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_第1页
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_第2页
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佳酿盛满灵魂之杯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李 莉对于语文学科,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它的界定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但“读写听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培养的主要内容,却并不是唯一内容,因为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还有社会的、历史的、自然的以及语文本身的知识内容,还有德育目的,还有审美陶冶等。更何况,教育本身,并不仅仅只是智育,哲学家周国平曾对教育做过这样的阐释:“教育的本义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相反,倘若一个人的灵魂总是缺席,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多么有身份,我们仍可以把他看作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 ”因此,对于语文教育,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读写听说” ,而是将知识内容、德育目的和审美陶冶融汇在“读写听说”的教学和训练中,即在语文教学中要贯穿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原则指导下,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更要懂得怎样教,以及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教。因此,本文就高中语文学科如何在“读写听说”的教学和训练中贯穿人文精神的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阐释。一、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培养的原因要说明为何要在高中语文学科中贯穿人文精神培养的原因,首先要重申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做出了解释,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语文学科的特点是语文学科具有技能性和实践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社会性和综合性。其次要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即“人文”和“人文精神” 。根据权威解释,人文即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即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综合的丰富的,核心是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围绕这个核心,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与思想理念等溶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中说:“人们的身体和精神是两样的,各有各的生活。身体上的生活固然要紧,精神上的生活也是要紧的。设使两者要去其一,那就是我们最不幸的一件。我们总要使得我们的身体、精神,都是很健全的、愉快的。这就可算是高尚的生活,反之就是低微的生活。 ”哲学家周国平也这样论述道:“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想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语文学科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类学科的,培养人之为人的意识和尊严,是语文学科在技能性教学之外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所以,无论是语文学科本身的要求,还是学者对教育的阐释,都在告诉我们: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溶入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二、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2根据人文精神的概念,这是一个抽象的、丰富的、综合性的范畴,要想在有限的高中三年(其中至少有一年的时间必须进行高考的综合复习) ,这样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在读写听说的教学和训练之余进行形而上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范围广大且又无迹可寻,谈何容易?但是否因为人文精神没有具象,我们就无法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或者只能依据教材的编写对学生进行随机的不自觉的培养了呢?在笔者看来,答案绝对是否定的。高中语文教学,即使在高考的应试能力训练期间,贯穿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也不会停止,因为高考的语文试卷,要想在读写听说的考察中夺得高分,仅仅只有字词的知识是绝对不够的。举个例子来说,高考阅读 22 分左右,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人文精神修养,恐怕不能真正理解阅读文章的思想意义,答题技巧只能帮助学生拿到基础分,却不能保证学生能答好主观性试题,特别是 8 分左右的梳理探究题。更重要的是高考作文 60 分,文通字顺不偏题,学生也只能拿到及格分,高考作文要想拿到高分,只能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思想、理念、见识上,即作文的思想性上。这个问题,只能通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是培养才可以解决。尽管人文精神是形而上的,但根据高考语文的要求,以及高中教学的时限,可以尝试将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贯穿的人文精神培养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亲近自然。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在他的名作快乐教育中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热爱自然的人心地善良” 。世界文学史上无数的大家都有对自然进行描绘和讴歌的名篇佳作,高中语文课本的选文也不例外,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等。这些名篇佳作无不在细致描摹自然美景的同时传递深邃的人文精神。所以,我将“亲近自然”列为高中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培养的第一个内容。第二、 善待生命。先秦思想家墨子曾论述:“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说:“生命就是人的最高的宝物。 ”高中语文课本的选文表面上看似乎没有直接表现善待生命的文章,但很多名篇佳作的思想核心,却无不在表现善待生命的思想,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苏轼的赤壁赋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等,无不在表现对生命的珍爱和看重。第三、 优良道德。有人说“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今有一部论语护一生。 ”追求高尚的道德,让自己的道德修养优良,一方面可以“远祸”(有哪个真正的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一生平安呢?有哪个真正的老师不希望自己教出的是德才兼备的“精品”呢?),另一方面,道德也是一个大概念,在这个概念下包含的内容,如诚实、自尊、谦虚、节制、勇敢等,正是语文阅读和写作无法回避的思想。第四、 热爱智慧。人文精神领域内的“智慧” ,和教育中的“智育”并不是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的智慧,用哲学家周国平的话说:“假、丑、恶从何而来?人为何会虚伪、凶恶、丑陋?我只找到一个答案:因为贪欲。人为何会有贪欲?佛教对此有一个很正确的解答:因为无明 。通俗地说,就是没有智慧,对人生缺乏透彻的认识。所以,真正决定道德素养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识形态。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那句著名论断是“美德即智慧” 。当然,智慧的外延比较广阔,在这个外延中包含了很多内容,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安排,将智慧的培养贯穿到读写听说的教学中去。第五、 注重审美。语文学科虽然不是音乐、美术扥个艺术类学科,但审美教育同样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且不要说文字本身具有的音韵美、形体美、意蕴美,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体现出来的思辨美,一篇优秀的小说体现出来的形象美,一首优秀的诗歌体现出来的意境美等,正是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感悟体会的。我们可能无法培养出很多的文学艺术家,但倘若我们能熏陶出很多的文学艺术鉴赏家的话,也就不愧“为人师表”四个字了。高中语文必修课本选文的数量是有限的,要想比较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用好选修课本,特别是语文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极具任课教师个性的文章,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3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人文精神是形而上的,它不像字词句段篇等语文本身知识内容那样具体可感,那么,语文教师应当在读写听说的教学和训练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呢?首先,创设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需要良好的班级管理基础。当然,并非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是班主任,因此,创设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是,语文老师的课堂是由语文老师自己控制的,语文学习的环境是由语文老师自己掌握的,因此,创设良好的班级语文课堂人文环境,是完全可行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手段,根据语文教育教学的要求和个人的人文精神要求,如要创设文雅的班级人文环境,或者要创设诚信的班级人文环境,或者要创设进取的班级人文环境等等,在班级语文教育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利用板报、主题班会、语文活动等方式,积极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并引导学生认同并融入这个环境中来。其次,提高教师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知识性的教学一样,教师自己的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他所能给予学生的人文养料的多寡。很难想象,一名人文素养低下的语文教师,甚至是一名蔑视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视为无用的“虚无主义”或者无效的“理想主义”的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感悟人文精神的精髓,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曾掷地有声地说过:“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 ”哲学家周国平也在自己的著作中痛心疾首地质问:“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略,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 ”倘若有语文教师是这样来组织自己的语文课堂的,是这样来安排自己的语文教学的,那么,我们也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语文教师吗?最后,组织有效的人文精神教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最为有效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组织学生的拓展阅读。语文教师应当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精心选择阅读文章,如进行“善待生命”教育的时候,可选择张晓风的敬畏生命 ,蒙恬的热爱生命等文章。最为有效的配套教学方法,一是组织学生的讨论,如在进行“善待生命”教育,已经组织了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后,可组织学生就“生命”的内涵进行讨论,或者就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交流。另一教学方法则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如在进行“注重审美”教育的时候,可选择结合高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