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浙江省语文真题_第1页
2014年高考浙江省语文真题_第2页
2014年高考浙江省语文真题_第3页
2014年高考浙江省语文真题_第4页
2014年高考浙江省语文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A摭(zh)拾 哄( hng)笑 擎(qn)天柱 钻(zun)木取火 B屏(bng)息 包扎 (zh) 夹(ji)克衫 言之凿凿(zo) C孱(cn)弱 牌坊 (fng) 干(gn)细胞 铩(sh)羽而归 D吟哦() 皲( jn)裂 胳(g)肢窝 蜚(fi)声中外 答案: D 解析过程: A项, “擎”应读“qng” ;B 项, “扎”应读“z” ;C 项, “孱”应读“chn” 。 题目: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选项: A这个节目融合了京剧、粤剧、秦腔等中国戏曲的精萃,舞者多变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表情,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喜怒哀乐的情绪。 B城郊的这座园林,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溪流小径曲折萦纡,到了春天,杂花生树,草长 莺飞,真是一处世外桃源。 C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些备受国人青睐的外国名品,其实是用中国的原料,在中国的 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已不是地道的泊来品。 D该公司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依靠独树一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奇不意的 营销策略赢得了商机,获得了发展。 答案: B 解析过程: A项, “精萃”应为“精粹” ;C 项, “泊来品”应为“舶来品” ;D 项, “出奇不意”应为 “出其不意” 。 题目: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A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你的守护天使,当母亲需要你的时候,不要推托工作繁忙,久不 回家,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安慰。 B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 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 C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 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D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 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答案: A 解析过程: A项, “推托”是借故拒绝或推辞,使用正确;项中“不只”的意思是“不但,不仅” , 这里应该用“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 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但不能形容楼市,使用对象有误。可以用 “不温不火” 。项, “大而化之”原指是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 忽大意,马马虎虎,文中误理解为把小问题扩大化。 题目: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选项: 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 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 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 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 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答案: C 解析过程: A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 。B 项,搭配不当, “社会 矛盾”不能“分担” 。D 项,缺少介词“对”的宾语,在“音像制品”一句的后面应该加上 “的人或单位” 。 题目: 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 30字。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 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_。 ” 答案:示例:没经验时,容易在难处出错;有经验了,往往在易处出错。 解析过程:考查的是语言的寓意,补充的内容一定要能反应文字的寓意。思考的重点在于 “在高处和在低处的引申义、扩展义是什么” 。 题目: 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信的正文,字数不超过 90字。 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服,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 身份拟一封处理此事的信给张先生。地址、姓名等信息用 XX 代替。 尊敬的张先生: 您好! _ _ 此致 敬礼! 店主:XXX X 年 X 月 X 日 答案: 示例:由于我们的失误,将您订购的衣服错发成了围巾,给您添麻烦了,深表歉意!您的 衣服已寄出。烦请您在收到后将围巾寄回,地址是 XXXX,邮资由我们承担。欢迎再次惠顾。 解析过程: 该题主要考查语言应用能力。首先应表达歉意,然后说明事情过程中做得不当之处,最后 写出最后的处理办法和具体的措施。注意语言表达一定要用礼貌用语,表达要真诚。 题目: 依据下列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 “湖” “鱼”作为描述 对象。 【示例】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 答案: 示例: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听见了花儿落地的叹息么? 解析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除了结构上要对应外,更要注意诗中涉及的三个事物之间 语义上的关系。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 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对视觉文化投以了较早的青睐。虽然 他们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 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 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像所刺伤,就是无 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问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设计的一位教授,当看到世贸 大楼被袭击的电视画面有什么感想。他说,看着双子大楼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 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 ”这是多么独特敏 锐的视觉感受! 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 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 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 。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 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和深刻。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 顿的大声疾呼颇为强烈。他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 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中央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为近 90 亿,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 MTV 一个频道一年的广告收入就近这数字,这个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 MTV 的频 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 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 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 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 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 30 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 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他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就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 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 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 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选自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有删改) 1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 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都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 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做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文化现 象。 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察视觉文化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 系。 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像文化 文盲。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 要求。 3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 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 ,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 答案: 1B 2D 3两种说法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 “主动发现”是指个人可以通过学习,主动以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 “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觉的优先 性和至上性,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解析过程: 1根据题意确定答题区域为第二段和第三段。 B项“画面深深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 属于“无中生有” 。 2第六段中原话说“MTV 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 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此句说的是 MTV的特点,不能说“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 一 概都是这样;而且,D 项中的“必须”太过绝对。 3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的内容在文章 3,4 段, “景象社会”把“人的 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 ,的内容在文章的后三段。首先指出这两种说法 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的,然后解释“主动发现”和“被动的行为”分别指 什么。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 “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 做这一行已经有 20 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 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 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 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 10 倍。自此,赵老板 名声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 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 快站稳脚跟。 这天, “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 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 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 ”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 数,免谈。 ” “收了。给客人添茶。 ”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 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 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 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 ,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 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 ”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 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 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 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 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 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 “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 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 “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本文有删改) 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 ,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 怎样的心理? 2 “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 ,试作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 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 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答案: 1自信、沉稳、果断。强调、不容置疑。对隔壁店主的疑惑微露不悦。 2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乎 意料的艺术效果。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时他对玉盒端详良 久的细节,这些铺垫使结局合乎情理。 3自感技不如人。自觉羞愧。不守行业规矩,终究难以立足。以此来衬托赵老板的 鉴赏能力和诚信的人品。 4“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走眼”在文中具有 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 5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 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 解析过程: 1人物心理可从人物言行中读出来出,赵老板鉴赏完即“淡淡”说了“能收”两个字,既 表现了他对自己鉴赏力的自信,也表现了他的果断沉稳。而隔壁老板提出了疑惑,赵老板 的“朗声” ,且又说了一遍“能收” ,表现出赵老板心中不快。 2所谓欧亨利式结尾,是指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分别指出什么地方是出乎意外,什么 地方是在情理之中即可。 3这道题考查的实际上是次要人物对小说主人公的烘托作用, 4这道题意在考查题目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样的题,回答角度基本上是:线索,内容概括, 主题作用,表现手法。 5先是分析人物形象,再是概括作品主旨。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 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 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 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 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 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 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 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 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 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 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 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 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 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 子传 , 有韩城县尉厅壁记 ,有与郑居方书 ,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 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 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 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 卒后嗣之愿云。 【注】窅(yo):怅惘。汩没:沦落欧:通“瓯” 。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 司:职掌 D皆可征于集 征:验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 接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 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 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 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於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 能 识 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2)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 答案: 1A 2C 3B 4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 人谓常公能识真 5 (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2) (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 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 ,生怕做不到。 解析过程: 1 “多”是称赞的意思。 2A 项中的两个“而”字,都是连词,分别表顺承、转折关系;B 项第一个“者”是助词, 翻译为“的人” ,第二个“者”是语气助词。C 项中两个“于”都是“对于”之意;D 项第一个 “以”是表目的,译为“用来” ,第二句“以”表示“凭借” 。 3 “乡人都不喜欢他”错误,文中的乡人都赞美他, “皆贺之” 。 4语言标志只有两个“矣”和一个“且” ,难在句首第一个断句处, “谦德”译为“谦虚” , “行”译为“行动” ,这句话是说,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 5翻译时尽量以直译,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第一句翻译重点是实词“若”和 “奈何欤”这一反问句式;第二句要注意省实词“诱” 、虚词“於”的正确翻译。 【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玩,经常独自 行动。10 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 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不能放 下,不知道自己到了那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还没认识几个字,跟 着别人词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那 里。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对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不 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这是你家的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 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追求礼节 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 为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闻名。建中、贞元期间,人的文章很出名,整个福建没有 人能超越他。 当时,原来的承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有文章闻名远近,又生性喜欢提拔后生, 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拔,怕找不到。欧阳君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 君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得到赞赏奖掖。一有宴请,一定会叫上他。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 越礼节,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 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不久陆相贽考取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人才的风气 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中。跟欧阳君经常在一起的,有韩愈,李观等。等到欧阳 君和数百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套用现成 的,才华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说话详细严谨;抒情真切,叙述详备:应该是当代文 章的典范。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 欧阳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还是远亲。所以他编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写的,如 南阳孝子传 , 有韩城县尉厅壁记 ,如与郑居方书 ,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 小的时候,就在外家之门认识了他。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从南安到 福州,给我欧阳君很多文章和诗作,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可是迟迟没写成。欧阳 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 他的孙子澥。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完成他子孙的愿望。 题目: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2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_来写愁。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案: 1猿声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 “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第一首以 “那堪”唱叹抒情诗 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 ,愁在人心。 解析过程: 1两首诗放在一起,很容易找到共同的意象。 2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做这样的题,最重要的是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各种技巧。只 要是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