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_第1页
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_第2页
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_第3页
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_第4页
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 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解读】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2.了解近代以来 “断发 易服” 、“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衣: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改良的旗袍、裙子食:西餐进入中国住: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通商口岸出现习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在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社交礼仪: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到 1987 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安居工程 ”3、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解读】1.了解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2.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水运:19 世纪 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标志着中国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开端。铁路:19 世纪 80 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公路: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航空:1909 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1920 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2、通讯:19 世纪 70 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南京政府在 20 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3电话。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 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还用互联网发送文件。【课标解读】1.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3.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4.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认识到传媒的力量。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1、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中国丛报 、 万国公报 2、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二、电影:1、1905 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 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获奖得影片。 三、电视:1958 年北京电视台 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四、互联网: 1、互联网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90 年代风靡全球,被称之为“第四媒介” ( 报纸、广播、电视为另三大媒介) 。2、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课标解读】1.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2.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3.树立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和面对灾难的坚强意志。第 17 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1929 年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 信贷消费过度。(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5(3)影响:造成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造成社会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造成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2、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课标解读】1.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3.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4.感受罗斯福不怕困难、勇于改革的胆识和创新的品质。第 18 课 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 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 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 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方面,具体措施有:(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6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特点(实质):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6、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课标解读】1.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特征。2.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地区经济政策的新变化。3.感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努力吸收其它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的精神。第 19 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最重要的变化) 。(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新经济的出现”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7(1)原因:大危机的警示、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二战的破坏、凯恩斯主义的盛行(2)转折:70 年代“滞胀”的出现,资本主义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3、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实质:目的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2)转折:80 年代以后,福利制度导致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各国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4、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出现(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及消费需求多样化。(2)第三产业的繁荣的作用:促进了、拓展了、增加了、扩大了、改善了、缓和了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3) “新经济”的定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标解读】8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2.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4. 列举“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 现。5.认识“斯大林模式 ”在 实践中的经验教训。6.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1)背景: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见下表)(4)结果: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1921-1928)1921 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喀琅施塔得兵变) (2)内容:(见下表)9(3)结果: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1925 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4)新政策的特点:A、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B、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一定程度上解除国有化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分配制度 实行配给制 废除实行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3、 “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1)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验教训:(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10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课标解读】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革新和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面。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2、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3、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11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标解读】1.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主要史实及其它的构成。2. 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3.增强中华民族要领世界之潮流的领袖意识。第 22 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 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 (2)1945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12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 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影响: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形成。【课标解读】1.知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与发展的主要史实。2.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3. 增强振兴中国经济 的使命感,感受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多样性与融合性。第 23 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3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欧盟:(1)1951 年,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2)1957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签订(即罗马条约 ) ;(3)1967 年,三各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4)1992 年欧共体 12 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 ,1993 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5)1999 年 1 月 1 日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1)1992 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2)1994 年 1 月 1 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 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 年汉城宣言 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同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14【课标解读】1.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2.认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3.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4.认识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影响和作用。5.确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开放心态和国际视野。第 24 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跨国公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