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3、 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4、 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 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 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 也。是尚友也。 ”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 、反对 人为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 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14 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 )“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 思无邪“说。“思无邪“ 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 ,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 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2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2(孔子的 )“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 说是孔子在 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 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3(孔子的 )“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 ,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 )“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 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 说。所谓“ 以意逆志 “,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5 (孟子的 )“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 说是孟子在 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 说 “以意逆志“ 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6 (孟子的) “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 ,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 ,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 “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 养气“ 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 )“虚静”和“物化”说“虚静“ ,最早是老子在 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 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3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 “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 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 说的影响。庄子的“物化 “说是与他的 “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 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 物化“ 的状态。什么是 “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 “自然“(天)和客体的“ 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 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8 (庄子的) 和“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 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 “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 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单项选择题 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B )。 A “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 B “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C “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 D “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 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 ,朱熹解释为( C )。 A “和而不流” B “引譬连类” C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D “考见得失” 3 论语八佾记孔子说:韶乐是( B )。 A “尽善矣,末尽美也” B “尽美矣又尽善也” C “未尽美也,亦未也” D “尽美矣,未尽善也” 4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C ) 。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可以兴、观、群、怨” C.“思无邪” D.“辞达而已矣” 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 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A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 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 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 D )。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7教材认为: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中的“养气” ,当是指作家应该( D )。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 、 “物化”的精神状态 B通过修炼,4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8 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D )。A “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B “虚静”和“物化” C “仁政”和人性论 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 9教材指出:庄子 “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 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得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 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C )。A 孟子 “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 论语关于 “诗可以兴” 、 “可以怨”观点的影响 C 庄子 思想较深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 ”说的影响 四、翻译题(略) 五、问答题 1 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强调“ 诗教“ ,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后世的“文以载道“ 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诗教“ 观的影响;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的标准; 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其是“诗可以怨” ,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 “辞达”说、 “文质”说;“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总的来说,孔子的文艺思想表现了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入世品格。这种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理论的积极影响。 2试从中国诗歌创作实践与诗学理论两方面浅述孔子“诗可以怨”所形成的悠久传统。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 ,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 、 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 、 十月之交, 大雅中桑柔 、 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 “的作品。 “诗可以怨“ 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在主观或客观上把“ 诗可以怨“ 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现代的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 诗可以怨“ 的影响。 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 “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论题。司马迁强调离骚 “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就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钟嵘在他的诗歌评论中突出了一个“怨”字,认为只有在描写现实生活过程中表现了进步思想感情的作品,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也才是最美的作品。白居易强调诗歌创作要“为时”、 “为事” 。如此等等都受到了“诗可以怨”这一传统的影响 3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 “子谓韶 , 尽美矣,5又尽善也 ;谓武 , 尽美矣,未尽善也 ”中提出的“尽善尽美”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 ,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 ,故“尽善” ;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 ,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 ,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 ,故“尽美”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4试谈谈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的具体内涵。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 以意逆志 “说。所谓“以意逆志“ ,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 )“知人论世“ 说是孟子在 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 说 “以意逆志“ 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孟子 选录“ ) 5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 ,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首先,孟子“以意逆志”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而“ 知人论世 “则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然而,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与政治、外交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关系。孔子认为赋诗对于处理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有重要作用。人们为了达到政治、外交的目的,可以断章取义,随意改动诗原本的意义。这就与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大大不同了。6浅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提示:(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想。所谓“道法自然” ,也就是“道”取法其自成的意思。在老庄看来,天、地、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是“道”的体现。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饰的文艺自然观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李白主张“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天成,6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书黄于思诗集后),正体现了上述审美理想。 (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 “意在言外”的创作规。庄子的“得意忘言“ 说,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7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其实就是指的“虚静”说、 “物化”说。虚静,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老子首先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 “的思想,庄子则又极大地加以发挥。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 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 的精神状态,根据庄子书的论述,也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我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自我存在,便进入了所谓“ 物化“ 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 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物化”的思想,本来也是庄子提出的哲学认识论,即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体认客观事物之“道”的过程中,在心灵“虚静”的状态下,最后要达到、也能够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彻底泯灭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8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 言不尽意“ 。既然 “言不尽意“,那么,相比于意来,言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言外之意 “。“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 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讲 两 汉 一、填空题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 “ 怨 ”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 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 ,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6 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文中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7 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 风 ,二曰赋,三曰 比 ,四曰 兴 ,五曰 雅 ,六曰颂。 ”8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 ;他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佚文篇) 。 二、名词解释题 1(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说7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 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 实录“ 精神。 “发愤著书“ 说对后来韩愈的 “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 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2( 毛诗大序的) “讽谏”说“讽谏 “就是讽刺的意思, “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 的意思。 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 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3( 毛诗大序的) “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 “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教材的注释说:“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题解“只是笼统地说:它(按,指毛诗大序 )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 4( 毛诗大序的) 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 说是 毛诗大序 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 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 ,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 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5(王充的 )“疾虚妄”说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 、“虚妄之文” ,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 (论衡对作 ) 。王充认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开的。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的。而虚妄之作是必然毫无实用价值的。王充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内外相符,这就为文章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标准,为文章做到文质彬彬指明了方向。三、单项选择题1教材认为: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 B )。 8A “疾虚妄”说 B “发愤著书”说 C “养气”说 D “讽谏”说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 C ) A “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 “发愤著书”的精神 C “实录”精神 D “主文而谲谏”的精神3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 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 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4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B )。A “怨而怒” B “主文而谲谏” C “劝百而讽一” D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5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A )。A 毛诗大序 B 报任安书 C 论衡艺增 D 史记屈原列传6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B )。A “讽谏”说 B “疾虚妄” C “文为世用”说 D “知人论世”说四、翻译题(略) 五、问答题 1、司马迁文学理论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哪些积极意义?从两个方面来谈:“发愤著书”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启发了唐韩愈“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 宋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等,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批文论家和作家实录精神,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的发展,后来很多文学家如王充、白居易等皆以实录精神来衡量创作,所以也是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原则。2简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和影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 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 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3司马迁的史学的“实录”精神与文学的真实性有何异同?它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何积极影响? “实录“ 是司马迁写作史记 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 “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 实录“ 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 发愤著书 “,写成 史记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真正做到了 “不虚美,不隐恶 “的“实录“。9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和文学的真实性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司马迁的“ 实录“ 必须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择事件、组织材料、裁减史实、安排情节,不能虚构人物和事件;文学的真实性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从本质上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它不同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在不违反本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虚构人物和事件情节,构思文学作品。这种“实录“ 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 实录 “精神的影响;同时 “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 “,就说明了这一点。还有象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创作方法上主张要“直笔” “实录” ,要求有严格的真实性。4简述毛诗大序对诗歌抒情的认识与规范以及在后代文学史上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毛诗大序比较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并且提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 “发乎情”是正确的,这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但是这种抒情必须受到“礼仪”的规范和约束,突出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这样必然影响到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而使之成为经学附庸。 毛诗大序明显地反映出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了。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 ,要求十分委婉地提出统治者允许的批评。5简述毛诗大序 “讽谏”说的内涵及其所论述的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的意义。“讽谏“ 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 “讽谏 “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 “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 “讽刺“ 要稍微弱一点。 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 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之毛诗大序“题解 “)6 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的内涵及意义。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教材中国历代文论精选的注释说:“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 ”“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 ”“比,比喻。 ”“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雅是正的意思。 ”“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 ”在“题解”中只是笼统地说: 它(按,指毛诗大序 )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 ,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后来的经学家关于“诗六义”有诸多的烦琐的阐释和发挥。 7、王充“疾虚妄”精神对于其文学观念有什么影响? 王充的“真实”是广义的真实,是包括了文学作品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 、 “虚妄之文” ,十分强调文的真实可信,这对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充所谓“增”就是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和夸张,他对于满纸胡言的“妄增”严加批评,对于经艺之中的“增益之辞”加以肯定。总的说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