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1.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 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3.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通项公式.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课本图 211 中的正方形数分别是多少? 1,3,6,10,. 图 212 中正方形数呢? 1,4,9,16,25,. 像这样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你能否再举一些? -1 的正整数次幂:-1,1,-1,1,; 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 1,1,1,1,. 一些分数排成的一列数: , , , , ,.32154890 推进新课合作探究 折纸问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一张纸可以重复对折多少次?请同学们随便取一张纸试试。 我们设纸原来的厚度为 1 长度单位,面积为 1 面积单位,随依次折的次数,它的厚度和每层纸的面积 依次怎样? 随着对折数厚度依次为:2 ,4,8,16,256,; 随着对折数面积依次为 , , , , ,.2625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有一定次序的一列数. 教师精讲 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1)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 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2)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 1 项(或首项) ,第 2 项,第 n 项, 3.数列的分类: 1)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 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2)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分: 递增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递减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常数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 摆动数列:从第 2 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 P 33 的六组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 知识拓展 你能说出上述数列中的 256 是这数列的第多少项?能否写出它的第 n 项? 答 256 是这数列的第 8 项,我能写出它的第 n 项,应为 an=2n. 合作探究 同学们看数列 2,4,8,16,256,中项与项之间的对应关系, 项 2 4 8 16 32 序号 1 2 3 4 5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4、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 n的第 n 项 an与 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 的通项公式. 例题剖析 例 1.根据下面数列a n的通项公式,写出前 5 项: (1)an= ; (2)an=(-1)nn.1 2 解:(1)n=1,2,3,4,5.a 1= ;a2= ;a3= ;a4= ;a5= .6 (2)n=1,2,3,4,5.a1=-1;a2=2;a3=-3;a4=4;a5=-5. 例 2.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 3,5,7,9,11,; (2) , , , , ,;138910 (3) 0,1,0,1,0,1,; (4) 1,3,3,5,5,7,7,9,9,; (5) 2,-6 ,12, -20,30,-42,. 解:(1)a n2n1;(2) an ;(3) an ;)2(2)( n (4)将数列变形为 10,21,30,41,50,61 ,70,81, a nn ;)( (5)将数列变形为 12,-23, 34,-45,56, an(-1) n+1n(n1). 合作探究 函数与数列的比较(由学生完成此表) : 函数 数列(特殊的函数) 定义域 R 或 R 的子集 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 解析式 y=f(x) an=f(n) 图象 点的集合 一些离散的点的集合 下面同学 们练习画数列: 4,5,6,7,8,9, 10; 1, , ,213 ,的图象. 41 1、 数列 4,5,6,7,8,9,10,的图象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函数的图象有关? 2、 数列 1, , , ,的图象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函数的图象有关?31 3、 这两数列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其特点为:它们都是一群孤立的点. 位于 y 轴的右侧. 课堂小结 对于本节内容应着重掌握数列及有关定义,会根据通项公式求其任意一项,并会根据数 列的前 n 项求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 布置作业 课本第 38 页习题 2.1 A 组第 1 题. 板书设计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 定义 1.数列 例 1 2.项 3.一般形式 例 2 函数定义 4.通项公式 5.有穷数列 6.无穷数列 3 习题课 第十课时 一、例题 1.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 4 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3,5,7;a n=2n-1 (2) ; an= 或51,31;22)(21)(n (3) , , , . an=- .214315)( 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 n 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0,1,0; a n= ,nN *21 (2)- , , , , ; a n=(-1)n 38152436)( (3)7,77,777,7 777; a n= (10n-1) 97 (4)-1,7,-13,19,-25,31; a n=(-1)n(6n-5) (5) , , , . a n= 241695712 3.已知数列a n的通项公式是 an=2n2-n,那么( ) A.30 是数列 an的一项 B.44 是数列a n的一项 C.66 是数列a n的一项 D.90 是数列 an的一项 分析:注意到 30,44,66,90 均比较小,可以写出这个数列的前几项,如果这前几项中出现了这四 个数中的某一个,则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若出现的数比较大,还可以用解方程求正整数解的方法加以解 决. 答案:C 4.(链接探究题)假定有一张极薄的纸,厚度为 cm就是每 200 张叠起来刚好为 1 cm,现在把这张201 纸裁一为二,叠起来,它的厚度记为 a1;再裁一为二,叠起来,它的厚度记为 a2,又裁一为二,叠起 来,它的厚度记为 a3,这样一裁一叠,每次叠起来所得的厚度依次排列,就得到一个数列: a1,a2,a3,ak,. 你能求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吗?你知道 a 50,即裁了 50 次、叠了 50 次后的厚度是多少厘米吗?是 否有 10 层楼高呢? 答案: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 , 裁了 50 次、叠了 50 次后的厚度是 5 629 499 534 213.12 20 cm56 294 995 km,大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 146 倍. 二、阅读材料 无法实现的奖赏 相传古印度舍罕王朝有一位宰相叫达依尔,据说是他发明了国际象棋,古印度的舍罕王学会了下 国际象棋以后,非常激动,他要重赏他的宰相达依尔. 达依尔对他的国王说:陛下,我不要您的重赏,只要您按我下面的办法赏我一些麦粒就可以了: 在我的棋盘上(它有 64 个格)第一格赏 1 粒,第二格赏 2 粒,第三格赏 4 粒,第四格赏 8 粒依此类 推每后一格的麦粒数都是前面一格的两倍.国王答应了达依尔的要求,但是几天以后他就发现事实上这 是一个无法兑现的奖赏. 请问国王为什么不能兑现他的奖赏呢? 4 2.1.2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 2.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教学重点 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教学难点 理解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 答 如果数列a n的第 n 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 的通项公式. 2、数列 0,1,2,3,的通项公式为 an=n-1(nN*);1,1,1 的通项公式为 an=1(nN*,1n3); 1, , , ,的通项公式为 an= (nN*).41 合作探究 数列的表示方法 1、 通项公式 2、 图象法、 3、递推公式法 模型一:自上而下 第 1 层钢管数为 4,即 141+3; 第 2 层钢管数为 5,即 252+3; 第 3 层钢管数为 6,即 363+3; 第 7 层钢管数为 10,即 710 7+3. an=n+3(1n7). 生 模型二:上下层之间的关系 a1=4;a 2=5=4+1=a1+1;a 3=6=5+1=a2+1. 依此类推:a n=a n-1+1(2n7). 我们把数列中具有这种递推关系的式子叫做递推公式. 推进新课 1.递推公式定义: 如果已知数列a n的第 1 项(或前几项) ,且任一项 an 与它的前一项 an-1(或前 n 项) 间的关系可以用 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数列:3,5,8,13,21,34,55,89. 递推公式为:a 1=3,a2=5,an=an-1+a n-2(3n8). 2.数列表示方法:列表法(通项公式) 、图象法、解析式法. 例题剖析 【例 1】 设数列a n满足 .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五项 .,11nan 解:据题意可知:a 1=1,a2=1+ =2,a3=1+ = ,a4=1+ = ,a5= 12318 【例 2】 已知 a1=2,a n+1=2an,写出前 5 项,并猜想 an. 解: 前 5 项分别为 2,4,8,16,32. 由 a1=2,a 2=22=22,a 3=222=23 观察可得, an=2n. 或者:由 a n+1=2an 变形可得 an=2a n-1,即 ,依次向下写,一直到第一项,然后将它们乘起来,n 就有 ,所以 an=a12n-1=2n.321nn 12 师 太妙了,真是求解的好方法.所用的这种方法通常叫迭乘法,这种方法在已知递推公式求数列通项 的问题中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对应的还有迭加法. 知识拓展 已知 a1=2,a n+1=an-4,求 an. 5 法 1 写出:a 1=2,a 2=-2,a 3=-6,a 4=-10,观察可得:a n=2+(n-1)(n-4)=2-4(n-1). 法 2 an-a n-1=-4 an-1-an-2=-4 an-2-an-3=-4 )1(4 )12n an=2-4(n-1). 教师精讲 (1)数列的递推公式是由初始值和相邻几项的递推关系确定的,如果只有递推关系而无初始值,那么这 个数列是不能确定的. 例如,由数列a n中的递推公式 an+1=2an+1 无法写出数列 an中的任何一项,若又知 a1=1,则可以依 次地写出 a2=3,a3=7,a4=15,. (2)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由递推公式可能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可能求不出通项公式. 学生活动 根据各个数列的首项和递推公式,写出它的前五项,并归纳出通项公式. (1)a10,a n+1a n(2n-1)(n N);(2) a11,a n+1 (nN);2 (3)a13,a n+13a n-2(nN). 解:(1)a 10,a 21,a 34,a 49,a 516,a n( n-1)2. (2)a11,a 2 ,a 3 = ,a 4 ,a 5 = , an .2361 (3)a131+23 0,a 271+23 1,a 3191+23 2, a4551+23 3,a 51631+23 4,a n123 n-1. 合作探究 一只猴子爬一个 8 级的梯子,每次可爬一级或上跃二级,最多能上跃起三级,从地面上到最上一 级,你知道这只猴子一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爬跃方式吗? 分析:这题是一道应用题,这里难在爬梯子有多种形式,到底是爬一级还是上跃二级等情况要分类考 虑周到. 爬一级梯子的方法只有一种 . 爬一个二级梯子有两种,即一级一级爬是一种,还有一次爬二级,所以共有两种. 若设爬一个 n 级梯子的不同爬法有 an 种, 则 an=an-1+an-2+an-3(n4), 则得到 a1=1,a2=2,a3=4 及 an=a n-1+an-2+an-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巴中市中储粮2025秋招基建工程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国家能源日喀则市2025秋招计算机与自动化类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舟山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财务与审计岗
- 中国联通金昌市2025秋招面试无领导高频议题20例
- 鸡西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油气储运与管道岗
- 吕梁市中储粮2025秋招综合管理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湘潭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安全环保与HSE岗
- 大唐电力佳木斯市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模拟30问及答案
- 中国移动安康市2025秋招行业解决方案岗位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中国联通新疆地区2025秋招行业解决方案岗位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辐射安全防护技术革新方案
- 2025年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题库及参考答案
- 中秋团圆主题班会课件
- 飞行服务站2025年无人机培训基地建设与发展报告
- 新质生产力六大科创中心
- 医疗数据孤岛问题与跨平台安全共享策略-洞察及研究
- 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
- GB/T 21073-2007环氧涂层七丝预应力钢绞线
- 压力管道特性表
- 高级会计师评审个人业绩报告(精选9篇)
- 储能型虚拟电厂的建设与思考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