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03年中山大学357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

2004年中山大学357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

2005年中山大学357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

2006年中山大学351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

2007年中山大学741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

2008年中山大学622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

2009年中山大学635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

2010年中山大学628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山大学637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山大学63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65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66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考研真题

2015年中山大学66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考研真题

2016年中山大学65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考研真题

2017年中山大学6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考研真题及详

2018年中山大学65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考研真题及详

2019年中山大学65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考研真题

2003年中山大学357马克思主义理

论考研真题

附文字版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

1实践理念

2政治自由

3物质生产的特点

4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经济特区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7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关系。

8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非决定论的对立。

9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0邓小平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指导原则。

三、明确辨别下列命题的正确与错误,并分析理由(每题8分,共32

分)

11形而上者谓之器,形而下者谓之道。

12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

13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14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所以它不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5哲学的功能特点是什么?联系当前的现实,试论它的意义。

16用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的观点,来分析从实践标准到三个“有利

于”标准的发展及意义。

2004年中山大学357马克思主义理

论考研真题

附文字版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

2如何理解意识的主观性?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过程论。

4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5在欧洲的中世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以经验论和唯理论

斗争的形式继续。

6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是无条件的。

7在唯物辩证法学说看来,范畴与规律有实质的区别。

8生产力自身的发展动力是科学技术。

三、论述题(第9题20分,第10、11题各25分,共70分)

9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自由观的区别。

10结合当前现实,试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及当代意义?

2005年中山大学357马克思主义理

论考研真题

附文字版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

2简述不可知论的错误?

3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4简述辩证否定的性质与特点?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5想象是与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对立的。

6价值的多元化意味着价值领域不存在统一性。

7错觉是一种假象。

三、论述题(每题40分,共80分)

8试比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9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试评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理论。

2006年中山大学351马克思主义理

论考研真题

附文字版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关系。

2马克思对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

3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4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5从总体上说,旧唯物主义包括自然唯物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两种形

态。

6自我意识是不以对象意识为前提而产生的。

7时间与空间是感觉系列的调整了的体系。

三、论述题(每题40分,共80分)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由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变革?

9试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有关全球化思想

及当代意义。

2007年中山大学741马克思主义理

论考研真题

附文字版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马克思所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

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的含义。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及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关系。

4简述社会交往的本质特征和分层。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5在日常用语和哲学论著中,形式和内容主要是指外形与内核的含

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

7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三、论述题(每题40分,共80分)

8试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特点及当代意义。

9试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当

代意义。

2008年中山大学622马克思主义理

论考研真题

2009年中山大学635马克思主义理

论考研真题

2010年中山大学628马克思主义理

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考试科目:628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

1简要分析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

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

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引自中央编译

局、教育部社政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

年7月第1版,第379页)这段话的内容。

2资本主义如何萌芽?

3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

4请判断“宇宙中万物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

在。”命题的正误。

5请判断“人生既是受动的,又是主动的”命题的正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5题)

6分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

指出:“动值物体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造

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一旦把它们制造出来,‘自在之

物’就变成了为我之物”(引自中央编译局、教育部政司编:《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270页)这段话的

内容与意义。

7从理论与实践过程方面试论真、善、美的统一。

8试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与条件。

9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关系。

10哲学的功能特点是什么?联系当前的现实,试论它意义。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

1简要分析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

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

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引自中央编译

局、教育部社政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

年7月第1版,第379页)这段话的内容。

答:(1)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

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

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

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马克思、

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日益成熟的革命条

件,是抱着“本本”不放,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当时情况做出

的个别的论断,还是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

发展马克思主义?

(2)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

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

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

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

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

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

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

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

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

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也向全世界表

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

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

大贡献。

(3)这一理论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体现

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为俄国十月革命指明了方向,提

供了理论指导。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

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

感召力。

2资本主义如何萌芽?

答:(1)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

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其

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2)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

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

化而成。

①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者,每个手工

业者都必须加入一个行会。封建行会约束下的小手工业,是建立在私有

制和自身劳动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简单商品经济。随着商品经济

的发展,小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并由此发生剧烈的两极分化:一

部分条件较好的作坊主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添置设备,增加雇佣工人

数量,延长劳动时间,逐渐富裕起来并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多数作

坊主则在竞争中逐渐衰落下去,直至破产,最终同其帮工和学徒一起沦

为雇佣工人。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形式之一。

②商人和高利贷者早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

商人积累的财富的不断增加,一些大商人成了包买商,他们不仅包销小

生产者的全部商品,还供给他们原料和设备,从而割断了小生产者与销

售市场和原料市场的联系,逐渐控制了商品生产者。商人和高利贷者乘

生产者困难之机,贷给他们所需要的资金、原料和生产工具。“随着交

往集中在一个特殊阶级手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城市近郊以外地区的

通商的扩大,在生产和交往之间也立即发生了相互作用。”随着商人侵

入手工业领域,小生产者沦为商人、高利贷者的债务人,一旦无力还

债,只好交出自己的作坊来抵债。于是,作坊主丧失了独立的生产者身

份,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或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商人或高利贷

者则成为工业资本家,这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另一种形式。

3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

发展,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

它并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资产阶级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

预。国家已经承担起了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

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

要职能。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

展。

(2)在当代,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的加

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动摇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经济结

构进行调整,调整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以

利于推动经济的较快发展。

①调整经济政策,寻求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西方国家为了克服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普遍采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学

说,按照有效需求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利用国家财政政策提高有

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刺激经济发展。国家干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

和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但又引出了信用膨胀、通货膨胀、严重

财政赤字等新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经过反复试验,在宏

观调控政策的运用上更加灵活,在理论上把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供

给学派等结合起来,在手段上把间接调控和直接调控结合起来,不断寻

求更加有效、切实的方法。普遍建立起国家宏观经济调节机制,包括增

加国有企业,利用财政手段干预经济,利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国家制

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等。

②资本所有关系更加多样,经济结构不断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有:

a.在私有制为主导的基础上,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资本所有制从单

一走向多样,各种新的垄断组织形式、国有制、法人所有制、社团所有

制以及资本家个人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大大提高资本的社会化程

度,国家企业与工人参股有很大发展。

b.大小企业并存,形成优势互补。

c.新兴产业得到政府大力扶植,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和高新

技术产业有了新的发展。

③经济关系调整的力度加大,竞争中有协调

这种调整包括微观、宏观、国际经济关系三个层面。在微观层面上,调

整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各类人员的关系,企业管理由单纯监管到较为

重视调动人的主观因素。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国家与市场、与企业的关

系。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指发达国家在各种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

的联系,建立起对国际经济的调控机制,形成了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机制,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

总协定以及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诞生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战后,这种

关系经历了以美国为中心到相对平等、加强协调的转变。

④国家垄断资本同盟的发展

经济关系的调整在区域经济中表现得更加充分,欧洲联合及其一体化进

程是最突出的例子。欧洲一体化深刻地改变了欧洲国家间的关系,有力

地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4请判断“宇宙中万物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

在。”命题的正误。

答:这一命题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

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与它的周围事物相联系,而这些周围的

事物又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这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纵横联

系之中。可以说从自然界的内部到人类社会的内部,人的意识内部,从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到客观世界与人的意识之间,都联结为一个统一

的整体。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

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正

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或我们自

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

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5请判断“人生既是受动的,又是主动的”命题的正误。

答:这一命题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这一命题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

特征。

(1)首先,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这是因为,构成

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客体(对象)和实践的手

段(工具等),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

的某些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实践活动本身是一

种客观过程,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要受到客观条件

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2)其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

活动是在人们自觉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活

动。能动性不仅是实践的特点,而且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3)再次,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一方面,人是

社会的人,人的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个人是不可

能进行实践活动的;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

进行的,无论是实践的主体,还是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要以一

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制约,人的实践活动通过其产生的历

史性结果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5题)

6分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

指出:“动植物体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制

造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一旦把它们制造出来,‘自在之

物’就变成了为我之物”(引自中央编译局、教育部政司编:《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270页)这段话的

内容与意义。

答:恩格斯的这段话的内容所表达的是人的劳动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

的意义和作用。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就是被人的劳动实践改造过

并打上了人的意志和目的的印记的自然。在人类实践活动之前,整个世

界并没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之分。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造成的。

人的实践活动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按照“人类本性”,把人的

内在尺度运用到物质对象中去,按人的方式来改变物质的外部形态、内

部结构以及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和范围,从而使天然自然转化为人

化自然,使“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和要求的“为我之物”。

这一过程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从天然自然中分化出人化自

然。“自然的人化”强调的不是自然界的变化,而是自然界在人的劳动实

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属人的性质,不断地被改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条

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现。

(2)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如果说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改造过

的自然,是天然自然的人化、实践化,那么,人类社会更是人的对象性

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没有劳动实践,既没有“人化自然”的存在,更没有

人类社会的存在。自然“人化”的过程同时就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

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与

自然的现实关系。“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

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这就是说,自然的“人化”是在社会之中

而不是在社会之外实现的。在劳动实践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

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

7从理论与实践过程方面试论真、善、美的统一。

答:(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世界

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理

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

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

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

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

恰相反。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

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

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还

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

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是否正确,在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也不可能得

到证实的。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

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

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对事物的认

识就没有完成。

(3)人的实践活动要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实现真、善、美的统

一,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

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

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

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

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

力量;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8试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与条件。

答:(1)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

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

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

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

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

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

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

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

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2)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

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

式中。

②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

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

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

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9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关系。

答: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于无产阶级

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说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是指导无产阶级进

行革命斗争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

理论,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

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

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

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

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学说便成

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的新篇章。

(2)剩余价值理论,表面看来是在研究经济问题,其实是在研究人,研

究经济关系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的关系,其实质上是关于工人阶级革命

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

本书像《资本论》这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3)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唯物史观的目的并非为了创立一个历史学派,也非仅仅为了合理地解释

历史,而重要的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为了变革现

实,为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因此,唯物史观的落脚点在于,

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剩余价值学

说,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内容。

(4)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是一般形

态的历史哲学,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历史形态的历史哲

学,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

价值理论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

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10哲学的功能特点是什么?联系当前的现实,试论它的意义。

答: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

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

论。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

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

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哲学就是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总体而言,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

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

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

鲜明的阶级性。

(2)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整个社会意识

形态体系中,乃至在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起着统

摄一切的灵魂的作用。

(3)哲学能够把精神世界中的各种因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并推动它们按

照一定的程序、方式和方法协调地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哲学的社会功

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

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以自

己特有的方式反映世界的本质,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揭示人与世界

的复杂多样的关系,从而为人们处理和驾驭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规定了一

般的思维和理论前提,这种前提总是舌头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

创造理想世界的活动中。这是哲学的世界观功能。

其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

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人的思维方法的核心,对

各种具体的方法起着制约作用。因此,掌握正确的哲学方法论,是提高

人的思维水平、完善人的思维方法的根本途径,而这也正式哲学能够启

迪人的智慧的根本表现。

第三,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哲学以一种批判性态度对人与世

界的现实关系做出评价。因此,哲学往往作为信念、理想从而也作为价

值观对人们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4)哲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精神武器,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哲学作为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作为最宏观的信

念、理想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统一地发挥作

用的。并且,哲学在各种具体的实证科学领域和具体的时间活动领域,

都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

哲学在民族、社会、国家的历史发展中起着长期的、稳定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

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

主义整个理论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1年中山大学637马克思主义理

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考试科目:637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4为什么说价值具有客观性?

5劳动力商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论述题(100分)

6马克思提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根据,相

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

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马克思是如何从这个视角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

性的?(20分)

7评析“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这一论断。(20分)

8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资

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即: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

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

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如

黑手党、贩毒集团等),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结合所学

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适用性。(30分)

9有学者把人民内部矛盾区分为:思想是非型、利益得失型、差异互

补型、交叉复合型等几种类型。请结合唯物辩证法有关原理和我国社会

现实,谈谈你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30分)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

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

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1)从它的创造者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

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

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

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

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

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

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在通过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社会

关系是人的本质所在。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其中社会的物质生活是基础性的重要地

位。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

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

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

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答:(1)思维是人们在客观规律和关系的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

的规则、程序和手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2)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

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这四个方面。辩证思维的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

到具体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一个重要观点。

(3)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的事物,我们把它称之为感性

具体。在这一基础上,人们使用分析的方法,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

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且撇开各个部分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它的

本质属性,这样,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

入到了本质。

(4)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认识上,还必须进一步弄清各个

部分的各种科学规定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每一个规定在总体中各占什

么地位,各起什么作用。这就需要在运用综合方法的同时运用从抽象上

升到具体的方法,把各个部分的各种规定按照它们本身固有的内在关系

相互联系起来,从总体上把握这一事物,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理

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或者思维的具体。理性的具体与感性的具体

有着本质的不同:感性的具体是零散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理性的具体则是把事物的各个抽象的规定综合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的整体,是对事物完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认识。

4为什么说价值具有客观性?

答:通俗地说,价值是主观对客观的评价,即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客

观的东西对人有何意义或作用而言。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社会历

史性、多维性的特点。一般认为价值既然作为人的主观判断当然是具有

主观性的,但是就价值的内容而言其实质是客观的,因为人的评价或认

识的对象是客观的。

再次,人的这种价值评价也是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

5劳动力商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劳动力商品的主要特点体现为:

(1)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是用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

当然具备一般商品的特点,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

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

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

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

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

(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

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

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

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

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二、论述题(100分)

6马克思提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根据,相

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

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马克思是如何从这个视角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

性的?(20分)

答:马克思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在看待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上坚持辩证的

唯物主义立场,批判唯心主义的历史人物决定论,他从客观的现实出发

从人类生活的实践出发找到了推动人类前进发展的动力,认为决定社会

变革的力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这个力量,这一矛盾体系是

根本力量。

这一运动过程是这样一种互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

力具有反作用。正是由于生产力的根本基础作用以及生产关系的影响才

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

具体在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

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其趋

势只能是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7评析“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这一论断。(20分)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

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

机经济整体,即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它是当代世

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可以从三个方

面来理解:

(1)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国内经济规则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得到强化。

(3)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

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

过程。

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其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资

本、生产方式等一系列价值观念的扩展和影响的过程,发展中国家是处

于劣势的被动地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资本主义

化有一定道理的,但这种理解不是很全面,这一过程不只是全球资本主

义化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同意识形态经济体的互动联系过

程。

8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资

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即: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

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

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如

黑手党、贩毒集团等),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结合所学

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适用性。(30分)

答:(1)当代资本主义表现出来如失业、民主生活权利剥夺、经济战

争等这些弊病,抑或是经济危机也好,这些同资本主义本身的制度体制

不无关系。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

(2)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

会制度,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

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

①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

态的矛盾;

②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

盾。

(3)从资本主义的产生到现在发展到高度垄断阶段,每个历史阶段上我

们都看到这个社会伴随着各种危机与动乱,当然资本主义当政者每次又

都会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方法,例如给予工人更多福利或相应的政

治地位来进一步巩固阶级统治,从短时期来看有利于其统治,但从历史

的趋势来看是不可调和的,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4)马克思就是在看到资本主义各种弊病以及问题的基础上,致力于寻

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

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以克服资本主义带来的种种弊病。同时资本主义

社会爆发各种矛盾,而和同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相对和谐的情况相比,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显示了其伟大的理论力量和很好的适用性。西方在评

千年伟人,马克思名列榜首,这说明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的人们,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之大之远,其价值之大。一些资本主义国

家为解决弊病,借鉴社会主义制度体制的做法以及运用适当的社会民主

主义思想的做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光是在思想上也在体制上被西方

国家所借鉴,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有其实现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适用性。

(5)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这种适用性也受到了一些挑

战。比如我们看到所谓的日本的有些学者或西方有的学者,宣扬“历史

终结论”即“历史的终结行将来临,未来将是自由市场经济全球化时

代”。他们攻击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认为资本主义

从发展到现在,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民主制度、社会福利、社会分配

等各个方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赞扬资本主义的成果,相反否认苏

联曾经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中国的进步历程,认为中国的发展不适合中

国的国情。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观点去看待,用历史的

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视角去分析。今天,应该以前进中带有部分亟需要

解决的问题的态度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我们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我们看到近些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各项事业正

逐步完善这恰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强大力量和适用性,今

后道路将越走越宽阔,马克思主义也必将在中国继续得到发展。

9有学者把人民内部矛盾区分为:思想是非型、利益得失型、差异互

补型、交叉复合型等几种类型。请结合唯物辩证法有关原理和我国社会

现实,谈谈你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30分)

答:(1)人民内部矛盾的提出,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同敌我矛盾相对

应。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一般来说,人民利益根本一

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在劳动人民之间的是非对抗性的,而劳动人民和

剥削阶级之间有对抗性的一面之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它在不同的国

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时期,包括工人阶级内部、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知识分子之间、农

民阶级之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

(2)可以说,在当今社会,敌我矛盾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我们面临

和要处理的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在当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必然会伴随一些利益上的问题,

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不断形成,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意识

等各个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差异构成了各种表现形式的人们内

部矛盾。

(3)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矛盾是推

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视矛盾、解

决矛盾。

(4)当下,中国正处于深入改革深化发展的攻坚时期,不断推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这一过程是一

个复杂的矛盾交织过程,是利益格局被打破,思想观念被放开等新旧矛

盾对立统一过程。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并加以解决这些矛盾,将有利于我

们中国现代化建设,如果处理的不好可能会激化矛盾,所以在当下我们

既要以一种开放发展的眼光正视这些矛盾又要采取适当的手段解决好这

些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妥善

地解决好,为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基础。

2012年中山大学637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含经典著作)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655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含经典著作)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660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含经典著作)考研真题

2015年中山大学660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含经典著作)考研真题

2016年中山大学655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含经典著作)考研真题

2017年中山大学654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含经典著作)考研真题

及详解

附文字版试题:

一、简答题(共5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如何理解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3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

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4谈谈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5怎样理解“资本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二、论述题(共四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

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

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

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

样。

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

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

社会主义“早产论”?

2试析马克思有关国家的基本观点。

3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所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

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试述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并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共5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

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

要地位。具体表现为: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

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

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

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

的客观世界;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产生而

出现的。

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

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

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3)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

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

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

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

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

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

践,划分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

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过程。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

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实践活

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

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

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

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

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2如何理解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答: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曾说过“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

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于这句话的含义,具体分析

如下:

(1)唯心主义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根源。

①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人类对自然力无知,特别

是剥削制度的产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

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②阶级根源。唯心主义一般同历史上的反动的剥削阶级相联系,得到反

动的剥削阶级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

③认识根源。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片面化和僵化,导致主观与客

观、认识和实践相分离,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根源。

由此可见,唯心主义也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也是结

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

(2)唯心主义的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它颠倒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

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

动。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位的,物质是第二位的,先有意识,后

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唯心主义是一朵“不

结果实的花”。

3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

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答: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

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

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

的此岸性。”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应该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这一点入手。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也没有别的标准。实践之所

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

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

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正确而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仍然是在主

观范围内兜圈子,达不到检验的目的。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

理论,尽管对于人们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不能成为检

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它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最终都依赖于实践。相对于

实践,它依然是第二位的。不承认这一点,依然会陷入主观真理标准

论。同样,检验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在认识的客观对象的

范围内也无法解决,因为客观事物作为认识的对象,其自身不会也不可

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相符合的问题。可见,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

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

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

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只能是作为主客

观联系的桥梁、纽带或“交错点”的社会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

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

在的现实,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如果实践的结果与实践之前

的认识和预想相符合,那么,之前的认识就得到了证实,成为真理性的

认识,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

认识才被证实了”。相反,就是谬误性的认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

格,是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主要根据,也使实践成为最公

正、最有权威的终极审判官。

4谈谈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答: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人的全面发展”这

一概念,明确地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1)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①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

出:自由自觉地劳动是人类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

正是在劳动中人的存在才得以体现,人的本质才得以反映,人才成为其

人。人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本身,在劳动的发展中

获得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

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

展。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基础

上。人的劳动形式的丰富和多样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多维展

现或生命活动外化范围和程度的扩大、提高,它反映和揭示了人的本质

的全面的提升,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的占有。

②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

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

道德力等,因此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

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③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从来都是社会的劳动,因而人是

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个人的全面

性,就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

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④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

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等的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

是指这一“总和”的发展。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

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

⑤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

有可能向多方向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

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

多样性。

⑥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整体

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个人

的全民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整体的发展;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

也只有在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必须是人的素质

的普遍提高,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阶段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历史发展

过程。

①前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依赖关系的发展

原始社会,人受到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束缚,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②资本主义社会: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做了全面的分析。一方面,他

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只有资本主义所创造

的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

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

主义社会虽然冲破了人的依赖关系,但又陷入了物的依赖关系中,资本

主义社会造成了人的畸形、片面的发展。

③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个性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最终从物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共产主义通过联合的

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将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

5怎样理解“资本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马克思曾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

脏的东西。”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和剥削。

(1)资本原始积累产生的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其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种方法的

蜗牛爬行的进度,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

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要。”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

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这

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来实现。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

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2)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

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创

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

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

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

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

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

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

(3)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

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英国表

现得最为典型。在英国,地理大发现以后,由于欧洲市场扩大了对羊毛

的需求,羊毛价格迅速上升,养羊比经营农作物更为有利,这就促使资

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农民私有土地围圈起来据为己有,

改作养羊的牧场,而农民则变成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迫最终不

得不到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出卖劳动力。同时,资本家和封建贵族还通

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

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

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

础。

②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

要方式。自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的

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抢劫金银财

宝、大批贩卖黑人、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进行商业战争等途径,掠夺了

大量财富,大大加速了货币资本的积累。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

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

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

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

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

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这一切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

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资本原始积累的

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

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二、论述题(共四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

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

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

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

样。

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

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

社会主义“早产论”?

答:在列宁准备带领俄国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时,

曾遭到过众多批评。普列汉诺夫认为只有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时才能进

行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搞社会主义,只会给俄国带来

历史性的灾难。此外,加米涅夫、李可夫等人也认为俄国不具备搞社会

主义革命的条件。十月革命胜利后,考茨基又提出社会主义早产论。苏

东剧变以后,反对十月革命的人又把“早产论”搬上了台面,认为苏东社

会主义制度遭到颠覆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不具备

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超越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这一阶段,现存

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补资本主义的课,主动退回到资本主义去。于

是,“早产论”演变成了“补课论”。无论是“早产论”,还是其变种“补课

论”,其观点都是极端错误和极其有害的。社会主义在20世纪由理想变

成现实,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必然。

(1)俄国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具备变革生产关系的基

本条件

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活跃易变的生产力则是它的终极动因。马克思说

过:“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

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

式变成生产力是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这句话揭示了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

性质、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改变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的基本

条件就已经具备。20世纪初的俄国,尽管经济技术比较落后,但已经是

一个中等发展程度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

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浓厚的农奴制残余也成为

社会化生产发展的严重障碍。此外,作为社会主义入口的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这样,俄国就具备了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物质条件。

(2)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先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已经成熟,俄国具备

实现变革的社会力量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队伍;马克思主义与

工人运动相结合,又产生了布尔什维克。作为俄国先进生产力中最活跃

的因素,布尔什维克在列宁的领导下,代表俄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在十月革命前夕,已经成为一个能顺应时代变化、反映和代表工农

兵政治诉求的坚强而成熟的革命组织。在党的建设方面,列宁高度重视

革命理论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认为“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

的社会党”,并系统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理。在理论创新方

面,列宁深入研究帝国主义,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

律,并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将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有力的

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为十月革命奠

定了理论基础。在革命纲领方面,早在二月革命时,布尔什维克就明确

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没收地主土地、建立民主共和国和结束帝国主义

战争的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指出实行这个纲领的道路,让俄国人民

看到了俄国走出困境的希望。

(3)当时的俄国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已经具备了成熟的革命形势

俄国落后的生产关系与先进生产力之间的严重冲突,在社会生活领域具

体表现为各种社会矛盾的异常尖锐复杂,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集

合点。20世纪初,俄国既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又有农民同封

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既有大俄罗斯民族与国内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还有俄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各种矛盾的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灾难。

十月革命前夕,俄国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但是,新

上台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丝毫不顾俄国人民对和平、土地、面包的渴

望,继续命令前线的军队投入战斗,对农民夺取土地的行动进行镇压,

对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对生产监督的要求置之不理,致使强大的工

人运动和猛烈的农民起义越演越烈,革命一触即发。

由此可见,十月革命的爆发,不是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

促成的必然结果。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但已经是中

等发达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机器大工业、相当数

量的产业工人队伍以及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

已经具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因为社

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还不成熟,而是因为这些国家还缺乏革

命的形势以及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俄国则是资本主义统治链

条下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人民不能照旧生活下去;

资产阶级的统治比较薄弱,不能照旧统治下去;无产阶级的组织程度和

觉悟程度都比较高,人民革命积极性极大提高并表现为革命行动。正是

具备这些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首先突破成为必然。

2试析马克思有关国家的基本观点。

答:根据对国家起源的历史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明了国家的本

质,恩格斯指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列宁

也指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由此可

见,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不同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的公

共权力”组织,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上述定义和有关论述,这种

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①人类社会的阶级产生以后,“随着社会本身进入一个新阶段,即阶级

斗争阶段,它的有组织的社会力量的性质……也不能不跟着改变(也经

历一次显著的改变),并且它作为阶级专制工具的性质”。因此,国家

不像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那样是全体居民的权力,而是占有生产资料的

那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基础是统治阶级的利

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是“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

②国家在实行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必须要履行特定的政治管理职

能。“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

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不过,政治管理只

是国家实现阶级统治的手段而不是其本质。国家阶级统治与政治管理的

二重性正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在

国家性质上的反映。

③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可是,在形式上却常常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

上的独立力量。这是因为“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又正

是为了控制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统治阶级才创立了国家,这就需

要“国家权力作为表面上的调停人”出现,以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存在并发挥作用。尽管如此,国家存在的社会公共形式并不能代替它的

阶级本质。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氏族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本纽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阶级关系

产生后,取代了天然血缘关系的基本纽带作用,并促使社会成员为了谋

求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流动,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混然杂居,为

了便于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使得他们在其居住的地方实现其公共

权利和义务,“按地区来划分就被作为出发点”,“不管他们属于哪一氏

族或哪一部落。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列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