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免疫(动物微生物课件)_第1页
非特异性免疫(动物微生物课件)_第2页
非特异性免疫(动物微生物课件)_第3页
非特异性免疫(动物微生物课件)_第4页
非特异性免疫(动物微生物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一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二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皮肤、粘膜等屏障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抗微生物物质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免疫力特异性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特点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和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体液中抗微生物物质: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炎症反应机体的不感受性非特异性免疫动物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由多种结构和物质共同完成的。二、非特异性免疫组成①物理屏障:指皮肤和黏膜的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少数微生物如羊布氏杆菌、钩端螺旋体可以通过健康的皮肤和黏膜侵入机体,工作中应注意防护。当烧伤和皮肤发生外伤时,物理屏障作用被破坏,病原微生物可以趁机侵入,引起感染。(一)屏障结构---1.皮肤、黏膜等外部屏障②化学屏障:皮肤、黏膜的附属器的分泌物,其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构成了化学屏障,例如皮肤汗腺分泌的乳酸、唾液中的溶菌酶。(一)屏障结构---1.皮肤、黏膜等外部屏障③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通过竞争结合、竞争营养或者分泌某些物质,起到了生物屏障作用。

例如:肠道内大肠杆菌的酸性产物,能够抑制痢疾杆菌。(一)屏障结构---1.皮肤、黏膜等外部屏障

①血脑屏障组成及作用: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及包在其外的星状胶质细胞组成,,阻止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注意:幼龄动物的血脑屏障因发育尚未完全,较容易发生脑部感染。

(一)屏障结构---2.内部屏障②胎盘屏障:组成及作用: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及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构成。不影响母子间营养物质的交换,但可防止母体病原体及有害物质进入胎体。注意:妊娠早期胎盘屏障发育尚不完善时,母体若发生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病毒容易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引起胎儿的畸形或死亡。某些病原可通过胎盘屏障垂直传播,如猪瘟病毒、流感病毒、布氏杆菌等。(一)屏障结构---2.内部屏障病原体皮肤或黏膜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毒性T细胞组织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如果体表破损,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屏障进入机体内部,即会遭到吞噬细胞的吞噬和围歼。吞噬细胞的分类:小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小吞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1.小吞噬细胞指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特点:个体较小,分叶核,移行快,数量多,寿命短,半衰期只有几天。大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小吞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1.小吞噬细胞功能:经血流巡查机体,以搜寻、吞噬侵入的微生物。嗜中性粒细胞可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嗜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吞噬的病原体或衰老死亡的红细胞。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嗜中性粒细胞病原体嗜中性粒细胞吞噬衰老死亡的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大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小吞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2.大吞噬细胞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特点:个体较大,马蹄形核,移行慢,寿命长(数月数年)。功能: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可通过吞噬过程除掉病原微生物和死亡的体细胞。多能干细胞髓样干细胞前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结蹄组织:组织细胞肺:肺泡巨噬细胞肝:Kupffer细胞神经组织:小胶质细胞骨:破骨细胞骨髓、淋巴、脾脏:巨噬细胞

骨髓血液组织不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名称不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分布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各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移行并定居于各组织器官,不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名称不同。3.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吞噬过程:趋化→黏附与吞入→杀灭与消化→残渣排出吞噬细胞趋化作用趋化作用原理:如同蜜蜂收到花香吸引飞向花丛采蜜趋化作用(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黏附与吞入杀灭与消化最后将残渣排出到细胞外巨噬细胞捕获、吞噬细菌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3.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吞噬结果:①完全吞噬:大多数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可被完全彻底的消化或杀灭。②不完全吞噬:只被吞噬,却不能被杀灭。eg.某些细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不完全吞噬对机体的危害:病原体得以保护、不受抗体、药物的作用病原体在吞噬细胞内增殖,导致吞噬细胞死亡随吞噬细胞游走造成更广泛的扩散在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也与吞噬细胞一样,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有助于消灭入侵的微生物。这些物质可直接或间接杀伤或裂解靶细胞和病原体,其作用无选择性。当它们与特异性抗体、吞噬细胞等其他防护因子配合时,能发挥更大的抗微生物作用。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1.补体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新鲜血清中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血清(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1.补体补体功能:补体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最重要免疫效应分子。抗体抗原结合后可激活补体,活化后的补体可发挥溶细胞效应,导致病原微生物溶解破裂。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Ab与靶细胞上的Ag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Ag-Ab复合物

→Ag-Ab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靶细胞膜的损伤,导致靶细胞溶解。补体被激活后发挥溶靶细胞作用(动画)2.溶菌酶是一类低分子量、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分布于血清、泪液、唾液、乳汁、肠液和鼻液等分泌物中。对G+菌杀伤力强,对G-菌杀伤力弱,对病毒无作用。溶菌酶细菌裂解(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2.溶菌酶溶菌酶作用点溶菌酶:能裂解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G+菌肽聚糖结构杀菌机制:溶菌酶作用于G+菌细胞壁的肽聚糖,能切断连接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G-菌细胞壁黏肽外面还有一层脂多糖和脂蛋白,因而不受溶菌酶影响。3.干扰素(IFN)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干扰素是宿主细胞受到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导剂刺激后产生的一类能抑制病毒复制的小分子糖蛋白,可释放到细胞外,具有广谱抗病毒、抑制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3.干扰素IFN作用机制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干扰素作用于正常细胞,使之产生抗病毒蛋白,使病毒蛋白质合成抑制,从而干扰和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皮下或黏膜下层时,局部经常出现炎症反应。炎症过程能减缓和阻止病原微生物向机体其他部位的扩散。因为各种类型的吞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使体液防御因素大量聚积,其他组织细胞死亡崩解后,释放出各种白细胞素、吞噬素、溶菌酶等,所有这些物质,对机体抵御传染都是有益的。

吞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

(四)炎症反应病原微生物从伤口侵入机体皮下或黏膜下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病原微生物被清除,伤口愈合炎症反应作用指某些机体组织生来就对病原微生物或其毒性产物缺乏感受性,这种不感受性并非因为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丧失了致病力,也不是由于抗体和吞噬细胞的作用造成的,而是动物组织对该种病原微生物或其毒性产物没有反应的缘故。eg.给龟皮下注射破伤风毒素后,不发生任何症状,但经过几个月后,取其血液注射入小白鼠体内,可使小白鼠发生破伤风而死亡。(五)机体组织的不感受性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皮肤、粘膜等屏障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抗微生物物质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免疫力特异性免疫①物理屏障:指皮肤和黏膜的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少数微生物如羊布氏杆菌、钩端螺旋体可以通过健康的皮肤和黏膜侵入机体,工作中应注意防护。当烧伤和皮肤发生外伤时,物理屏障作用被破坏,病原微生物可以趁机侵入,引起感染。(一)屏障结构---1.皮肤、黏膜等外部屏障②化学屏障:皮肤、黏膜的附属器的分泌物,其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构成了化学屏障,例如皮肤汗腺分泌的乳酸、唾液中的溶菌酶。(一)屏障结构---1.皮肤、黏膜等外部屏障③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通过竞争结合、竞争营养或者分泌某些物质,起到了生物屏障作用。

例如:肠道内大肠杆菌的酸性产物,能够抑制痢疾杆菌。(一)屏障结构---1.皮肤、黏膜等外部屏障

①血脑屏障组成及作用: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及包在其外的星状胶质细胞组成,,阻止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注意:幼龄动物的血脑屏障因发育尚未完全,较容易发生脑部感染。

(一)屏障结构---2.内部屏障②胎盘屏障:组成及作用: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及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构成。不影响母子间营养物质的交换,但可防止母体病原体及有害物质进入胎体。注意:妊娠早期胎盘屏障发育尚不完善时,母体若发生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病毒容易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引起胎儿的畸形或死亡。某些病原可通过胎盘屏障垂直传播,如猪瘟病毒、流感病毒、布氏杆菌等。(一)屏障结构---2.内部屏障谢谢!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皮肤、粘膜等屏障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抗微生物物质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免疫力特异性免疫病原体皮肤或黏膜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毒性T细胞组织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如果体表破损,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屏障进入机体内部,即会遭到吞噬细胞的吞噬和围歼。吞噬细胞的分类:小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小吞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1.小吞噬细胞指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特点:个体较小,分叶核,移行快,数量多,寿命短,半衰期只有几天。大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小吞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1.小吞噬细胞功能:经血流巡查机体,以搜寻、吞噬侵入的微生物。嗜中性粒细胞可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嗜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吞噬的病原体或衰老死亡的红细胞。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嗜中性粒细胞病原体嗜中性粒细胞吞噬衰老死亡的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大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小吞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2.大吞噬细胞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特点:个体较大,马蹄形核,移行慢,寿命长(数月数年)。功能: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可通过吞噬过程除掉病原微生物和死亡的体细胞。多能干细胞髓样干细胞前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结蹄组织:组织细胞肺:肺泡巨噬细胞肝:Kupffer细胞神经组织:小胶质细胞骨:破骨细胞骨髓、淋巴、脾脏:巨噬细胞

骨髓血液组织不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名称不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分布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各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移行并定居于各组织器官,不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名称不同。3.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吞噬过程:趋化→黏附与吞入→杀灭与消化→残渣排出吞噬细胞趋化作用趋化作用原理:如同蜜蜂收到花香吸引飞向花丛采蜜趋化作用(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黏附与吞入杀灭与消化最后将残渣排出到细胞外巨噬细胞捕获、吞噬细菌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3.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吞噬结果:①完全吞噬:大多数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可被完全彻底的消化或杀灭。②不完全吞噬:只被吞噬,却不能被杀灭。eg.某些细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不完全吞噬对机体的危害:病原体得以保护、不受抗体、药物的作用病原体在吞噬细胞内增殖,导致吞噬细胞死亡随吞噬细胞游走造成更广泛的扩散谢谢!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皮肤、粘膜等屏障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抗微生物物质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免疫力特异性免疫在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也与吞噬细胞一样,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有助于消灭入侵的微生物。这些物质可直接或间接杀伤或裂解靶细胞和病原体,其作用无选择性。当它们与特异性抗体、吞噬细胞等其他防护因子配合时,能发挥更大的抗微生物作用。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1.补体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新鲜血清中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血清(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1.补体补体功能:补体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最重要免疫效应分子。抗体抗原结合后可激活补体,活化后的补体可发挥溶细胞效应,导致病原微生物溶解破裂。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Ab与靶细胞上的Ag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Ag-Ab复合物

→Ag-Ab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靶细胞膜的损伤,导致靶细胞溶解。补体被激活后发挥溶靶细胞作用(动画)2.溶菌酶是一类低分子量、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分布于血清、泪液、唾液、乳汁、肠液和鼻液等分泌物中。对G+菌杀伤力强,对G-菌杀伤力弱,对病毒无作用。溶菌酶细菌裂解(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2.溶菌酶溶菌酶作用点溶菌酶:能裂解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G+菌肽聚糖结构杀菌机制:溶菌酶作用于G+菌细胞壁的肽聚糖,能切断连接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G-菌细胞壁黏肽外面还有一层脂多糖和脂蛋白,因而不受溶菌酶影响。3.干扰素(IFN)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干扰素是宿主细胞受到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导剂刺激后产生的一类能抑制病毒复制的小分子糖蛋白,可释放到细胞外,具有广谱抗病毒、抑制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3.干扰素IFN作用机制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干扰素作用于正常细胞,使之产生抗病毒蛋白,使病毒蛋白质合成抑制,从而干扰和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谢谢!补体与补体系统概述一

二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补体的生物学功能补体与补体系统1.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

(C1~C9)MAC在靶细胞膜上形成穿膜孔道,导致细胞溶解破裂。G-菌、包膜病毒、异型红细胞、血小板等对补体敏感;G+菌不敏感。补体系统可引起宿主细胞溶解,导致组织损伤或疾病,如输血反应。补体的生物学功能大肠杆菌(G-菌)对补体敏感,被溶解Ab与靶细胞上的Ag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Ag-Ab复合物

→Ag-Ab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

→引起靶细胞膜的损伤,导致靶细胞溶解补体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作用(动画)C3b、C4b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吞噬作用。机体抵御全身性细菌或真菌感染的主要防御机制。2.调理作用---颗粒性抗原(C3b、C4b)补体细菌吞噬细胞补体的调理作用病原微生物-C3b或C4b-(补体受体-吞噬细胞)补体与抗体的联合调理作用CR1C3b联合调理作用调理作用调理作用和联合调理作用示意图3.免疫黏附,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可溶性抗原(C3b)(Ag-Ab)-C3b-(补体受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抗体促进免疫复合物(IC)的清除:体内中等大小的循环IC形成后,可沉积在血管壁上,通过激活补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有些补体成分可通过免疫黏附的方式清除IC。具有免疫黏附作用的补体成分主要是C3b。机体清除循环IC的重要机制形成较大的聚合物,促进病毒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过敏毒素样作用:C3a、

C5a趋化作用:C5a,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4、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样作用趋化作用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意义机体抗感染防御的重要机制

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处理免疫复合物。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性免疫之间的桥梁。参与炎症性疾病发生、发展。补体系统的异常与疾病补体缺乏:补体成分C1、C2、C4遗传性缺陷---免疫缺陷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MAC成分缺陷---化脓性感染、血管炎等调节成分缺陷---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反复细菌感染补体含量增高:某些炎症、恶性肿瘤──促进补体合成补体含量下降:消耗过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大量丢失──烧伤、肾小球肾炎合成不足──肝脏疾病补体与补体系统概述一

二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补体的生物学活性补体与补体系统经典激活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途径:血清中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启动激活旁路激活途径: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补体的激活途径1.激活物:Ag-Ab(IgG、IgM)免疫复合物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与抗原结合了的抗体的Fc段与C1q发生结合2.激活条件:与抗原结合了的抗体的Fc段才能与C1q发生结合C1q亚单位球部:与IgFc段结合C1r,C1s:单链蛋白质,丝氨酸蛋白酶C1:由1个C1q、2个C1r和2个Cl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C1q亚单位球部C1结构示意图C1q有6个亚单位球部可与抗体结合,但只需有2个亚单位球部与抗体分子结合即可活化C1

C1q与2个IgG分子结合---活化C1

C1q与1个IgM分子结合---活化C1与C1q结合活化C1,IgM只需1个分子,而IgG需2个以上分子1个C1q分子同时和两个以上抗体的Fc段结合将造成其构象的变化,继之使C1r和C1s活化,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3.参与成分:C1~C94.经典激活途径特点: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后才能激活补体反应顺序为:C1qrs-C4-C2-C3-C5-C6-C7-C8-C9产生3个转化酶:

C1酯酶、C3转化酶、C5转化酶产生3个过敏毒素:C3a、C4a、C5a

6.激活过程:Ag-Ab结合

C1q与抗体Fc段结合

C1r被裂解激活

C1s被裂解激活识别阶段:C1s具有酯酶活性1.抗体-抗原结合2.Fc段构象改变3.C1q头部与Fc段结合4.C1q亚单位构象改变5.裂解C1r6.裂解C1s识别阶段示意图活化阶段:依次激活、裂解C4、C2、C3,形成C5转化酶膜攻击阶段:细胞膜损伤MAC

MAC

补体与补体系统概述一

二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补体的生物学活性补体与补体系统JulesBordet(1870—1961))1919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补体的发现补体的发现

绵羊抗霍乱血清能够溶解霍乱弧菌霍乱弧菌+新鲜免疫血清----------细菌溶解AgAb补体1.补体的发现加热到56℃30min可阻止其活性

霍乱弧菌+加热后的免疫血清--------细菌凝集,不溶解AgAb灭活补体霍乱弧菌+加热后的免疫血清+新鲜非免疫血清----细菌溶解AgAb灭活补体补体2.3.动物血清中存在着溶菌作用的两种物质:特异性抗体,仅存在于有免疫力的动物血清中不耐热的非特异性物质,存在于所有动物血清中补体的发现PaulEhrlich将其命名为补体即补充抗体活性的血清成分,能辅助特异性抗体的溶菌作用对热不敏感的特异性抗体不耐热的成分(补体)细菌细菌溶解PaulEhrlich(1854-1915)190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补体的发现补体(Complement,C):存在于新鲜血清中的非特异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