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金城小学何 琳 教学目标 1 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乘法含义 认识乘号 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认识乘。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Tag内容描述:<p>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44页游乐场情景放大图或课件,以练习九的第2题为基本内容的乘法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2030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准备1出示游乐场情景图。画外音:小朋友们到公园里见到过哪些娱乐活动?我们来看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画面。2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适当给予启发引导:有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坐小火车,这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呢?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3解决问。</p><p>2、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练习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习,加强对乘法的进一步认识,并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2、能运用乘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学会解答乘法的文字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练习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乘法意义的练习,文字题,相关的实际问题的练习。教学难点:运用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三、预计教学时间: 1 节四、教学活动师:我们已经初步学了乘法的意义,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p><p>3、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P4647页例1教材编排特点:突出了乘法意义的教学。乘法的意义是学习乘法计算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为了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大量同数连加的现实情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直观的表象,使学生形成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也构架起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将相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明确了乘法的意义。教学目标1.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2.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许多相同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p><p>4、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能力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口算题,学。</p><p>5、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乘法是相同加数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能力目标:使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加数相同的加法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并理解乘法的意义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p><p>6、3.4.1 “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p><p>7、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及抽象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体会乘法的简洁性和学习乘法的价值。二、目标解析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掌握100以内加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游乐园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用已学的加法解决问题比较麻烦时,便渴望有一种简便的。</p><p>8、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相加算式的分类,知道相同加数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2.认识乘号,说明乘号两边的数的由来,能够列出乘法算式。3.学会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设备三、教学过程: (1)引入。 A. 课件出示四道常见图形的算术题,请学生回答图形的数目并做板书。 B. 同桌合作,将加法算式分类,请学生汇报成果。 师:下面,请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将这四道加法算式分分类,并说明理由。C.总结合作成果,出示较长的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引出乘法。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非常仔细,知道了1、4。</p><p>9、教学案例设计: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邮政路小学 尹惠萍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至第4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进行爱学习,爱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 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情境图:师: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地方,看- 这是哪?(游乐场) 你们高兴吗?2,观察画面:仔细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3,师:你能根据刚才看到的情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生。</p><p>10、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2一13页例1、例2。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乘号,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2.使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学用具:教师准备36根小棒,挂图,卡片;学生准备12根小棒。教学过程:一、操作演示,强化感知1.摆小棒(小黑板出示)。准备题:用/摆一摆。每堆2根,摆6堆,有6个2根。每堆3根,摆4堆,有( )个3根。每堆4根,摆3堆,有( )个4根。(1)师。</p><p>1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2过程性目标:(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p><p>12、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2一13页例1、例2。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乘号,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2.使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学用具:教师准备36根小棒,挂图,卡片;学生准备12根小棒。教学过程:一、操作演示,强化感知1.摆小棒(小黑板出示)。准备题:用/摆一摆。每堆2根,摆6堆,有6个2根。每堆3根,摆4堆,有( )个3根。每堆4根,摆3堆,有( )个4根。(1)师。</p><p>1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江西省萍乡市北桥小学:颜 桃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创设活动情景,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2、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3、通过小组活动,扩大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p><p>14、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乘号,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2.使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学用具:教师准备36根小棒,挂图,卡片;学生准备12根小棒。教学过程:一、操作演示,强化感知1.摆小棒(小黑板出示)。准备题:用/摆一摆。每堆2根,摆6堆,有6个2根。每堆3根,摆4堆,有( )个3根。每堆4根,摆3堆,有( )个4根。(1)师生一齐摆小棒。先摆1个2根,领学生说1个2。再摆1个2根,提问:现在有。</p><p>15、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4-46乘法的初步认识二、教学准备小棒摆成的小伞图,三角形图,星星图,花边图,小屋和树的图片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一)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3、学会观察和独立思考。4、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二)教学策略选择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发继续学习的需要,这是教和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生成点。因。</p><p>16、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说课者:广场路小学 王霞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4-46 的内容。2、教材简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表内乘法的第一课时,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因此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