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诗歌鉴赏_第1页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_第2页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_第3页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_第4页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4-2011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2004】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 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005】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开 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 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 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析:题中所谓“贯 穿全篇“ ,即“微风“ 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 ,因为作者用了个“疑“ 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 入幌“ 拂绿琴埃“ 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清冷、幽静 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 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 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 的故事?答:“为拂绿琴埃 “析: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 。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 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2006】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 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室人降日:妻子生日。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答: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答: 【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 衬手法。(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解析】太太生日,相望天涯的先生送上的是什么礼物?一首 词,一首情真意切的家常小 词。“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在这明白如话的笔墨中,洋溢着家的温暖,爱的馨逸。这是一首情真意切、明白晓畅的小令。总体而言,命题点角度不大,具体实在。【考点】这道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级。【易错点】不能结合原诗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备考指导】该题可先读题干, 带着问题读材料,一 时不能完全理解,可以考虑这首诗的类型,借助同类型作品尤其是教材中出现的作品加以分析。特 别注意:认真研究古 诗的题目,有的 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 提供了感情基调。 赏析诗 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 8 种修辞)。仔细阅读全诗,注意 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 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评价要恰当,严禁人 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2007】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 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 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 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 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解说: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 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 动,用笔也很 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 是以“ 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 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 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 进一步的开拓。作者写出 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2008】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 白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吴 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3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 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 遗迹, 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 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忧奸邪为非作歹; 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 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 鹭洲”,抓住关键词“ 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 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 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2009】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 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 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 ”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 分)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 分)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 分)9(1)想当年,到而今。借代。(2)铁骑满郊畿,士兵“ 膏锋锷” ,百姓“填沟壑” ,千村寥落。(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 “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2010】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 魏 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 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 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 、 “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 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4 分)【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 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 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4【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 “橘柚香” 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 “别” ,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 ”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 “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2010】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 东日暮云。何 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 分)(2)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 分)(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 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 时也充满 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 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 746 年(天宝五年)或 747 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 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 赞美李白的 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 鲍照那样俊逸。庾信、 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 “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 诗无敌”、 “思不群 ”的分量。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 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 总 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 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 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 人, 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 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 ”(杜诗镜铨 )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 忆其人而忆及其诗, 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 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 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 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 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 “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 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 ”(杜 诗说)两句诗, 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 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 时的种种情状, 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 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 见” ,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 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 论诗,这是作者最 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