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传质与通气3_第1页
第六章传质与通气3_第2页
第六章传质与通气3_第3页
第六章传质与通气3_第4页
第六章传质与通气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酵工艺的控制第六章 传质与通气重点 : 微生物的需氧和溶解氧的控制;供氧与微生物呼吸及代谢产物的关系;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氧的传递途径与传质阻力;气体溶解过程的双膜理论;氧传质方程;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溶氧系数的测定;溶氧系数换算;难点 : 气体溶解过程的双膜理论;氧传质方程;溶氧 (DO)是需氧微生物生长所必需。在发酵过程中有多方面的限制因素,而溶氧往往是最易成为 控制 因素。 在 28 氧在发酵液中的 100的空气饱和浓度只有 0.25 mmol.L-1左右,比糖的溶解度小7000倍。在对数生长期即使发酵液中的溶氧能达到100空气饱和度,若此时中止供氧,发酵液中溶氧可在 几秒(分)钟之内 便耗竭,使溶氧成为限制因素。 氧的供需及对发酵的影响l微生物对氧的需求l发酵液中氧的供给l影响 Kla的 因素(供氧的调节)l与溶氧相关的参数测定l发酵过程中溶氧监控的意义氧的供需及对发酵的影响第一节微生物的需氧和溶解氧的控制一、供氧与微生物呼吸代谢产物的关系微生物方面来看,供氧对需氧微生物是必不可少的,在发酵过程中,必须供给适量的无菌空气,菌体才能繁殖和积累所需要的代谢产物。不同菌种及不同菌龄、不同发酵阶段所需的氧是不同的;微生物对氧的需求量可用呼吸强度和耗氧速率两种方法来描述: 呼吸强度 ( )是菌体的特征参数; 耗氧速率 ( )是与有关的工艺参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谷氨酸发酵时,一般菌体生长繁殖期比谷氨酸生成期对氧的浓度要求低,长菌阶段供氧为菌体的亚适量, 溶氧系数 Kd为 4.0*10-6 5.9*10-6 mol/(mLminMPa), 谷氨酸形成阶段要求溶氧系数 Kd为 1.5*10-5 1.8*10-5 mol/(mLminMPa);三、影响需氧的因素r= QO2 .Xq X 菌体浓度q QO2 遗传因素 菌 龄 营养的成分与浓度 有害物质的积累 培养条件二、溶解氧浓度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的影响CCrQO2CLCCr: 临界溶氧浓度 , 指不影响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溶氧浓度 。 微生物对氧的需求一般对于微生物: CCr: 1 15%饱和浓度例: 酵母 4.6*10-3 mmol.L-1, 1.8%产黄青 霉 2.2*10-2 mmol.L-1, 8.8%定义 : 氧饱和度发酵液中氧的浓度 /临界溶氧溶度所以对于微生物生长,只要控制发酵过程中氧饱和度 1.问题: 一般微生物的临界溶氧浓度很小,是不是发酵过程中氧很容易满足。例: 以微生物的摄氧率 0.052 mmol O2L-1S-1 计,溶氧为0.25 mmol O2L-10.25/0.052=4.8秒注意: 由于产物的形成和菌体最适的生长条件,常常不一样 :头孢菌素 卷须霉素生长 5% ( 相对于饱和浓度) 13%产物 13% 8%品种 测定水温 窒息点(mmol/l)相当于鲤鱼 29 0.09-0.01 4%鲢鱼 27 0.01-0.02 4-8%鲫鱼 29 0.004 2%氧对 鱼类的影响胡隐昌,水产养殖 ,2003二、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 C临界C临界 :是 微生物生长环境中氧浓度的一个概念,是指微生物进行某种生理活动时,对环境中氧浓度的最低要求,与最适氧浓度概念是相区别的。如对合成产物而言,便称为该产物合成的临界氧浓度。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 C临界不同,同种微生物在进行不同生理活动时也不同。最适氧浓度的大小和产物合成代谢的特征有关1、青霉素发酵的临界氧浓度在 5-10mmol/L 之间,低于此值对青霉素的合成带来损失,时间愈长,损失越大。2、氨基酸发酵与需氧量的关系: 第一类谷氨酸族氨基酸发酵,在菌体呼吸充足下,产量才最大,若供氧不足,合成受到强烈抑制; 第二类天冬氨酸族氨基酸发酵,供氧充足可得最高产量,供氧受限影响不明显; 第三类包括亮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仅在供氧受限,细胞呼吸受抑制,才能获得最大量的氨基酸,相反,产物形成反而受抑制。氨基酸发酵过程的不同导致需氧量的不同的原因:不同代谢途径产生不同数量的 NAD( P) H,则氧化时所需溶氧量就不同。三、发酵过程溶氧的变化正常发酵条件下,每种产物发酵的溶氧浓度变化都有自己的规律。(一)发酵过程中溶氧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发酵初期: 菌体生长过程,耗氧量剧增,溶氧浓度明显下降,出现一个低峰。 发酵中后期 : 对分批发酵来说,溶氧变化比较小; 在生产后期 : 菌体衰老,呼吸减弱,溶氧会逐步上升,当菌体自溶,溶氧上升更明显。(二)发酵过程中,造成溶氧异常变化的原因:溶氧异常下降的原因溶氧异常上升的原因 污染好气性杂菌,大量的溶氧被消耗掉 菌体代谢发生异常,需氧量增加,使溶氧下降 某些设备或工艺控制发生故障或变化,引起溶氧下降 主要是好氧出现改变,如代谢异常,耗氧能力下降 染上烈性噬菌体,影响最为明显四、溶解氧控制的意义微生物只能从其生活的液体基质中获得氧,以供其生理活动。 发酵液中所含氧的多少就显得很重要。氧是难溶气体,为满足发酵中菌体对氧的需求,必须采用强制供氧措施; 另一方面,由于氧有时又可改变菌体的代谢方向,故又需要根据生产需要适时地调节控制供氧,这需要根据具体的发酵工艺而定。氧从空气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途径,最终被传递到菌体内呼吸酶所在的位置上才能被利用。一、传递途径与传递阻力(一)传递途径: 气泡中氧 气膜 气液界面 发酵液 胞外液膜 细胞膜 细胞内 第二节第二节 传质理论传质理论 2.供氧方面的阻力:气膜; :气液界面; :液膜; :发酵液;由于氧是难溶气体,所以 即液膜处的阻力是主要阻力来源;3.耗氧方面的阻力:胞外液膜; :菌丝丛; :细胞膜; :胞内传递; :为耗氧方面的阻力主要来源;另外 受菌体生理及培养基成分如 pH不适、代谢产物积累等影响。 细胞内反应阻力 1/k8产生的原因: 培养及的成分与其相应的酶的作用失活; 一些生理条件如温度、 pH值等不适于酶的反应; 一些代谢物的积累或其不能及时从反应处移去;二、气体溶解过程:双膜理论氧气的溶解过程是一个由气相进入液相的过程。因此,根据这一模型建立起来的气体溶解理论称为双膜理论。气相(氧) 气液接触界面 液膜氧气在气膜中的扩散动力来自于空气中的氧的分压与界面处氧分压之差,即 P - Pi,在液膜中扩散的动力来自于界面处氧浓度与液体中氧浓度之差,即 Ci - CL;两种膜的阻力分别用 和 表示,则单位界面氧的传递速率为:由于不能直接测定气膜和液膜处氧的分压、氧浓度,上试不能直接用于实际操作。如果将两膜合并起来考虑,用总传质系数和总推动力来考虑上式,则:根据亨利定律,气体的溶解度与该气体的分压成正比,可得:为找出总传质系数与上述气膜、液膜的传递系数之间的关系,将 变形,利用亨利定律,将 O2浓度换成相对应的分压来表示,得:再根据 提供的关系: ,对于易溶气体如NH3来讲, H很小, 可以忽略,则 ,此时气体溶解的阻力主要来自于气膜阻力;同得: ,对于难溶气体如 O2, H很大, ,此时气体溶解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三、传质方程以上只是讨论氧溶解的过程,对于整个发酵工艺控制来讲,作为控制工艺的参数还需要从整个发酵罐对氧的需求来进行调控。在讨论氧溶解过程时接触到气 -液界面,但没有涉及其面积,可以想象,如传质界面积加大,单位时间内溶到发酵液中的氧的量也越大,为了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在实际应用中,引入内界面面积参数,用 表示,单位为: ;以上讨论提及,氧是难溶气体, H很大,其 ;将 两边同乘 ,则体积溶氧速率; 是以 为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该式中 、 、 均易测量,据此可以算出 ;另外,要使发酵正常进行,供氧与耗氧至少应相等: ,从此式亦可算出。需要指出的是:供氧与耗氧的平衡是动态的。也称为 “ 通气效率 ” ,用来衡量发酵罐的通气状况, 高,表示通气富裕,低则表示贫乏。另外,从 的构成看, 对于给定的气体而言为定值,因此 的变化受 a的影响,所以发酵通气的控制主要是想法提高a的值。当供氧与耗氧达到平衡时:第三节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为:一、搅拌(一)搅拌的作用:搅拌的作用过度强烈搅拌的危害: 产生到的剪切力,对细胞造成损伤(特别是丝状菌)( 1)增加溶氧速率( 2)使微生物悬浮混合一致,促进产物代谢 把大的空气泡打成小的 使液体作涡流运动,增加了接触时间 使发酵液呈湍流运动,减少液膜阻力, KLa增大(二)搅拌器的形式、直径大小、转速、组数等对氧的传递速率的影响1、搅拌器的形式:按液流形式可分为 轴向式:如浆式、锚式、框式和推进式 径向式:如涡轮式( 2) 带挡板的发酵罐与不带挡板的区别带挡板的发酵罐与不带挡板的区别挡板的数目一般为 4个,其宽度一般为罐径的 1/12-1/10,与罐壁垂直,且留有空隙 10-40mm2、搅拌转速 n和叶径 d对溶氧水平和混合程度的影响当功率不变时, n3d5=常数 ,即低转速大叶径或高转速小叶径都能达到同样的功率。功率 P与搅拌循环量 Q搅 合液流速度压头 H搅 成正比 ,即PQ 搅 H搅在湍流状态下, PQ 搅 H搅 n3d5而 Q搅 nd3H搅 n2d2但是,必须两者兼顾 : 当空气流量小或黏度小、菌体易分散均匀,采用小叶径,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