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 一 种群和群落 考 纲 要求 1.种群的特征 (A)。 2.种群的数量 变 化 (B)。 3.群落的 结 构特征 (A)。 4.群落的演替 (B)。 5.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 数量的 动态变 化 (c)。 样 方法 标 志重捕法 迁入率和死亡率 年 龄组 成和性 别 比例 “S”型曲 线 波 动 物种 组 成 竞 争 垂直 水平 初生 次生 初始植被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 变 化 1 (江 苏 卷, 19)某小 组进 行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动态变 化 ” 实验时 ,同 样实验 条件下分 别 在 4个 试 管中 进 行 培养 (见 下表 ),均 获 得了 “S”型增 长 曲 线 。根据 实验结 果判断 ,下列 说 法 错误 的是 ( ) 试 管号 培养液体 积 /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 /103个 10 5 5 10 A.4个 试 管内的种群初始 阶 段都 经历 了 “J”型增 长 B 4个 试 管内的种群同 时 达到 K值 C 试 管 内种群的 K值 与 试 管 不同 D 试 管 内的种群数量先于 试 管 开始下降 解析 A项 中, 4个 试 管中最初 环 境适宜,所以都 经历 了 “J”型 增 长 ; B项 中,最初的条件不同,达到 K值 不会同 时 ; C项 中, 培养液体 积 和 不同, 试 管 内种群的 K值应 大于 试 管 ; D 项 中, 和 中培养液相同, 中起始酵母菌数大于 ,所以先 于 试 管 开始下降。 答案 B 2 (2011江 苏单 科, 25)在野外 试验 站,研究棉蚜 发 生期开放 和封 闭 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 (1和 20头 /叶 )的棉蚜种群密度 变 化,各 实验组 均放置 规 格、数量相同的棉叶, 结 果如 图 。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多 选 )( )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 闭 条件下衰退,可 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 闭 条件下达到密度 峰 值 ,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 闭 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 K值时 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 闭 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 时 开始减弱 解析 相同面 积 叶片放置相同数量的棉蚜,分 别 置于开放和封 闭 条件下,开放条件下的叶片会由于外来个体的迁入而先达到密 度峰 值 ,故 B正确;随着棉蚜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 剧 ,开放 条件下的叶片上的棉蚜在没有达到 K值时 便会有部分个体迁出, 使种群密度先于封 闭 条件而降低,故 A正确、 C错误 ;种群衰退 时 ,种群内个体之 间 的斗争加 剧 ,故 D错误 。 答案 AB 高考考 查侧 重于种群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及 其内在关系,种群数量的两 类 增 长 曲 线 分析与 应 用等, 课标 卷 尤其重 视 种群年 龄组 成特征分析及其 对 种群数量 变 化的影响。 1.理清种群基本特征之 间 的关系 (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 _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 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 龄组 成:通 过 影响 _来 间 接影 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该 特征 还 是 预测 种群密度 (数量 )未来 变 化 趋势 的重要依据。 (4)性 别 比例:通 过 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 2.牢 记 种群增 长 的 “J”型曲 线 与 “S”型曲 线 的 产 生条件 (1)种群增 长 的 “J”型曲 线 : _条件充裕、气 候适宜和没有 敌 害等几个条件同 时满 足,即理想条件、 实验 室 条件,关 键 在于无 “环 境阻力 ”,其 值 _。 (2)种群增 长 的 “S”型曲 线 : 资 源和空 间 “_”,有 “环 境 ”阻力,种内斗争加 剧 ,天 敌 数量增加等,其增 长 速率 为 “钟 型 曲 线 ”。 食物和空 间 不 变 有限 3.种群增 长 “S”型曲 线 中 K值 、 K/2值 的 应 用 (1)资 源开 发 与利用: 维 持被开 发 和利用 资 源的种群数量在 _ 处 ,既有 较 大收 获 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 长 ,不影响种群再 生。 对 于有益 动 物的保 护 , 应 尽可能改善其生活的 环 境条件, 提高种群的 _。 (2)有害生物防治:及 时 控制种群数量, 严 防达到 K/2处 (若达到 K/2处 ,可 导 致 该 有害生物成灾 ),同 时应设 法增大 _ ,尽可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 K值 (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 饲 养 天 敌 等可降低老鼠 K值 )。 K/2 K值 环 境阻力 (1)可以使用血 细 胞 计 数板直接 计 数蛙卵的密度 (2016江 苏 , 20D)( ) (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 变 化, 应设 空白 对 照排除无关 变 量干 扰 (2015四川卷, 3C)( ) (3)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 鹊 是一个灰喜 鹊 种群 (2014江 苏 , 5A)( ) (4)可以用 标 志重捕法 调查 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2014江 苏 , 5B)( ) (5)可采用 样 方法 调查 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2013福建, 3A)( ) 答案 (1) (2) (3) (4) (5) 提示 (1)血 细 胞 计 数板可用于 计 数分散在 悬 液中的 细 胞,不适 于 计 数蛙卵。 (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 变 化 时 无需 设 置空白 对 照 ,酵母菌每天的数量 变 化可形成前后 对 照。 1.如 图 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 图 ,有关分析 错误 的是 ( ) 命 题 角度 1 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关系 A. 表示种群密度,是制 约 种群增 长 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 间 ,北京的人口数量 变 化主要取决于 C.预测 种群数量 变 化的主要依据是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 诱剂诱杀 害虫,破坏了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 变 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 中 为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 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 龄组 成既能影响出生 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 别 比例 则 影响出生率,所以 与 分 别为 出生率和死亡率, 是年 龄组 成, 是性 别 比例。 A正确 , 表示种群密度,是制 约 种群增 长 的因素之一; B错误 ,春运 期 间 北京人口数量的 变 化主要是流 动 人口的 变 化,主要取决于 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C正确, 预测 种群数 量 变 化的主要依据是年 龄组 成; D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 诱 剂诱杀 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 别 比例。 答案 B 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 蝇 , 观 察成虫数量的 变 化, 结 果如下表 : 时间 /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 / 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 结 果正确的是 (多 选 )( ) A第 13 25天,成虫数量增 长 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 长 加快 B第 17 29天,成虫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 21 37天,成虫增 长 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 变 有关 D第 1 37天,成虫数量呈 “S”型增 长 解析 第 13 25天,成虫数量增 长 快的主要原因是 营 养丰富、 环 境条件适宜, A错误 ;第 17 29天,成虫增 长 率下降, B错 误 ;第 21 37天,成虫增 长 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 变 (第 37天 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有关, C正确;第 1 37天,成虫数量成 “S” 型增 长 , D正确。 答案 CD 种群各特征 间 的内在关系: 【典例】 (2016湖南 长 郡中学模 拟 )研究人 员连续 10年 调查 生 态 系 统 中某 动 物的种群数量 变 化, 绘 制的 值变 化曲 线 如 图 所示。 命 题 角度 2 种群数量的 变 化 (1)图 中 值 的含 义 是 _ 。 (2)第 7年 时 , 该动 物种群的年 龄组 成 为 。 A、 B、 C、 D 四点 时 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少的是 点, A之前种群数量 变 化 为 , AB段种群数量 变 化状况 为 。 (3)若采用 标 志重捕法 调查该动 物的种群密度 时标 志物 导 致 该动 物更易被捕食, 则计 算所得数 值 与 实际 数 值 相比可能是 (填 “偏大 ”、 “偏小 ”或 “不 变 ”)。 (4)第十年 时 , 该 生 态 系 统 植被受到 毁 灭 性破坏, 则对该动 物种 群宜采取 保 护 的措施以防止其 灭绝 。 慧眼 识图 答案 (1)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 (2)衰退型 D 呈 “J”型增 长 逐 渐 增 长 (3)偏大 (4)易地 界定种群 “增 长 速率 ”、 “增 长 率 ”与 “值 ” (1)增 长 率 (末数初数 )/初数 (Nt N0)/N0(无 单 位 )。 “J”型 曲 线 增 长 率 为 恒定 值 , “S”型曲 线 增 长 率 为 “逐 渐 下降 ”。 (2)增 长 速率 (末数初数 )/单 位 时间 (Nt N0)/t(有 单 位,如 个 /年 )。 “J”型曲 线 增 长 速率一直上升,也呈 “J”型, “S”型曲 线 增 长 速率呈 “钟 型 ”。 图 示如下: (3)对 “”的理解 “J”型增 长 的数学模型 Nt N0t中, 代表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 群数量的倍数,而不是增 长 率。当 1时 ,种群数量增大;当 1时 ,种群数量保持 稳 定;当 1时 ,种群数量减小。 【 对 点小 练 】 (2016盐 城模 拟 )下 图 甲和乙两条曲 线 代表两种生物数量 Nt和一 年后的种群数量 Nt 1之 间 的关系,直 线 p表示 Nt Nt 1,下列有 关 说 法不正确的是 ( ) A.对 于甲种群而言, B点 时 其种群数量表 现为 增 长 B.东 北虎等珍稀 濒 危 动 物,容易 灭绝 ,其 变 化曲 线 比 较类 似于 甲曲 线 C.乙曲 线 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 强 的 动 物,在种群密度低 时 也能 迅速回升 D.对 于乙种群而言, F点表示种群增 长 速率最快 时 其种群的数量 解析 已知 图 中甲、乙两条曲 线 分 别 表示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 数量 (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 (Nt 1)之 间 的关系,直 线 p表示 Nt 1 Nt,分析曲 线图 可知,甲曲 线 上的 A、 B、 C三点分 别 表示 Nt 1 Nt、 Nt 1 Nt、 Nt 1 Nt,所以在 A、 B、 C三点中,表示种 群数量增 长 的是 B点, A正确;甲曲 线 Nt小于 a时 , Nt 1 Nt, 种群数量更容易消亡,因此 东 北虎等珍稀 濒 危 动 物,容易 灭绝 ,其 变 化曲 线 比 较类 似于甲曲 线 , B正确;乙曲 线 Nt小于 a时 , Nt 1 Nt,种群数量容易回升,因此乙曲 线 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 强 的 动 物,在种群密度低 时 也能迅速回升, C正确; 对 于乙种群 而言, F点 时 Nt 1 Nt,表示种群增 长 速率 为 零, D错误 。 答案 D 考点二 群落的 结 构与演替 1 (2014江 苏 卷, 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 错误 的是 (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 鹊 是一个灰喜 鹊 种群 B可以用 标 志重捕法 调查 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 对稳 定的 阶 段后,群落内物种 组 成不再 变 化 D洪 泽 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 落的水平 结 构 解析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为 一个种群, A 正确。活 动 能力 强 、活 动 范 围较 大的 动 物可用 标 志重捕法 调查 种群密度, B正确。群落演替到相 对稳 定的 阶 段后,群落内物种 的 组 成仍 处 在 动态变 化中, C错误 。由于外界条件的不同及生 物自身生 长 特点、人和 动 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往往会在不同地 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 结 构, D正确。 答案 C 2.(2014全国 课标 , 6)某种植物病毒 V是通 过 稻 飞 虱吸食水稻 汁液在水稻 间传 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 该 病毒在 水稻 间 的 传 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蛙与稻 飞 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 竞 争关系 C.病毒 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 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 传 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 飞 虱 ,青蛙与稻 飞 虱是捕食关系, A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 同的 资 源,两者不是 竞 争关系, B错误 ;病毒 V和水稻之 间 是 寄生关系, C、 D项错误 。 答案 A 高考考 查 常 侧 重种 间 关系的判断、群落 结 构、演替 类 型判断及 特点分析等。解 题时 ,宜从概念定 义 着手或就相关物种 间 关系 曲 线 走 势 判定种 间 关系属性,就 “起始条件 ”判定群落演替 类 型 特点,据 “空 间 ”配置确 认 群落 结 构,如有 “横向位移 ”变 化者 为 水平 结 构,否 则 若 仅 存在 “垂直 ”方向配置者 为 垂直 结 构。 1.群落 4种常考的种 间 关系 (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 为 食 _ 关系,其曲 线为 先后增减 (呈因果关系 先上升者先下降,后上升者后下降 ) (2)两种生物争 夺 其 “共同 ”资 源、空 间 _( 可呈 现 同步此消彼 长 或 “你死我活 ”) (3)两种生物 “同生共死 ”_ (曲 线 呈同步性升或同 步性降 ) (4)一种生物依附另一种生物 “部分 营 养 ”而生存 _ 。 捕食 竞 争 共生 寄生 2.群落的两种 结 构及影响因素 (1)垂直 结 构:关 键 点 垂直方向上 “_”。 a.影响植 物分 层 的主要因素是 _; b.影响 动 物分 层 的主要因 素是 _和 _。 (2)水平 结 构:关 键 点 水平方向的位移 变 化,其影响因素包 括:光照 强 度、地形 变 化、土壤湿度、 盐 碱度的差异,生物自 身生 长 特点的不同以及 _的影响等。 分 层 光照 栖息空 间 食物条件 人与 动 物 3.规 避群落演替的 4个 误 区 (1)演替 _(“是 ”或 “不是 ”)一个无休止的 过 程:任何 环 境下 的演替最 终 都要达到一个成熟 阶 段,此 时 群落和周 围环 境 处 于 相 对 平衡的 稳 定状 态 物种与 环 境之 间 高度 协调 ,能量和物 质 的利用率高,生 态 系 统 _稳 定性也高。 (2)演替不是 “取而代之 ”:演替 过 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是一种 “_”而非 “_”。 (3)受条件制 约 ,群落演替的最 终阶 段不一定是 “森林 ”(如条件 恶 劣的沙漠地区,不会演替至 “森林 ”) (4)群落的演替一般使群落朝着物种 _、群落 结 构复 杂 化、生 态 功能完善化的方向 发 展,使群落的 总 生 产 量增加、有 机物 总 量 _。 不是 抵抗力 优势 取代 取而代之 多 样 化 增加 (1)演替 过 程中群落的物种 组 成不断 变 化 (2011海南, 24B)( ) (2)草坪中的 动 物没有分 层现 象,而 树 林中的 动 物具有分 层现 象 (2011全国卷, 4D)( ) (3)海 岛 旅游可能使 岛 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 进 行 (2011安徽, 6C)( ) 答案 (1) (2) (3) 提示 (2)草坪群落仍具垂直分 层现 象。 【典例】 如 图 A、 B、 C分 别 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 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 选项 中正确的是 ( ) 命 题 角度 1 群落的物种 组 成及 结 构 A.温度是造成 这 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 态 因 素 B.A处 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 类 群, 这说 明群落具 有垂直 结 构 C.C处 植物的分 层现 象主要是因 为 光照的影响 D.影响 B处 植物出 现 明 显 分 层现 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慧眼 识图 答案 C 【 对 点小 练 】 1.(2015四川卷, 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 约 1 m2的石 头 。有人 于石 头 不同距离 处 , 调查 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 生物量 (干重 ), 结 果 见 下 图 。下列叙述 错误 的是 (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 间 的 竞 争将会加 剧 B.蜥蜴活 动 地点离石 头 越 远 ,被天 敌 捕食的 风险 就越大 C.距石 头 的 远 近是引起 该 群落水平 结 构 变 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 头 ,有利于能量流向 对 人 类 有益的部分 解析 由坐 标 曲 线图 分析可知,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加,禾 草植物的生物量 变 化不大,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明 显 下降,有 利于禾草植物的生 长 ,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物之 间 的 竞 争将减 弱, A错误 ;由坐 标 柱形 图 分析可知,距离石 头 越 远 蜥蜴的个 体平均数越小,可推 测 出蜥蜴活 动 地点离石 头 越 远 ,越不便于 隐 蔽,而被天 敌 捕食的 风险 就越大, B正确;距离石 头 的 远 近 属于群落水平 结 构, C正确;草地上的石 头 越多蜥蜴就越多,蝗 虫数量越少,有利于能量流向 对 人 类 更有益的部分, D正确。 答案 A 2 (2013江 苏 , 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 边 坡 (甲 )上移栽灌木和草本 植物以保 护边 坡,另一段 边 坡 (乙 )不 进 行移栽,其他 实验 条件 相同, 1年后两段 边 坡的 检测结 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 坡 处 理方式 植被覆 盖率 /% 小型土壤 动 物 土壤有机 质 /(gkg 1) 物种数 个体数 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 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 测 移栽植物会降低 该 群落 结 构的 稳 定性 B小型土壤 动 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 预 期 结 果 C 边 坡甲上因没有移栽 乔 木而不可能自然 长 出 乔 木 D 边 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 时间 延 长 而逐 渐 加 剧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移栽植物会增加 该 群落 结 构的 稳 定性, A 错误 ;移栽植物后植物种 类变 多,相 应 的小型土壤 动 物也会增 多, B正确; 边 坡甲上 虽 然没有移栽 乔 木,但也可能自然 长 出 乔 木, C错误 ; 边 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 时间 延 长 而逐 渐 减 缓 , D错误 。 答案 B 1.(2016江 苏连 云港模 拟 )如 图 表示某种 类 型的群落演替示意 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命 题 角度 2 群落的演替 A.该 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不随 时间 而 变 化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 类 活 动 无关 C.从灌木 阶 段到森林 阶 段的演替 过 程中, 乔 木 层 完全取代了灌 木 层 D.在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 结 构,也有水平 结 构 解析 次生演替其演替速度仍会随 时间 而 变 化;群落演替只会 发 生物种的 优势 取代而非取而代之;群落演替既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 为 因素。 答案 D 2.(2016重 庆 模 拟 )如 图为 退耕 还 林后,不同年限的群落盖度 (植 物覆盖面 积 占地面 总 面 积 的比率 )变 化曲 线 。 (1)总 的来 说 ,演替包括了两种不同 类 型, 图 中所示的 为 _ 演替,而在火山岩上 进 行的是 演替。 (2)从如 图 分析,退耕后此地生 态 系 统 的生物的 总 量将 _ (增加,减少 )。 (3)我 们 可以 进 一步推 测 ,演替一定年限后,此生 态 系 统 比原来耕 地的 结 构更加 (复 杂 , 简单 ),其抵抗力 稳 定性更 (强 ,弱 )。 (4)人 类 可以 毁 林开荒,也可以退耕 还 林, 这 表明人 类 活 动 可以影 响演替的速度和 。 解析 (1)群落演替分 为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前者是在一个从来没 有植被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 过 植被但被 彻 底消 灭 了的地方 进 行 的演替,后者是在原有植被 虽 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 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进 行的演替,退耕 还 林属于后者,而火山岩属于前者。 (2 3)退耕 还 林后,生 态 系 统 生物量增加, 结 构将更加复 杂 ,其抵抗力 稳 定性将更高。 (4)人 类 活 动 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 (1)次生 初生 (2)增加 (3)复 杂 强 (4)方向 着眼于 “4”角度快速界定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考点三 种群密度及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变化调查 1.(2016全国 课标 卷 , 5)如果采用 样 方法 调查 某地区 (甲地 )蒲 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 A.计 数甲地内蒲公英的 总 数,再除以甲地面 积 ,作 为 甲地蒲 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 数所有 样 方内蒲公英 总 数,除以甲地面 积 ,作 为 甲地蒲 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析 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样 方法:在被 调查 种 群分布的范 围 内,随机 选 取若干个 样 方,通 过计 数每个 样 方内 的个体数,求得每个 样 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 样 方内种群密度 的平均 值 作 为该 种群的种群密度估 计值 。 综 上所述, A、 B、 D 三 项 均 错误 , C项 正确。 答案 C C 计 算出每个 样 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 样 方蒲公英密度 的平均 值 ,作 为 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 样 方蒲公英的 总 数,除以所有 样 方的面 积 之和,再 乘以甲地面 积 ,作 为 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 (2012江 苏单 科, 27)蓝 藻、 绿 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 见 藻 类 。某 课题组 研究了不同 pH对 3种藻 类 的生 长 及光合作用的影 响, 实验结 果 见图 1、 图 2。 请 回答下列 问题 。 (1)根据 图 1和 图 2分析, 3种藻 类 中 pH适 应 范 围 最广的是 _;在 pH为 8.0时 , 3种藻 类 中利用 CO2能力最 强 的是 _。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 缓 冲 剂 以 稳 定 pH,其原因是 _ _ _。 (3)在 实验 中需每天定 时对 藻 细 胞 进 行取 样计 数, 请 回答以下 问题 。 取出的 样 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 _ _ _。 在 计 数前通常需要将 样 液稀 释 , 这 是因 为 _ _ _。 将 样 液稀 释 100倍,采用血球 计 数板 (规 格 为 1mm 1mm 0.1mm)计 数, 观 察到的 计 数室中 细 胞分布 见图 3, 则 培养液中藻 细 胞的密度是 _个 /mL。 解析 本 题 考 查 pH对 藻 类 的生 长 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藻 类 种群 密度的 测 定等相关知 识 。 (1)分析 图 1和 图 2中 3种藻 类 的生 长 速 率和光合速率的 变 化 规 律 发现 ,不同 pH下的 绿 藻生 长 速率和光 合速率 变 化幅度最小, 说 明其 pH适 应 范 围 最广; pH为 8.0时 , 蓝 藻的光合速率最大,即利用 CO2能力最 强 。 (2)藻 类 生 长 代 谢 过 程中 产 生的某些物 质 会改 变 培养液的 pH,加入 缓 冲液可 维 持 培养液 答案 (1)绿 藻 蓝 藻 (2)藻 类 生 长 代 谢 会改 变 培养液 pH (3) 维 持藻 细 胞数量不 变 藻 细 胞密度 过 大 1 108 高考考 查侧 重于教材三 类调查实验 ,即 样 方法、 标 志重捕法及 取 样 器取 样 法 调查 土壤 动 物 类 群丰富度, 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 菌种群数量 变 化也多有考 查 ,解 题 关 键 是熟 记 各 类调查 方法的 适用 对 象、 计 数原 则 、方法、 误 差 (偏大、偏小 )分析与 纠 正及 实验 注意事 项 等。 生 态调查汇总 植物 活 动 能力弱 强 大 (1)五点取 样 法适合 调查 灌木 类 行道 树 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2015 江 苏 , 9A)( ) (2)可采用 样 方法 调查 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2013福建, 3A)( ) (3)样 方法取 样时应 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 样 方法 (2012海南, 21D)( )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变 化 进 行抽 样检测计 数 时 , 应 先将盖玻片放在 计 数室上 让 滴入的培养液自行渗入沉降至 计 数室底部 ( ) (5)从 试 管中吸取培养液 进 行 计 数之前 应 事先 “静置 ”( ) 答案 (1) (2) (3) (4) (5) 提示 (1)调查 蜘蛛的种群密度不适合用 样 方法。 (5)不是 “静置 ” ,而 应 “将 试 管 轻轻 振 荡 几次 ”。 1.(2014高考江 苏 卷, T26, 节选 )机 场飞 行跑道及 场 内小路旁 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 动 物栖息。 命 题 角度 1 种群密度的取 样调查 (1)为调查 机 场 内 蜗 牛密度,三个 调查 人 员 各自随机布 设样 方 如下 图 所示 (图 中阴影 带为 水泥小路,其他 处为 草地 ),其中最 合理的是 (填序号 )。 (2)调查 中某个 样 方内 蜗 牛分布示意 图 如下, 该样 方的 蜗 牛数 应 计为 个。 解析 根据种群密度 调查 的取 样 原 则 ,随机取 样 ,避免人 为 因 素的干 扰 ,故 取 样 最合理。根据 样 方的 计 数原 则 :其数目 为 统计样 方内所有个体数和相 邻 两 边 及其 顶 角的个体数原 则 ; 在本 样 方内共 6只 蜗 牛,内左上 7;内左下 7;内右 下 7;内右上 6,故本 题 答案填 6或 7。 答案 (1) (2)6或 7 2.下列 实验 或 调查 活 动 中,所得数 值 与 实际 数 值 相比,可能偏 小的是 ( ) A.标 志重捕法 调查 灰喜 鹊 种群密度 时 部分 标记 物脱落 B.标 志重捕法 调查 田鼠种群密度 时 ,某些田鼠因曾被捕 变 得 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 方法 调查 草地中的蒲公英 时 , 对 正好在 样 方 线 上的个体 全部 统计 D.调查 土壤小 动 物丰富度 时 ,用 诱 虫器采集小 动 物没有打开 电 灯 解析 标 志重捕法 调查 种群密度 时 的 计 算公式:种群数量第 一次捕 获 的个体数 第二次捕 获 的个体数 /第二次捕 获 中被 标记 的个体数。部分灰喜 鹊 身上的 标记 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 变 得狡 猾不易被重捕都会 导 致第二次捕 获 中被 标记 的个体数偏小, 则 计 算 值 与 实际值 相比会偏大; 样 方法 调查 植物种群密度 时 ,要 求 统计样 方相 邻 两条 边 及其 夹 角上的个体,若 统计 正好在 样 方 线 上的全部个体, 则计 算 值 与 实际值 相比会偏大;土壤小 动 物 具有避光性,用 诱 虫器采集小 动 物 时 若没有打开 电 灯, 则 捕 获 的小 动 物数目将偏少。 答案 D 种群密度 调查 “误 差 ”分析 (1)标 志重捕法 “误 差 ”归纳 切 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换摊位协议书
- 电动自行车转让协议书
- 一纸协议书赵
- 实习双方协议书怎么写
- 调解协议书反悔怎么办
- 代偿欠款协议书
- 2025年办公室租赁合同范本
- 自动退租协议书
- 拆迁还房协议书
- 房屋受让协议书
- 法院赔偿申请书
- 【MOOC】《思想道德与法治》(东南大学)章节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中医养生按摩养生
-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样表)
- 《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 2011-2016年第16-22届华罗庚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几何试题(小学高年级组)全解析
- 数字孪生赋能低空经济研究报告(2024年)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男生女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基本不等式》课件
- 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课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初中三年级全学期信息科技《认识物联网》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