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展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_第1页
【学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展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_第2页
【学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展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_第3页
【学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展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9 课 经济体制改革【补充必背】1、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内容)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的) 。(2)改革的必要性(为什么要改):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虽在建国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仍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怎样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一、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二、农村改革推动城市的改革:进行了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三、1992 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我国进行改革的背景: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会议决定进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2、农村改革的原因: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生产发展。3、农村改革的实质: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 是指在(土地公有制 )基础上,把土地(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 , (自负盈亏) 。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 (2)作用: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农村(生产力) ,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5、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种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是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6、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1950-1952 土地改革,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2)1953-1956 农业合作化,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公有制(3)1958-1978 人民公社化,实行高度公有制(4)1978 年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长期承包农民使用。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国企存在弊端;农村改革的推动2、内容:(1)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根本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公有制(2)1992 年十四大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作用:(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2)形成了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大企业集团;(3)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出、发展、初步建立)1、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发展:1997 年,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进一步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21 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格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意义是:解放了中国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4、改革的认识:生产关系调整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四、 【补充了解】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1)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2)1982 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1987 年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6)2002 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两番。(7)2007 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增强协调性发展,确保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中共成立以来,党的工作重心经历了哪三次重大转变?(1)1927 年秋收起义后转向山区,建立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2)1949 年七届二中全会把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具体措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企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以适应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应如何看待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呢?(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企业职工下岗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以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所谓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特征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学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 2 【路飞制作】(3)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3、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重大变化?(1)从建国初到 1958 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3)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0、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补充必背】1、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1)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3)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外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4)吸取历史教训: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2、我国对外开放的内容: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3、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4、我国对外开放的作用: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5、我国怎样实现对外开放的?一、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从 1980 年起,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1988 年)五个经济特区。2、1984 年,我国开放大连、秦皇岛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3、开放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发区。4、1992 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5、目前,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意义:)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思考 1 】为什么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因为他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是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联系。【思考 2 】经济特区的“特”是指?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否相同?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