务平台和技术平台的制约越来趋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聚,而消费性服务随着城市化发展由分散布局走向集中布局。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三、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二)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影响因素2.服务供给的技术知识和政策规制因素(1)现代服务业供给的技术包括信息网络技术及其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现代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现代服务业知识和技术含量比较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更需要高端人材。有人才积聚、人力资本雄厚的地区往往是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3)政策、规制因素,表现在规制不完善,政策不合理供给条件下,往往造成服务需求的抑制,所以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必须突破体制性障碍,提高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现代服务供求关系的调节。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三、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三)现代服务业类型1.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指信息数据和情报的检索、查询以及对用户提供信息咨询的产业。2.金融服务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支柱之一。传统的金融业是以银行为主体,包括保险、证券,信托投资、信用社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并相应建立以证券交易,资金拆借、票据贴现、外汇调剂为主的金融市场体系,为广大客户服务。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金融业迅速发展依赖金融电子化浪潮的形成,其波及领域也越来越广。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使金融业产生巨大变化。(1)提高了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有效地降低了成本。(2)辅助金融机构建立科学管理系统,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3)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促进金融产品多样化。(4)使各国金融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三、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四)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趋势1.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城市的基本职能从城市基本活动来讲,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如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只是其非基本职能,而其基本职能主要是指区域性和跨区域性的服务功能。2.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现代城市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即系统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三、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四)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趋势3.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产业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密集的特征,又有劳动密集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城市就业容量,只有服务业充分发展才可能有效支撑巨大的就业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驱动现代化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部门,主要是现代服务业。4.借助现代服务公司活动,扩大城市影响力和控制力各级城市的影响和控制力是与现代服务业和全球网络市场相联系而产生的。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三、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五)现代服务业布局下的全球节点城市体系1.全球节点城市2.跨国节点城市3.国内节点城市4.区域节点城市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布局往往呈现出高度的空间集聚现象。在中心城市形成中心商业区(CRD)和中央商务区(CBD)或两者结合构成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中心区。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四、旅游业规划布局(一)影响旅游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旅游者1.旅游客源的产生推力因素——旅游动机。一般旅游动机可归纳为四类:第一类:精神动机,有欢乐、欣赏知识、见闻等要求;第二类:健康动机,有治疗、保健、运动等需求;第三类:心情动机,有信仰、交流(为蜜月)、思乡(探亲)等心情;第四类:其它动机,有购物、考察、会议等目的。拉力因素——旅游对象对旅游者的吸引作用。旅游条件——距离(时间距离)、费用及满足旅游活动成功开展的各类条件。游客数量与旅游对象吸引半径及半径区域内人口密度有关。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四、旅游业规划布局(一)影响旅游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旅游者2.旅游者的旅游偏好旅游者具有共同的需要旅游,但具体到每个人,则有很大差异。由于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不同,往往构成各自旅游偏好,这种偏好往往通过年龄、职业、文化素质等三方面来体现。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四、旅游业规划布局(二)旅游资源分析及市场预测旅游规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组织,而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分析与评估则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的定义较为宽泛,基本上,只要是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能够被开发成为旅游产品的一切事物均可被称为旅游资源。按资源的性质与成因,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对旅游资源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评价,二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收益分析。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四、旅游业规划布局(三)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规划的核心议题。“旅游服务产品”是“由实物和服务综合构成的,向旅游者销售的旅游项目。其特征是服务成为产品构成的主体,其具体展示主要有线路、活动和食宿。1.旅游吸引物开发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各项组成要素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他要素的开发都必须围绕吸引物的开发来进行。吸引物的开发分为探索阶段、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2.旅游服务与接待开发旅游服务与接待是旅游业发展的中间层次,也可称之为接待服务业(hospitalityindustry),是包括了有形的实物产品和无形的服务活动所构成的集合体,为旅游者提供被旅游吸引物从客源地吸引到目的地的过程之中以及抵达之后,所需要的各项服务,以满足旅游者的行(交通)、住(住宿)、吃(餐饮)、买(购物)、游(观光)、会(商务)等多种的旅游消费需求。交通安全是旅游者对旅游交通最起码的要求。方便是旅客较低的要求。住宿与餐饮是旅游接待部门的主要内容。宾馆、酒店的规划布局必须结合旅游区域的交通、购物以及与旅游区点景观相协调来考虑其建设。旅游商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需购置的商品。旅游商店布点,以便利旅游者购物为原则。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3.旅游营销旅游营销的目的是让旅游者了解到某个旅游对象的相关情况,促使他们产生旅游动机。对旅游对象的形象进行推广,提升旅游者对此处旅游对象的认识程度,从而建立起旅游品牌效应是旅游营销的第二个环节。品牌是通过整合一系列相关要素从而建立起的连续一致的强有力的印象,一个知名的旅游品牌能够使旅游者牢记旅游对象的主要品质特征,并确立旅游对象的市场地位。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四、旅游业规划布局(四)旅游区规划旅游区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地域,在许多自然和人文资源基础上加上一系列必要的设施和服务所构成。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的定义,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利用、开发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综合安排,旅游区规划是区域旅游规划和目的地旅游规划的深入与细化。第五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按旅游区规划的深度和对象尺度的不同,旅游区规划可分为旅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