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 汤姆斯于 1846 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 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文化 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 .民 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传统 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 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2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 传承、演 变、消亡的规律, 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间 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文化人 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 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3究民间文化传承。 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民俗学与考古学、 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 3、【民俗学的内容】 (1)民俗学原理 (2)民俗史 (3)民俗志 (4)民俗学史 (5)民俗学方法论 (6)资料学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人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4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的形成、发展是集体参与的结果,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传播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在民俗传承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民俗的传播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是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与传播性相结合,形成民俗文化多元化的互相撞击与吸收,融合与发展,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 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过程中引起的自发与渐进的变化。它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中国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国的傩俗。 四、民俗的模式性 民俗的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不同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 5中国著名四大传说 五、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 民俗的规范性,是民俗社会中 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图腾 民俗的服务性,是指民俗文化的 创造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尊老爱幼习俗;春节时贴的门神、窗花、年画。 第三节 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调节功能 民俗的 调节功能,是指通 过民俗活动 中的娱乐、宣泄、 补偿等方6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少数民族的狂欢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民间游戏(斗鸡、斗蟋蟀、下棋)。 第四节 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一、史前民俗 史前民俗,是指公元前 21 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 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 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 1、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以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民俗为中心,兼容周围各族的民俗,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民俗格局的时期。 2、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融合时期之一。 3、汉代以后,封建社会的民俗继续发展,中间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达到了高度的繁荣。 4、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继续发展与繁荣期。 【综观中国古代民俗,与史前民俗相比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1)民俗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为大,由此引起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大; (2)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民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 7(3)由于这时期有了相对于“民间” 而言的国家 组织,统治阶级本身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 相 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 因此,二者之间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间的关系表现得十分复杂。 三、近现代民俗 近现代民俗,指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一章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 遗留物” Folklore 2、思考题: (1)民俗与风俗两种称谓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说民俗是属于特定群体的? (3)民俗传承的主要载体有哪些?(4)叙述民俗传播的主要方式。 (5)为何民俗的形成是群体心愿的认同?(6)叙述某一民俗象形成的具体过程。 阅读书目:(美国)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民俗事象的学习内容与重点 掌握并正确评价诸如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民间科技、民 间口头文学、民 间艺术等长期传承的民俗事象,能够发现这些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积淀,并通过调查实践,学习有关田野作业的本领。 实践活动与方法步骤 实践活动: 调查当地某一生产活动,描述具体的生产过程。 8实践步骤: 1、选择你熟悉的一项生产活动(或物质生产,或工艺品的生产); 2、观察生产的全过程; 3、集中考虑某一生产环节,对生产的程序、用具、环境等进行描述,同时提供图像文本。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地域性 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二)季节性 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三)功能性 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四)科学性 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 第一节 农业民俗 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农民9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农业民俗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和传承性特点。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庄稼不等人 ”、“季节不饶人”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河南农谚“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江苏农民“ 岁朝看风云,以卜田事”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 习俗 正月十九(或二十五)“填仓节” 四、 农业禁忌、祭祀习俗 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四、农业禁忌、祭祀 习俗 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 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李冰“川主之神 ”;“扫晴娘”;祭腊八神仪式 六、 农业生产过程习俗七、农业娱乐风习。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民间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 “ 九曲莲灯”;采茶歌、 数九歌 第二节 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 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10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业。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反映了猎户、牧民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的希望。正月初五“牛日”;为牲畜招魂的习俗。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 牧民谚语“水膘,草力,都精神”。 四、渔业民俗 1、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 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这些地区的渔民“ 饭稻羹鱼”,大多依赖渔盐业为主。 2、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占风”看潮汛;“ 占潮” 看水势。 3、渔业生产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高端商务车租赁与车联网安全服务集成协议
- 2025年生态环保型厕所除味系统研发与应用合同
- 2025年度航空航天卫星通信设备采购与技术支持协议
- 2025年绿色交通新能源汽车推广与应用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生物材料研发数据保密及授权使用合同
- CNG运输管道HSE环保设施改造与提升技术服务合同
- 2025年农业节水滴灌系统研发与国内市场推广合作协议
- 2025年绿色住宅区绿化养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合同
- 2025年糖业转型升级与品牌塑造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年音乐MV主演角色选拔与聘用合同
- 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 放射科新技术介绍
- 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
- 居住证申请表(正式版)
- 护士临床思维建立
- 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培训材料
- 证据目录范本
- 标准档案盒脊背(格式已设置好)
- GB/T 21475-2008造船指示灯颜色
- 园林绿化工高级技师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安医大生殖医学课件04胚胎的培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