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差异传导_第1页
室内差异传导_第2页
室内差异传导_第3页
室内差异传导_第4页
室内差异传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室内差异传导 2005级心内科研究生 王宁宁 室内差异性传导 n 一 定义:较 早 来的激动传入心室时,遇到 室内传导系统 生理 不应期的 不一致时相 , 使激动沿着脱离不应期的束支传导,而表 现为未脱离不应期的宽大畸形的 QRS波群 。 二 分类 n 首次临床病历由 Lewis于 1910年报道 n Schamroth( 1963年)分类: 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 非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 三 发生机理(如图 1) n 产生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的条件: n 一 双侧束支不应期不一致 n 二 室上性激动过早抵达心室 、不应期不一致 n 右束支不应期 左束支不应期 n 左前分不应期 左后分不应期 n 心电图上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图形 n 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n 提早程度: n 早 不能分辨任何束支和分支阻滞形 n 再早 不完全右束支阻滞形 n 更早 完全右束支阻滞形 图 1: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 发生的机理 R.P代表不应期 图 2:前一个心动周期对发生室内 差异性传导的影响 V.P代表不应期 2、室上性激动过早抵达心室 n 激动发生的早(联律间期短, 0.12秒,其后有代偿间歇,这是 由于 R5前一个心动周期正是 R3的代偿间歇,比较长,由此引起的不能应期较长, R5落在其相对不应期的较长部分,所以差异程度更大。 图 6: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部分伴差传,部份呈二联律 ,有连发现象 各导联可见提前出现的畸形 QRS波群,其前 有 P波,其后代偿间全畸形 QRS波群的出现符合 “长 -短规律 ” ,呈 RBBB图形。 房早伴差传与室早鉴别 n 1、提前出现的 QRS波群前有无与之相关的 P波。 有 P 有传导关系。( P-R0.12秒或存 在旁路 P-R0.12s可 0.14s 注射苯妥英 纳 畸形 QRS不一定消失 消失或数目减少 增加洋地黄用量 畸形 QRS数目减少或消失 畸形 QRS数目增多,甚至 诱发 室速室 颤 临 床意 义 洋地黄不足 洋 过 黄 过 量 房颤时室早与差传鉴别的新方法 -类 Brugada法(简介) 张传峰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1/04 n 法鉴别室速 ( )与室上速 ( )伴的敏感性可达 98 7%、特异 性可达 96 5%,具有方法简便、易于把握的特点 ;而房颤伴及的鉴别目前还存在诊 断参数较多、鉴别困难。目前两者的鉴别尚无公 认的标准。有的书籍介绍达十余条。临床上很难 有符合所有参数的病例,往往在某些方面符合 PVS ,另一些方面又符合 AVC ,使不同诊治者 对同一病人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资料与方法 n 一般临床资料 均系 1996 年 8 月至 1999 年 12 月本院 住院病例。入选者为 :基础心律为房颤并出现宽大畸形 QRS 者 ,能排除预激综合征、室性逸搏心律、束支传导阻 滞。共 123 例 ,随机分为 组 62例 ,男 36 例、女 26 例 ,年 龄 43 78 (平均 63 1215)岁。冠心病 35 例 ,高心病 11 例 ,肺心病 13 例 ,心肌病 3 例。心功能 (NYHA 分级 ) (平均 2138 1103) 级。 组 61 例 ,男 34 例、女 27 例 ,年龄 42 75 (平均 63 1112) 岁。冠心病 33 例、高 心病 12 例、肺心病 14 例、心肌病 2 例。心功能 (NYHA 分级 ) (平均 2134 1105) 级。 传统判别方法 n A:房颤伴 PVS:联律间期基本固定,有类代偿间 歇,无 Ashman 现象 (长短周期现象 ) , QRS 起 始向量与室上性 QRS 波形不同, V1 呈双向或单 向波,即呈 qR 、 QS 、 R 、 Rs 型,或 V6 呈 rS 型, r/S 1。 类 brugada法 过程 n 组、 组诊断为 PVS 者,给予利多卡因 2mg/kg 静注,用药前后各做一长导心电 图 (2min) ,以畸形 QRS 波减少 1/2 作为 诊断 PVS 的准标准。 n 组、 组诊断为房颤伴 AVC 者,给予西 地兰 012mg 静注,用药前后 1h 各做一长 导心电图 (2min) ,也以畸形 QRS 波减少 1/2 以上作为诊断 AVC 的准标准。 两种方法诊断房颤伴 PVS 及 AVC 对比 疑 诊 PVS 用利多 卡因后 明 显 减 少 疑 诊 AVC 用西地 兰 后明 显 减少 不能 诊 断 传统 方法 n=62 26 15 28 14 8 新方 法 n=61 29 26 32 25 0 结果 n 经 X2 检验, 2 种方法诊断 PVS 及 AVC 。 n P 值均 0.05 ,差异无显著性。 2 种方法 诊断为 PVS的病例,应用利多卡因后,畸 形 QRS 明显减少例数。两者相比 P 180次 /分时出现的束 支阻滞。(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 病理性:大多心率 150次 /分时出现的束 支阻滞。 简述位相阻滞 n 产生原因:由于复极不全引起,即复极期 膜电位尚未恢复正常。当下一个特别是发 生较早的激动到达有病变的束支时,该束 支尚处于病理的绝对或相对不应,因而束 支传导发生阻滞或迟延,产生束支阻滞。 复极不全的程度决定出现束支阻滞所需的 临界心率。 临界心率 n 定义:当心率增速到一定频率时,突然出 现束支阻滞的图形,而当心率减慢到一定 频率时,又突然消失。发生此种转变的最 低限度心率称临界心率。 位相阻滞的心电图表现及临 床意义 n 心电图表现:心率加速时出现束支阻滞图 形,心率减慢时出现正常图形。 n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但也可以见于正常人,其中部分病例日后 可能演变成永久性束支阻滞。 位相阻滞 n 原因:主要是极化不全所引起。病侧束支 的浦氏纤维位相除极(舒张期自动除极 )过度延长,使静息电位降低,动作电位 振幅变小,位相上升速度显著减慢,因 而产生束支阻滞。舒张期自动除极过长是 由于病损区阈电位由零偏移所致。如果存 在使相位除极加速的原因(如低钾 、缺血、儿茶酚胺等)的作用下,虽然心 动徐缓不显著,也可出现本型束支阻滞。 相位阻滞的心电图表现 n 心电图表现为: n 、心率减慢时波群出现束支阻滞,心率加速时即 恢复正常室内传导。本型出现束支阻滞时的电高心率称为 临界心律。 n 、确实证明此搏动是从心房沿正常传导径路下传到心室 者:波群前必须有波,波非逆行型,间 期 .12秒而且固定。 n 、此现象应会重复出现。 n 、正常传导的波形必须不是发生了超常传导。 n 、必须不是出现在房颤或心房扑动病人中;必须排队预 激综合征、交界性逸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室性逸搏以及 不完全性双侧束支阻滞等。 二 非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 n 定义:在交界性逸搏或心律时,其 QRS波 群的形态一般与窦性心搏一致或相似,但 有时显著不同,且伴有明显的电轴偏移, 然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