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初一语文期末总复习第六单元f卷_第1页
2010初一语文期末总复习第六单元f卷_第2页
2010初一语文期末总复习第六单元f卷_第3页
2010初一语文期末总复习第六单元f卷_第4页
2010初一语文期末总复习第六单元f卷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 初一语文期末总复习-第六单元 F 卷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给加点字注音。 (3 分) 参 差( ) 摇 缀( ) 曝沙之鸟( ) 鲜妍明媚( ) 脱笼之鹄( ) 飞沙走砾(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 分) hung( )竹 清 li( ) y( )然 寂 lio( ) 悄 chung( ) 幽 su(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 分) 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策: 又一里,则土石皆赤。 赤: 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像: 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 伍: 4。在横线上填写所缺的句子。(5 分) 日光下澈, ,饴然不动。 做尔远逝, 。 潭西南而望 , 。 亭下如 ,水中 ,盖竹柏影也。 时日色澄丽, ,崩崖乱坠, 。 5根据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填表。(3 分) 作品 作者 作者年代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记承天寺夜游 宋朝 袁宏道 明朝 过故人庄 唐朝 游山西村 唐朝 范仲淹 宋朝 6用“”给下句断句。(2 分)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二、文言文阅读(43 分) (一)(19 分) 从小丘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幕骨,悄怆幽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1对下列旬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末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亩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2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2 分)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2 分) 4.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 分) 5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2 分) 6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想,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 分)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3 分) (二)记承天寺夜游(11 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2 分)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2 分) 3柘磊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2 分)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2 分)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 分) (三)游恒山记(7 分)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老。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澄碧如洗,不深凿既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 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索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 ,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 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 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 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 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 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 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末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径,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 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既飞石窟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 分) 无攀跻老 还过岳殿东 2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的句子。 (1 分) 3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 (1 分) 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4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 (1 分) 5从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 分) (四)满井游记(6 分)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捎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 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选出对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 分)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晷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2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下列比喻句各属于哪一种?试 略作分析,体会其恰切生动的表达效果。(4 分) 若脱笼之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麦田浅鬣寸许 三、诗歌欣赏(7 分)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一、二句写的是 ,三、四句写的是 。(2 分) 2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2 分) 3关于这首诗所表达的主客间深厚的情谊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有人认为是从最后两句诗集中表现出来的,有人认 为是贯穿全诗的。谈谈你的看法。(3 分) 四、写作(30 分) 观赏优美的景色,是体验生活;聆听悦耳的音乐,是体验生活;享受浓浓的亲情,是体验生活;拥有纯洁的友谊,是体验生活; 追求远大的目标,是体验生活;感受奋斗的苦乐,是体验生活;遭遇痛苦的挫折,是体验生活阅读这段文字,请以“体验 生活”为话题作文。 要求:1自拟题目后作文。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篇幅不少于 600 字。3思想健康,感情真挚。4文中若出现真 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第六单元 A 一、1cn c zhu p yn h l 2篁 冽 恰 寥 怆 邃 3策:拄着,扶着。 赤:红色。 像: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伍:伙伴。 4影布石上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似与游者相乐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俯瞰山北 杂树密翳 5唐朝 苏轼 满井游记 孟浩然 陆游 渔家傲 6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二、(一)1C 2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移步换景”的写法。 3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 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抓住溪身的曲折、蜿 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 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 ,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二 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6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 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 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7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 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 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二)1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 赏月。 2发挥奇特的想像,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月色皎洁,空灵。 4 “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5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 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 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三)1跻: 升、登。 还:作“环” ,转,绕。 2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3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4 “余益 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 5此题为开放性题。旨在让学生从读徐霞客游恒山过程中,了解并学习他的精神,即:不 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与文章内容吻合,语言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