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复习题_第1页
民俗学复习题_第2页
民俗学复习题_第3页
民俗学复习题_第4页
民俗学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俗学复习题1. 名词解释:民俗(P1):民俗即民 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三要素:民族、时代、地域,即主体、时间、空间民俗学(P6):是研究民 间风 俗习惯的一门帮组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内容包括六部分(P9 ):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资料学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 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民俗事象:关于生产、生活、文娱、制度、信仰等方面的民俗活动和民俗现象的总称,亦可表示单一的民俗活动。此术语由日本民俗学家最早使用,后传入我国,成为民俗学界的一个通用语。民俗的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 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饮食民俗(P74 ):不仅满足人 们的生理需要,而且也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祭祀食俗(P79 ):来源与人 们的灵魂不灭观念。特殊食俗(P82 ):待客食俗(P80 ):商业民俗(P63 )交通民俗(P68 ):服饰民俗(P84 ):居住建筑民俗(P92 ):工匠习俗(P56 ):社会组织民俗(P99 ):岁时节日民俗(P131 ):人生仪礼(P156 ):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 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伊耆氏蜡辞(P6 ):伊耆氏是 传说中氏族部落首领,古人认为即神农或帝尧。 蜡辞是指年终祭祀时对神灵的祈祷词。春祈秋报():出自唐孔颖达诗经周颂谱疏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秋报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举行,这是社稷的正祭。祈:迷信的人向神恳求。古时春秋两季祭祀土神,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季报答神功。现在的客家文化中依旧保留这样一种以祭祀土地伯公为主的庆典活动。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分二至():是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祖国传统历法中“二十四”节气的四个节气。春分 3/21 夏至 6/22 秋分 7/23 冬至 12/22,其中二分日昼夜均长,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丁祭():礼制名。又称“祭丁”。为祭孔之礼。 顺治二年( 1645)定制,每年春、秋二祭,均在仲月上丁,故称丁祭。昭穆():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 ,称“ 穆”。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也按此规定排列。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 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礼记中太牢指的是大牢。少牢():古代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叫做“少牢”。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驱傩(P19):傩 是一种巫术 礼仪,是初民用以驱除疫病的禳祭。驱傩是一年之终、新年伊始时民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约在西周时期已成礼制。古时的祭礼大体有两大类,一为神祀,是对各种神的庆祝礼仪;一为镇魂,是对鬼怪的镇慑礼仪。驱傩就是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例证。它是旧时年终或立春时节驱鬼迎神赛会迷信活动 卜筮():龟为卜,策为筮。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 预测 某些事项,是利用一些无生命的自然物呈现出来的形状来预卜吉凶。禁忌():禁忌是古代人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为迷信观念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经起着法律一样的规范与制约作用。它是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危险和具有惩罚作用是禁忌的两个主要特征。厌胜():“厌胜 ”意即“厌而胜之”,系用法 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百工五法():1、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 2、“百工五法”是:矩、规、绳、水、垂。墨子载:“为 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 绳,衡以水,正以垂。 ”布泉():北周钱币。以一当五,与五铢并行。 ”即此钱 1 枚当 5 枚五铢。北周三大美泉之一上衣下裳服制: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式,始源与黄帝。上衣的形式是交领右衽,有袖,长至于腰,因 为较短,又称“ 襦”,即短衣。下裳类似于现在的围裙,用带子系于腰前,长短至于膝。最初只是蔽前不蔽后,男女无别。巢居:巢居也可能是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穴居。穴居:远古时代一种最主要的居住方式。发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穴居的发展序列为横穴、竖穴、坑穴,后演 变为半穴居,有时亦交叉并存。井干式建筑: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槽,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这种方式由于耗材量大,建筑的面阔和进深又受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比较厚重, 应用不广泛,一般仅见于产木丰盛的林区。干栏式建筑:干栏型建筑是一种下部架空的建筑,流行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干栏式建筑可防潮、散热通风及避虫兽侵袭和洪水冲击。 这类建筑的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木结构,以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最为典型。另一种为土木结构,多建于山区,依靠自然山势,把山坡削成一块 “厂”形土台,土台以下用木柱支撑 ,铺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 厅,下面圈养牲畜。屋顶呈“ 人”字形,屋墙用木板装修或用土块砌筑。如贵州的布依族就多住此类干栏房屋。社会组织(P99 ):广义的社会 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 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它只是指人 类的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宗族(P105):五服制度(P106 ):所谓”五服”,就是死者 亲属在居丧 期间穿的五种丧服,即斩衰(音展崔)、齐衰(音资崔)、大功、小功、缌麻。斩衰是用刀剁成的不缝边的很粗的生麻布做成的丧服,意思是最亲的人死了,无心讲究,也来不及讲究,仓促而就。父死后,其子女要服斩衰,长子死了,丈夫死了,父亲和妻妾都要服斩衰,一般是服三个年头。齐衰是用熟麻布做成的缝了边的丧服,齐衰期有 3 个月的,也有 1 年和 3 年的。妻子死了,丈夫要服齐衰 1 年。大功是用稍细的熟麻布做成的丧服,大功期一般 9 个月。小功是用较强的熟麻布做成的丧服,小功期一般 5 个月。五服制度规定兄或弟之妻死后,兄或弟都要服小功之丧。缌麻是用细麻布做成的孝服,缌麻期一般为 3 个月。族谱(P106):祠堂(P107):岁时节日(P131 ):腊八节: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亦叫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为庆祝该传统节日,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 节” 创作的 诗词作品,大诗人像杜甫、陆游等人都有为之热情撰写的力作;而且权高位重的帝王如道光皇帝也曾御书诗作,以示提倡。留存至今的大量描写腊八节的诗词作品和文人笔记,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们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人情物态,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民俗意义,它也为当今社会的民俗弘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足资参照的系数。寒食节:寒食节亦称“ 禁烟 节” 、“冷节” 、“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 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 、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 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 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 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阳节: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 易经中把“九” 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 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初三“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插茱萸、赏菊花。重阳 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清、盂三 节也是中国传统节 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 年 12 月 2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清明节: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 108 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有“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传统活动为扫墓。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 乞巧节”或“少女节”、 “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 年 5 月 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 节” 。上元节:元宵节又称为“ 上元 节” 。农历正月十五过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吃“ 药 饭“ 或 “五谷饭“,早晨还喝“聪耳酒“。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四大鬼节(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五(十四) ,十月初一)之一。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 下元日”、 “下元”。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盂兰盆会:盂兰盆,乃梵文 Ullambana 的音译,意为 “救倒悬”,盂兰盆会又称盂兰盆节、 盂兰盆斋、 盂兰盆供,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的一种超度历代祖先的佛事。盂兰盆会源于大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自南朝梁大同四年(538 年)梁武帝于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中国各地逐渐形成了放焰火施饿鬼食、在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