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3.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1)本课是在学习了函数概念、一次函数有关知识后。使学生掌握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学习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学习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灵活运用.。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具有什么性质。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Tag内容描述:<p>1、2019年人教版重点中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三套汇编八含答案九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检测题一第I卷(选择题44分)一. 选择题:本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若a0,则点A(a,2)在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2. 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A. B. C. D. 3. 如果是锐角,且,那么的值为A. B. C. D. 4. 如图,在O中,OC/AB,则的度数为A. 25B. 50C. 75D. 155. 直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A. (3,2)B. (6,0)C. (0,6)D. (3,0)6. 如图,等边三角形ABC内接。</p><p>2、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 题 19.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一一) 教 学 目 标 1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 2 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并会进行 有关的论证 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对角、对边相等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授课时数 教 学 用 具 小黑板教学方法参与式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板 书 设 计 19.1.1。</p><p>3、一次函数(1)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2.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简单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过程性目标1.经历由实际问题引出一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探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1 小明暑假第一次去北京汽车驶上A地的高速公路后,小明观察里程碑,发现汽车的平均车速是95千米/小时已知A地直达北京的高速公路全程为570千米,小明想知道汽车从A地驶出后,距北京的路程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有什么关系,以便根据时间估计自己和北京的距离分析 我们。</p><p>4、学习重点 1.会根据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求加权平均数. 2.能正确、有效地应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求加权平均数. 为了了解班上50名同学每周看电视的时间,班长对同学们 做了一次调查并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 要想求出班上同学每周看电视的平均时间,你有什么简便 方法吗? 如何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求组中值的加权平均数? 1.以下是某校八年级10名同学参加学校演讲比赛的成绩统计表: B B 则这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 ) A.90分 B.89 C.88分 D.85分 2.在一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对八年级(1)班的40名同学。</p><p>5、一次函数(4)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一次函数ykxb(k0)的性质. 2.能根据k与b的值说出函数的有关性质. 过程性目标1.经历探索一次函数图象性质的过程,感受一次函数中k与b的值对函数性质的影响; 2.观察图象,体会一次函数k、b的取值和直线位置的关系,提高学生数形结合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一般情况下我们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取哪两个点比较简便?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和y3x-2的图象.问 在你所画的一次函数图象中,直线经过几个象限.二、探究归纳1.在所画的一次函数图象中,直线经过了三个象限.2.观。</p><p>6、一次函数(5)知识技能目标1.使学生理解待定系数法; 2.能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用一次函数表达式解决有关现实问题过程性目标1.感受待定系数法是求函数解析式的基本方法, 体会用“数”和“形”结合的方法求函数式; 2.结合图象寻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感受求函数解析式和解方程组间的转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一次函数关系式ykxb(k0),如果知道了k与b的值,函数解析式就确定了,那么有怎样的条件才能求出k和b呢?问题1 已知一个一次函数当自变量x-2时,函数值y-1,当x3时,y-3能否写出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呢?根据一次函数的定义,可。</p><p>7、一次函数(2)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2.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 k与b的取值对直线位置的影响过程性目标1.经历一次函数的作图过程,探索某些一次函数图象的异同点; 2.体会用类比的思想研究一次函数,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画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2); (3) y3x; (4) y3x2同学们观察并互相讨论,并回。</p><p>8、一次函数(3)知识技能目标1.使学生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会求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2.会作出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程性目标1.通过画一次函数图象和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图象,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探索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如何简便地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取两点即可画出函数的图象).2.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经过哪一点的直线?(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p><p>9、16.2二次根式的乘除一、教学目标1. 理解 (a0,b0),= (a0,b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2. 理解 = (a0,b0)和=(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3.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1. (a0,b0),= (a0,b0)及它们的运用。2. 理解 = (a0,b0)和=(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四、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导出 (a0,b0)。发现规律,归纳出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二次根式以及二次根式的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些基本的知识吧。(引导学生复习基。</p><p>10、19.2.1 正比函数 (第2课时)【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会用描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象;2. 能结合图象理解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过程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归纳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再通过动手操作画图象观察概括出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学生在探究合作中交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好处。重点掌握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难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教学流程】环节导 学 问 题师 生 活 动二次备课情境引入复习回顾:1.正比例函数的概念2. 画函数。</p><p>11、18.2.1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教学目标1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2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得出四、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灵活运用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图形,观察一下你身旁的物体,说一说它们的表面的大部分都是什么形状?(2)矩形与昨天所学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呢?动一动:(1) 将手中的四根木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形状唯一吗?(2)试着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说一说在这个。</p><p>12、菱形一、选择题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 )A.矩形B.平行四边形C.菱形D.任意四边形2.如图,若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成为菱形,则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A. AB=CDB.AD=BCC. AB=BCD.AC=BD3.如图,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 若AC=6,BD=4,则菱形ABCD的周长是( )A. 24B. 16C. D. 4.如图,在菱形ABCD中,AB=5,对角线AC=6.若过点A作AEBC,垂足为E,则AE的长为( )A.4B.C.D.55如图,在菱形ABCD中,E、F分别是AB、AC的中点,如果EF2,那么菱形ABCD的周长是( )A.4B.8C.12D.166.将一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步骤,沿。</p><p>13、二次根式教学内容 人教 版 八 年级下册 (课题)二次根式习题练习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二次根式混合运算与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在比较中求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二)数学思考: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整式的混合运算作比较,要注意运算的顺序及运算律在计算过程中的作用。(三)问题解决:通过引导,在多解中进行比较,寻求有效快捷的计算方法。(四)情感态度: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 教学重点:混合运算的法则,明确三级运算顺序,运算律的合。</p><p>14、19.1.2函数的图像,作出函数y= (x0) 的图象。,解(1)列表:,(2)描点:,(3)连线:,3、连线,函数图象的画法:,1、列表,2、描点,列出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表。 注意:自变量的值(满足取值范围),并取适当.,建立直角坐标系,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 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 对应的各点,按照横坐标从小到大的顺序把描出的点用 平滑曲线依次连接起来,复习提问:,请画出函数y= x+0.5的图象,(-1, -0.5),B,A,C,D,(0, 0.5),(1, 1.5),(2, 2.5),y= x+0.5,如何判断一点是否在某个函数的图象上?,.,课堂归纳(一):,如何判断一点是否在某个函。</p><p>15、思想方法专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体会折叠中的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类型一折叠中求角度1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点C落在点C处,折痕为EF.若EFC125,那么ABE的度数为()A15 B20 C25 D30第1题图 第2题图2如图,某数学兴趣小组开展以下折纸活动:(1)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D和BC重合,得到折痕EF,把纸片展平;(2)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EF上,并使折痕经过点B,得到折痕BM,同时得到线段BN.观察探究可以得到ABM的度数是()A25 B30 C36 D45类型二折叠中求线。</p><p>16、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多媒体课件,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两个量x、y满足xy=k(k为常数,k0),那么x、y就成反比例关系。例如,速度v、时间t与路程s之间满足vt=s,如果路程s一定,那么速度v与时间t就成反比例关系。,复习回顾,一般地,在某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我们就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什么是函数?,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p><p>1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课 题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课型新授学科数学审核人主备人年级八班级使用人学 习目 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过程;2、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学 习重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学 法导 航自主复习+合作交流+教师指导学 习 过 程教(学)札记一、自主预习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ADBC,AB=4,BC=6,CD=5,AD=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归纳: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要把不规则图形二.典型例题例1.“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p><p>18、梯形,四边形,评价与反思,考点分析,自主探究,尝试应用,学习目标,常用辅助线作法,习题讲解,作业,必学部分,选学部分,补偿提高,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研究等腰梯形性质中的运用 2、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的性质,能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 3、在探索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二、学习重点 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及其初步应用。 三。</p><p>19、191.1第1课时变量知识要点分类练夯实基础知识点变量与常量1假设汽车匀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那么在下列各量中,变量的个数是()行驶速度;行驶时间;行驶路程;汽车油箱中的剩余油量A1 B2 C3 D42小王计划用100元钱买乒乓球,所购买的个数W(单位:个)与单价n(单位:元/个)的关系式W中()A100是常量,W,n是变量B100,W是常量,n是变量C100,n是常量,W是变量D无法确定3ABC的底边长为a,底边上的高为h,则三角形的面积Sah.若h为定长,则此式中,变量是________,常量是________4指出下列问题中的常量和变量:(1)一个周长为60的长方形,一边长为。</p><p>20、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2.1极差和方差(第1课时),1、某日在不同时段测得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况如下:,问题情景,乌鲁木齐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广 州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小.,(1)乌鲁木齐的气温的最大值、最小值各是多少?温差是多少?广 州呢?,(2)你认为两个地区的气温情况怎样?,24,10,14,25,20,5,最大值最小值,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极差,作用:极差能够反映数据的变化范围.,极差是最简单的一种度量数据变化情况的量,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引入新知,跟踪练习一,1.在数据统计中,能反映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