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留守儿童工作工作总结.doc_第1页
县留守儿童工作工作总结.doc_第2页
县留守儿童工作工作总结.doc_第3页
县留守儿童工作工作总结.doc_第4页
县留守儿童工作工作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县留守儿童工作工作总结让每个留守儿童都健康快乐成长*县实施“以校为家”教育管理模式*县常年有 8.5 万人在外务工,现有留守儿童 12199人(其中小学 7537 人、初中 3337 人、学前、高中 1325 人)。为解决留守儿童亲情失缺、学业失教、安全失保等问题,我县以县城第四小学为先行先试主阵地,探索“吃在学校有保障、住在学校受关怀、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的“以校为家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 ,变学生“留守在家”为“成长在校” ,解决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关注:把儿童留守落实到家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留守儿童、问题少年的教育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找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留守儿童问题的契合点,积极探索“以校为家”模式。首先,完善设施,解决“留在何处”问题。一是搭建平台 ,大力实施寄宿制学校攻坚工程建设。2011 以来,投入5264 万元新建 31 所学校学生宿舍,面积 3.74 万平方米;投入 1885 万元新建及改扩建 158 所学校食堂 ,面积 1.74 万平方米;先后投入 800 万元修建完善第四小学学生宿舍和校园油路、围墙、广场 、路灯等基础设施,让离校较远的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就读,接受良好教育 ,感受家庭般的温暖。二是全面落实“两免一补” 、营养餐改善、贫困生扶助惠民措施的基础上,实行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包保落实责任制,千方百计把留守儿童“留在学校”。三是大力推动学校少年宫建设。近年来,我县建成了*二小、红水河中心校等 10 所学校少年宫,共投入建设资金 200 万元。各校建成了音乐室、舞蹈室、书画室 、道德讲堂、校史室、实验室、手工制作室等功能室,配备了相应的设施设备和活动器材,开展各项课外素质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其次,爱心补位,解决“亲情缺失”问题。一是实行“1+x”爱心教育,明确教师为留守儿童 “代理家长”,以心灵关爱、健康成长为核心,经常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接力家长亲情传递,建立留守儿童台账、记教务日记,将留守儿童工作做细做实。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办学吸引力,开展“留守儿童之家”、第二课堂、大课间等丰富活动,让留守儿童热爱学习、以校为家。三是开设“留守儿童心灵加油站”,共培训中小学心理辅导兼职教师 127 人,及时对“留守儿童综合症”、“青春期综合症 ”少年儿童进行解惑、疏导。再次,社会联动,解决“健康成长”问题。一是强化“控辍+关爱 ”双重责任,各级党委政府 、挂帮部门联手抓控辍保学,近三年春节期间我县在车站、码头设立控辍保学劝返点,共劝返学生 487 人。全县小学辍学率为 0.21%,初中辍学率为 2.17%,因留守而辍学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各校成立以“五老”人员(老干部、老专家、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为主体的“关工委 ”和“关爱办”,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爱、帮助留守儿童。三是教育、妇联 、关工委、团县委、公安 、文化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积极开展送温暖、送知识、送法律进校园活动 ,大力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严厉打击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事、案件,切实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二、关爱:让留守儿童在校如家目前,我县以第四小学为“领头雁 ”,在全县中小学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中大力开展留守儿童之家创建活动,以鼓励促创建,发放奖励经费 3.8 万元,先后创建了 15 学校 “留守儿童之家”。积极推行“以校为家” 管理模式,推动学校全面发展。近两年来,*第四小学先后获得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 、#省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州留守儿童寄宿制生示范学校、*州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贵州省“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示范校称号;*第三小学、董当中心校 2 所获得州级留守儿童之家称号。1、吃在学校,一日三餐有保障。以饮食管理科学化为抓手,让留守儿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一是严把食材质量关。建立健全制度,各校明确专人负责对食材进行登记 、取样保存,严格餐具消毒,杜绝过夜食品,确保学生饮食卫生安全。二是合理搭配营养。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学生身体生长发育需要和季节变化等,合理调配三餐饮食结构,实现三餐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科学,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如在全县“统招、统购、统配、统送”的四统模式前提下,每学期开展对学生膳食喜好的调查问卷活动,采取“营养+喜好”相结合方式,做出让学生满意的饮食。三是营造快乐进餐氛围。在校老师与学生同桌同食就餐,让学生感受家的温馨,快乐进餐。2、住在学校,亲情关怀不断档 。以生活管理人性化为抓手,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一是开展爱心教育,明确教师作为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以心灵关爱、健康成长为核心,建立留守儿童台账,经常性开展师生“亲子”、交心谈心活动,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父母慈爱” 。第四小学教师经常放弃自己的双休日,陪护留守儿童看电视、买衣服、做游戏等,扮演孩子的“临时父母”;杨菲老师自掏腰包全程陪同本班级班熙包、韦小林等同学看病打吊针,*青老师周末组织学生一起包饺子、一起做作业等等,不胜枚举。二是开设“留守儿童心灵加油站”,加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亲情体验教育和心理、生理健康辅导。设置亲情聊天室、心理咨询室、微笑小屋,配置想妈妈视频终端,让留守儿童和家长经常沟通、增进情感。第四小学积极引进北京哥路营机构的金牌项目“新一千零一夜”农村住校生睡前故事,着力提升留守儿童睡前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2014 年中考,边阳中学初三年级留守儿童韦小富因心理问题怯场未参加,经过聘请心理专家的悉心开导,2015 年该生取得 700 多分的好成绩。3、学在学校,身心成长双促进 。以教育管理精细化为抓手,让留守儿童受到良好文化教育。一是着眼德育,立身正本。针对留守儿童从小亲情缺位、失教失管问题,开展“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节俭习惯 ”专题教育,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引导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如多数班主任掌握留守儿童的“财政大权”,帮助大手大脚的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好习惯;沫阳中学践行“新八德”(立志、孝亲、尊师、友学、谨行、诚信、仁爱、守法)和弟子规等教育工作,采取每学期两次组织留守儿童到敬老院开展义务劳动 ,要求留守儿童周末回家做一次爱心家庭作业等措施。二是全面发展,提升素质。四小按照“以德辅美、以德益智、以德健体 、以德促全”素质教育思路,开展“星级学生”评比活动,狠抓教学质量。该校连续两年学期检测成绩位居全县第二。三是注重家教,强化互动。针对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盲区 、误区问题,定期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教育引导家长“放手”不“甩手”,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如*四小邀请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肖*、华南师大教授汪江峰等领导、专家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 10 余次。4、乐在学校,轻松学习感幸福。以学校生活丰富化为抓手 ,让留守儿童快乐学习。一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支持鼓励创新多元化教学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取知识。如第四小学师生创作游子吟,融唱、诵、舞于一体,让学生领合更替,在情景交融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快乐学习中获取知识;利用课余时间校园广播经典名篇诵读,得到省外专家的高度赞誉。二是努力为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文体活动、培养特长爱好创造良好条件。第四小学建立了 28 个兴趣爱好班,180 人次在县级以上各项竞赛活动中获奖(其中留守儿童占 80%);留守儿童在县级艺术节上的展演囊括歌舞、书法、主持、绘画等前三名的好成绩。三是设立校长电子信箱,让学生对教育管理提出意见建议,反映需要学校帮助解决的困难问题,强化学生小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增强以校为家的归属感 、幸福感。第四小学积极采纳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60 余条,使之体验成长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三、关心:给留守儿童快乐假期为丰富和保障留守儿童假期生活,*县各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对接,动员在外务工家长在假期期间接孩子在务工地点共同生活,感受父母慈爱,体会父母辛劳,加强亲情交流。对没有条件与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县政府统筹,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团县委等部门参与,2015 年 8 月份,全县分片区在*四小、栗木中学、沫阳民小、罗苏小学四个校点集中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以校为家”夏令营活动,投入活动资金近 60 万元,动员 6 至 12 岁孤儿和监护人不具备监护能力的留守儿童积极参与,有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