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妇幼保健站站长创先争优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县妇幼保健站站长创先争优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县妇幼保健站站长创先争优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3页
县妇幼保健站站长创先争优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4页
县妇幼保健站站长创先争优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县妇幼保健站站长创先争优典型事迹材料 记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XX 县妇幼保健站站长 XXX 共产党员的楷模 XXX,一位在 XX 县哈萨克族聚居的地区从医 33 年的医 务工作者。在看似纤弱的躯体内,却有着一颗滚烫善良金 子般的心。33 年来,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 凡的业绩,留下了一行行闪光的足迹。 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1971 年,XXX 高中毕业后分配到阿勒泰地区公安农场 医院做护士工作。一天,邻居家的产妇肚子痛的厉害,听 到痛苦的呻吟声,母亲慌忙过去照料,紧接着 XXX 也赶了 过去,母亲对她说:“她丈夫出差在外,只有我们来照料 她了,你守着她不要离开,我去医院叫大夫。” 那年 XXX 才 18 岁,面对着邻居痛苦难忍的样子却束手 无策。20 分钟后,当母亲带着医生赶来时,孩子已窒息死 亡。目睹这一场景的 XXX 难过得几天几夜都吃不好饭、睡 不着觉。她忘不掉产妇那痛苦的目光和心酸的泪水。她不 停地自责,如果自己会接生,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小生命 就这样离去吗? 入夜,她辗转反侧,想到自己的母亲也曾失去两个孩 子,怀上她后,取名 XXX,汉语意为忘却,忘却过去的痛苦, 开始新的生活。她是带着母亲对新生活的向往来到这个世 界的,她要给母亲带来希望,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哈萨 克妇女带来希望,给 XX 县各民族妇女带来希望。她下定决 心,选择了助产师这个职业。 不懂汉语又不懂业务的她,从此横下一条心,不断地 向身边的人学汉语,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毕业于南京医 科大学的妇产科大夫张来英接生技术高,对病人态度热情, 是她的入门老师,手把手教她接生技术,她从心底佩服张 医生。见她如此刻苦地学习技术,张医生热情地鼓励她说: “好好学习,你一定能成功。”没想到第二天她的恩师就 因高血压病突然去世了。她悲痛欲绝,恩师的教诲更加坚 定了她当一名优秀助产师为各族姐妹解除病痛的决心。不 会打针,就拿着针管在自己身上一遍一遍地练,胳膊扎肿 了,腿也扎肿了,父亲心疼了:“女儿,你在父亲身上扎 吧。” 她感激地望着父亲点点头,在父亲身上练了起来。 她白天忙于学习医疗技术,晚上点着油灯看书学汉语。 夏天农场的蚊子又大又多,“三个蚊子一盘菜”之说虽然 夸张,但也足以说明当地蚊子的厉害。 看书的时候,蚊子咬得她脸上、身上、手上到处都是 疙瘩,她也不在乎。连续的工作学习和熬夜,使她特别疲 劳,有时看着看着书就睡着了。为了尽快掌握汉语和护理 技术,她就在地上放一盆凉水,眼皮打架时,就把双脚伸 进水盆里,驱赶睡意,接着再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当邻居第二胎分娩时,她 亲手为邻居接生。看到可爱的小宝宝,看着邻居欢心的笑 容,她高兴得心花怒放,飞也似地跑回家告诉父母亲: “我会接生了,会接生了。” 一年后,她不但能够用汉语顺利地与同事和病人交谈, 而且还发表了母婴同室预防院内感染的控制措施等多 篇论文,获得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护理操作技能也大大 提高,成了当地有名的“接生婆”,不论是哈萨克族还是 汉族、回族的孕产妇都愿意找她接生。 党员就是不一样,我也想入党 1977 年深秋,为了抢收,公安农场的领导给医院分配 了割麦子的任务,医院规定:除了上夜班的人第二天可以 不参加劳动外,其余人员全部下地抢收小麦。 第二天一早,刚值完夜班的王医生走进了割麦队伍。 XXX 走上前去关心地问道:“王医生,上夜班的人可以不来。 ”王医生平静地对她说:“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是党员, 要起带头作用。”说完就投入到紧张的收割中。 听到这句话,XXX 心中涌起一股热流,萌生起一个念头: 党员就是不一样,我要向党员学习。次日,XXX 来到王医生 面前说:“党员就是不一样,我也想入党,行吗?” XXX 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党员要 起带头作用”这句话深深地印进了她的心里。 1978 年 XXX 调到了 XX 县人民医院助产室工作。当时医 院缺助产师,整个产房只有她一个人撑着,一天 24 小时, 她都必须在产房。即使这样累,她仍不忘记学习,一有空 她就捧着一本妇产科学看,不认识的汉字,碰到谁就 问谁,有时人家都烦了,可她还是一个劲地追着问,直到 问明白为止。 1980 年 5 月的一天,随着“江尔快来”的焦急呼喊声, XXX 从产房跑到了楼道里,眼前的一幕,让她吃惊:一位哈 萨克族产妇还没来得及进产房,孩子就落地了,产妇大小 便失禁,脸色苍白,瘫倒在地上;孩子口里堵满了脏物, 呼吸困难,生命危在旦夕。看着这一场景,她顾不得多想, 俯下身子口对口地将孩子口中的脏物吸出,接着又进行人 工呼吸,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经过 7 分钟紧急抢救, “哇”地一声啼哭,孩子得救了。 “孩子活了,孩子活了!”她惊喜地大声叫了起来。 孩子的父亲和爷爷听到这一喜信,含着热泪紧紧拉着 XXX 的手说:“让我们怎样感谢您啊?” XXX 微笑着说:“你们快去看孩子吧,这是我的工作。 ” 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XXX 常说:“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无论面对 的病人地位高低,贫穷富有,她都一视同仁,她的眼里只 有生命。只要群众满意,她付出多少辛劳也在所不辞。 1991 年 9 月 25 日凌晨 5 时,急促的敲门声把熟睡中的 XXX 惊醒,从急促的敲门声中,她已经预感到产房出现了紧 急情况。她急忙穿衣下床打开屋门,果然,站在门外的哈 萨克族青年沙恒别克告诉她,他爱人在县人民医院产房已 生出一个孩子,没想到还有一个在肚子里,助产师让他来 请 XXX 速去产房抢救。为了争取时间挽救生命,XXX 决定翻 院墙直接进医院。在沙恒别克的帮助下,她攀上医院 2 米 多高的院墙又从院墙上跳了下来,她顾不上摔倒在地的疼 痛,直奔产房。而院墙这边的沙恒别克却怎么也爬不上院 墙,只好沿着院墙跑到医院大门口,等他跑到产房门口, XXX 已为他安全接生出第二个女儿,他上前拉住 XXX 的手说: “没摔着你吧,2 米多高的墙你一下子就翻了过去,我一个 小伙子都翻不上去。” XXX 说,我只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当时也不知哪儿来的 那么大的劲,一下子就翻了过去。沙恒别克给自己的双胞 胎女儿取名为沙勒塔娜提、帕拉沙提,汉语意为庄严和智 慧。现两个女儿都已 14 岁,在读初中。孩子们经常去看 XXX,XXX 也把她们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从 1978 年到 1980 年,XXX 任 XX 县人民医院助产师两 年多时间里,共接生了 1000 多个新生婴儿,平均每天接生 2 个。现任 XX 县人民医院医务科主任的张丽娟回忆当时的 情况时说:“当时医院条件极差,没有电灯,提着煤油灯 接生,一天 24 小时,只要有产妇,XXX 就必须在产房,晚 上两张办公桌当床就睡在产房里,在那些日子里,XXX 每天 几乎要工作 15 个小时。现在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已有 6 名医 护人员,专门接生的就有 4 人。当初 XXX 一人几乎承担了 全县城乡产妇的接生,她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从来没有因 为个人护理过失而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看到一个个健康 可爱的小宝宝和笑容满面的新妈妈们,XXX 再苦再累心里也 像喝了蜜一样甜。 XXX 说:“我永远属于我的岗位,我的护理服务能让各 族患者满意,胜过任何荣誉。” 无私奉献得民心 在 XX 县,熟悉 XXX 的人都称赞她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 员。人们尊重她,敬佩她,是因为她为这片土地奉献了很 多。 县长木哈提别克深情地对记者说:“金碑银碑不如 老百姓的口碑,XXX 正是用她对人民群众的真诚奉献赢得了 各族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孩子们称她“脐带妈妈” 1984 年 10 月,XXX 实现了她多年的愿望,成为一名光 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她发誓要当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为党旗增辉。“身着了白衣,就要把患者纯洁的生命和宝 贵的健康捧在手心,放在心尖。”XXX 把这句话奉为座右铭。 她心中装着患者、产妇、婴儿,在 1978 年至 1987 年间, 作为医院助产师的她接诊了多少危重病人,接生了多少新 生儿,她早已记不清了,而许多当年的孕产妇和她们的孩 子却都清晰地记着她,无论在医院,还是在街上,都有很 多已长大成人的孩子亲切地叫她“脐带”妈妈。 XX 县公安农场退休职工白淑兰的 3 个子女都是 XXX 步 行 5 公里多赶到家里接生的,每次都是看到母子平安后她 才拖着疲惫的身子离去。 1991 年白淑兰的二女儿分娩时,XXX 已是 XX 县人民医 院外科护士长,可白淑兰却执意要 XXX 为自己的女儿接生, 她相信,只要 XXX 在,自己的女儿和女儿的孩子就会平安。 XXX 为她女儿接生约 4 个多小时,一直看着母子平安才离开 产房。如今,白淑兰的女儿见到 XXX 就喊她“脐带妈妈”, 白淑兰女儿的儿子见到 XXX 又喊她“脐带奶奶”。 XXX 对患者、孕妇和蔼可亲,对工作认真负责,给白淑 兰留下深刻印象。她经常对孩子们说:“XXX 阿姨是最好的 人,你们长大也要做 XXX 那样的好人。”二女儿张海燕立 志要向她的“脐带妈妈”学习,考上了阿勒泰卫校护理专 业。1987 年毕业后,分配到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她处处以 “脐带妈妈”XXX 为榜样,事事为群众着想,受到好评。 现为 XX 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护士的胡海红当年也是 XXX 接生的孩子,胡海红的母亲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然热泪盈 眶。当时,胡海红的父亲出差在外,是邻居把胡海红的母 亲送到了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极度紧张的她见到 XXX 时心 想:眼前这位年轻漂亮的大夫她行吗?XXX 一边和颜悦色、 轻声慢语地安慰她不要紧张,一边为她轻轻地揉着肚子。 医院的同志告诉她:“不用害怕,XXX 是最好的助产师。” 从此,她记住了 XXX 的名字。女儿长大后,本来想当一名 教师,可母亲执意要女儿报考了护理专业,教导女儿要向 她们的“脐带妈妈”XXX 那样工作和生活。听话的女儿报考 了护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报到 那天,父亲带着女儿来到 XXX 面前,XXX 亲切地搂着胡海红 说:“我的女儿来了。”父亲拉着女儿的手放在 XXX 手上 说:“我把女儿交给你了,让她也当一名像你这样的医护 人员。” 丈夫说她心里装得最多的是工作 XXX 的心里装得最多的是工作,30 多年来,她无愧于 患者,对患者和孕产妇来说,她是大家的亲人和主心骨; 但她却有愧于亲人。对家人来说,她却是一个不称职的妻 子和妈妈,她欠家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XXX 只有一个女儿, 6 岁那年女儿患痢疾,丈夫把孩子送到了 XXX 所在的县人民 医院,本打算照顾女儿方便一些,可没想到那几天孕产妇 特别多,有些还是难产。一头是产妇和快要出生的孩子, 一头是患病的女儿,想到产房内是两条人命啊,她强忍着 眼泪毅然转身走进了产房,心中还自我安慰道:“孩子有 爸爸陪着,不会有事的,产房更需要我。”一头扎进产房, 她仿佛忘记了一切,不分昼夜地守护着一位位产妇,将一 个个小生命安全地呵护到人间。连续几天她都没能顾上看 一眼病中的女儿。当她接生完最后一个婴儿走出产房,准 备去看望病中的女儿时,同事告诉她:“你的女儿病情加 重,已经转院了。”当时她只觉得大脑里“轰”的一声, 天旋地转。等定过神来,她飞也似地冲向女儿的病房,看 着空空的病床,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女 儿啊,妈妈对不起你,对不起你啊。”一星期后,女儿出 院了,见到母亲像见到陌生人一样怔怔地看了很长时间, 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妈妈,你是不是不想要我了。 ”她一把搂过女儿,失声痛哭起来。她一遍又一遍地对女 儿说:“妈妈怎么能不要你,妈妈是爱你的呀。”“你骗 人,你骗人。”女儿大声哭喊着,扭头就跑了。 为此,丈夫几乎一个月不理她,女儿见了她也是冷冰 冰的。 2 月 1 日,当我们在 XXX 家中见到她的丈夫伙西肯库 买尔谈起此事时,憨厚朴实的他温和地对我们说:“孕产 妇需要她,她心里装的最多的是工作。”身为驾驶员的他, 一边工作一边承担着看孩子、操持家务的重担,有时就把 孩子放在车上,别人的孩子哭的时候都是喊着要妈妈,而 XXX 的女儿哭了却总是喊着要爸爸。同事们开玩笑说:“伙 西肯库买尔,你是你老婆子的老婆子了。”当我们赞许 他说 XXX 的成功有他的一半功劳时,这位敦实的硬汉子流 下了热泪。 杨江说她比亲妈还要亲 1993 年 7 月初的一天,一个血肉模糊的汉族小伙子被 几个人抬到县医院门口,扔到地上就跑了。经询问才知道 小伙子叫杨江,是在阿尔泰山上挖黄金的矿工,矿井塌了, 被砸坏了下肢。当时小伙子身无分文,在场的医生犹豫了, 收他住院不要说医疗费,就连三顿饭的费用都没着落;不 收,小伙子的命肯定保不住。怎么办?看着小伙子痛苦的 样子,作为医院总护士长的 XXX 果断地说:“救命要紧, 先收上再说。” 杨江在医院一住就是 4 个月,这期间,XXX 成了他的专 职保姆,每天为他换药、打针、张罗三顿饭,还想尽办法 为杨江增加营养帮他早日康复。为此 XXX4 个月的工资几乎 都花在了杨江身上。看到 XXX 每天如此辛苦,同事们劝说 她:“让他赶快走算了,免的以后扯不清。”也有人私下 议论:“XXX 又想出风头了。” XXX 不管别人说什么,她只是觉得小伙子还年轻,必须 要挽救他的生命。根据杨江的介绍,XXX 找到了他离县城 70 多公里的叔叔,可谁知他叔叔来医院看到杨江的样子, 脸色大变,扭头就走,而且边走边说:“我不认识他,不 认识他!” XXX 又根据杨江说的地址,给他四川老家发了封信,8 月份,杨江的妈妈终于来到了医院,可万万没想到,他妈 妈只照顾了他一天,就不见了人影。亲人的无情给了杨江 致命的打击。下班后,当 XXX 给杨江买饭回来时,发现杨 江已经爬到了门外。XXX 大声喊道:“杨江,你要干什么? ”杨江哭着说:“江大姐,连妈妈都不要我了,我还活着 干什么?” 看着杨江无助绝望的双眼,XXX 的心揪成了一团。他对 杨江说:“我就是你的亲人。”此后,她对杨江的照顾更 加精心。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爱,终于唤醒了杨江重新生活下 去的勇气,他情绪渐渐稳定,伤势也开始好转。10 月初, 杨江再也不忍心拖累好心的江大姐,坚持要出院,XXX 找有 关部门为杨江筹措了 1000 多元钱,还为他买了一身新衣服, 并托人护送杨江回四川。上车时,杨江握着 XXX 的双手, 大声哭喊着说:“江大姐,没有你我早就没命了,你比我 亲妈还亲啊!” 回到四川后,杨江多次来信,在信中反复说:“江大 姐,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今生今世都忘不了你的恩情, 我要好好报答你。” 人民利益高于天 自 XX 年以来,XX 县的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 病率连续 4 年为零,成为在全自治区 9 地州,29 个贫困县 实施“降消”项目第一周期目标完成保持零的唯一一个县。 为此,XX 县妇幼保健站荣获 XX 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 会、卫生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执行第一周期降消 项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面对殊荣,县领导和妇幼保健站的同志们感慨万千, 人人心里都明白,XXX 为此付出的太多太多。 有利于人民的事再难也要干 1999 年,组织上决定 XXX 任县妇幼保健站站长,此时, XXX 已在县人民医院任副院长两年,几位要好的同事劝她说: “妇幼保健站是个烂摊子,基础设施落后,人员素质跟不 上,还是留在医院当副院长,别去了。”但 XXX 首先想到 的是: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要时刻听从党的 召唤,妇幼保健站眼下虽是个烂摊子,但人可以改变它, 况且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可以为新世纪全县妇幼 卫生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乃至推动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打下良好基础。 XXX 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总是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要 求,新的标准,永远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 到县妇幼保健站上任后,她得知国务院妇儿工委、卫 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展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 儿破伤风”项目第一周期 XX 年在伊犁、喀什、克孜勒苏、 阿克苏等 9 个地州的 29 个贫困县实施,立即意识到这是一 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是使 XX 县贫困农牧民特别是妇女儿 童受益的项目。为了尽快改善保健站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 她决心争取到“降消”项目。于是,她常常背着自己烤的 馕,坐上最便宜的硬座大班车,往返于乌鲁木齐有关部门 争取项目资金。一次,她乘夜班车到乌鲁木齐,早晨 7 时 下车就直奔有关部门,和很多地方的同志一起站在院子里 等要找的领导,一等就是一上午。天上下起了大雨,其他 人都躲进了自己带的车里,惟有 XXX 孤零零的一个人站在 车棚下。又是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她又冷又饿,此时那个 部门的领导外出办事回来了,见到 XXX 在雨地里站着,很 受感动,连忙请 XXX 进办公室谈。当他问清情况后,立即 按照规定批了 28 万元的设备项目资金。资金拿到后,XXX 先后为各乡配备了产床、制氧机、胎心监护仪等设备,XX 县广大孕产妇就近就医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 截止到 XX 年底,XXX 共争取到项目资金 40 多万元,大 大改变了县妇幼保健站和各乡镇医院的医疗设备。 XX 年至 XX 年,XX 县正式实施国务院妇儿工委、卫生 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展的“降消”项目。 宁可亏自己也要保证群众安危 XX 县辖五乡一镇、64 个行政村、6 个居民委员会,以 哈萨克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51,全县育龄妇女 12320 人,07 岁婴幼儿童 4037 人,长期以来,由于县域 经济欠发达,加上农牧区偏远,人口居住分散,农牧民文 化素质偏低,医疗条件以及农牧民接受医疗意识一直都处 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 为了保证“降消”项目的顺利实施,51 岁的 XXX 带队 深入到各乡镇和离县城 200 多公里的夏牧场,逐户摸底排 查孕产妇、婴幼儿情况,苦口婆心的向孕产妇及其亲属宣 传妇幼保健知识。农牧民常常看到,XXX 带领着妇幼保健站 的同志们夏日顶着强烈的紫外线,手里拿着打狗棍,走东 家串西家,寒冬深一脚浅一脚踩着厚厚的积雪,挨家挨户 走访“降消”对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各乡镇有多少 育龄妇女,多少孕产妇,多少高危孕产妇,她心里都有一 本账。 一次,XXX 去乌鲁木齐跑项目,回到家都晚上 11 时多 了,一进门,就接到喀拉玛盖乡卫生院的电话,一位孕妇 不愿意上医院生产,怎么做工作都不行,乡妇幼专干立即 想到了 XXX。XXX 坐了 12 个小时的车,下车后来不及喝水 吃饭,又连夜赶往喀拉玛盖乡。在 XXX 苦口婆心的劝说下, 那位产妇终于同意上医院,于是她又把这位产妇接到了医 院。 像这样的事经常发生。齐干吉迭乡有一个贫困户家里 条件差,这家的孕妇怎么也不愿上医院生产,乡妇幼专干 只好向 XXX 求援。XXX 来到产妇家中,足足做了 4 个多小时 的工作,这位产妇终于来到医院生产。久而久之,各乡镇 妇幼专干都学到了这一招:碰到急难问题找 XXX,就能得到 解决。 XX 年 11 月,26 岁的阿吾力生第二胎时大出血,血色 素还有 3 克,妇幼专干木妮拉一时慌了神,情急之中,慌 忙给 XXX 打电话。不巧的是,XXX 出差在阿勒泰市,她在电 话上告诉木妮拉不要慌,赶快找车把人送到县医院,并一 再叮咛一定要快。齐乡卫生院离县医院 38 公里,当木妮拉 把这位孕妇送到妇产科时,她惊奇的发现,XXX 已等在那里。 原来,XXX 接到木妮拉的电话后,就立即放下手中没办完的 事,火速从阿勒泰市往 XX 县赶。孕妇和婴儿均脱离了危险, 现场抢救的医生都说:“多亏送来的及时,要再耽误一小 时,后果就不堪设想。”脱险后的那位孕妇流着感激的眼 泪说:“如果没有江站长,我就没命了,真不知怎么感谢 才好。” XX 年前,XX 县孕产妇在医院生产的只有 60,经 XXX 和县妇幼保健站医护人员大力宣传和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 XX 年这一比例已达到 97,为“降消”项目的顺利实施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姓生命安全是最大的事 经过大量艰苦的工作,XX 县三级保健网建立起来了, 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县妇幼保健站还专门制作了一本 “降消”项目各项规章制度汇编,为项目科学规范化的实 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项目具体操作过程中,严格实行了 包乡责任制,与各乡村都签订了实施“降消”项目合同。 由于项目资金的落实到位,县保健站产房规范化建设、器 材配备以及对贫困孕产妇实行限额收费和救助上取得良好 成效。XXX 每个月都到各乡卫生院去检查两次,到育龄妇女 家去询问卫生专干是否来过,“降消”项目的内容是否知 道,对于那些高危孕产妇她更是要亲自看过。一般产妇怀 孕期间,检查 3 到 5 次,但 XXX 要求各卫生专干为孕妇检 查 8 到 10 次,如碰到高危孕妇,XXX 要求达到 20 多次,而 且她坚持每季度都要对卫生专干考核一次,合格者发给 “接生合格证”。 阔乡萨尔喀木斯村村民蔡华琳怀孕 6 个月,乡卫生院 妇幼专干定期为她做检查,讲授保健知识,在她怀孕 5 个 月时 XXX 来到她家里为她检查一次,6 个月时又上她家为她 检查一次,蔡华琳感激地说:“江站长态度那么好,问这 问那,检查时认真仔细,像妈妈一样关心着我,我怀的孩 子就像是她的孩子一样,她可真是一位好站长啊!” 各乡镇妇幼专干不论汉族或哈萨克族说起 XXX 都众口 一词:“她平时对我们就像是妈妈和姐姐一样和蔼可亲, 可说起工作来就变得特别严厉,如果她检查降消对象 时,我们没有定期检查,她会严厉批评我们的。” 是的,她必须一丝不苟的抓好“降消”项目的各项落 实工作,因为争取来的第一周期“降消”项目达到预定目 标后,才能延续第二周期项目,才能使 XX 县的各族群众受 益啊!她必须硬起心肠,要求各乡妇幼专干按目标扎扎实 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经过县乡村三级保健网的共同努力,XX 县圆满完成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