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次教案一、章节课题第一章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1.3 电路元件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常见的电路元件,理解电路中电压、电流关系,掌握基本的电路元件的参数。三、重难点分析基尔霍夫定律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电路模型的概念、常见的电路元件,掌握了电路基本物理量的参考方向和基本的电路元件的参数。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高中物理中电路的一些相关知识,引出电路的基本概念的课题(二) 、讲授新课1.1 电路和电路模型1、电路定义2、电路模型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工程上允许的近似范围内,实际电路完全可以用理想电路元件组成的电路代替,从而使电路的分析与计算得到简化。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一、电流1、电流定义2、电流的参考方向: 电流的参考方向是任意选定的方向。二、 电压1、电压定义 2、电流参考方向:电压参考方向也是任意选定。电压的参考方向可以用“” 、 “”极性表示,Uab= -Uba关联参考方向:电路中某一支路或某一元件上的电压与电流参考方向选择一致。非关联参考方向:参考方向选择不一致。三、电位1、电位定义2、方向电路中 a 点到 b 点的电压等于 a 点电位与 b 点电位之差。一般规定电压的实际方向由高电位点指向低电位点。四. 电功率与电能 1、电功率: dWqp u itt2、电能: 01.3 电路元件一. 无源元件 (1)电阻元件 GR(2)电感元件 diuLt电感电压取决于电感电流的变化率,电感元件在直流电路中相当于短路。 (3)电容元件 与电感相对应的是电容电流 i 取决于电容电压的变化率,电容元件在直流电路中相当于开路。 duiCt二. 有源元件 实际电源内部总存在一定的内阻。 实际电压源可以用一个理想电压源 Us 和内阻 Rs 相串联的电路模型来表示。 实际电流源可用一个理想电流源 Is 与内电导 Gs 相并联的电路模型来表示。第二次教案一、章节课题第一章 1.4 电路的三种状态1.5 基尔霍夫定律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电路的三种状态时电压、电流和功率的特点,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并能运用其进行电路的求解。三、重难点分析基尔霍夫定律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了解电路的三种状态时电压、电流和功率的特点,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并能运用其进行电路的求解。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引出电路的状态的课题(二) 、讲授新课1.4 电路的三种状态一. 开路状态 1、定义:开路状态:S 断开,电源与负载未构成闭合电路。2、电路的特征(1)电路中电流为零,即 I=0。(2)电源端电压等于理想电压源电压,U1= US,此电压称为开路电压 Uoc。(3)因为 I=0,电源的输出功率 P1 和负载吸收的功率 P2 均为零。 二. 短路状态 1、定义短路:电路的某两点短接的现象。2、电路的特征 (1)电源和负载的端电压均等于零。即 U1=0,U2=0。(2)电源的电压全部降落在电源的内阻上,因为电源内阻一般都很小,所以电源中电流最大,其值为 ,此电流称为短路电流 Isc。S0scURI(3)因为端电压为零,电源对外的输出功率为零,也使负载无法获得功率 P2。电源的全部功率被电源内阻所消耗,其值为 PS= USISC=200SCUIR三. 有载工作状态1、定义:电源与负载接通的电路状态。2、特征(1)当 US 和 R0 一定时,电路中的电流取决于负载电阻 RL(2)电源的端电压总是小于理想电压源电压,有 U1= USR0I(3) 电源对外的输出功率(也即负载获得的功率)等于理想电压源发出的功率减去内阻消耗的功率1.5 基尔霍夫定律 一、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KCL 表明:在任一时刻,流入任一结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该结点的电流之和。二.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数学表示式为: u=0 或 U=0 三、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步骤 1.假设各支路电流参考方向,写出 KCL 方程。2.规定回路绕行方向,写出 KVL 方程。3.求解 KCL、KVL 联立方程组。 以书中例题为例进行讲解 KCL、KVL 的具体应用。作业:课后习题三、4-12、4-14、4-15第三次教案一、章节课题第二章 2.1 等效电路分析二、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电路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方法、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三、重难点分析电路等效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电路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方法、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并运用等效变换对电路进行简化、求解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基尔霍夫定律,引出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的课题(二) 、讲授新课一. 等效电阻电路 1电阻的串联及分压电阻串联,其等效电阻等于串联的各电阻之和。 电阻的功率与它的电阻值成正比。 2电阻的并联及分流 电导并联,其等效电导等于各电导之和。电阻并联时,各电阻上的功率与它的阻值的成反比或与它的电导成正比。 3电阻的星形与三角形联结及等效变换 星 形 联 结 电 阻 中 各 电 阻 两 两 相 乘 积 之 和三 角 形 联 结 电 阻 星 形 联 结 中 另 一 端 钮 所 联 电 阻三 角 形 联 结 电 阻 中 两 相 邻 电 阻 之 积星 形 联 结 电 阻 三 角 形 联 结 电 阻 之 和二.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1电源的联接 根据 KVL,当有 n 个电压源串联,可以用一个电压源等效替代,即;根据 KCL,当有 n 个电流源并联,可以用一个电流源等效替代,12.SSSnUU即 。 III2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若使两个电源对外电路等效,必须满足: UI;由此可得两种实际电源等效变换的关系式: 12sRI第四次教案一、章节课题第二章 2.2 电路方程法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电路方程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对电路进行求解。三、重难点分析电路方程法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掌握电路方程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对电路进行求解。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基尔霍夫定律,引出电路的方程分析方法的课题(二) 、讲授新课一支路电流法 支路电流法的一般步骤如下:(1)设定 b 条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标明电路图上。(2)应用 KCL 列出(n-1)个独立结点电流方程。(3)选取 m=b-(n-1)个独立回路,设定这些回路的绕行方向,应用 KVL 列出回路电压方程。(4)联立求解上述 b 个独立方程,求得待求的各支路电流。以书中例 1 为例讲解 二弥尔曼定理对两个结点的电路,应用弥尔曼定理解一个方程就可以求得电路的结点电位值。弥尔曼定理的说明。电路有两个结点,设其中一个结点为零电位参考点,则另一点 a 的电位可以表达为Va,即 saIVGIsaa 为流入结点 a 的电源电流代数和;Gaa 为结点 a 所连接各支路的电导之和。以书中例题为例讲解。第五次教案一、章节课题第二章 2.3 电路的基本定理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线性电路的基本定律,如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和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并运用这些定理对电路进行求解。三、重难点分析戴维南定理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和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并运用这些定理对电路进行求解。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基尔霍夫定律,引出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的课题(二) 、讲授新课一. 叠加定理 当线性电路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电源作用时,任意支路的电流(或电压)响应,等于电路中每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下在该支路中产生的电流(或电压)响应的代数和。应用叠加定理分析梯形电路。 二.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1. 戴维南定理 任意线性有源二端网络,就其对外电路的作用而言,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电阻串联组合等效,电压源的电压等于该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 u0,而串联电阻 R0 等于该二端网络中所有独立电源为零时端口的入端电阻。 讲解书中例 2-11。 小结:任何一个有源线性二端网络,就其对于外电路作用效果而言,总可以用一个电流源与电阻的并联组合等效。电流源的电流等于二端网络的端口短路电流,并联电阻等于该二端网络中所有独立电源置零时的端口入端电阻。 三最大功率传输定理要使负载所获得的功率 P 为最大,根据数学理论,应使 Dp/(dR L)=0,运算求得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为 RL=Req ,负载获得的最大功率为: Pmax=U2oc/(4R 0)第六次教案一、章节课题实验一 万用表的使用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万用表的使用方法2、了解电压表、电流表内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三、重难点分析万用表的使用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电路中电压、电流的测量工具,引出万用表。(二) 、讲授新课一、以 MF500 万用表为例讲授万用表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对万用表校正调整 S3,将表指针校正到零点2、电压测量方法将 S1 旋转到电压档,将 S2 旋转到相应电压量程,将万用表并联在电路中,读数为测量电压值3、电流测量方法将 S2 旋转到电流档,将 S1 旋转到相应电流量程, ,将万用表串联在电路中,读数为测量电流值。二、仪表内阻对测量的影响分析时,依据戴维南定理把被测电路的其余部分用等效电路代替,三、实验内容1、直流电压测量用万用表测量图中电路各电阻的电压,并与计算值比较,以计算值作标准,计算相对误差,将测量数据记入表中。2、直流电流测量用万用表测量图中电路各电阻的电压,并与计算值比较,以计算值作标准,计算相对误差,将测量数据记入表中。3、直流电压测量用万用表测量图中电路各段的电阻值,并与计算值比较,以计算值作标准,计算相对误差,将测量数据记入表中。四、按实验内容中提出的要求,由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结论。第七次教案一、章节课题第二章 3.1 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方法3.2 单一参数正弦交流电路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正弦交流电的概念、表示方法,掌握单一参数正弦交流电路分析方法三、重难点分析正弦交流电路分析方法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了解正弦交流电的概念、表示方法,学会了单一参数正弦交流电路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直流电路相关内容,引出交流电路的课题(二) 、讲授新课 3.1 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一.正弦交流电的瞬时值表示 ()sin()miitIt三要素:幅值 Im、角频率 和初相 i。已知交流电的三要素就可以确定交流电的瞬时值。1. 幅值与有效值幅值或最大值:正弦交流电的最大的瞬时值。用带下标 m 的字母表示,如 Im。电流的有效值用 I 表示,I=0.707IM 2周期和频率 周期:就是交流电完成一个循环所需要的时间,用字母表示。频率:f 单位时间内交流电变化所完成的循环数。W=6.28f3初相位与相位差 初相位:t =0 时正弦量的相位,简称初相,用 表示。相位差: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之差。同相:相位差为零的两个同频率正弦量。反相:相位差为 的两个正弦量。 二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 1. 复数及相量运算用复数表示正弦交流电的方法,称为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表示正弦量的复数称为相量,并在大写字母上打“”表示。2.相量表示法应用举例3.2 单一参数正弦交流电路一、纯电阻电路 电阻元件的瞬时功率tUItIttUIuip 2cossin2sisin2由此可见,瞬时功率 p 的频率是 i、u 频率的两倍,功率虽然随时间变化,但其始终为正。二.纯电感电路 电压、电流同频,不同相,电压超前电流 90;电感元件电压、电流的有效值关系及相量关系分别为: U=LI=XLI XL 与 成正比,频率愈高,XL 愈大,在一定电压下,愈小;在直流情况下,0,XL=0,电感元件在交流电路中具有通低频阻高频的特性。 磁场能量: 21LWi三、纯电容电路 1. 电压与电流关系 2sin(90)2cos(90)2sinduUtiCCUtIttd电压、电流同频,不同相,电压滞后电流 90;电容元件电压、电流的有效值关系及相量关系分别为: I=CU 电容元件在交流电路中具有隔直通交和通高频阻低频的特性。 2纯电容电路的功率 电容的无功功率为:22CCUQIX3电容元件的储能 21cWu4.等效电容电容并联其等效电容等于各个电容之和,反之,电容串联的等效电容的倒数等于并联各电容倒数之和。 讲解书中例题。第八次教案一、章节课题实验二 电路元件伏安特性的测量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会识别常用电路元件的方法。2掌握线性电阻、非线性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逐点测试法。3掌握实验台上直流电工仪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三、重难点分析非线性二端元件的伏安特性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复习不同二端元件的伏安关系(二) 、讲授新课一、原理说明任何一个二端元件的特性可用该元件上的端电压 U 与通过该元件的电流 I 之间的函数关系I=F(V)来表示,即用 I-V 平面上的一条曲线来表征,这条曲线称为该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1线性电阻器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2一般的白炽灯在工作时灯丝处于高温状态,伏安曲线非线性,通过白炽灯的电流越大,其温度越高,阻值也越大。3半导体二极管是一个非线性电阻元件,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但反向电压加得过高,超过管子的极限值,则会导致管子击穿损坏。4稳压二极管是一种特殊的半导体二极管,其正向特性与普通二极管类似,但其反向特性较特别二、实验内容1测定线性电阻器的伏安特性2测定非线性白炽灯泡的伏安特性3测定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4测定稳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三、完成验报告1根据各实验结果数据,分别在方格纸上绘制出平滑的伏安特性曲线。2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归纳被测各元件的特性。3必要的误差分析。4心得体会及其它。第九次教案一、章节课题第二章 3.3 一般正弦交流电路分析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一般正弦交流电路分析三、重难点分析谐振电路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掌握般正弦交流电路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单一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引出一般正弦交流电路分析方法的课题(二)、讲授新课3.3 一般正弦交流电路分析 一、 RLC 串联的交流电路 1、电压、电流与阻抗阻抗定义为相量电压与相量电流之比。电流电压相量关系: IZXjRUCL)(阻抗可以反映交流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关系。阻抗角 是判断电路性质的重要元素,当 0,电路电压超前电流,电路呈感性;当 0,即 时,则 f 0 为实数,电路有谐振频率,电路可能发生谐振;2如果 时,则 f 0 为虚数,电路不可能发生谐振。LRC实际应用的并联谐振电路,线圈本身的电阻很小,在高频电路中,一般都能满足 R0L或 ,于是 f021L12LC与串联谐振频率近似于相等。 二、换路定律1、 换路定律定义换路定律基于物质能量不能跃变的物理特性,描述了电容元件中的电场能量不能跃变反映在电容上的电压不能跃变;电感元件中的磁场能量不能跃变反映在电感上的电流不能跃变。设换路发生的时刻为 t =0,则取 t =0- 表示换路前的一瞬间,t =0+ 表示换路后的一瞬间。此换路定律可表示为 (0)()CLuii电路的初始值就是换路后 t =0+时刻的电压、电流值。 是电容电压的初始值,(0)Cu是电感电流的初始值,依据换路定律,这两个量可以由换路前 t = 0-时的值确定。(0)Li而电路的其他初始值可用电路分析方法来计算。电路的稳态值是指动态电路换路后到达新的稳定状态时的电压、电流值,用 和 表示。直流激励下的动态电路,当电路到达新的稳定状态时,电容相当于开()ui路,电感相当于短路,由此可以做出 t = 时的等效电路,其分析法与直流电路完全相同。二、举例:书中 4-1、4-2第十二次教案一、章节课题实验三 叠加原理的验证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三、重难点分析叠加定理的应用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复习叠加定理(二) 、讲授新课一、原理说明在有几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二、实验内容1按书中图 61,E 1 为+6V、12V 切换电源,取 E1= +12V,E 2 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调至+6V 。2令 E1 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 S1 投向 E1 侧,开关 S2 投向短路侧) ,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格 6-1。3令 E2 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 S1 投向短路侧,开关 S2 投向 E2 侧) ,重复实验步骤 2 的测量和记录。4令 E1 和 E2 共同作用时(开关 S1 和 S2 分别投向 E1 和 E2 侧) ,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5将 E2 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第 3 项的测量并记录。6将 R5 换成一只二极管 1N4007(即将开关 S3 投向二极管 D 侧)重复 15 的测量过程,数据记入表 62。三、完成实验报告第十三次教案一、章节课题第二章 5.1 半导体基本知识5.2 半导体二极管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半导体基本知识,掌握半导体二极管的工作原理、伏安特性、一些重要参数及二极管的检测方法。三、重难点分析半导体二极管工作原理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半导体基本知识,掌握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伏安特性、一些重要参数及二极管、三极管的监测方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物质的分类,引出半导体的课题(二) 、讲授新课5.1 半导体基本知识一、物质的分类 自然界按物质导电性能的不同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二、半导体的奇妙特性半导体有相对稳定的晶体结构,所以在常态下其导电能力接近于绝缘体,但是若使半导体所处环境温度升高、受到光照或在纯净的半导体中掺入某种微量元素,就可使半导体的导电性能接近导体。一般情况下,半导体的电阻率在 105106m 之间,其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三、半导体器件分类1普通半导体器件 2半导体敏感器件3半导体光电器件 4微波半导体器件 5.2 半导体二极管 1. 半导体符号与结构一、PN 结的导电特性 PN 结正偏导通,反偏截止,叫做 PN 结的单向导电性。 二.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当外加正向电压超过阀值时,正向电流会迅速增大,如 AB 段,此时二极管正向导通,内阻减小。当二极管加反向偏置电压 UR时,二极管内部会形成很小的反向饱和电流 IR,此时二极管呈现很高的反向电阻而处于截止状态。当 UR 高到一定程度时,反向电流上升至 D 处时二极管被反向击穿,此时的电压称反向击穿电压,用符号 UBR 表示。 三、二极管的主要参数1最大整流电流 IFM 2最大反向工作电压 URM 3反向电流 IR4最高工作频率 fM四.二极管的检测 用万用表判断第十四次教案一、章节课题实验四:戴维南定理-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2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三、重难点分析万用表的使用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通过本次实验,学生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并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复习戴维南定理(二) 、讲授新课一、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在有源二端网络输出端开路时,用电压表直接测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 UOC,然后再将其输出端短路,用电流表测其短路电流 ISC,则内阻为SCOUR2、伏安法3、半电压法4、零示法二、实验内容1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定戴维南等效电路的 UOC 和 R02、负载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3、验证戴维南定理,并填写实验记录三、完成实验报告第十五次教案一、章节课题第五章 5.3 晶体管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晶极管的工作原理、伏安特性、一些重要参数及晶极管的检测方法。三、重难点分析晶体三极管的工作条件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二) 、讲授新课一. 三极管的基本结构 三极管按内部结构分为 PNP 型和 NPN 型三极管两类。三极管有三种组态电路:共发射极、共集电极和共基极电路二.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1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1)将输出电流 IC与输入电流 IB之比称为共发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一CBI一(2)将输出电流变化量IC 与输入电流变化量IB 之比称为共发射极交流电流放大系数。CBIA2三极管实现电流放大的两个条件三极管的发射结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对于 NPN 型三极管, 集电极电位必须高于基极电位,基极电位必须高于CBE发射极电位。对于 PNP 型三极管,则与之相反。 三. 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1输入特性曲线2、输出特性曲线饱和区三极管失去放大作用,集电极发射极间呈现低电阻,相当于开关闭合。放大区即曲线平坦部分。三极管只有工作在放大区才具有放大作用,在放大区小电流 IB 控制大电流 IC。把 IB=0 曲线以下的区域称为截止区,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四.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1.电流放大倍数2.集射反向饱和电流 ICEO3.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 ICM4.集射反向击穿电压 U(BR)CEO5.集电极最大允许耗散功率 PCM五晶闸管管脚与管型判别方法万用表判别第十六次教案一、章节课题第六章 6.1 共射级基本放大电路二、教学目的和要求:共射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三、重难点分析放大电路设计与计算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复习晶体管放大电路的三种状态,引入共射级基本放大电路。(二) 、讲授新课1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组成 三极管 VT:放大器的核心,具有电流放大作用。+ VCC:为电路工作时提供能量。 Rb:基极偏置电阻,保证三极管始终处于放大状态。RC:集电极负载电阻,将放大的电流信号转换为放大的电压信号输出。C1、C2:输入/输出耦合电容,其作用是隔离输入、输出与直流电路的联系。一般使用较大的电解电容。 2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原理分析 静态时,电路中只有直流电,其在三极管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上各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叫做静态工作点 Q,可以利用直流通路估算。 输出特性曲线上交点 Q( ICQ , UCEQ):ICQ= IBQ UCEQ=VCC- ICQRc 输入特性曲线上交点 Q( IBQ , UBEQ):IBQ=(VCC-UBEQ)/Rb UBEQ=0.7V(硅) UBEQ=0.2V(锗管)3. 放大器的指标电压放大倍数 Au 输入电阻 Ri 与输出电阻 Ro 输入电阻是从放大器的输入端看进去的交流等效电阻,用 Ri 来表示, Ri 越大,放大器从信号源得到的信号电压就越大。 Ri 越大越好。输出电阻是从放大器的输出端看进去的等效交流电阻,用 Ro 来表示,输出电阻 Ro 越小,放大器带载能力越强, Ro 越小越好。第十七次教案一、章节课题实验五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电源外特性的测试方法。2验证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条件。三、重难点分析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复习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电路的特点,引入实验验证。(二) 、讲授新课1、原理说明(1) 直流稳压电源常将它视为一个理想的电压源,在实用中,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可视为一个理想的电流源。(2) 一个实际的电压源(或电流源) ,其端电压(或输出电流)不可能不随负载而变,因iouiuoi它具有一定的内阻值。故在实验中,用一个小阻值的电阻(或大电阻)与稳压源(或恒流源)相串联(或并联)来模拟一个电压源(或电流源)的情况。(3) 一个实际的电源,就其外部特性而言,即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压源,又可以看成是一个电流源。若视为电压源,则可用一个理想的电压源 ES 与一个电阻 Ro 相串联的组合来表示;若视为电流源,则可用一个理想电流源 IS 与一电导 g0 相并联来表示,若它们向同样大小的负载供出同样大小的电流和端电压,则称这两个电源是等效的,即具有相同的外特性。3、实验内容(1)测定直流稳压电源与电压源的外特性(2)测定电流源的外特性(3) 测定电源等效变换的条件4、将第三步骤中的值绘出电源的四条外特性,并总结、归纳各类电源的特性。并从实验结果,验证电源等效变换的条件。第十八次教案一、章节课题 6.2 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的静态计算三、重难点分析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复习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分析,引入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二) 、讲授新课1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的组成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组成如下图:Rb1、 Rb2:基极上、下偏置电阻。它们将 VCC分压后,由 Rb2 上的电压给三极管基极供电,为放大电路提供一个合理的静态工作点。Re:发射极电阻。当电路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时,起到调整和稳定静态工作点的作用。其他元件的作用可参照共射极放大电路。 2. 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温度 T集电极电流 ICQ发射极电流 IEQ发射极电位 UE发射结电压UBEQ IBQ集电极电流 ICQ自动调节静态工作点的功能是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稳定工作的根本原因。 3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基本计算 (1)静态直流通路如图所示。静态工作点的估算确定三极管基极电位:确定三极管集电极、发射极电流 确定三极管基极电流确定三极管集-射极之间的电压 第十九次教案一、章节课题 6.2 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 6.3 射极输出器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动态计算三、重难点分析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基本计算 四、课型:讲授五、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法六、教具:计算机、多媒体等七、教学内容与过程:(见教案)八、课后记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复习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静态计算,引入动态计算。(二) 、讲授新课)106(b21CBRVU)16(eBEQEQUI)(CBI)(eCQERIV6.2 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 1、交流通路如右图所示。动态参数估算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 2、举例讲解电路的具体计算。6.3 射极输出器1、特点:射极输出器的结构特点:集电极作为输入、输出回路的公共端,因而它是共集电极放大电路2、射极输出器分析 输入电阻 Ri: iu射极输出器的输入电阻 Ri 大,一般比共射极放大器大几十到几百千欧。 输出电阻 Ro: ber射极输出器输出电阻很小,般只有几十欧。射极输出器输出电压稳定,具有恒压输出特性。第二十次教案一、章节课题实验六 RC 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9.4全民守法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 2025合作伙伴制片聘用合同
- 2025超市员工劳动合同
- 2025年合同终止通知函模板
- 2025幕墙工程的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合同法基本概念辨析题
- Lesson 2 Films and Television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英语六年级下册上海新世纪版
- 印刷厂产品包装规格回收办法
- 开封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2024年温江区招聘教师笔试真题
- 2025建设银行秋招笔试真题及答案
- 【数学】角的平分线 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
- 阿迪产品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幼儿园副园长岗位竞聘自荐书模板
- 大模型概念、技术与应用实践 课件 第6章 智能体
- T∕CAME 27-2021 医院物流传输系统设计与施工规范
- 广通客车bms通讯协议分册
- 10、租金、IRR、总资金占用收益率测算表10
-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翻译
- 毕业论文——Bezier和B-样条曲线的算法研究
- 《20211国标给排水专业图集资料》04S531-3 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检漏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