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数学深度思考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论文_第1页
经历数学深度思考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论文_第2页
经历数学深度思考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论文_第3页
经历数学深度思考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论文_第4页
经历数学深度思考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历数学深度思考,发展数学核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思考既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的方式,离开了数学思考数学学习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数学教学中巧创数学情境,妙设开放问题,强化任务驱动,捕捉错误资源,让学生在思考中生疑,在质疑中探究,在体验中浸润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感悟数学本质和价值,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关键词:深度,思考,发展,核心素养数学思考是运用“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进行思考,是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学习要想方设法创设深度思考的机会,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数学规律。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敏锐的数学眼光观察问题情境,引发数学思考,产生探究动机;在开放的问题中深度思考,形散神聚,发现不变的规律;借助任务,驱动思维开枝散叶,向深度延伸,促进推理能力发展;捕捉错误中的教育资源,曲径通幽,推动数学思考浸润绵长,发展数学一、巧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有效的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考。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创有效情境,激起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引发学生内在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欲望,铺设有效思考的桥梁纽带,促进深度思考,探寻知识本源。【教学片断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苏教版五上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例3,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1.巧设情境(课件出示下图)师: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生: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师:沿长方形对角对拉,长方形会变化吗?生:(学生动手操作长方形木条框)沿对角拉动,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师:这是怎么回事?生:四个角不是直角了,但对边仍然相互平行,所以它是平行四边形。师:如图2,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会变吗?生1:没变。生2:好像变小了……生3:面积没有变,因为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没有变,只是角度变了。(片刻安静)生4:(突然一个学生举着自己的学具)咦!我拉的这个平行四边形,扁扁的,面积肯定比长方形小呀?生5:确实如此,生4的平行四边形被压扁了,一眼就看出面积变小了。生6:可是,四条边确实没有变呀,面积咋就变了呢?(小组因疑展开讨论)第1小组:把图2平行四边形露在长方形外的这个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左边,就能看出,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确实比原来长方形面积小了一点点。第2小组:把露在长方形外的三角形剪下,平移到左边,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就更清楚了,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肯定比斜边短,拼成的长方形宽比原来长方形的宽短,面积自然比原来的长方形面积要小。小学生特别渴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迎合孩子的这种心理,找准孩子认知起点和认知规律,巧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每一个细胞,“催化”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寻根求源,渐渐发现数学知识本质。二、妙设开放问题,助力学生郑毓信教授曾说过:“不能期望单纯依靠下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来纠正学生的错2/2误,应以主体内在的‘观念冲’为必要前提。”学习过程实际是打破原有的思维平制造失衡,经过探寻纠错,再趋向新的平衡,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都会设置一些知识难点,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不同的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在思考问题时,时常会出现灵光闪现、奇思妙想,教师应瞬时抓住契机,引发观察对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制造跌宕起伏的智慧碰撞、思维交锋,逐步完善碎片知识的沟通知识之间的网格化联系,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片段二】《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苏教版二下第六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改编教材情境,选用二年级学生都喜爱的玩具为素材,(如图)两个不确定价格的玩具,各买一个可能要付多少元?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六十多元”。少数学生反驳:“也可能七十多元吧”。部分学生露出疑惑神色。师:你们能举例说明吗?……师:怎样口算这些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洁?思考不断深入,两位数加两位数有可能六十多、有可能七十多,还有可能正好七十算法和算理在学生的观察、对比、思考中动态生成。【教学片断三】《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苏教版五下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例1例2.用字母表示数(课件播放鼓励学生思考的“加油”红包)。师:猜猜可能是多少元?生1:2元、10元……师:到底是多少元?我们能确定吗?生异口同声:不能。师:怎么办?生2:那只能是一个未知数,字母a来表示。生3:也可以用b表示。一石激起千层浪,h、m、n…字母都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生4:老师,这里的字母代表的数不能小于0元也不能超过200元,因为发红包的钱数是有限制的。同学们不由自主的向生竖起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想的周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和数量(紧接着第二个红包)红包提示:比第一个红包多2元。师:怎么表示第二个红包里的钱数呢?生1:用a元表示。生2:用字母y表示。比第一个红包多2元。生:3:我觉得用a+2表示。师:到底哪种表示方法更合适?三个小组展开激烈争论:第1小组:我们小组认为第二个红包的钱数也是未知的,可以用a元表示。第2小组:我们小组不同意,第一个红包用a元表示,第二个红包比第一个多,就不能再用a元表示了,得换一个字母,用y表示,区分一下更合理,可以。第3小组:用y表示比用a表示更有道理,可是看不出第二个红包比a多2元,如果用(a+2)元表示,不仅能表示第二个红包的钱数,还能看出两个红包之间相差2元。此时,孩子们的掌声自觉地响起来。通过学生熟悉的发红包情境,学生在思辨、争论、研讨中,把数的范围从具体数量拓展到抽象的代数式,完成了新知识的建构。开放式的问题,使学生思考空间更加广阔,思维更加活跃,不断碰撞擦出火花,产生不同的见解想法,教师不露痕迹的适时指导、点拨,使每一个灵光闪现都成为一次精彩呈现。三、强化任务驱动,推动学生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激起思维的涟漪,使课堂的温度建立在思考的深度上。研究表明,设置具有挑战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习任务,能驱动学生主动在思考中探究,在归纳中推理,在例举中创新。计算教学,不能只关注单一的机械计算,以任务单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步步深入,剥丝抽茧,逐渐揭开有趣乘法计算的“神秘面纱”,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片断四】《有趣的乘法计算》苏教版三下第一单元《有趣的乘法计算》,课件出示探究单:1.观察:观察三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32×38=56×24=63×67=2.猜想:请用计算器算出三道算式的积,猜想乘数与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在小组内说一说。3.发现:归纳积的口算规律。4.验证:请你像这样写一道乘法算式,并口算积。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计算的方法原理,更关注思维训练,素养提升。这节课紧扣“有趣”,设计有意义、有坡度、有思考价值的探究任务,驱动学生对数据特点观察,对运算程序反思,寻找知识间内在联系,探究计算方法,发现计算规律。借助几组算式表象,让学生经历抽象过程、推理过程,去粗取精看到知识本源,培养了数学思想。【《教学片断四】《一亿有多大》教学一亿有多大》是苏教版四下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综合与实践教学是以活动为载体,综合运用,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四年级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仅凭一己之力去理解1亿有多大还是有难度的,教学中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适时恰当的给予指导,依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设计富有挑战性、又接近“最近发展区”的探究任务,以任务为航标,驱动学生沿着正确方向去研究、去思考,通过不同途径实现学习目标,获得战胜困难的成功体验。教学《一亿有多大》这节课时,抓住核心大任务”“量一量”“称一称”和“算一算”等一系列实践任务,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数本子的时间、摞硬币的高度、称大米的重量,直观感知数量的变化),探究任务单(1.数一数,数出100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推算出1亿本练习本大约多长时间?用计算器推算:数1亿本练习本大约需要多少年?2.量一量,量出10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有多少厘米?多少米?是30层楼的多少3.称一称,称出100粒大米有多重?推算1亿粒大米有多重?用计算器推算: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我国大约13亿人,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大约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是多少年?猜想、实验、类推”的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由小数量一步步推算出大数量,再由大数量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小数量的活动过程,经历反复推算,使学生获得对大数据1亿的大小的感性体验。例如,教学中学生借助具体实物——100本练习本,体验数出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操作也比较简单方便,那么数1亿本练习本得用多少秒呢?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究欲,但由于缺乏感性经验支撑,学生很难估计出1亿到底有多大,探究任务引领,学生想到采用小组合作,分段研究,先推算数1000本、100万本的时间,再推算数1亿本练习本需要多少秒。变原来老师填鸭式硬塞,为主动式探究,推算过程中,学生研讨热情高、表达欲望强,人人参与学习,不时听到惊叹声——哇!简直是天文数字呀!再将天文数字用分、时、日、年为单位表征,使抽象的大数量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小数量,学生获得探究任务单(二)第小组1.数一数,数出100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推算出1亿本练习本大约多长时间?用计算器推算:数1亿本练习本大约需要多少年?(6)秒÷60=()分,()分÷60=()时,)÷60=()日,()÷60=()年了对大数1亿的表象,建立了大数的概念,增强了数感。任务富有挑战性,使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变得有滋有味;任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使学生兴趣盎然地经历发现、构建、推断出结论的过程。任务驱动使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听讲、模仿和机械操练,而是像专家一样思考,开展小组合作,发挥团队力量,互相讨论沟通,互相倾听补充,思维环环相扣、渐渐打开,思考层层递进、渐渐深入,认知拾级而上、步步为营,数感渐渐丰满,模型逐渐建立,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四、捕捉错误资源,引发学生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走向正确的垫脚石。学生由于个体兴趣爱好不同知识储备各异、活动经验积累不一,对数学的感悟和理解存在差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用宽容平和的心态接纳错误,善于挖掘错误中“宝贵的教学资源”,机智开发,巧妙利用,变废为宝,有效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教学片断五】《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例如,苏教版五下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11算法,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索+的计……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分母加分母作和的分母,分子分子加分子作和的分子。生3:我不同生1的说法,因为表示把这块实验田平均分成了两份,4表示把这块试验田平均分成了4份2,份的大小和4份的大小是2不一样的,怎么能加在一起呢,再说的分母6是表示把这试验田分成大小相同的6份,而6份中的每一份就更小啦,不能这样加,没道理,没法算。生2:能算,我画图给你们看(边说走到黑板前画图),边画边绿:说色占种黄瓜,黄瓜地是番茄的2倍,不就是2个吗,再加上番茄1个,正好是3个,就是……质疑、辩论、研讨使思考慢慢向深处漫溯,数形结合、动手操作使抽象的算理不再虚无缥缈,变得直观具象、真实可感,如果没有这些错误资源的呈现,这节课很容易回到传统教法的讲授和重复训练的机械轨道上,那么就错过了这场精彩辩论,错过了激烈的思维碰撞,错失了思考深入的良机,更错过核心素养的机会。【教学片断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苏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练习六习题:比较甲乙两个图形的周长。多数学生认为乙的周长大于甲的周长,认为两者相等,也有少数学生周长。师:三种答案,到底谁是真理呢?你们来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大家吧!生1:我是观察图形,很明显看出图乙比图甲图15根据图形选择正确选项大。生2:乙比甲的面大,但周长并不一定大呀生3:周长是指图形的边线的长。生4:是的,甲的边线看起来比乙的密集。生2:请生4描一描甲的周长,是哪几条边?再描一描乙的周长。生4:沿着图甲边线一边描一边介绍:甲的周长=宽+长+中间曲线的长,乙的周长=宽+长+中间曲线的长。学生1:哦,我也同意甲的周长等于乙的周长。在讲解争论操作倾听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错误原因,自觉纠偏归正。错误具有两面性的,利弊共存。课堂上学生错误过多是令人苦恼,但学习中没有错误一定是也是不可能的,教学的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