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性报纸平民化传播的新闻价值取向与人文定位_第1页
浅析地方性报纸平民化传播的新闻价值取向与人文定位_第2页
浅析地方性报纸平民化传播的新闻价值取向与人文定位_第3页
浅析地方性报纸平民化传播的新闻价值取向与人文定位_第4页
浅析地方性报纸平民化传播的新闻价值取向与人文定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地方性报纸平民化传播的新闻价值取向与人文定位以“冷血报道” 为例中北大学新闻传播系 麻洁琼 石少军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传播观念的变革;平面媒体利用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将一段生活素材保持完整,给读者提供一个足够的空间,尽可能满足大众的需求,然而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冷血报道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关键词: 平民化 冷血报道 良知 人文关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尤其从 80 年代后,受众讨厌虚假,渴望真实的心态也越来越强烈。而这种心态变化一旦介入到传播过程中,人们就要求媒体为自己提供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新闻信息,人们更愿意去看一些真实的人和事物,更倾向于关注媒体的原生态报道,平民化节目就这样顺势成为了打动观众的最好的传播方式之一。然而,在近几年,平民化报道中却出现了态度冷漠、缺少关心与关怀,一味吸引受众关注,带有炒作性的报道,我们称之为“冷血报道”。2006 年春节,一名女孩在公交车上偷窃一台数码照相机,次日,多家报纸一哄而上,烘托19 岁少女成为狗年第一贼,兴奋点集中在“19 岁少女”身上;近些年来出现的购房热,媒体在报道中却写到:年轻买房族八成“啃老”,“啃老”作者的言外之意不溢言表;在报道第八届 CCTV-MTV 音乐盛典时,对于满文军和陈明获得内地最受欢迎奖这一情况,媒体在报道时,却说对这情况“大跌眼睛”,全然不顾歌迷的感受于是,为了攫取大众的眼球,冷血报道以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一“冷血报道”的现状分析鉴于媒体在报道时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冷血报道,我们仅以山西省著名的大众报纸太原晚报为例,虽然它的报道影响力比较大,总体状况也比较好,但其中所存在的冷血报道也在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以太原晚报2006 年 10 月 8 日到 2006 年 10 月 14 日的报纸为样本来探究冷血报道的现状,对冷血报道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以下是表格分析:表一:太原晚报从 10 月 8 日到 14 日一星期内冷血报道出现的次数表二:太原晚报10 月 8 日至 14 日一星期内冷血报道具体分析:上述两个表格可以看出,冷血报道在太原晚报上已经屡见不鲜了,同时,在其他一些地方性报纸上也出现了不少冷血报道。而究其出现的分类可以看出,冷血报道在社会、娱乐、体育等软新闻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相对地在时事等硬新闻中出现的比例比较少。另一方面,这些出现冷血报道的软新闻,它们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三个共同的特点:第一 百姓关注什么,它就集中反映什么;这在报纸的各个版块中都有体现。例如:13 日的晚报体育块英格兰自毁防线,12 日热线块的禁酒令有令不行,11 日娱乐块玉战士笑场 张静初圆场等,在这些老百姓心中关心的事中很容易就出现了冷血报道。例如在“禁酒令”有令不行中出现了这样的报道:三位中学生模样的男孩子买了五瓶啤酒,老板娘神情自若,而且跟几位小顾客谈笑风生,看来是熟客。媒体对其报道中仅仅是这样陈述,但对学生模样的男孩子的写法却言语中透出了对其的蔑视,同时,对其为何会在“禁酒令” 颁布后出现这种行为漠视至极。第二 重视朴素自然的美,重视撷取生活中的原生态画面。在 9 日的历经坎坷志愈坚记残疾军人李盛伟中出现了这样的词语:“扔石头、撞墙、绝食,几天几夜不吃不睡”,过分的夸张中隐含着媒体的麻木。第三 从人们熟悉的生活中,寻找人们不熟悉的内容。在 11 日的征途:市场是检验网游的唯一标准中,“这个硬 道理似乎并不那硬”,“口水和意气显然在影响着这个行业的理性与宽容”,“ 口型一致 ”、“ 史段之间的渊源地球人都知道” 便是从大家熟悉的网游开始入手的,但在报道时也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冷漠。 二冷血报道出现的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良知”回归,确实,麻木不仁侵蚀着一些媒体工作者的良心,为了“猛料” 其他都漠然视之。一些看似正面的报道,也隐含着这种漠然。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受众个体有一种强烈地寻求与社会上其他人一致,情感共鸣的愿望,因为这不仅使他们能产生安全感和与人相处的和谐感,而且也能使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一种心理就为冷血报道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机会。从受众本体论的来看,一切传播活动均随广大受众的意志为转移,完整表达受众意图及生存状态和提高受众素质成为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编辑慢慢意识到受众已不愿再听编者强行灌输的观点,而开始回归生活,这样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报道就必须挖一些别人的“伤疤”来吸引受众,媒体在保持客观报道的同时,也为事情赋予了冷漠的色彩,这样也就出现了冷血报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编辑制作迎合受众在大众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通过媒介来获知外界信息,并在媒介环境中部分地学习社会化经验,例如:新闻媒体在宣传时注重“真”、 “善”、 “美”,受众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遵循这一原则,反之,一味地宣扬“暴力”、 “色情 ”,受众的道德水平也会受影响。现在,大众传播日益发达,编辑为了能够迎合大众,不论是在新闻的制作上还是在新闻内容的编辑上,往往只注重事情本身,其他一概不管。例如在成都某报纸上出现了这样的标题:10 米高空脚打滑哦嗬 ,轻率的语气仿佛不是人命关天。2 报道内容选择迎合受众对于报纸而言,家庭、弱势群体、暴力行为等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热点问题,可对于这些社会问题,媒体非但少了许多同情,反而多了许多嘲讽与调侃。在有些报道中,媒体称大多数待业,下岗人员和摊贩等自谋生计者为“闲散”、 “闲杂 ”、 “外地人模样的人”,这不能不让我们寒心。3 写作手法迎合受众报纸作为用笔写出来的天下,写作手法自然也各式各样,然而,近些年,由于报纸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因而写作手法的变革也是一种必然,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为了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写作时也常把最引人注意的地方人为修饰放在开头,例如:在 9 月 22日晶报中职业二奶颠覆了什么中开头这样写道:“二奶因为与重婚、纳妾等丑陋行为联系在一起,深为人们不齿,但由于做二奶能满足一些物质女孩 享乐的需求,因而二奶风屡禁不止”4价值取向的偏差从新闻价值取向来看,一些报纸喜欢选取能让老百姓感兴趣、惊讶、震惊的文章,却忽视了其中应有的人文关怀。拿太原晚报来说,里面的这类新闻有:“少年洪兴帮 落网记”(10 月 12 日) , “禁酒令有令不行”(10 月 12 日) , “千万富翁建博客自曝被追杀”(10月 11 日)三冷血报道的应对策略1受众自身素质的提高媒体影响着受众,同时,受众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媒介环境,随着受众水平(知识水平、道德水准等)的不断提高,必然要对媒介环境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促进新闻革新的最大动力。因此,首先要提高受众自身素质。2度的把握冷血报道不论是从标题的编辑上,还是内容的把握上,都向着“过分客观麻木”靠拢和还原,这种做法最终也就导致了冷血报道的频繁出现。新闻传媒人,首先是一个 “人”,然后才是“ 传媒人”,因而在报道时“ 度”的把握是相当重要的 ,于适当处收手,才不失作为“人”和作为“ 传媒人”的标准,才可有效减少冷血报道的数量。即使是作为地方性的报纸,也应该把握住报道的底线。3良知与责任感新闻人要有一颗良知的心,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百姓、服务社会,为正义而战,为百姓利益而战。良知作为传媒人最基本的素质,尤其是在像太原晚报这样的地方性报纸上,经常会出现新闻良知也人类伦理道德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孰轻孰重,舍谁取谁,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4人文关怀新闻报道应“以人为本” ,从其核心和本质上说,也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闻报道工作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精神,就是要把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放在中心地位,关心百姓、弘扬百姓,抛弃冷血报道,增加一些人文关怀。地方性报纸更应贴近百姓生活,弘扬民族文化,充分发挥出大众化的优势。结语:大众传播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括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和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同时媒体应坚持“以人为本”,多一些关怀性报道,少一些冷血报道,还大众媒体一个纯净的媒介环境。参考书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