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盖设计例题_第1页
楼盖设计例题_第2页
楼盖设计例题_第3页
楼盖设计例题_第4页
楼盖设计例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单向板肋形楼盖设计例题【例 8-1】某多层工业建筑的楼盖平面如图 8-21。楼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形楼盖,试对该楼盖进行设计。图 8-21 楼盖平面图 (1)有关资料如下 楼面做法:20mm 厚水泥砂浆面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板,20mm 厚石灰砂浆抹底。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取 8kN/m2。 材料:混凝土为 C20,梁内受力主筋采用 HRB335级,其它钢筋用 HPB300 级。(2)结构平面布置和构件截面尺寸的选择结构平面布置如图 8-22 所示,即主梁跨度为 6m,次梁跨度为 4.5m,板跨度为 2.0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以使其弯矩图形较为平缓。确定板厚:工业房屋楼面要求 h70mm,并且对于连续板还要求 hl/40=50mm,考虑到可变荷载较大和振动荷载的影响,取 h=80mm。确定次梁的截面尺寸:h=l/18l /12=250375mm,考虑活荷载较大,取 h=400mm,b=(1/31/2)h200mm 。确定主梁的截面尺寸:h=(1/151/10)l=400600mm,h=600mm,b=(1/31/2)h=200300mm,取b=250mm。(3)板的设计板的长短边之比为 3l 2/l1=4500/2000=2.252,按单向板设计并将计算结果中沿长边方向的钢筋增加,该单向板的内力计算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进行。图 8-22 结构平面布置图 荷载的计算恒荷载标准值:20mm 后的水泥砂浆面层 0.0220=0.4kN/m280mm 后的钢筋混凝土板 0.0825=2.00kN/m220mm 后的石灰砂浆抹底 0.0217=0.34kN/m2 小计 2 .74kN/m2活荷载标准值: 8.00kN/m2恒荷载设计值:恒荷载分项系数取 1.2,故设计值为 1.22.74=3.29kN/m2活荷载设计值:由于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4.0kN/m2,故分项系数取 1.3,所以活荷载设计值为 1.38=10.4kN/m2荷载总设计值为: 10.4+3.29=13.69kN/m2 板的计算简图次梁截面为 200mm400mm,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取120mm,板厚为 80mm,板的跨长如图 8-23 所示。计算跨度:边跨: l0=ln+h/2=1780+80/2=1820mm1.025l n=1824mm因此 l0=1820mm。 中间跨:l 0=ln=1800mm 。图 8-23 板的跨长 跨度相差小于 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取 1m 宽的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图 8-24 所示。图 8-24 板的计算简图 弯矩设计值由式(8-11)知,板中各截面弯矩设计值可按下式计算:M= M(g+q)l02其中弯矩系数 M 可由表 8-1 查得,所以mkNlqg klqgCB 17.38.69134)(14.2.6 1.48.69131202 2201 配筋的计算板截面的有效高度为 h0=h-20=60mm,f c=9.6kN/mm2, 1=1,f y=270kN/mm2。板的配筋计算见表 8-5。表中括号内的数字为考虑穹隆效应,中间区格的跨中截面和 C 截面弯矩折减 20%后的数值。表 8-5 板的配筋计算 (4) 次梁的设计次梁的设计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进行。 荷载的计算根据结构平面布置,次梁所承受的荷载范围的宽度为相邻两次梁间中心线间的距离,即 2m,所以荷载设计值如下:恒荷载设计值:板传来恒荷载: 3.292=6.58kN/m次梁的自重: 0.2(0.4-0.08)251.2=1.92kN/m次梁粉刷层重 0.02(0.4-0.08)2171.2=0.26kN/m 小计 g=8 .76kN/m活荷载设计值: q=10.42=20.8kN/m荷载总设计值: g+q=29.56kN/m 计算简图主梁的截面尺寸为 250mm600mm,次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取为 240mm,次梁的跨度图如图 8-25。计算跨度可以根据表 8-4 得:边跨: l0=ln+b/2=4255+240/2=4375mm或 l0=1.025ln=1.0254255=4361mm取小值,故 l04360mm 。图 8-25 次梁的跨长 中间跨:l 0=ln=4250mm 。次梁的计算简图如图 8-26 所示。由于次梁跨差小于 10%,故按等跨连续梁计算。图 8-26 次梁的计算简图 内力的计算计算弯矩设计值,计算公式为:M= M (g+q)l02由表 8-1 查得弯矩系数 M 则:mkNlqgMklqgCB 14.3825.4691)(14726 08.5136.4911022201计算剪力设计值,计算公式为:V= V (g+q)ln由表 8-2 查得剪力系数 V, 则:V A=0.4529.564.255=56.6kNVB 左 =0.629.564.255=75.47kNV B 右 =0.5529.564.25=69.10kNV C=0.5529.564.25=69.10kN 配筋的计算计算受力主筋:在次梁支座处,次梁的计算截面为 200mm400mm 的矩形截面。在次梁的跨中处,次梁按 T 形截面考虑,翼缘宽度 bf为: mlbf 14536030 或 bf= b +sn=200+2000=2200mm1453mm故翼缘宽度应取为 bf=1453mm。次梁各截面考虑布置一排钢筋,故 h0=h-35=365mm。次梁中受力主筋采用 HRB335 级钢筋,fy=300N/mm2。次梁各截面的配筋计算如表 8-6 所示,其中 1、2 截面经验算属于第一类型的 T 形截面。 箍筋的计算:验算截面尺寸: hw=h0-hf=365-80=285mm因为 425.1086bhw且 0.25 cfcbh0=0.251.09.6200365=175.2103N=175.2kNV max=VB 左 =75.47kN所以截面尺寸符合要求。表 8-6 次梁的配筋计算表 计算所需的箍筋:采用 6 的双肢箍筋,并以 B 支座左侧进行计算。由 可得:007.hsAfbfVvytcsmbhfVAstlBsvy .62893501.7540.2360.7- 考虑弯矩调幅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应在梁局部范围内将计算所得的箍筋面积增大 20%,现调整箍筋间距:s =0.8289.6=231.68mm取箍筋间距 s =180mm,沿梁全长均匀配置。验算配箍率下限值:配箍率下限值为 %098.1270.4%1024.min, yvtsvf实际配箍率 098.157.018203. min,svyvssfA满足要求。(5)主梁的设计主梁的内力按弹性理论的方法计算。 荷载主梁主要承受次梁传来的荷载和主梁的自重以及粉刷层重,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粉刷层重也简化为集中荷载,作用于与次梁传来的荷载相同的位置。次梁传来的恒荷载: 8.764.5=39.42kN主梁自重: 0.25(0.6-0.08)2251.2=7.8kN次梁粉刷层重 0.02(0.6-0.08)22171.2=0.85kN 小计 G=48 .07Kn48 kN活荷载设计值: Q=28.84.5=936kN荷载总设计值: G+Q=141.6kN 计算简图主梁为两端支承于砖墙上,中间支承于柱顶的三跨连续梁,主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为 370mm,柱的截面尺寸为 400mm400mm 。计算跨度的确定:主梁的跨长如图 8-27 所示。图 8-27 主梁的跨长 边跨: mabln 60234568020 或 ,取小值,ln 5820 l0=6022mm中跨:l 0=l=6000mm计算简图如图 8-28 所示。图 8-28 主梁的计算简图 跨差小于 10%,故可按附表 15 计算内力。 内力的计算及内力包络图A. 弯矩设计值计算公式: M=k1Gl0+k2Ql0式中 l0计算跨度;k1、 k2可通过附表 15 求得。 计算结果见表 8-7。 。表 8-7 主梁弯矩计算表 B.剪力设计值计算公式: V=k3G+k4Q式中 k3、 k4可通过附表 15 求得。 计算结果见表 8-8。 表 8-8 主梁剪力计算表 C.内力包络图弯矩包络图:边跨的控制弯矩有跨内最大弯矩 Mmax、跨内最小弯矩Mmin、 B 支座最大负弯矩M Bmax,它们分别对应的荷载组合是:+、+、+。在同一基线上分别绘制这三组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在荷载组合+作用下:此时 MA=0,M B= 77.04+(74.83)= 151.87kNm,以这两个支座弯矩值的连线为基线,叠加边跨在集中荷载 G+Q=141.6kN 作用下的简支梁弯矩图,则第一个集中荷载处的弯矩值为 mkNMlQGB 62.387.15302.6143)(3101第二个集中荷载处的弯矩值为klB 2)(01至此,可以绘出边跨在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弯矩图,同样也可以绘制边跨分别在+作用下和在+ 作用下的弯矩图。中跨的控制弯矩有跨内最大弯矩 Mmax,跨内最小弯矩Mmin, B 支座最大负弯矩M Bmax,C 支座最大负弯矩MCmax。它们分别对应的荷载组合是:+ 、 +、 +和+。在同一基线上分别绘制在这些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弯矩图,即可得到中跨的弯矩包络图。所计算的跨内最大弯矩与表 8-7 中的跨内最大弯矩稍有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计算跨度并不是完全等跨所致。主梁的弯矩包络图如图 8-29 所示。图 8-29 主梁的弯矩包络图 剪力包络图:根据表 8-8,在荷载组合+时,V Amax=116.24kN,至第一集中荷载处剪力降为 116.24-141.6= 25.36kN,至第二集中荷载处,剪力降为25.95141.6=166.96kN;同样可以计算在荷载组合+作用下各处的剪力值。据此即可绘制剪力包络图,如图 8-30 所示。图 8-30 主梁的剪力包络图 配筋的计算A.受力主筋。主梁支座按矩形截面设计,截面尺寸为250mm600mm,跨内按 T 形截面设计,翼缘宽度如下确定:主梁考虑内支座处布置两排钢筋,跨中布置一排钢筋,因此跨中 h0=h-35=600-35=565mm,支座截面 h0=h-70=530mm。,所以翼缘宽度取下两式最小值:1.04.5680 hfmsblnff 475025030 即取 bf=2000mm 。考虑主梁支座宽度的影响,B 支座截面的弯矩设计值为: mkNbVMB 7.234.0612.50max跨内截面处:M=233.62 1fcbfh f(h 0-hf/2)=1.09.62000(565-80/2)=806.4106Nmm = 806.4kNm因此属于第一类 T 形截面,配筋的具体计算见表 8-9。表 8-9 主梁配筋计算表 B.箍筋与弯起钢筋:验算截面尺寸:h w=h0-80 = 530-80 = 450 mm48.125bhw所以 0.25 cfcbh0=0.251.09.6250530=318kNV max=183.53kN即截面尺寸符合要求。箍筋的计算:假设采用双肢箍筋 8200 (n=2, Asv1=50.3mm2) ,则007.hsAfbfVvytcs5302.75321. V A = 116240N=174004NV Br=162380NV B1=183530N即 B 支座左边尚应配弯起钢筋:214.5670.38.015sin8.0mfVAycBlsb 按 45角弯起一根118,A sb=254.5mm256.14mm 2。因主梁剪力图形呈矩形,故在支座左边 2m 长度内,布置 3 道弯起钢筋,即先后弯起 220+1 18。 C.次梁处附加横向钢筋。由次梁传来的集中力F 1=39.42+93.6=133.02kNh 1=600-400=200mms=2h 1+3b=2200+3200=1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