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寺锑矿点经西宁冀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踏勘普查锑计划书_第1页
白玉寺锑矿点经西宁冀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踏勘普查锑计划书_第2页
白玉寺锑矿点经西宁冀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踏勘普查锑计划书_第3页
白玉寺锑矿点经西宁冀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踏勘普查锑计划书_第4页
白玉寺锑矿点经西宁冀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踏勘普查锑计划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白玉寺锑矿点经西宁冀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踏勘普查锑计划书 第一章 绪 言 第一节 目的任务 一、任 务来源 白玉寺锑矿点经西宁冀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踏勘要求普查,故我院受投资方的委托,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编写此设计。 二、目的任务 本次普查主攻矿种是锑,兼顾 目的任务是: 1、采用 1万地质草测手段进一步查明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及其矿体的分布特征。 2、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利用槽探工程对矿体进行追索控制,基本查明矿体的变化特征及其规模、产状、品位等。 3、经地表工程揭露若矿体具一定规模或开采价值,矿 体延伸方向用硐探工程控制,以查明矿体在倾向上的变化特征及其品位等,力争提交锑金矿矿产地一处。 4、由于该矿点工作程度很低,目前尚无水工环方面的资料,而投资方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此矿,所以在矿点普查的同时应大体查明测区水文条件和矿体顶底板岩石的物理性能。 为了做到工作扎实有效,本次矿点普查工作分两个层次进行,一 2 是首先进行地表普查,二是进行深部控制,预设工作量如下: 1、 1万土壤测量 、 1万地质草测 11、槽探 2000、硐探 100m 工作周期为 2004年 12月 2005年 12月。 第二节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测区位于青海省南部青川交界地带,属青海省久治县白玉乡管辖,面积 个拐点座标为: A:100 39 41 , 33 16 52 B:100 42 23 , 33 14 06 C:100 40 19 , 33 12 44 D:100 37 21 , 33 15 14 西宁到班玛县和久治县有省级公路相通,从班玛县或久治县到白玉乡有乡 间公路,白玉乡到测区有简易公路,长约 通尚属方便,见交通位置图。区内地势东、西低,中间高,北部低、南部高,海拔最高峰为同动洞,高 低点为 3840m,地形切割深,属中深切割山区, 40004000草甸带。气候寒冷多变,年温差变化大,季节性温度变化较小,冰冻期长,全年除 5 8月份外,其余均为冰冻期,每年 10月至翌年 4月属寒季,平均气温在 6左右, 5 9 月为暖季,平均气温 10 3 20,全年平均气温在 1 2之间,无霜期很短,地温低,年降水量小于 年蒸发量。 该区为纯牧区,居民以藏族为主,有少数汉、回等民族,牧放牲畜为绵羊,牦牛、马等,因地处高寒山区,农作物不能生长,生活、生产所需用品均需相邻县城供给。 第三节 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 因测区地处高寒山区,气候恶劣,交通不便,故地质工作程度很低,解放前地质工作属空白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在青海地质局统一规划和部署下,地质工作才涉足本区。 1、 1965年到 1969年青海省区调队曾在该区开展了 1:100万玉树幅区域地质调查,编制出版了 1:100万玉树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为以后的 1:20万区调奠定了基础。 2、 1976年 10月至 1978年 2月地质总局航空物探大队 902队曾作过 1: 50万航空磁力测量,编制了川青地区航空磁力测量成果报告,为以后区域构造,成矿条件分析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 1986 年至 1989 年青海省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开展了下红科乡幅和班玛县幅 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在地层的划分和时代归属,岩浆岩的分布及时代、构造体系及其性质和各类矿产的分布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性资料,将该区确定为二级成矿远景区。 4、 2001年甘肃地调院在该区完成了 1:20万地球化学扫面, 基本 4 查明了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同时圈定了多处水系沉积物异常,确定了一批不同矿种的找矿地形化学靶区,进一步缩小了找矿目标域,但本次普查区无异常反映。 综上所述,前人在该区虽作了不同方法,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工作,但多为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工作,故该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 5 第二章 区域地质 第一节 地 层 测区位于松潘 甘孜印支褶皱系北巴颜喀拉冒地槽带东段,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 二迭系下统( ,其次为侏罗系下统年宝组( 第四系,地层总 体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呈北西 南东向展布,倾向多变,呈复背向斜,其各地层特征如下。 一、二迭系下统( 分布于测区外围北东侧俄柯河 那壤沟一带,两侧与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呈断层接触关系,以岩性特征分为三个岩性组,即下部砂岩夹板岩组( ;中部砂岩与板岩互层组( 上部砂岩夹板岩组( 1、下部砂岩夹板岩组( 岩性为一套灰色变不等粒长石硬砂岩,灰色粉砂质板岩等碎屑岩组,长约 17约 东侧东段与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 断层接触。 2、中部砂岩与板岩互层组( 呈北西 南东向宽带状展布,最宽处可达 般 7 8窄处为 西界和北东界分别与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 砂岩与板岩互层组( 断层接触,岩性为一套不等粒硬砂质石英变砂岩、粉砂质板岩和变石英粉砂岩,厚 6 3、上部砂岩夹板岩组( 呈狭长条带状,最宽处 般 窄处仅为 性为一套不等粒硬砂质石英变砂岩、硬砂质长石石英变砂岩 、轻变质杂砂岩、变长石硬砂岩、条带状砂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及变石英粉砂岩。 二、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 区域上出露广泛,下、中、上亚群齐全。 1、下亚群( 为一套次稳定型的正常沉积碎屑岩,按岩性组合、沉积旋回划分为两个岩组。 ( 1)砂岩与板岩互层组( 分布于测区外围北东部,与上覆砂岩夹板岩组( 整合接触,局部被断层切割,与下伏二迭统均呈断层接触关系,地层总体呈 330方向延伸,出露宽度 2 4度大于 644m,岩性为灰 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石英变砂岩与深灰色泥质板岩 、粉砂质板岩互层。 ( 2)砂岩夹板岩组( 与下伏砂岩与板岩互层组及上覆巴喀拉山群( 为整合接触,在白玉寺一带由于断层切割地层出露不全,厚度大于 性主要为灰 灰绿色长石石英变砂岩夹深灰色钙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局部夹微晶灰岩。 7 2、中亚群( 以北西 南东向窄条带状出露于测区中部,与下伏下亚群( 整合接触,地层厚度大于 41m,岩性单一,基本上为灰 浅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硬砂质长石石英砂岩,夹有少量的粉砂质板岩和粉砂岩,属浅海相沉积。 3、上亚群( 本亚群大面积在测区外围南西部以复式褶皱构造形迹出露,沉积厚度巨大,岩性单一,横向上变化不大的复理式碎屑岩系。根据岩性组合及砂岩、板岩含量比例与含灰岩与否将其划分为五个岩组。 ( 1)底部板岩组( 本岩组与上覆之下部砂岩与板岩互层组( 整合接触关系,出露位置距测区较远(不在附图 1内)。岩性为灰黑色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千枚状板岩夹灰色硬砂质石英变砂岩、硬砂质石英粉砂岩,局部夹有中基性火山岩,厚度大于 5720m。 ( 2)下部砂岩与板岩互层组( 岩性为一套灰绿色中细粒硬砂质石英砂 岩、灰绿色细粒长石石英变砂岩与深灰色泥质板岩、含粉砂质板岩互层,局部地段偶夹轻变质砂砾岩及含砾粗砂岩,厚度 上、下岩组皆为整合接触关系。 ( 3)中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 主要岩性有灰 灰绿色薄 中层状中细粒硬砂质石英变砂岩、硬砂质长石石英变砂岩、轻变质中细粒长石硬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钙 8 质石英粉砂岩、灰 灰黑色板状泥钙质石英粉砂岩、深灰色粉砂质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及浅灰 灰黑色含粉砂微晶灰岩、微晶灰岩和不纯粉晶灰岩,出露厚度 部被断层切割。 ( 4)上部砂岩板岩互 层岩( 该组地层厚度较大,厚 上、下岩组均呈整合接触,砂岩、板岩呈互层状产出,岩性稳定,主要岩性有灰 深灰色硬砂质长石石英变砂岩、硬砂质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泥钙质板岩,含粉砂泥质板岩等。 ( 5)顶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 本组出露面积较小,是本亚群中分布面积最小的一个岩组,地层厚度 要为一套灰色硬砂质长石石英变砂岩、钙质石英变砂岩、泥钙质板岩及微晶灰岩。 三、侏罗系下统年宝组( 呈不规则的椭圆状分布在测区外围东北部,面积约 度 下覆三迭系巴颜喀拉山群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岩性为蚀变中酸性火山角砾熔岩、酸性火山角砾熔岩、蚀变含火山角砾酸性凝灰熔岩、酸性岩屑凝灰岩和蚀变酸性熔岩及蚀变流纹英安岩。 四、第四系( Q) 主要分布在河床两侧的山坡,成因为冲积和残坡积沉积,由砂、砂土、砂砾石、砾石等组成、松散、厚度较小。 9 第二节 构造 区域上有两组断裂,一组为北西 南东向区域性断裂,一组为北东 东西向断裂,前者形成时间早,多为逆断层,具活动期长、规模大之特征,它控制着本区地层的展布和矿产的分布特征,白玉寺锑矿点就分布在该组断裂之 间。后组断裂形成期较晚,分布局限,数量、规模均较小,程度不同的具一定平移性质,破坏了地层的连续性。由于受区域断裂构造挤压作用的影响,褶皱构造形迹亦较明显,总体呈 复背斜,轴线方向为北西 南东向。 第三节 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岩不太发育,主要岩体有燕山期塔音山花岗斑岩,出露面积为 椭圆状侵入于二迭系下统中部砂岩与板岩互层组( 中,岩体规模小,分异不明显,微量元素含量除 i、 高于维氏值外,其它元素含量均低于维氏值,脉岩主要为酸性岩脉,其次为中性岩脉,酸性岩脉微量元素含 量 i、 余元素含量基本上与维氏值相当接近;基性岩脉含 Y、 n、 余元素含量基本上与维氏值相一致。 第四节 区域矿产 白玉寺锑矿点位于巴颜喀拉印支期稀有金属、金、钨、锡、汞、锑成矿带上,但因区内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所发现矿床、矿点很少, 10 除多卡砂金矿床外,均为矿点和矿化点,且多为泥炭和砂金点,在 1:20 万分幅班玛县幅 15 处产地中泥炭矿点 10 处,砂金矿点 3 处,矿化点 1处,锑矿点 1处(白玉寺)。 11 第三章 测区地质 第一节 测区地质 一、地层 测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三迭系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 中亚组( 上亚群中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 顶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 ,其次为二迭系下统下部砂岩夹板岩组( 第四系( Q),地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呈不同宽度的长条带状分布,倾向北西或南东。 1、二迭系下统下部砂岩夹板岩组( 仅出露于测区东北角,面积很小,与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呈断层接触关系,岩性为 灰色变长石硬砂岩夹灰色粉砂质板岩。 2、三迭系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 出露于测区中部和北东部,是区内主要控矿地层,北东侧和南西侧分别与二迭系下统下部砂岩夹板岩组( 砂岩与板岩互层组( 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上亚群中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 断层接触,中部被巴颜喀拉山群中亚群( 第四系覆盖。岩性主要为灰 灰绿色长石石英变砂岩夹深灰色钙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局部夹微晶灰岩。 3、三迭系巴颜喀拉山群中亚群( 呈长条带状整合于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之上,岩性 单一,主要为 12 灰色硬砂质长石石英砂岩夹灰色粉砂质板岩。 4、三迭系巴颜喀拉山群上亚群中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 分布于测区中部,走向北西 南东,倾向南西,倾角 60,南西侧与上亚群顶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呈断层接触关系,北东侧则与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呈断层接触关系,北西部局部被第四系覆盖,岩性为灰 深灰色硬砂质长石石英变砂岩夹粉砂质板岩及薄层状石灰岩。 5、三迭系巴颜喀拉山群上亚群顶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 与上亚群中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呈断层接触关系,出露于测区最南部,近二分之一面积被第四系 覆盖,岩性为灰色硬砂质长石石英变砂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及泥钙质板岩。 6、第四系( Q) 第四系在测区呈向南东开口而平卧的“ Y”字形分布于测区北东和南西两侧玛可河和考烧沟中,由泥、砂土、砂及砂砾石组成。 二、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不发育,仅见有一条闪长岩脉和一条花岗岩脉,闪长岩脉沿断裂带侵入于巴颜喀拉山群上亚群顶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中,花岗岩脉则侵入于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地层中,两条岩脉距锑矿点较远。 三、构造 区内构造活动比较强烈,三条北西 南东向区域性断裂平行排列,性质均为逆断层,断层面倾向北西。由于构 造活动的多次性,致 13 使测区地层受到不同程度的蚀变和褶皱,从地层产状来看,复式褶铍明显,测区内背向斜相间产出,白玉寺锑矿点则位于向斜的北东翼,由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构成。 第二节 矿体特征 一、矿点地质 矿点内所见地层是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的砂岩夹板岩( 主要岩性是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薄到中厚层状,夹有浅灰 灰色泥质板岩、粉砂岩、薄层灰岩等。总体看来,砂岩、板岩约呈不等厚互层,灰岩呈透镜状产出,灰岩最厚处约为 5米,地层产状倾向 250,倾角 44。 二、矿体特征 矿体赋存在砂 板岩中,灰色,灰白色石英脉呈网状穿插。辉锑矿呈长带状、浸染状、致密块状等产于石英脉中,矿体有 5条,一般长5 10 米,最长 19 米,最短者只有 3 米;矿脉最厚 2 米,矿体规模矿体长 15m,厚 矿体长 19m,厚 矿体长 3m,厚 矿体长 体有分支复合现象,总体呈北西 南东向分布,倾向 230,倾角 36(见插图 2)。 14 石英脉中矿石矿物有辉锑矿、锑华、褐铁矿、雄黄等。石英集合体呈脉状沿围岩裂隙贯入,辉锑矿一般呈稠密浸 染状构造,为半自形刀片状,纤维状结构,晶体大小不一,小者仅 者达5 10毫米。晶体裂隙中有黄铜矿、硫铜锑矿集合体作细脉状充填。在裂隙及边部有褐铁矿分布,局部形成铁染。 矿物生成顺序: 辉锑矿 硫铜锑矿 黄铜矿 褐铁矿 1:20万区调时,在、号矿体上各取一个连续拣块样,经分析含锑品位依次为 其中号矿体含金品位 吨。其它元素( )含量很低。在矿体围岩中取了两个化学样(砂岩),经分析不含锑,但含 金品位为 吨,含银 。 15 第四章 工作部署 第一节 部署依据 我省青南地区属偏远贫困地区,人员稀少,以牧为主,交通、经济等相对落后,为了以矿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据白玉寺锑矿点的成矿事实,应西宁冀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要求而进行矿点普查工作。 第二节 方法手段的选择 该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成矿地质背景和找矿前景不明朗,所以首选方法是 1万土壤测量和 1万地质草测手段,旨在查明成矿地质背景,大致了解各岩组的含矿性,寻找矿化源。对已知矿体则利用槽探工程进行追踪控制 ,争取进一步扩大矿体规模。若上述工作成果较好,在矿体最佳部位进行深部平硐工程控制。 第三节 总体工作部署 鉴于该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本次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面上开展 1万土壤测量和 1万地质草测及槽探揭露,二是在第一节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实施深部工程。总体设想是在第一节阶段工作中利用 1/万土壤测量和 1/万地质草测手段大体了解各岩组的含矿性和寻找矿化源,基本查明测区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矿体的分布特征及其产状等,经槽探揭露进一步扩大矿体规模,为下步工作提供依据。 16 第四节 具体工作部署 一、 1万土壤测 量 基本上以锑矿点为中心,结合地质特征分南北两块布设土壤测量,面积约 附图 2。 二、 1万地质草测 区内截止目前尚未进行较大比例尺的地质草测工作,对锑矿的产出地质背景及锑矿与各地质体的关系及控矿因素的认识有一定的影响,是区内地质工作最大的缺陷和不足之外,故本次在锑矿点附近布置 1万地质草测约 11 三、槽探 目的是对已知锑矿体和新发现的锑金矿化体进行追踪控制,但目前该区工作程度很低,加之锑矿体规模小,暂无法划分勘探类型,故工程间距以能控制锑矿体为原则,野外根据实际情况定夺,暂预设工作量 2000 四、平硐 前已叙及,若第一节段工作成果显著,则在矿体厚度大,品位高的地段实施硐探工程,否则不予施工,故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暂无法布置,仅为预设工作。 五、水工环工作 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认真观察或测试平硐中涌水量的大小及岩石力学性质。 17 第五节 工作进度安排 2004年 12月 2005年 3月收集资料和编写设计及进行出队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005 年 4 月初出队,中旬开始路线踏勘和土壤测量工作,该项工作结束后进行阶段性工作总结。 2005年 4月中旬 4月底进行 1万地质填图。 2005 年 5 月实施槽 探工程和野外资料的整理工作,评估找矿潜力,为深层次工作提供依据。 2005年 6月 9月进行平硐工程验证及资料的综合整理、编写报告,归档。 18 第五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一节 1万土壤测量 土壤测量采用 100 40线方向垂直于区域构造线,工作时首先在各测区布设一条基线,在基线上按平距 100插红旗标记。然后在测线上罗盘定向和测量坡度角及皮尺量距的方法进行,并将其斜距换算成平距,样品以单坑法采集,样品采集于 B 层或 C 层,采样介质为细砂土、粉砂土、粘土、 样品重量应不小于 300g,矿化地段或有利成矿部位加密取样,点距为 20m。 第二节 1万地质填图 1:1 万地质草测是研究普查区地质的主要手段,其调查内容除了了解或查明工作区地质构造环境外,工作重点内容包括:地层(划分地层层序、岩相组合、岩性分带、确定含矿层位)、构造(应对控制或破坏矿体的主要构造进行研究,了解其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先后次序及分布规律等)、岩浆岩(对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应了解或查明其岩类、岩相、岩性、演化特点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变质岩(对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体应了解或研究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 影响因素、相带分布特点及其对矿体形成或改造的影响)、围岩蚀变(应了解或研究矿体的围岩蚀变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 填图前应正确确定工区位置,用半仪器法结合 从同动洞 19 高程点测量距该点最近测区拐点位置,以此点为基础分别确定其它拐点位置,要求闭合差小于 20m。,填图底图用 1:10万放大成 1:1 万的地形图作为手图,填图方法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进行。观察路线布置原则上应垂直于主要岩层走向,对重要地质体、构造、接触带、含矿层、矿化蚀变带、标志层及其它找矿标志等必须沿走向追索。填图 一般采用 200 100m(线距点距 )的基本网度或用主干剖面与辅助剖面相结合的方法,地质点要求每平方千米大于 50个,用 地质观察路线、地质点应布置在最有意义的地方,按顺序统一编号,不得重复,并在实地显示观察点位置标志,标注点号,地质观测点的代号为大写字母 D,地质观察点按其性质、目的不同,可分为岩层分界点,矿层(体)、构造、岩性观察点等。不同目的的点,其观察和记录内容应有所测重,避免泛泛的描述。主干路线要有信手剖面,重要地质现象要有素描图或照相。 在遇覆盖较大和与成矿无关的单一地层、单一岩性出露区 ,观察点、线的网度可适当放稀。在大片覆盖区的零星露头要做好全面的观察。 地质图上标定长度大于 100m,宽度大于 10于长度小于 100m,但具特殊意义的地质体,断层及矿体等应在图上放大表示。野外定点误差要求不大于 20m。 各类地质体应在野外直接填制在工作手图上,实地连图,不能在室内回忆勾划。室内只能根据野外手图转绘到实际材料图上,并根据综合研究和鉴定成果加以补充修改,使其更加确切。 20 野外地质观察的资料在当日整理完毕,其内容是:检查、校正和补充野外文字记录、整理路线地质剖面、各种素描图、样品和标本、已确定的地质界线、观察点的上墨等。在此基础上,绘制地质草图。 地质填图原始记录格式要做到统一,其格式如下: 时间:地点 人员分工 路线目的 路线号: 1(组号 线号) 点号: 置: X、 Y 点性:分界点(控制点) 描述:其内容包括岩性、地层产状、地质构造特征、矿化及矿产特征、目测矿石品位、围岩蚀变特征、地质界面产状、标本及样品编号以及主要的素描图、路线信手剖面和照片。岩性分界点应对观察点两侧的岩性特点分别进行描述。 点间地质:要求观察和连续记录,自本点至下点之间不同的岩性分层要 有方向、点距。如:自本点向北,米为岩,每条路线结束后,应有简明扼要的路线小结。 第三节 槽探工程 一、槽探施工要求 槽探工程主要用于对区内各类蚀变矿化带、含矿地质体的揭露和对矿体的系统控制。对新发现的矿化地段,也要适当进行工程控制。其方向垂直于地质体的走向。 21 探槽工程施工前由项目负责、技术负责签发施工通知书,达到地质目的后下达终止通知书,验收合格后及时进行编录并统计其工作量。施工要求为:槽底宽度不小于 入基岩以下 全角不大于 60,槽深不大于 3米。 二、槽探地质编录 探 槽施工结束后,应于当日或次日进行地质编录工作。编录前对槽内揭露的岩性、构造、矿化蚀变特征等进行通槽概略观察了解,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并大致划分岩性层、构造破碎带、矿化蚀变带,在此基础上现场绘制一壁一底素描图(当两壁地质现象相差较大时则绘制两壁一底),素描图比例尺为 1:100,素描图正确反映和标注所有的地质现象,凡大于或等于 10须单独划分。文字描述要求内容齐全,文图相符。对竣工探槽在槽端埋设木桩并用红油漆标注工程编号。 第四节 硐 探 该项工作根据第一节段工作成果定夺,若成果显著继续施工, 将补充硐探施工设计,在此将施工要求说明如下: a硐探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方向、坡度、断面规格施工。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2米,控制断高 40米左右。 b施工中不能人为造成拐来拐去的弯曲现象。 c硐口及危险地段必须进行支护(坑口及破碎带)。 22 d坑道坡度为 5,沿脉方位沿矿体走向允许变动。 e硐探编录:采取压顶法,比例尺为 1:100,编录时要认真仔细的观察描述,记录各种地质现象,矿体上取样长度为 1米,近矿顶底板要有样品控制。当两条矿体之间夹石不超过 1米时,其 夹石必须取样,硐探原始地质编录的各种地质矿产现象、特征记录和素描图资料齐全完整、准确,并与实际吻合。样品采集齐全,有代表性,采样方法和规格符合相关要求;样品付样保管好,注记清晰、无错无漏;对现场编录资料、样品分析测试成果及时进行整理,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检、抽查及问题处理及时,记录完整、客观。 f沿脉坑道应随进度按 5米间距编录一次掌子面,并系统编号,掌子面素描图应放在平硐素描图的上方,并在顶板处用直线表示出掌子面的位置。掌子面的轮廓可以按实际形态绘制,也可画成规则的形态。样品布置在掌子面上。 第五节 水工环工作 在全面收集水工环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查明平硐中水工环条件,系统测定平硐中涌水量和岩石力学性质,研究其稳定性,查明破碎带及其含水层的分布特征,评价对矿体开采的影响程度,预测矿体开采对地区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六节 样品采集与测试 一、土壤样 23 根据 1:20万化探扫面资料,该区选用 60目下粒级成果较好,故本次仍选用 60 目下粒级,样品分析元素确定为 品采集前已叙及,在此重点强调样品加工。 样品加工是化探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样管人员要严格执行样品加工程序,为防止样品发生错、漏、污染 等问题,样管人员必须按以下程序加工送样。 严格履行样品交接制度,采样组当天所采样品核对无误后交送样管人员当面查收,逐一填写样品登记薄。 样品应及时加工,样管人员不得远离晒样现场 ,以防止刮风、下雨等造成样品散失与污染。 样品加工时应保持工作环境清洁,器具干净。器具使用标准不锈钢筛,每加工一个样品对筛具必须全面清除后方可进行下一个样品的加工, 加工后的样品混匀后装入统一的纸袋中,重量 150克。用塑料袋包装后入箱送样。纸袋上要填写工作地区、工作单位、样品顺序号等,每个样品在装袋前要对照样品记录卡中的顺序号、点 线号、布袋号,等逐一核对,防止混样、错样,确保万无一失。 二、基本分析样 化学样主要采于工程中,规格 10 5厘米,要保证样槽规整,样品实际重量与理论值误差不得超过 20。其原始重量不小于 10千克。原则上样长一般为 1米,最长不超过 不得跨层采集。同一层中对不足 1米又大于 50厘米的样品需要单独分采,小于 50厘米的 24 可归入上一个样品,单独的矿化体需分采,避免混采而提高其它岩性的含矿品位。矿(化)体顶、底板应用 1 2 个样品控制。样品采集应符合有关操作规程,严防污染,分析元素 室内样品加工应 严格按 Q=K 值为 品加工损失率不大于 5,缩分误差不大于 3。正样重 300 500g,副样重 300 400g,正样粒度达 180 200目。首次缩分样品必须将全部样品加工到 对各类样品分析结果项目组要抽取密码样进行内、外部检查分析,内检样数应占送样数的 10,外检样品数应占基本分析数的 5,(外检样按 5抽取,不足 30 件时应不得少于 30 件),其误差要求及处理办法按现行的地质矿产实验测试质量暂行规定执行。 三、岩石样( Y) 采集于槽探工程中非化学样控制地段,必须按 2进行通槽控制,防止漏矿。每件样重不少于500g。全部样品用红漆在实地标注样品位置及样品编号。 分析元素为 四、光薄片样 对不同类型的矿石和岩石分别取代表性岩矿鉴定样品。样品规格为 3 6 9了加强矿物成分,含量分析的要求,光片要求鉴定所含矿物成分、含量和生成顺序及其结构构造;薄片鉴定岩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蚀变特征及定名。 五、组合分析样 25 根据前人资料来看,矿石矿物含 了了解矿石中伴生有益和 有害组份及含量,起到综合评价的作用,应按矿体、矿石类型、品级采 1可从基本分析副样中选取,分析项目为 六、小体重样 规格为 60 120一矿石类型或品级不少于 20 30件,在测定体重的同时要测定矿石的品位及湿度。 第七节 综合研究 在综合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地表找矿及深部探矿情况,对白玉寺锑矿点找矿潜力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通过采集光薄片样,了解各类地层岩性成份、结构构造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2、通 过面上的地质找矿,建立区内的构造框架,查明主要的控矿构造的产出特征、性质、规模、空间分布规律,查明区内构造活动的序次,交切关系,总结成矿规律、主要的控矿因素,对矿床成因及找矿前景作出初步评价。 3、通过对已知矿体的形状、产状、规模、厚度、矿化连续性以及矿体空间位置,综合研究矿床地质规律,正确圈定连接矿体。 4、简要收集水工环方面的资料,对矿床做出概略技术经济评价。 26 第六章 经费概算 经费概算按国土资源厅 2001 年下发的青海省地质勘查综合价格执行,概算费用见下表 项目费用概算表 项目 单位 工作量 单 价(元) 合计(万元) 1万土壤测量 3276 万地质填图 1 8258 槽 000 56 探 m 100 2111 计 27 第七章 组织管理及质量保证措施 一、组织管理措施 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规范管理是保证质理、出成果、创效益的保障。为此,院在项目的组织管理上采取:院级项目管理实行项目主管负责制,项目组实行项目负责目标责 任制,实现院(专业管理部)、项目组、作业小组三级管理体系。工作中稳步推行已建立的 格按各项地质工作规章制度、作业指导书执行。同时,院要充分发挥专业门类齐全,各类优秀专业人才云集的特点,为项目的专业化管理和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