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2011-2012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2011-2012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2011-2012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2011-2012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2012 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20 分钟 分值: 150 分) 班级: 姓名: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2012 年期中考试如 期而至,又到了大家展示才华的时候 了,在此,特别赠送给同学们三颗心-有信心、有耐心、够细心。希望大家竭尽全力, 考出好成绩。加油! 一、古诗词名句填写(共 9 分) 1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 分) 2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1 分) 3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 分) 4 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 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 分) 5 在商品经济的今天,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能够甘于寂寞,致力科研,这正如古人所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现他们高洁的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用五柳先生传 中的两句话来填写)(2 分) 6 古诗中有很多名句会给那些遭受挫折、永不言败的志者以无穷的精神动力,请写出这样 的两句诗: , 。(2 分) 二、语言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共 28 分) 7、将下面文字抄写在田字格中,要求正确、工整。(3 分) 成功源于自信 知识成就未来 13、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2 分) 时间如白驹过隙,跨越了千年。今日的你依然神采飞扬,焕发昨日的娇颜:不必说山花 烂漫、香风醉人的春天, 不必说满山碧透、清风凉爽的盛夏;不必说层林尽染、瓜果飘香 的深秋. 更不必说银装素裹、满目晶莹的隆冬。 14 语文实践活动。(共 8 分) “母爱是一首诗,悠长而温馨;母爱是一杯茶,淡雅而清香;母爱是一缕风,细腻而 温柔。”自古至今,母爱是剪不断的温情,有了母亲,我们便有了一个永久的家。 【母爱深沉】母亲,是最平凡的人,可是她们却用用自己瘦弱的肩膀,粗糙的双手,温柔 的目光写下了一首首美妙的诗歌,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成就了一个个伟人,留下了 一句句格言。这些,我都知道:(3 分) 格言:从母亲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讲故事的快乐-歌德 示例: 诗歌:诗歌:纸船-冰心; 伟人:朱德 岳飞; 故事:孟母三迁 【敞开心扉】据调查:某学校学生中知道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的生日比例依次为 100%,58%,37%,7% 。看到这一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么?今天,请知道的和不知道自己 母亲生日的同学,根据此时的心情,对母亲说几句心里话:(3 分) 妈妈,感谢您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关爱,可我却把您对我的爱当作是理所当然,我从来没 有想过,我渐渐长大,您也不再年轻了,现在应该是我照顾您的时候了。妈妈,谢谢您! 妈妈,对不起! 【感恩亲情】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五是中国的母亲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请你向班内 同学提出一项活动倡议。(2 分) 2 开展一次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比赛活动;替母亲做一次家务劳动;为母 亲送 一束康乃馨等。 三浅层次阅读(33 分) (一)名著导读。(3 分) 15、罗曼?6?1 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 贝多芬传)、雕塑家(米开朗基罗 )、 文学家(托尔斯泰 )写的三部传记。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三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 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 不衰。 (二)古诗词赏析。(4 分) 阅读下面古诗 , 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16. 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 “ 雨打萍 ” 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 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落(或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抒写了国破家亡 的悲哀。(2 分) 17. 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的理解。(2 分)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 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 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阅读短文,完成后面 1819 题。(共 4 分) 可怕的经验 有一位母亲盼星星盼月亮只盼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一天,她带着 5 岁的孩子找到一位 著名的化学家,想了解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 问明来意后,化学家要求她们随他一起去实验室。他将一瓶黄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面前。 孩子好奇地看着它,显得既兴奋又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终于试探性地将手伸向瓶子。这 时,他的背后传来了一声急切的断喝,母亲快步走到孩子旁边,孩子吓得赶忙缩回了手。 化学家哈哈笑了起来,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他漫不经心地将 自己的手放入溶液里,笑着说:“其实这不过是一杯染过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出自 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个天才。” 许多父母都容易犯下这个错误,他们总以经验来约束孩子的好奇心,于是孩子们也就习 惯于接受现状而不敢探索创造,踏上的只是和父母同样的道路。 18、文中“可怕的经验”指的是什么?(2 分) 母亲认为这瓶黄色溶液很有可能会是一种有腐蚀性的药水,会伤害到孩子的手指。 19、你认为化学家所说的“成才之路”是什么?(2 分) 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文言文比较阅读。(13 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 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 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 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节选自王嘉拾遗记)注:任末, 东汉新繁人,字叔本,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笈:书籍。庵: 茅草小屋。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2)以衾拥覆 衾:被子 (3)负笈从师 负:背(背着)(4)编茅为庵 为:做、做成 21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2 分) A 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 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 右备容臭 臭气相投 D 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 分)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很多知识(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2 分) (一个)人如果不学习,那么他凭什么取得成就呢? 2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请选用一句诗或对联来概括。(3 分) 都表现了人物勤奋好学(嗜学、勤学)和求学不怕险阻(艰辛)的精神。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诗一句即可,1 分) (五)科技作品阅读。(9 分)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 人的一切,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 里。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 关系。 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 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 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 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 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 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 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 时数为 27787 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 20853 1 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 19453 小 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有 12393 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 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 D 的主要来源,有 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4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 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 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 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 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洪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 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 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24选文介绍了气候从人的外貌(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自) 和性格两个方面来塑造人 类,说明的结构关系是总分。(3 分) 25第段中加线的“完全”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 分) 不能。因为“并非”是“并不是”之意,如果去掉,就变成人的一切完全由人类自己主 宰,与原文所表达内容不一致;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6第段中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分析其作用。(3 分)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候对人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 四 深层次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文后 24-28 题 寻 春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 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 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 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 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 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 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 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 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 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 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 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 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 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 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 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 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 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 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 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 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 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 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 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 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 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 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27、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4 分)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看到衰草:寻春(责怪自己) 遥见草色:感悟春天(或“热 爱春天”、“心中有春天”)后悔 28、品读下面句子,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4 分) 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飞”是“轻盈的飞翔”的意思,生动形象;写出了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 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欢愉。 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这句话运用心理描写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这一抹新绿让我精神振奋的样子,表达 了我此刻的惊喜和对春天的喜爱心情。 29、第 12 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4 分) 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 30、第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4 分) 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 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