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 山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民法之人格 权 一、人格权的概念 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固有的,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尊严所必备的人身 权利。 二、人格权的分类 (一) 生命权 生命权是指人身不受伤害和杀害的权利或得到保护以免遭伤害和杀害的权 利,取得维持生命和最低限度的健康保护的物质必须的权利。也是人权最基本 的权利。 (二) 身体权 身体权是指自然人对保持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而依法享有的权 利。身体权有其独特的保护范围,对身体权的侵害行为,不以对身体的侵害造 成生命、健康的损害为必要。 (三) 健康权 健康权是指自然人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技能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 权利。 (四) 姓名权 姓名权是指公民决定其姓名、使用其姓名和变更其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 己姓名的权利,是以姓名利益为内容的权利。主要包括姓名的命名、使用、变 更并排除他人的妨碍和侵害。 (五) 名称权 名称是指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参与民事活动时,为区别于其他组织而为自己 确立的一个特定标志。法人的名称应能反映其营业性质、业务活动及隶属关系。 (六) 肖像权 肖像是指公民身体的外部表现,并通过传统美术和现代科学将人身体的外 部表现在客观上再现,肖像权是公民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利益并排斥他人侵犯的 一种人身权利,是以公民的形象、特征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 (七) 名誉权 名誉是指社会或他人对特定公民、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誉、商誉、资历、 功绩等方面的评价和总和。名誉权就是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有关自己的社 会评价不受他人侵犯的一种人身权利。 (八) 隐私权 隐私权又称个人生活秘密权,是指自然人不愿公开或让他人知悉个人秘密 的权利。 (九) 信用权 民事主体所具有的经济能力在社会上所获得的相应信赖与评价所享有的保 有和维护的人格权。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和法人,都依法享有信用权,其他 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征信机构也不能侵害这种权利。 三、人格权的特征 (一) 固有性,人身权是由主体始终享有的权利,对自然人来讲,这种权利与 生俱来;对法人和其他组织来讲,这种权利自成立时即享有。 (二) 法定性,尽管人格权始终与主体相伴随,主体一旦出生或产生就应该享 有人格权,但人格权并不是“天赋人权”,也不是自然权利,而是由法律所确 认的权利。 (三) 人格权是维护民事主体人格独立的必备权利。其一,主体只有具有人格 权,才能实现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才能称得上是法律意义上的人。其二,主体 只有具有人格权,才能培养独立的人格意识,时刻意识到自己的独立人格、自 身价值和地位等。 热门推荐: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更多事业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不锈钢购销合同范本
- 第7课 我是女生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心理健康五年级下册教科版
- 智慧供应链考试题及答案
- 培训必须有课件
- 《Web前端开发技术》课件T-第一章
- 美容院开业活动方案
- 电信电费充值活动方案
- 安全出行教学课件
- 线上春天活动方案
- 社工禁毒教育活动方案
- 2025年康复医学老年康复护理常规操作规范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青春不越界+法制伴我行主题班会课件-2025-2026学年上学期
- 2025年高二上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检测(后附答案)
- 村干部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校园招聘考试题库及备考指南
- 南昌教师考试题目及答案
- 2个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秋期新教科版6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学计划+进度表
- 1.1《土壤里面有什么》课件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 2025至2030中国仓库货架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小学二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案(适合北京教育出版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