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浅谈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_第1页
【政治论文】浅谈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_第2页
【政治论文】浅谈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_第3页
【政治论文】浅谈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_第4页
【政治论文】浅谈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论文】浅谈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 用 摘要:本文从共情技术的内涵及其应用入手,围绕共情 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试图就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共情技术 一、共情的涵义 (一)共情技术的概念 共情一词来自于德国术语“Einfglung”,1873 年德国哲 学家 Robert Verisch 首次提出共情(Einfglung)一词,并 建议用“Einfglung” 来表达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并主动地投 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上的一种现象。1共情的英文 empathy 是 Titchener 于 1909 年从德语单词 Einfglung 翻 译而来的,意思是“情感进入”(feeling into)。他认为,人不 但能够“看到 ”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 情感,并把这种情形称之为共情。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Rogers (1957)认为,共情是个体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如 同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2俞国良(2009)在前人 对共情认知的基础上,提出共情是主体在情绪情感共享、 认知评估后产生的伴有相应行为的情绪情感反应,且主体 将这种情绪情感和行为指向客体的心理过程。3当把共情 技术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时,共情表现为表达 关心和采择学生观点的能力,包含了对学生认知的理解和 对情感的感受两个方面。李伟建、孙炳海等(2011)认为教师 共情是一种意识倾向也是一种能力,指能真诚的从学生的 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对学生的想法与感受进行设身处地、 感同身受的体会与思考,进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 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业、情感等方面健康成长,最终实 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共 情是指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互动过程中,能够抛弃自身的价 值观念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理解其想法和感受,并通过适当 的言语技巧有意识地将这种理解反馈传递给学生,让学生 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和尊重的,进而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良 好的互动沟通关系。 (二)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基于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 验的基础,共情技术的运用能够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存在的许多弊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消除交流障碍, 形成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 效性,进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1、共情技术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沟 通互动关系。共情强调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共情技术的 运用有助于拉近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形成良性的师生 教育交往互动关系。当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做到共情时, 会容易让学生放下戒备心理,敞开心扉,产生强烈的沟通 愿望并期待教师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同时,教 师也能够加深对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察觉和理解,在师生间 形成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关系,为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的教育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共情技术的有效运用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效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包括认知方面的 信息传递,也包括情感方面的互动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过 程中,教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情绪情感上的变化, 当教师了解其情绪情感变化时才能调整和更好的改进教学 方法,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当个体的认知 与情感不一致时,往往是情感决定行为,而教师共情技术 的运用可以使其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变化,来不断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充实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方法, 加强自身的修养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当学生的需求被满足 时,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情感便可以达成高度一致,这样 可以改善学生的行为活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性。 3、共情技术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教师共情技术的运用可以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互动 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教师 共情技术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信任、理解和 关心,实现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换位,消除学生的抵触心 理,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疏导学生的情绪情感,矫正其 不良的行为习惯,使大学生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 生认同,从而自觉的接受和进行内化。学生能让自己的行 为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规范,增强自身的自律性,促进 师生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育目标和规范的和谐,进而 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及其存在 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共情技术的运用主要分为两 方面: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通过“两课”教育对大 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法制观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观”的培养,而共情技术始终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用恰当的方式设计、组织教学能够使学生主动掌握课 堂知识;其次是在师生关系沟通中的运用,教师从学生的 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对学生的表现能够体察入微,能够让 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理解和关心,从而产生满足感及对教 师的信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共情技术的运用,能够建立 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回馈, 能够让教师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同时能引发学生的共 情,这种双向的情感回馈使课堂变成愉快的求知场所,学 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表现更加个性化、更具创造性, 成为师生密切沟通的平台,进而促进师生共同的成长。 综上所述,共情技术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运用 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共情技术在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仍存在不足: 1、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运用共情技术的意识 淡薄。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较频 繁,当他们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政治信仰时才能产生 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驱动力。而当前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者对自己的职业并不是很满意,觉得不如其他搞 专业研究的教师,思想意识上的懈怠导致他们马虎应付的 工作态度,不愿意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不能够精心关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节,更加不会运用共情技术抑或 不能有效准确的运用共情技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的实效性无从谈起。 2、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共情能力较低,影响 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如果教师能够准确体会和掌 握共情技术的前提下,他们能够用心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和情感的细微变化,并能够及时给予关注、理解和帮助, 而实际思 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处境和细微的变化大多表 现出漠不关心、反应迟钝和缺乏想象力等。同时,受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当前的教育方式仍是“以教育者为中 心” ,片面强调学生的成绩或课堂纪律,忽视了学生的内心 世界的想法,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 拒绝、逆反,从而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教育环境的不理想制约着教师共情技术的运用。首 先,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庞大,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倍 增,使得教师的时间非常紧迫,与学生的接触越来越少, 难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其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 境有了变化,其中有很多学生在校外租房或者走读,教师 对学生的接触越来越少,即使发现问题也很难及时给予纠 正和帮助,很难发挥共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共情技术的改善 (一)提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运用共情技术 的自觉意识,把共情技术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运用共情技术,比 如通过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殊津贴,对那些长期从事 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的教师予以肯定,或者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职称评聘挂钩,减少教学和科研方面 的要求,多考虑学生思想方面的因素。同时,学校应认真 组织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在学校管理规 章制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最终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鼓励教师在思想 政治教育中运用共情技术。 (二)提高教师共情技术的培养。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 育中,与学生交流沟通时达到真正心灵上的共鸣,及时了 解学生的处境和情感的变化并准确的回应学生,需要教师 不断加强共情技术的培养:首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认真倾听,要有主动倾听的意愿,从内心告诉自己愿意 听学生说,通过学生的言语表达倾听背后的真实内容,把 握背后隐藏的真实内容及情绪情感的变化;其次,在充分 准确理解后,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语言将理解反 馈给学生,同时运用非言语技巧,尤其面部表情、目光注 视及身体姿势等,来消除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继续陈述、 思考;第三,引导学生自己领悟,在倾听、理解、回应的 基础上,教师通过共情的运用来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 的方法,帮助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在不断学习共情技术的同时,教师还应学会自我觉察, 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提高自我理解、自我共情的能力。其 中,教师的人格、自身素质是教育中的重要因素,敏感、 耐心、宽容、乐于助人等个性品质影响着共情水平的提高。 教师还应不断的实践和修炼,提高共情水平,确保思想政 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创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教师在思 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共情技术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学校应 贯彻“ 以人为本” 的服务宗旨,着眼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加 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