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大连市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练习题二_第1页
2016年大连市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练习题二_第2页
2016年大连市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练习题二_第3页
2016年大连市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练习题二_第4页
2016年大连市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练习题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 年大连市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模拟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 2015 年 9 月 20 日至 9 月 24 日,第 26 届大连国际 服装节在大连隆重举行。据此回答 12 题。 1.图 1 是地球公转示意图,服装节结束 1 个月后,地球 位于图 1 中的大致位置是 AA 点附近 BB 点附近 CC 点附近 DD 点附近 2.从劳动节开始到大连国际服装节结束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B.南半球夜长先变短后变长 C.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先变小后变大 D.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小后变大 图 2 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分析回答 34 题。 3.数字 2 代表的地壳物质是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岩浆 4.如果数字 4 代表的是沉积岩,则指向 3 的箭头、代表的是 A.上升冷却凝固 B.外力作用 C.重熔再生 D.变质作用 5.当大连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图 3 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 A.a B.b C.c D.d 6.读“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 ,A、B、C、D 四处风向箭头画法正确的是 A.A 处 B.B 处 C.C 处 D.D 处 图 2 60 30 30 60 0 30 15 15 0 a b c d 气 压 带 风 带 图 3 图 4 - 2 - d 偏西风 a 偏南风 c 偏东风 b 偏北风 甲 N 图 6 图 7 7.根据图 5 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在上海盛夏,甲地温和怡人 B.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C.若在扬州冬季,乙地人此日感觉稍冷 D.假设四图连续出现于某地的四天中,丁日气温日较差最大 图 6 中 a、b、c、d 四点为甲地气旋过境时的风向。读图回答 89 题。 8.图中甲地 A位于南半球 B位于北半球 C天气晴朗 D昼夜温差较大 9.气旋中心风力十分强大时形成的自然灾害是 A暴雪 B台风 C干旱 D地震 图 7 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读图完成 1011 题。 10. 关于图 7 中的 e、f 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e 风一定是北半球为西南风 B.e 风一定为南半球的西风带 C.f 风一定是北半球的东南信风 D.f 风一定是南半球的西南风 11.a、b、c、d 四地的洋流和海水性质比较 A.a 处为寒流,增温减湿 B.b 处为暖流,降温减湿 C.c 处为寒流,降温减湿 D.d 处为暖流,增温减湿 图 5 f 风 e 风 - 3 - 图 9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常用的方法之一。图 8 中的示意图可表示某些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读图 8,回答 1214 题。 12.如果该图为热力环流模式,MN 为下垫面,则 A甲处气压高于丁处 B风由甲处吹向丁处 C丁处气压高于丙处 D甲处的气压低于乙处 13.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MN 为下垫面,则 A甲处代表陆地 B环节代表地下径流 C环节代表水汽输送 D人类活动对环节的影响最大 14.如果该图为季风环流 A若此图代表东亚冬季风,则的风向是东北风 B若此图代表南亚冬季风,则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若此图代表东亚夏季风,则的风向是西南风 D若此图代表南亚夏季风,则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图 9 为我国西北某农业区示意图,读图回答 1517 题。 15.该类农业区所在地形属于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 C.河漫滩平原 D.河口三角洲 16.此类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冰川沉积 D.风力沉积 17.此种地形中聚落的一般分布特点 A.分散在山区 B.集中于山中地势较高的地方 C.分布于山麓或河流两岸相对高的位置 D.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图 8 - 4 - 图 10 为“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 ,图中序号表示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读图 10,完成 1820 题。 图 10 18.某市人口出生率为 9.63,死亡率为 7.56。目前,该市人口增长所处阶段是 A. B. C. D以上都不是 1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阶段的一般处于工业化时期 B.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由人口的出生率下降开始的 C.人口增长模式由到的转变是由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D.人口增长模式由到的转变是由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20.人口增长模式处在第阶段的一类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老龄化 C.人口性别比不平衡 D.环境污染严重 图 11 是我国城乡人口增长图,读图回答 2122 题。 21.30 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 1500 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 500 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22.30 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C略有下降 D基本没变 图 11 - 5 - 23.图 12 是工业区位选择模式图,其中线段长短表示影响程度大小。下列情况与甲、乙、丙、 丁四图相符的是 A水果罐头厂、微电子、制鞋、啤酒 B甘蔗制糖、制鞋、微电子、啤酒 C甜菜制糖、制鞋、啤酒、微电子 D水产品加工厂、啤酒、微电子、制鞋 长三角地区目前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主要包括航 天、生物、信息、医药等产业,向长三角区城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 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二是在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 苏中、苏北转移。这样的转移,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 间,如此就有了“腾笼换鸟”之说。据此答 2425 题。 24.吸引苏南地区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的因素是 劳动工资水平 土地价格 市场 政策 A B C D 25.“腾笼换鸟”对苏北某市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 B C D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下面是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模式。回答 2627 题。 模式一:森林、矿产资源开发 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 工业化 城市化 模式二:大城市扩散 乡镇企业发展 工业化 城市化 模式三:沿边开放 边贸发展 城市化 模式四:小商品经营 个体私营企业 工业化 城市化 26.四种模式中,以政策为动力推进城市化的是 A.模式一 B.模式二 C.模式三 D.模式四 27.下列地区中符合模式四的是 A.苏南地区 B.浙江温州 C.云南德宏 D.东北地区 2010 年我国遭多轮暴雨洪涝袭击,2010 年 8 月 23 日,洪水袭击四川自贡,多名民众被 洪水围困,警方紧急救助。洪水发生期间,一市民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了紧急呼救信 号,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半小时后,市民安全脱离洪水的围困。据此回答 2830 题。 28.我国东部地区洪灾频发的原因有 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土质疏松,易被堆积 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乱砍乱伐 围湖造田 生态环境脆弱 A B C D 图 12 - 6 - 29.地区救灾办公室能迅速掌握洪水淹没地区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全球定位系统 B遥感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系统 30.在对被洪水围困的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 是 GIS 技术 GPS 技术 RS 技术 “数字地球”技术 A B C D 二、综合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31.(11 分)图 13 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 ,读图 13,试着当当地质工程师,对以下问题作 简要分析说明。 图 13 (1)判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_,乙为_。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_,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 层,该岩层是由_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质作用的状况为 _(单选) 。 A.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B.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 C.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后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D.先地壳下沉后地壳上升,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3)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_地比较好。 (4)甲、乙两地中,若打一眼水井,应选择在_地,若钻探石油应选择在_地。 - 7 - 32.(18 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 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 素。读图 14,回答下列问题。 (1) “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 、 “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 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风向是_,终年受其影响的气候类型是 _。 (3)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 地是_气候,成因是_ _,该地冬季的气候特点是_ 。 (4)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_(填序号) 。 (5)自然带的更替是以_为基础的,自然带更替更符合 _分异规律。 图 14 - 8 - 33 (11 分)读图 15“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为甲_、乙_、丙_、丁_。 (2)影响甲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有_,_ 。 (3)乙与丁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_,_ 。 (4)丙地农产品出现在欧洲人餐桌上,主要得益于_的改善和 _、_的发展。 图 15 - 9 - 学业水平测试地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A D C A B A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C D A B C C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A B A C B C B D 二、综合题: 31 (11 分) (1)背斜 (2 分) 向斜(2 分) (2)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 (1 分) 外力(或沉积) (1 分) A(2 分) (3)甲(1 分) (4)乙(1 分) 甲(1 分) 32 (18 分) (1)整体(2 分) (2)西南(2 分) 温带海洋性气候(2 分) (3)地中海(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