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计算机网络原理9ip组播ppt课件_第1页
现代计算机网络原理9ip组播ppt课件_第2页
现代计算机网络原理9ip组播ppt课件_第3页
现代计算机网络原理9ip组播ppt课件_第4页
现代计算机网络原理9ip组播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计算机网络原理现代计算机网络原理 _9 IP组播组播 1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 IP组播的概念组播的概念 n 单播通信 (Unicast) 网络中两节点间的传递信息的过程 n 广播通信 (Broadcast) 网络中一节点向所有节点同时发布信息的过程 n 组播通信 (Multicast) 网络中一节点向一组节点同时发布信息的过程 2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 IP组播的概念组播的概念 n 单播通信示例:服务器节点向不同的主机节点独立发布信息 3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 IP组播的概念组播的概念 n 组播通信示例:服务器节点同时向多个主机节点发布信息 组播通信有较高的带宽利用率 4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 IP组播的概念组播的概念 n 组播通信应用网络多媒体信息传输:网络 TV、网络会议电 视系统、网络电台、广告与信息发布、 5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2、 IP组播的功能组播的功能 n 发布的信息只限于组内的成员接收 n 组播的成员可以位于 IP络的任何位置 n 组播的成员可以随时加入和退出,成员可动态的变化 n 一个节点可以同时加入多个不同的组播系统,接收不同的组 播信息 6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3、局域网的 组播组播 n 局域网技术是一种只定义了链路层和物理层的网络技术 n 局域网通常采用共享媒体的传输技术,如以太网、令牌环网 n 以太网的广播地址: 48比特的物理地址全为 “ 1” n 以太网的组播地址:在 6个字节 (48比特 )的物理地址 (MAC地址 )中,最高字节的最低比特用于标识组播地址 (“1” 组播 ) n 主机的高层软件通过某种方式获得组播地址,通过网卡的设 备驱动程序对网卡进行适当的配置后获得接收组播的能力 7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3、局域网的 组播组播 n 在以太网上, IP组播地址的低 23位可直接映射为物理地址的 低 23位 如: 224.2.2.2 映射为 01-00-5e-020-02-02 8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4、互联网的 组播组播 n 互联网上的组播:把组播的范围看作一个虚拟的网络,同时 向该虚拟网络的上的组播接收成员 “ 广播 ” 发布信息 9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4、互联网的 组播组播 n 互联网的结构: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通过路由器将多个网络 互连而成的一个复合的网络系统 10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4、互联网的 组播组播 n 单从组播传输功能实现上看,组播可以通过多次单播实现, 但传输效率低、带宽的开销大。 11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4、互联网的 组播组播 n 互联网上组播的实现方案:路由器自动地根据需要对组播分 组进行复制和分发 12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5、 IP的 组播的特点组播的特点 n 组播的信息可以一次发送给多个用户 n 有较高的带宽利用率 n 占用主机和路由器较少的处理资源 n 无需知道接收者的地址 13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6、 组播的地址机制组播的地址机制 n 采用 IP网中的 D类地址来作为组播地址 D类地址:最高 3比特为全为 “ 1” 地址范围: 224.0.0.0 到 239.255.255.255 n 保留的组播地址 地址范围: 224.0.0.0 到 224.0.0.255 224.0.0.1 本子网的所有组播系统 (成员 ) 224.0.0.2 本子网上的所有组播路由器 n 用户组播地址 地址范围: 224.0.0.255 到 238.255.255.255 用户可使用的组播地址动态分配 14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6、 组播的地址机制组播的地址机制 n 本地管理地址 地址范围: 239.0.0.0 到 239.255.255.255 n 其它常用的组播地址 (参见表 9 1) 15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7、 组播的模型组播的模型 n 实现组播需要具有组播功能的路由器支持 n 支持组播的路由器监听所有的组播地址,通过组播协议来管 理组播组 n 希望加入某组播组的成员将组播地址通知路由器 n 组播组成员可以分布在互联网的任何位置 n 组播组成员可以动态地加入或离开组播组 n IP地址与物理层组播地址可以建立特定的映射关系,以提高 组播实现的效率 16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7、 组播的模型组播的模型 n 主机 (Host)与路由器 (Router)间的交互协议: IGMP n 路由器间的交互协议:组播路由协议 17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8、 IP网的 组播组管理协议组播组管理协议 n 组播组管理协议: 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n IGMP协议标准的演进: IGMPv1IGMPv2IGMPv3 n IGMP的主要功能 定义主机与其直接相连的路由器间的信息交互: 主机如何告知路由器它希望加入的组播组; 路由器如何知道子网中还有特定组播组的成员。 18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9、 IGMP的消息交互 n 查询消息 (Host Membership Query: RouterHost) 利用本消息查询希望加入组播组的主机 查询使用地址: 224.0.0.1 查询范围: TTL=1 (本地子网 ) 查询周期: 60 120秒 n 报告消息 (Host Membership Report: HostRouter) 主机对查询消息的响应 主机报告其希望加入或属于某个组播组 主机第一次加入某个组播组时,可不等查询消息直接发送报 告消息 报告范围: TTL=1 (本地子网 ) 19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9、 IGMP的消息交互 n 查询查询与报告消息间的交互示例 20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9、 IGMP的消息交互 n 组播过程防止交互消息泛滥的方法 用 TTL 1限制交互消息的转发; 在一个局域网上,同一组播组的成员收到查询消息后,采用 随机延时的机制,确定发送响应报告的时间; 在一个局域网上,对于一个组播组,只产生一条报告消息, 同组的成员会监测信道,发现报告消息已经发送,则不发送 。 21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9、 IGMP的消息交互 n IGMPv2的新增功能 若某主机希望脱离特定组播组,直接发送 “ 脱离组 ” 消息, 随时退出; 路由器会发出该特定组是否仍有组播组成员的查询 若收到有的响应报告,路由器继续转发组播信息 若没有收到响应报告,路由器停止组播 22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0、 IP组播的选路问题 n 保证组播信息可迅速到达每个组播组的成员 采用泛洪方式:接收端口若是第一次收到组播信息,转发的 其它的每一个端口。泛洪方式最可靠,但效率低 n 尽可能减少组播转发开销,提高效率 n 适应组播传播路径的动态变化 组播组的成员可随时加入或退出 n 发送节点可位于 IP网的任何位置 组播组是指接收某一组播信息组成员的集合,发送节点可以 不是组播组的成员 23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0、 IP组播的选路问题 n 组播选路的基本方法:首先建立组播分组的传递树 (delivery tree)/转发树,然后进行组播信息的分发; n 建立传递树 /转发树的两种基本算法 反向通路转发 (RPT)算法 核心基础树 (CBT)算法 24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1、组播传递树的概念 n 转发树确定了源节点到各组播组成员的所在网络 (路由器 )在 传递路径 n 在每个转发路由器上建立相应的转发路由列表 25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1、组播传递树的概念 n 在网络上存在多个源节点的情形 26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2、反向通路转发算法 n 反向通路转发 (RPF: Reverse Path Forwarding/Broadcasting) n 路由器根据收到的组播分组的源地址,利用常规的路由算法, 判断该分组应该到达的端口 n 路由器只向其它端口转发在一个至源节点最近的端口上收到的 转播分组 n 对同一分组只转播一次 27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2、反向通路转发算法 n 改进的反向通路转发算法:截尾反向通路转发 (TRPF: Truncated Reverse Path Forwarding/Broadcasting) 在进行组播转发时,检查转发端口有相应的组播组成员,如无 则不转发,以避免转发的盲目性 28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3、反向通路组播 n 基本思想: 利用 RPF确保组播信息在全网的可达性; 在此基础上优化传输路径,实现 TRPF功能,提高传输效率 n 反向通路组播的实现过程 (1)采用 RPF算法建立最短的通路树,向互联网上的所有网络转 发组播分组; (2)各网络上的路由器通过 IGMP查询组播成员是否存在 如果存在,保留组播树 如果不存在,向相邻的上级路由器发出剪枝信息,对组播 树进行修剪,最后形成一棵没有冗余的组播树 29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3、反向通路组播 n 反向通路组播的实现过程 (续 ) (3)如果被裁剪的分枝上重新出现特定组播组的成员 /主机,该 主机通过 IGMP通知本地路由器加入某组播组; (4)本地路由器查询原有关于该组播的记录,获得上游路由器 的地址,然后发出嫁接请求 (Graft Request); (5)上游路由器不断通过类似的方法,最后到达组播树的一个 有效节点,使该分枝重新加入组播树。 (6)同理,若某一枝组播组的成员退出导致该分枝称为冗余的 树枝,则向上级路由器发出剪枝信息,修改组播树。 30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3、反向通路组播 n 反向通路组播的工作示意图 31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4、基于核心树的算法 n 基于核心的树 (Core Based Tree: CBT)的算法 CBT算法是一种共享传递树的算法 /协议 传递树可以被组播组的多个发送源共享 n CBT算法的基本原理 在互联网中定义一个核心路由器 (Core router),其它路由器 为非核心路由器 组播组成员通知连接的路由器需要成为某组播组的成员 非核心的路由器向核心路由器发出加入组播组的消息 核心路由器建立一个对于该组播组的特定的传递树 该传递树的根为核心路由器,分支到所有组成员的路由器 32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4、基于核心树的算法 n CBT算法的基本原理 (续 ) 发送源首先将组播信息发送给核心路由器,由核心路由器转发 到传递树的各个分支上。 n CBT算法的特点 扩展性好 问题:数据流较集中,传递树通常不是最优的 33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4、基于核心树的算法 n CBT算法工作示意图 34SCUT DT&P Labs 第九章 IP组播组播15、组播路由协议 n 密集模式 (Dense Mode)组播路由协议 假设组播组成员在网络中密集分布,网络有足够带宽 数据驱动:数据到达时建立传递树,通过动态刷新维护传递树 常用策略:剪枝、重新嫁接和刷新 主要协议 DVMRP: Distance Vector 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 Dense-mode PIM (Protocol Independent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