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课件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 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 山中宰相 他的 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 清新简淡 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 陶弘景远离尘世 隐居句曲山 今茅山。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
答谢中书书课件Tag内容描述:<p>1、书 答谢中书书10 高峰入云 夕日欲颓 清流见底 1.反复诵读诵读 中感知内容、把握文意, 积积累 一些文言词词。 2.品味语语言,通过过想象理解作品优优美的意 境, 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难点) 学习目标 陶弘景(456-536),字 通明,号华华阳隐隐居,丹阳秣 陵(现现在江苏苏南京)人。南 朝齐齐梁时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 表人物之一,同时时也是著名 的医学家、文学家。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 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p><p>2、南朝 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 乐水”,山川景物曾引起了许 多文人墨客的无限遐想,为 我们奉献了大量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 代道教思想家、医药家陶弘 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 与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m) 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 医药家、思想家、文学家,隐 居茅山(位于江苏),时人称 “山中宰相”。作品有 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 白方、二牛图等。 “答谢中书书”, 书,即书信,古人 的书信又叫“信牍” 或“信札(zh)”, 回答谢中书的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p><p>3、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信 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 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思想家、医 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时“国家每有吉凶征讨 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 山中宰相 ”。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2、研读,品味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 怡然自得。 三、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p><p>4、答谢中书书,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学习目标,长白山,新课导入,南迦巴瓦,念青唐古拉山山脉,冈仁波齐,【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等。,走近作者,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p><p>5、同学们,学过三峡,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1,陶弘景,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2,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书,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答谢中书书,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信,3,陶弘景 南朝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居茅山,人。</p><p>6、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龙池:张美丽,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学习目标,第一课时,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p><p>7、同学们,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奇文共欣赏, 疑义。</p><p>8、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写作思路探究,景物描写最讲究的是如何安排所要描述内容的先后顺序 其次是如何进行生动描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开篇。</p><p>9、第二十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2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例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二、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通 ,意思为:________,孰,熟,仔细,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长,指身高,照,看,第二天,偏爱,土地方圆,国君。</p><p>10、第五篇 陋室铭,一、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屡遭贬谪,本文即作于此间。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是作者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文写成。,这里指品德高尚,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形体、身体,出名,著名。,显出灵异。,长到,蔓上。,使混乱、扰乱。,使劳累。,这,只,旧指读书人,调,调弄,这里指弹(琴),不加修饰的,简陋,连词,就,助词,用于主谓之间。</p><p>11、第十七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1章。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p><p>12、1、反复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整体感知,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p><p>13、第九篇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罹(l 遭遇)文字狱,被贬为团练副使,受到监视,近乎流放,心中忧郁。但他仍有进取之心,月夜游承天寺正是这种心情的释放。,单扇的门,考虑,想到,只是,清闲的人,散步,寻找,随即,不久,跟,介词,和,连词,高兴,于。</p><p>14、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答谢中书书,南朝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信,陶弘景,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陶弘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