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目标。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第1课时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2、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生态系统中信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Tag内容描述:<p>1、必修3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内环境(1)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2)组织液:细胞间隙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3)淋巴:淋巴液(分布于淋巴管中,里面有淋巴细胞)(4)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图: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3、内环境和外环境(1)对于细胞来说内环境:细胞外液外环境:呼吸道、。</p><p>2、2016-2017学年度上期高二年级生物生物学科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最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2下列有关人体稳态调节叙述。</p><p>3、课题: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解释植物向光性形成的原因。2能力目标(1)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2)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课前准备1.印发导学案,安排填写预习部分。2.检查学生完成学案知识梳理的情况,分析学生存在的薄。</p><p>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 :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用于生长发 育和繁殖 鸡 同化能量 用于生长发 育和繁殖 鸡 摄入能量 粪便 分 解 者 利 用 呼 吸 散失 呼 吸 散失 鸡 同化能量 遗体 残骸 人 摄入 人同化 能量 去向 呼吸散失的能量 分解者释放的能量 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 玉米 流向下一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输入输入、传递、转化和传递、转化和 散失散失的过程,称为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 利用所提供素材构。</p><p>5、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标点击】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自主探究】 、学海导航 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观察课本P2中的两图,思考两种细胞生活的环境有何不同?何为体液?体液与血液是否是一。</p><p>6、生物期中模拟二1.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2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水肿,这是因为(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C淋巴生成率降低 D淋。</p><p>7、基础知识,小思考:不是,因为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小讨论: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患者往往死于各种感染引起的并发症。,1免疫系统的三大基础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与免疫活性物质,知识热点,2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例1】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 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p><p>8、第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图和图各是 什么细胞?请说出细 胞的名称 它们分别生活在 什么样的环境中?两 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 同? 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 液体 图 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 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internal environment) 包括: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2.细胞外液的成分 图 血浆的出要成分 细胞外液的成分: 1.水,血浆中含有90%92%的水 2.气体,其中以氧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其。</p><p>9、生物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生物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考纲要求热点提示 1.人体神经调节 的结构 基础和调节过 程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 传导 3人脑的高级功能 4动物激素的调节 5动物激素在生产中 的应用 6神经、体液调节在 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7体温调节、水盐调 节和血糖调节 8实验模拟尿糖 的检测 9人体免疫系统在维 持稳态中的作用 10艾滋病的流行和预 防 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 和神经元之间传递 方 向的过程分析与实验 探究 2动物激素生理作用的 实验探究 3血糖平衡的调节、体 温调节、水盐平衡的 调节 4血糖。</p><p>10、高中生物必修3期末考试题 一、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2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外毒素结合C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抗体与外毒素结合3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 ) A传出神经 B传入神。</p><p>11、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第1课时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与答案】1、什么是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2、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3、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1。</p><p>12、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崇义中学 赵华英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崇义中学 赵华英 341300一、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关于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两部分内容。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在细胞间的传递这一部分,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最后讲述了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为了更好。</p><p>1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利用“学-建-验证”的教学模式建构数学模型 提高学生建模能力江西省萍乡中学生物组:肖丹桂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是要把生物学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且学以致用;也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经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p><p>14、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生物组 林名旺一、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3、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能力。2、通过食物网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p><p>15、学 习 资 料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知识结构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二、教学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解决方法遵循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的轨迹教学。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2。</p><p>1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张蕾一、教学目标1 知识方面(1)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2能力方面(1)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探究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p><p>17、植物生长 素的发现 课标领航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 情景导引 花儿朵朵向太阳,就像右图中的向日葵,从早到 晚,总是面对着太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 是植物通过体内激素的调节对外界环境适应的一 种表现。 核心要点突破 实验探究创新 基础自主梳理 知能过关演练 第1 节 植 物 生 长 素 的 发 现 基础自主梳理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 ,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influence), 造成伸长区背光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