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况溪涌隧道(东段)工程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达 140 余米。其洞门均为削竹式进洞,进洞段地表坡度较大,在 3040之间,山顶段埋深超过 5 倍洞径后地表起伏较为平缓,坡度变化较小。地表植被茂密,灌木丛生,区域为低山丘陵地貌,山体走向大致近南北向,隧道近东西向穿越山脊。隧道区间内主要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和燕山期花岗岩。洞口段约 50 米为第四系残坡积土主要是砾质粘性土(砾质粘性土),即花岗岩风化残积土,且洞口段 30m 内为浅埋段,地层稳定性较差,但由于地表坡度大排水畅,因此富水性较弱。随埋深的增大,隧道洞身主要为燕山期包括有强风化、弱风化和未风化之花岗岩,整体稳定性较好。隧道主体结构为双洞六车道公路隧道,单洞为三车道隧道,属大跨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16.1m,本标段工程隧道长度左洞 436 m,右洞 444m。2 监测项目的设置与监测计划2. 1 监控量测的目的根据本标段的工程地质特点与施工方法,依据施工设计和有关规范,实施监控量测的主要目的为:(1)通过监控量测了解各施工阶段地层与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把握施工过程中结构所处的安全状态,判断围岩稳定性,支护、衬砌可靠性。(2)用现场实测的结果弥补理论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把监测结果反馈设计、指导施工,为修改施工方法、调整围岩级别、变更支护设计参数提供依据。(3)通过监控量测对工程施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监控。(4)通过监控量测进行大跨隧道日常的施工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5)通过施工现场的监控量测,确定二次衬砌合理施作时间。(6)通过监控量测了解该工程条件下所表现、反映出来的一些地下工程规律和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或该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和指导作用。22 监测项目的计划根据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围岩类别、跨度、埋深、开挖方法和支护类型等情况,并按设计的要求,工程范围内计划设置的监测项目主要有地表沉降,洞内拱顶下沉,周边收敛(表 2-1)。具体如下: 221 地表沉降表 2-1 监控量测项目一览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仪器及设备 监测目的 布设原则与计划 备注1 地表沉降 精密水准仪了解施工过程中地表下沉情况洞口浅埋段,计划23 个断面在开挖前提前及时埋设测点2 周边收敛 坑道收敛计 同上与拱顶下沉点对应于边墙上布设 13 对测线工作面开挖后及时埋测点3 拱顶下沉 精密水准仪了解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变位情况据围岩不同沿隧道拱顶部每隔 1035 米布设测点。工作面开挖后及时埋测点主要埋设在洞口浅埋段,以地表地形起伏情况,便于量测并能准确反映隧道开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为主要埋设依据。量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仪量测。测点应在开挖形成的下沉之前埋设,一直测到下沉稳定。图 2-1 图 2-2222 周边收敛量测方法:采用坑道收敛计测试两测点之间的相对长度,计算其收敛值。量测断面计划:应保证沿隧道轴线每类围岩至少有一个量测断面。一般情况下,洞口段和埋深小于 2D(D 为隧道洞径)的地段,间隔 510m 一个断面,其余地段视地质情况,每隔 1540m 设一个断面。测线布置:当采用短台阶半断面或全断面开法方法时采用三测线三角形布置形式如图 2-1,当采用 CRD 工法时,采用六测线,上下三角形布置形式,采用三角形测线布置形式图 2-2。223 拱顶下沉量测监视隧道拱顶的绝对下沉量,掌握断面的变形动态,判断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量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仪测试其绝对高程值以此计算其下沉值。断面计划与周边收敛同。23 量测频率与结束标准231 量测频率量测频率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而定,详见下表 2-2。表 2-2 量测频率项目 量测时间间隔地表沉降开挖面离量测面2B 时,2 次/ 天开挖面离量测面5B,1 次/2 天开挖面离量测面5B 时,1 次 /周115 天 1630 天 13 月 3 月以上拱顶下沉与收敛2 次/天 1 次/2 天 12 次/周 2 次/月232 结束标准根据变形速率判别:变形速率0.2mm/d 时,且变形速率具有逐渐减少之趋势时,则认为围岩支护达到稳定。浅埋地段:加强初期支护强度和刚度,严格控制过大变形。洞内各量测项目持续到变形达到稳定后 2 周结束,软弱围岩大变形地段位移长时间不能稳定时,延长量测时间。地表沉降量测项目以变形达到稳定后 2 周后,且待洞口段二衬完成结束。3 量测项目的布置31 地表沉降监测由于洞口段地质较差,且为浅埋段,洞口开挖洞室变形可能影响洞顶以上边坡的稳定。为确保边坡的稳定,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在洞口浅埋段设置了必要的地表沉降监点。根据洞顶坡度地形变化情况,左右洞地表沉降测点分开布设,其中左洞 2 个断面,右洞 3 个断面。详细测点布置见图 3-1 和图 3-2(地表沉降测点布置图) 。右 洞 地 表 沉 降 测 点 平 面 图1790 1212345678910111213YK11+344+334+32425m距 中 线洞 门 线 YK11+349隧道中轴线测 点 号图 3-1 右洞地表隆陷观测点示意图左 洞 地 表 沉 降 测 点 平 面 图17901234567891011121314+34225m距 中 线洞 门 线 ZK11+353隧道中轴线测 点 号图 3-2 左洞地表隆陷观测点示意图32 洞内监测点的布置321 监测断面的布置根据新奥法设计与施工要求,结合本工程特点、工程实际情况和设计与规范要求,左右洞洞内共设置拱顶下沉监测、周边收敛监测等量测断面 22 个,见图 3-3、图 3-4。其编号分别为左洞 Z01Z22 ,右洞 Y01Y22。右 洞 埋 点 平 面 展 开 图3382882602462292111841611511311108461316.8165149YK10+979951.5925.5 911 313 322 YK11+347Y22 Y21 Y20 Y19 Y18 Y17 Y16 Y15 Y14 Y13 Y12 Y11 Y01 断 面 号Y02Y03Y04Y05Y10 Y09 Y08 Y07 Y06YK11+349围 岩 标 志309YK10+905里 程隧 道 中 轴 线测 点 4测 点 2测 点 1测 点 3测 点 5 围 岩 围 岩 围 岩 围 岩左 洞 埋 点 平 面 展 开 图3442862702422172001801501301088359.829.8296932.5 944.5 971 ZK10+9969.3 ZK11+353329319306Z01断 面 号Z02Z03Z04Z05Z10 Z09 Z08 Z07 Z06Z22 Z21 Z11Z12Z13Z14Z15Z16Z17Z18Z19Z20ZK11+361围 岩 标 志ZK10+925里 程隧 道 中 轴 线测 点 4测 点 2测 点 1测 点 3测 点 5 围 岩 围 岩图 3-4图 3-3322 各断面洞室埋深各断面洞室与覆土厚度关系分别见图 3-5、图 3-6,由图中可知埋深由外向内逐渐增大。由图中可知,左洞 Z01、Z02 和右洞 Y01、Y02 为超浅埋段,埋深小于 11 m,不足一倍开挖洞径。左洞 Z03Z05 和右洞 Y03、Y04 为浅埋洞段,埋深小于 30m,不足二倍开挖洞径。而自右洞 Y05Y07 和右洞 Z06、Z07开始埋深均大于 38 m,进入了深埋洞段。323 断面测线布设方式根据围岩类别与开挖方法的不同,每个监测断面分别设置不同数量的拱顶下沉测线与周边收敛测线,拱顶下沉测点与周边收敛测点尽量设在同一断面,前后不得超过 0.5 m。为便于计算机数据处理,各断面的拱顶下沉测线以 G 标志,如 G1 表示各断面拱顶中间测点的拱顶下沉值,而 G2、G3 分别表示采取眼镜工法施工时右侧导洞与左侧导洞的拱顶下沉值;各断面的周边收敛测线以S 标记,如 S45 为下断面水平收敛测线,而 S23 表示采取眼镜工法施工时上断面水平收敛测线,S14 等则表示斜测线,各测线的意义可参见图 2-1、图 2-2。其中 Y01、Z01 断面由于采用眼镜工法,同时上台阶开挖时间长,因此采用图 9 0 8 8 6 0 8 3 2 8 7 7 5 3 2 1 0 + 图 3-4右 洞 各 断 面 与 覆 土 厚 度 关 系 展 开 图3382882602462292111841611511311108461316.8YK11+347322313 911925.5951.5YK10+979Y06Y07Y08Y09Y10Y05Y04Y03Y02 Y01 断 面 号Y11Y12Y13Y14Y15Y16Y17Y18Y19Y20Y21Y22020406080100120里 程覆 土 地 厚 度 m 里 程覆 土 厚 度左 洞 各 断 面 与 覆 土 厚 度 关 系 展 开 图3443062862702422172001801501301088359.829.89.3YK10+979951.5925.5 911 319 329YK11+347Z22Z21Z20Z19Z18Z17Z16 Z15 Z14 Z13 Z12 Z11 Z01断面号Z02Z03Z04Z05Z10Z09Z08Z07Z06020406080100120里 程覆 土 地 厚 度 m 里 程覆 土 厚 度图 3-5图 3-62-2 的 6 测线布设形式。其它断面因上台阶过短,或采用大断面开挖,因此采用图 2-1 的 3 测线设方式。33 监测项目控制基准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依据不同断面埋深与围岩情况,分别计算出相应的控制基准值(见表 3-1)。表 3-1 各断面分布与管理基准值对应表右 洞 左 洞断面号 里程YK11+ 围岩类别 控制基准 U0断面号 里程ZK11+ 围岩类别 控制基准 U0Y1 347 47.4 Z1 353 47.4Y2 338 47.4 Z2 344 47.4Y3 322 47.4 Z3 329 47.4Y4 313 47.4 Z4 319 47.4Y5 288 43.8 Z5 306 47.4Y6 260 43.8 Z6 286 43.8Y7 246 43.8 Z7 270 43.8Y8 229 43.8 Z8 242 43.8Y9 211 43.8 Z9 217 43.8Y10 184 43.8 Z10 200 43.8Y11 161 39.5 Z11 180 43.8Y12 151 39.5 Z12 150 43.8Y13 131 43.8 Z13 130 43.8Y14 110 43.8 Z14 108 43.8Y15 84 43.8 Z15 83 43.8Y16 61 43.8 Z16 59.8 43.8Y17 31 43.8 Z17 29.8 43.8Y18 6.8 43.8 Z18 9.3 43.8Y19 YK10+979 43.8 Z19 ZK10+996 加强 51.1Y20 951.5 43.8 Z20 971 43.8Y21 925.5 43.8 Z21 944.5 43.8Y22 911 43.8 Z22 932.5 43.834 监测数据管理等级该工程洞口段为超浅埋段,地质条件差,地层反应非常灵敏,开挖断面大(近 16 米) ,施工影响很快波及地表。由于受山坡陡变的影响,隧道开挖由外至内埋深变化快,空间效应明显。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快速、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将每一个施工阶段的结构变形量测结果反馈给施工单位及相关管理智能部门,为施工决策与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和以往施工经验,按照设计文件与本工程技术规范要求,本工程的地层荷载及支护结构内力均不会对隧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关健在于过大的地层变位能否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对于整个监测工作的重点,主要以拱顶下拱与周边收敛变形作为安全判断定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表 3-1所列的拱顶沉降与周边收敛监测数据控制基准值 Un,并制定了相应的监测数据管理等级标准( 见表 3-2)。表 3-2 监测数据管理等级标准管理等级判定标准 1变形值判定标准 2:变形速率 (mm/d)施工状态 U0U n/3 V02 可正常施工 Un/3U 02U n/3 2V 05 可继续施工,但应引起注意 U02U n/3 V05 应加强支护或采取特殊措施注:U 0实测位移 Un允许位移变形值判定标准主要侧重点是确保洞室结构变形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过大的变形超过允许变形值而使结构侵限,变形速率判定标准的侧重点则是确保支护系统与洞室结构的稳定性,由于两种判定标准的侧重点不同在监测数据处理与管理中要综合判断,同时要考虑施工干扰的影响,必要时要通过变形时空曲线图参照变形有无稳定趋趋势,或通过变形速率有无减小来进行综合判断。4 主要量测数据地表监测工作自 2001 年 11 月上旬开始,至 2002 年 4 月上旬完成洞口段衬砌结束,共历时 5 个月。洞室监测工作随着隧道的开挖进度自 2001 年 11 月中旬开始进行,至 2002 年 5 月 8 日结束,共历时 6 个月。现将主要数据汇总如下。41 地表沉降量测数据汇总地表沉降量测最终值汇总见表 4-1。表 4-1 地表沉降量测最终值汇总表测点号 1 2 3 4 5 6 7累计沉降量 11.5 11.5 17.2 23.5 4 8.7 6.5测点号 8 9 10 11 12 13 14左线累计沉降量 7.7 7.2 12 9.7 5 6 4测点号 1 2 3 4 5 6 7右线 累计沉降量 4.6 9.1 11.5 11.5 15.2 6.5 2.7测点号 8 9 10 11 12 13 14累计沉降量 8.2 6.6 8 4.5 6 342 拱顶下沉量测拱顶下沉监测,可直观地反映支护结构与洞室的稳定程度,是确保结构稳定与施工安全的重要监测项目之一。表 4-2 为左右洞 7 组断面实测最终拱顶下沉值和最大下沉速率。表 4-2 实测各断面拱顶下沉汇总表断面号里程Y11/10+测线号实测下沉值(mm)最大变形速率(mm/d)断面号里程Y11/10+测线号实测下沉值(mm)最大变形速率(mm/d)G1 34.85 20.21 G1 32.47 3.00G2 33.88 9.24 G2 24.65 3.00Y01 347G3 26.78 3.24Z01 353G3 20.78 4.00Y02 338 G1 18.91 4.05Y3 322 G1 11.13 5.40 Z3 329 G1 6.16 1.45Y4 313 G1 12.93 4.64 Z4 319 G1 8.26 1.01Y5 288 G1 10.82 3.10 Z5 306 G1 11.26 4.61Y6 260 G1 5.87 2.35 Z6 286 G1 6.05 2.96Y7 246 G1 11.56 4.07 Z7 270 G1 5.74 1.81Y8 229 G1 6.00 2.74 Z8 242 G1 6.91 2.40Y9 211 G1 4.67 1.03 Z9 217 G1 7.15 1.59Y10 184 G1 5.27 0.92 Z10 200 G1 3.27 0.72Y11 161 G1 5.80 1.74 Z11 180 G1 5.03 1.85Y12 151 G1 4.69 1.64 Z12 150 G1 3.70 1.33Y13 131 G1 6.51 1.81 Z13 130 G1 5.70 1.57Y14 110 G1 5.90 1.04 Z14 108 G1 7.04 1.85Y15 84 G1 5.41 1.86 Z15 83 G1 6.06 1.99Y16 61 G1 5.58 2.11 Z16 59.8 G1 5.31 1.24Y17 31 G1 5.20 1.88 Z17 29.8 G1 4.56 1.64Y18 6.8 G1 4.31 1.86 Z18 9.3 G1 5.36 1.58Y19 979 G1 5.44 1.75 Z19 996 G1 5.16 1.75Y20 951.5 G1 5.40 2.15 Z20 971 G1 5.31 2.09Y21 925.5 G2 5.37 1.88 Z21 944.5 G2 4.35 1.81Y22 911 G3 5.92 1.84 Z22 932.5 G3 4.19 2.03备注 4.2 周边收敛量测洞内周边收敛是洞室及支护结构变形监测的主要项目之一。将其与洞内拱顶下沉监测结合分析,是反映施工安全以及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的重要依据。表 4-3 为实测最终周边收敛与最大变形速率汇总表。表 4-3 实测周边收敛值汇总表断面号里程Y11+测线号实测收敛值(mm)最大变形速率(mm/d)断面号里程Y11+测线号实测收敛值(mm)最大变形速率(mm/d)S23 12.95 1.25 S23 8.38 1.29S12 10.51 1.13 S12 9.05 1.13S13 12.01 1.21 S13 8.52 1.02S45 19.16 1.82 S45 14.32 1.63S14 10.51 1.19 S14 15.56 1.33Y01 347S15 15.40 1.08Z01 353S15 13.81 1.29S45 19.85 3.89 S45 24.19 4.32S14 13.76 1.98 S14 13.47 1.98Y02 338S15 16.89 3.45Z02 344S15 17.86 2.40S45 9.47 1.12 S45 6.40 0.91S14 7.62 1.12 S14 6.04 0.92Y03 322S15 8.70 1.60Z03 329S15 7.42 1.05S45 19.85 1.61 S45 20.39 5.85S14 12.97 1.62 S14 17.89 3.80Y04 313S15 13.90 2.04Z04 319S15 15.20 2.86S45 12.03 1.98 S45 15.42 2.78S14 13.76 1.94 S14 11.80 2.93Y05 288S15 16.89 1.92Z05 306S15 11.04 2.99S45 8.26 2.79 S45 11.11 3.02S14 7.88 2.95 S14 9.72 2.65Y06 260S15 7.29 2.00Z06 286S15 8.20 2.38S45 8.14 2.69 S45 9.35 2.64S14 5.78 0.99 S14 6.52 1.98Y07 246S15 7.38 2.23Z07 270S15 5.87 1.62S45 9.88 2.71 S45 9.26 2.58S14 9.88 2.33 S14 7.42 1.08Y8 229S15 10.69 1.82Z8 242S15 9.99 1.40S45 11.67 2.70 S45 7.31 1.79S14 9.09 2.12 S14 6.67 1.18Y9 211S15 9.34 2.75Z9 217S15 7.03 1.82S45 9.52 1.13 S45 6.00 1.21S14 7.66 1.19 S14 5.24 1.13Y10 184S15 8.04 1.33Z10 200S15 5.45 1.31S45 10.59 2.22 S45 8.14 1.61S14 10.06 1.94 S14 6.29 1.13Y11 161S15 8.57 1.69Z11 180S15 7.21 1.30S45 7.72 1.68 S45 7.12 1.21S14 6.28 1.47 S14 7.35 1.19Y12 151S15 5.85 1.40Z12 150S15 7.65 1.22S45 6.79 1.11 S45 5.97 1.67S14 6.89 0.95 S14 4.95 1.21Y13 131S15 5.39 0.89Z13 130S15 5.61 1.31S45 7.23 1.50 S45 8.52 1.28S14 6.40 1.46 S14 7.11 1.12Y14 110S15 7.38 1.39Z14 108S15 7.13 1.24S45 7.53 2.18 S45 8.10 2.10S14 6.23 1.90 S14 7.20 2.04Y15 84S15 6.21 1.80Z15 83S15 6.91 1.92S45 6.21 1.78 S45 5.10 1.79S14 6.00 1.21 S14 4.85 1.57Y16 61S15 6.35 1.48Z16 59.8S15 5.47 1.68S45 5.78 1.56 S45 4.84 1.61S14 4.52 1.33 S14 5.45 1.48Y17 31S15 5.28 1.63Z17 29.8S15 4.01 1.61S45 4.90 1.68 S45 3.45 1.47S14 4.59 1.58 S14 3.35 1.55Y18 6.8S15 4.15 1.64Z18 9.3S15 3.42 1.36S45 4.27 1.69 S45 5.31 2.38S14 3.40 0.87 S14 5.30 1.91Y19 979S15 3.64 1.60Z19 996S15 5.70 1.89S45 5.98 1.69 S45 4.55 1.84S14 4.33 1.39 S14 4.20 1.96Y20 952S15 3.67 1.18Z20 971S15 4.26 1.77S45 3.94 1.94 S45 3.73 1.61S14 3.60 1.29 S14 3.28 1.40Y21 926S15 3.00 1.58Z21 944.5S15 3.47 1.40S45 3.83 2.02 S45 4.43 2.04S14 3.65 1.95 S14 3.26 1.95Y22 911S15 3.53 1.71Z22 932.5S15 3.41 1.595 数据处理与分析51 绘制实测变形值的时程曲线图根据实测累计变形值绘制各测线变形时程曲线图,并根据各断面的时程曲线图对洞室与支护结构变形与稳定情况进行分析。511 地表沉降分析图 5-1 至 5-2 分别为右、左洞不同断面地表沉降曲线图。右洞断面和左洞 ZK11+353 断面,由于靠近洞口段,埋深较小(小于 10 米),为超浅埋段,地表沉降明显大于另外几个断面。左右洞横向沉降槽具有明显的不对称特征,主要表现在右洞 YK11+344 左侧(靠左洞一侧)测点沉降区体积要大于右侧,左洞两个断面右侧测点沉降区体积大于左侧。这主要是因为左右洞间距较近,开挖时相互影响,地表沉降产生互相叠加。从图中可知,左右洞地表沉降随里程增大而减小,也就是说随埋深增大明显减小。右洞地表沉降值在洞口处为 15.2mm,其埋深为 5m,当埋深为一倍洞径时实测地表沉降最大值已减至 5.3mm。而左洞地表沉降也由 23.5mm 减至12mm。这与支护结构的变形规律比较一致,说明随着埋深的增加围岩拱圈效应形成,洞室围岩的自稳定能力增强,与洞内支护结构共同形成了支护体系,从而减少了结构的变形,同时也限制了地层损失的产生,最终反映在地表沉降也随之减小。由以上分析知道,地表沉降虽埋深增大而在合理的范围内减小,也就是说YK11+344断 面 地 表 沉 降25 17 9 0 -9 -171 测 点 号234567-25 至 中 线 距 离024681012141618沉降值mmYK11+334断 面 地 表 沉 降12 08 测 点 号910-12 距 中 线 距 离024681012141618沉降值mmYK11+324断 面 地 表 沉 降12 013 12 11 测 点 号-12 距 中 线 距 离024681012141618沉降值mm图 5-1 右洞横向地表沉降槽曲线图地表沉降是由于洞内变形引起的地层损失的反映,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隧道施工没有引起边坡稳定问题,洞门以上山体边坡是稳定的。512 洞内监测时程曲线图及分析1) 总体上,类围岩开挖时一般 1520 天达到稳定,下台阶开挖时对总体变形稍有影响,变形速率因下台阶开挖有所增大,这个影响通常约为 3 7天,下台阶接腿封闭后很快即可重新趋于稳定。代表断面如图 5-3 所示右洞Y01 断面,右侧接腿时当天变形达 8mm 之多,为确保安全当天加测两次,喷砼封闭后第二天即减至 1mm。2)类围岩开挖通常 35 天即可进入稳定状态,底部开挖时对变形影响也较小。 如 Y07 断面时程曲线图(图 5-4 所示)。3)周边收敛总体情况是水平收敛测线(S45)要略大于两斜测线,但也有极个别除外,如 Y05、Z03、Z01 、Y16、Z16、Z17、Z19,但其差值较小,因此整个隧道结构不存在偏压情况。代表时程曲线图如 Y16 断面(图 5-5 所示) 。4)各断面主要测线实测值与里程及围岩相互关系见图 5-6 与图 5-7。由图中可知,类围岩变形实测值在 12 至 34mm 之间,而类围岩段的变形值在 3 05 0 0 0 0 0 0 9 8 浭 5 4 5 048 2 1 3 2 浭 5 4 5 至 12mm 之间,平均约为 6mm。5)从图 5-6 与图 5-7 可知,多数监测断面水平收敛值大于拱顶下沉值,同时也有些断面拱顶下沉值要大于水平收敛值,同时大体上,两者的差别不是很大,说明整体变形比较均匀,支护结构与围岩形成了较好的拱圈支护效应。另外,洞口采用眼镜工法的 Y01 和 Z01 断面拱顶下沉要比水平收敛大许多,这主要是因为,洞口段为超浅埋段,不能形成很好的拱圈效应,同时采用眼镜工法施工时工序转换较多,产生的二次扰动也较多。因此,采用眼镜工法施工时应特别注意工序转换时受力的转移,并加强对其监测与观察。52 回归分析521 常用回归函数我们常采用以下四种回归函数对变形时程曲线进行拟合:1) 对数函数 1 2) 对数函数 2 3) 指数函数4) 双曲函数522 回归函数计算采用数学坐标变换原理和数学分析中的最小二乘法按以上 4 种函数进行回归计算,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分别得出各测线最佳的回归函数。其计算步骤如)lg(tau)1l(tbtbaeu/t 1234567 8 7 7 浭 5 4 5 下: 8 8 0 9 4 1 1 1 0 5 9 2 3 6 7 8 9 5 3 “ 2 3 4 6 7 9 0 1 2 9 9 6 浭 Y “ 耴 6 0 2 7 0 0 0 0 8 3 55 9 9 1 0 9 7 5 4 3 1 2 3 4 5 0 9 8 7 6 Z 1 6 06 浭 1) 绘制实测值的时程曲线;2) 根据曲线特点对测量时间区间内进行分段。各曲线都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如 Y03 断面 S15 测线曲线图,由于受下断面开挖影响变形突然增大其曲线在 1月 6 日和 1 月 18 日分别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反拐点,虽然支护结构完成后很快稳定,但回归计算时必须其作为分段函数考虑。3) 分别对各分段进行坐标变换和回归计算,取得各函数的判定系数 r 值和方程系数 a、 b 值。4) 比较各回归函数的 r 值,取最大的 r 值作为该区段的回归函数。53 测前估计值由于隧道洞室开挖后的变形值自隧道开挖之时已经开始,而由于放炮后找顶、初支处理与埋点等待等,因此实测值实际上的开始时间往往在开挖后0.51 天时间,为此实际测试值总是具有一定的后滞性,为准确掌握测室的变形特性,很有必要知道开挖至初测这段时间内的变形值,这们称其为测前估计值,计为 Ug。U g 可通过回归函数的坐标平移或坐标变换获得。54 预测最终值根据计算所得回归函数进行级值计算,以预测各测线的阶段值及最终变形值。我们计变形拟合函数的极值为 Uj,则预测最终值为 Ue=Ug+Uj。算例:Y03S15,根据时程曲线,共有两个拐点,分别在 1 月 6 日和 1 月 18日变形突然变大,由此产生三个函数段,分段回归得到的回归函数分别为:第一段:2001.12.162002.1.6,最佳拟合函数为 4)双曲函数,r=0.87第二段:2001.1.62002.1.18,最佳拟合函数为 1)对数函数,r=0.86第三段:2001.1.182.18,最佳拟合函数为 4)双曲函数,r=0.99由第一段拟合函数可求估算测前总计沉降值,第一次量测距开挖时间为0.5d,通过坐标变换代入拟合函数可得 Ug=1.97mm。对第三段拟合函数求极值可得 Uj=8.79由此求得:预测最终值 Ue=Ug+ Uj=10.76 mm,比实测值 8.7 mm 大 2mm。55 监测成果表 5-1、表 5-2 分别为洞内各测线预测最终值与实测最大值成果汇总表。表 5-1 右洞主要测线成果汇总表实测最大值(mm)预测最终值(mm)断面号里程YK11+围岩别 水平收敛S45拱顶下沉G1水平收敛S45拱顶下沉G1Y01 347 19.16 34.85 18.41 36.58Y02 338 19.85 18.91 22.48 19.76Y03 322 9.47 11.13 12.58 13.93Y04 313 19.85 12.93 20.37 18.80Y05 288 12.03 10.82 16.27 14.65Y06 260 8.26 5.87 9.25 7.85Y07 246 8.14 11.56 10.23 12.53Y8 229 9.88 6.00 10.05 8.24Y9 211 11.67 4.67 11.84 6.54Y10 184 9.52 5.27 9.89 7.54Y11 161 10.59 5.80 12.21 9.87Y12 151 7.72 4.69 13.35 7.56Y13 131 6.79 6.51 8.23 7.54Y14 110 7.23 5.90 8.02 6.63Y15 84 7.53 5.41 9.34 6.22Y16 61 6.21 5.58 7.54 6.92Y17 31 5.78 5.20 7.12 5.89Y18 6.8 4.90 4.31 6.9 4.87Y19 979 4.27 5.44 5.89 6.47Y20 952 5.98 5.40 7.24 6.54Y21 926 3.94 5.37 4.56 6.67Y22 911 3.83 5.92 5.06 6.27表 5-2 左洞主要测线成果汇总表预测最终值(mm) 预测最终值(mm)断面号里程ZK11+围岩别 水平收敛 S45 拱顶下沉G1 水平收敛S45 拱顶下沉G1Z01 353 14.32 32.47 15.24 31.63895Z02 344 24.19 26.32352 Z03 329 6.40 6.16 7.283743 8.184034Z04 319 20.39 8.26 20.12 14.25Z05 306 15.42 11.26 16.24 12.34Z06 286 11.11 6.05 10.87 8.54Z07 270 9.35 5.74 10.24 8.94Z8 242 9.26 6.91 10.64 7.48Z9 217 7.31 7.15 8.21 9.07Z10 200 6.00 3.27 7.39 5.41Z11 180 8.14 5.03 7.89 6.82Z12 150 7.12 3.70 6.28 5.64Z13 130 5.97 5.70 7.08 7.38Z14 108 8.52 7.04 9.94 8.87Z15 83 8.10 6.06 8.23 7.76Z16 59.8 5.10 5.31 6.51 5.57Z17 29.8 4.84 4.56 5.94 5.16Z18 9.3 3.45 5.36 5.25 4.97Z19 996 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品推广合同
- 工程私人协议合同范本
- 建材购货合同范本简易
- 小产权借款合同范本
- 社区医院劳务合同范本
- 潍坊劳务用工合同范本
- 网页制作定制合同范本
- 影楼员工入股合同范本
- 统借统还借款合同范本
- 矿山资质转让合同范本
- 土地复垦方案范本
- T-CRHA 089-2024 成人床旁心电监测护理规程
- 黄豆苷元药理作用研究-深度研究
- 2025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库(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电信人工智能学习考试题库(含答案)
- 机器人焊接技术与应用考核试卷
- CNAS-CL01:201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 中考名著《唐诗三百首》习题集
-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 施工期间交通导行方案
- 《森林疗养基地建设技术导则》(T-CSF 001-201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