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轧厂文化诊断报告(论文)_第1页
中轧厂文化诊断报告(论文)_第2页
中轧厂文化诊断报告(论文)_第3页
中轧厂文化诊断报告(论文)_第4页
中轧厂文化诊断报告(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轧厂文化诊断报告 (讨论第 3 稿) 摘要:通过对中轧厂发展历程的研究,深入剖析和诊断所形成的文化,结合现代企 业竞争力形成要素,在汲取中轧原有优秀文化精髓的同时重点提出了文化建设的路径, 以及建成文化中轧、幸福中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文化诊断;软实力;核心竞争力;途径;措施 一、前言 中轧厂近期通过调查、讨论、分析和诊断文化建设状况,目的在于找出 中轧厂成功的基因、关键要素,解析核心价值,解决中轧核心价值观问题, 以便凝心聚力创建柳钢圆钢品牌和中轧厂“圆钢优,党旗红”党建品牌,全 面提高文化软实力,服务于产品竞争力的提高,积极应对“钢铁危机” ,全 员致力于开拓汽车用圆钢市场,做强、做优柳钢圆钢产业。 二、中轧厂发展的历程 中轧厂积极适应市场、艰苦创业、求变创新和永争先进的精神风貌是中 轧厂 43 年来不断求得发展的根本经验。 中轧厂老生产线第一期工程建成于 1969 年 3 月,设备有以煤为燃料的 简易加热炉 1 座,400 毫米轧机一、二机架,60 吨热剪机和 500 毫米矫直机。 3 月 8 日设备投入生产,设备简陋,工艺技术落后,大部分工序都是手工操 作,当年最高班产 30 吨左右,全年共生产 60 毫米钢坯 1.05 万吨。1970 年, 产量略有提高,年产 60 毫米钢坯 2.76 万吨,50505 毫米角钢 181 吨。 两年中只生产钢坯(材)3.83 万吨,平均机时产量 7.5 吨,吨钢煤耗高达 250.75kg。1971 年 2 月中轧厂第二期工程竣工,以重油为燃料的 1 号加热炉 取代了燃煤加热炉,建成 550 毫米轧机和 400 毫米轧机三机架,直径 1500(1000)毫米热锯和 100 吨热剪机等设备也同时投入生产。产品品种由原 来的以开 60 毫米钢坯为主,向生产多种钢坯和钢材拓展。中轧厂建厂初期, 虽然设备简陋和简易生产,但体现了中轧厂员工不畏艰难、迎难而上、艰苦 创业的精神风貌。 在 1980 年以后,中轧进行挖潜、改造和配套工作。1983 年 10 月,投资 20 万元对 1 号加热炉进行全面技术改造,采用硅酸铝纤维和高温节能新涂料 进行保温,使加热能效由原来的 32.8提高到 50%,从 1978 年的等外炉晋 升为 1984 年的一等炉。1986 年 4 月,投资 60 万元对 2 号加热炉进行改造。 1989 年,投资 105 万元将 400机架改为短应力线轧机,同时完成对 550 轧 机后座、YOC-120 减速机、鼓风机房、 2 号汽化楼、炉后辊道装钢、炉后电 子秤安装、1832 平方米原料跨屋面大修的改造项目。1980-1989 年,中轧生 产有了进一步发展。除 1981 年、1988 年、1989 年由于缺电缺坯严重,以及 市场中型材需求量急剧下降等外部原因造成年平均停产 165 天外,其余年份 钢材产量都平均在 7 万吨以上。尤其是 1986 年,中轧厂在落实经济责任制 的基础上,狠抓名优产品的生产,挖潜力,抓效益,提高钢材合格率和成材 率,降低成本,同时实行负偏差轧制,定尺包装和理论计重,增加了盈利。 这一年年产钢材(坯)10.20 万吨,其中优质钢材 3.34 万吨,定尺钢材 6.11 万吨,负偏差增重钢材 2414 吨,创利润 666.27 万元。从中可以体现出中轧 员工开拓进取、加强管理、与时俱进,努力改变落后状况的精神风貌。 1990 年以后,中轧厂在抓生产的同时,加强了轧钢工艺方面的革新改造, 使成材率有了较大提高。1991 年,在全国 22 家中型企业中,成材率指标居 全国同行第一位,在从坯到材成材率指标居全国同行第三位,合格率达 99.08%,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并一次性通过国家建筑用材质量监测中心和 自治区质量监测中心强制性抽查。1992 年,中轧年产钢材 12.01 万吨,首次 突破设计能力。1993 年,为解柳州市汽车工业建设燃眉之急,中轧厂积极开 发和轧制汽车用轮辋钢,并获得了成功。从这里可以看出中轧厂是具有不甘 落后、永争先进和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 1995 年,为节能降耗,提高成材率,中轧厂投资 2280 万元的“一火成 材”改造一次试车成功,当年即投产。1997 年 12 月,中轧厂连铸坯一火成 3 材轧制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轧厂一火成材改造后, 生产线轧钢主要工艺技术装备有:两座连续推钢式加热炉、跟踪式布置 5501/4502/450X2/4501 轧机、1500 热锯机两台、拉钢式 冷床、550 型钢矫直机一台。轧辊间厂房延长 12120 米等。品种结构主要 包括三大系列产品,即:6.3#16#国标和轻型槽钢、5#10#等边角钢、 250(270)1020 薄板坯、40 圆钢、75 圆管坯、16#叉车槽钢、 5.00S 轮辋钢、 11kg/m 轻轨和 808 毫米、10010 毫米扁钢。其中 5#角钢 被冶金部评为优质产品。6.3#、7.5#角钢和 8#、10#槽钢,被评为自治区优质 产品。部分钢材钢坯出口日本和东南亚。所有这些体现了中轧员工积极面对 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加强企业适应性改造、推动企业求变创新的精 神风貌。 2000 年,中轧厂严格按照 ISO9002 标准加强坯料管理,严格执行按炉送 钢制度,严把进炉坯料质量关,有效确保了产量质量的提高,钢材成材率指 标 99.61%,持续保持全国同行第一;钢材合格率指标 99.64%,保持全国同 行第二。2001 年 11 月 20 日,中轧厂提前四十天完成全年 21.23 万吨钢材生 产任务,同比增长 9.3%;产品合格率和成材率分别达到 99.82%和 99.4, 分列全国同行第三和第二名;工序能耗为 73.86kg/t 标煤,同比降低 12.7kg/t,降低成本 200 万元;销售率达 100%;出口创汇 48 万美元。这是该 中轧厂做优做强钢铁主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拓宽市场的结果。从中可以 看出,中轧厂已加快了发展步伐,管理开始步入了正轨,向科学管理迈进, 充分体现了中轧员工向管理要效益、向创新求发展的精神风貌。 中轧厂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投资 2.8 亿元,易地新建的 中型连轧生产线于 2005 年 11 月 15 日竣工投产。该连轧型钢生产线的轧钢 工艺技术装备包括:一座连续式推钢加热炉、连续式 6705/5808 短 应力轧机、步进式冷床(长尺冷却) 、600、700 矫直机各一台、1800 冷锯 机四台、型钢自动堆垛机两台。而服役了 36 年的中轧厂老轧机生产线于 2006 年 1 月 29 日停产拆除。新生产线品种结构有五大系列,即:825 国标和轻型槽钢、820等边角钢、42115mm 圆钢、250(270) 1020 薄板坯、 14#30#球扁钢,以及部分 18065(70)mm 电极扁钢、 11.3#集装箱槽钢等 54 个品种,122 个规格的产品。 2006 年 11 月 15 日,柳钢中型连轧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被广西壮族自治区 经济委员会评为广西重工业 2006 年优秀设备改造成果一等奖。2006 年度, 中轧厂槽、角钢系列产品被评为广西名牌产品、 中型连轧改造工程获柳 钢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中轧厂获柳钢“科技先进单位” 。 2006 年,中轧厂完成坯、材产量 33.52 万吨,其中材 28.61 万吨、薄板 坯 4.88 万吨。比上年增加 2.8 万吨. 全年共销售钢材(坯)28.42 万吨,销售 毛利为 2,331.51 万元。 2007 年,年产量 34.59 万吨,比上年增加 1.07 万吨。由于坯料严重不足, 全年停产 119.62 天,没有完成年度产量目标。为完善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 求, 9 月成功试轧出 14#船用球扁钢。 11 月批量生产了 700 余吨合格船用 球扁钢。12 月成功开发了 24#球扁钢。 2008 年,年产量 31.13 万吨,由于受坯料严重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产量比上年减产 3.28 万吨。2008 年对 18#、20#、22#、26#、28#、30#球扁 钢进行了试验性开发,可正常生产的有 5 个品种 15 个规格的产品。4 月,球 扁钢产品通过中国船级社的工厂质量认证。2008 年,工序能耗 35.94kgce/t, 在全国 21 家地方骨干企业排名第二。钢材合格率 99.93%,在全国 21 家地方 骨干企业排名第四位。 2009 年,中轧厂以降低生产成本为中心,以均衡生产、提高产量、优化 指标为手段,通过精细管理、指标分解、严格考核,实现效益增长方式升级 转型,深入开展再次创业,贯彻落实“36 字”方针,实施低成本战略。通过 强化产量目标管理,班产和月产节节攀升。全年打破班产记录 13 次,打破 日产记录 11 次。12 月产量达到 73945 吨,创下历史最高记录。2009 年全年 产量达 576255 吨,年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2009 年,开展圆钢工艺技术攻关。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轧制工艺 5 改平椭扭转圆孔轧制为立椭圆孔轧制;对整个圆钢轧制系统进行了重 新优化;从而极大地缩短 100 以上规格的调质时间,提高了轧制质量、成 品尺寸的稳定性和机时产量。2009 年度,中轧厂“柳钢优质碳素结构圆钢的 开发与应用”获柳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 年,中轧厂工序能耗 34.49 kgce/t,在全国 21 家地方骨干企业排名 第一;钢材合格率 99.96%,在全国 21 家地方骨干企业排名第四位;全年完 成单位成本 2913.95 元/吨,比计划降低 36.57 元/吨,累计降低成本达 2109 万元。 中型连轧生产线原设计的产品大纲是以槽角钢为主力产品,圆钢为次要 产品,因此精轧机组轧机采用全平轧机布置。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和变化, 采取以生产高品质圆钢为主,以生产槽角钢为辅生产模式。加快了对圆钢的 研发、生产和发展步伐,加大技改投入。 从 2010 年以来,中轧厂实施了圆钢配套技改工程,对现有的轧机部分、 大冷床设备、圆钢矫直精整线和圆钢收集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新增了两台 平立转换轧机、一台圆钢测径仪、一套圆钢矫直设备、3 套圆钢倒棱修磨设 备,以及大冷床设备适应圆钢生产等改造,有效依靠圆钢自重旋转在大冷床 实现自矫直功能,解决了圆钢生产自然冷却成型后产品弯曲度超标、锯切口 毛刺多等难题;有效解决了圆钢成品收集慢、运输过程散捆、工人劳动强度 大、生产不安全等因素;有力拓宽了中型连轧生产线产品大纲、进一步优化 工艺流程,以及促进了圆钢品质的提升。目前生产的产品调整为槽钢、角钢、 圆钢、圆管坯和电极扁钢 5 大系列、51 个品种、112 个规格产品。产品主要 用于桥梁建筑、工业结构建筑、机械加工、以及农机、汽车船舶等制造行业。 产品覆盖华东、华南、西南等省市。下一步,中轧厂还将计划再新增三台粗 轧机,更新两台卧式精轧机为立式轧机,以及对加热炉进行更新等适应圆钢 生产的技术改造。 2010 年,中轧厂继续加强产量目标管理,把月产任务分解到每天、每班, 以班产保日产,以日产保周产,以周产保月产。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 如圆钢收集劳动竞赛、品种钢生产劳动竞赛等。全年打破班产纪录 20 次, 打破日产纪录 9 次。2010 年,年产量达 65.19 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首次 达到中型连轧生产线年产设计能力。全年共生产合格品种钢 53.42 万吨。圆 钢系列品种的产量占品种钢产量的 80.09%,比上年同期增加了 21.89%。中 轧厂大力加强节能降耗技改和管理,2012 年工序能耗 33.26kgce/t,在全国 22 家同类企业中连续排名第一;11 月份,中轧综合成材率在全国 20 家同类企 业中排名第 6;当年,工序能耗中的煤气消耗、电耗、蒸汽耗和水耗四项指 标,合计节约成本 496 万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取得明显进步。综合单位成 本比计划降低 1.24 元/t,累计降成本 80 万元。累计综合成本比上年下降 189.76 元/吨。 中轧厂经过 10 年发展,产量实现了翻翻,合格率、成材率略有提高, 而定尺率、机时产量大幅提高。工序能耗下降了一半以上。 “十五”和“十 一五” ,中轧厂得到快速发展,体现了中轧员工充分发挥与时俱进、求变创 新、积极适应市场以及和谐发展的精神风貌。 2011 年,中轧厂以“优化品种结构,优化操作水平,优化各项指标,提 高产品质量,实现精细管理,降本降耗增耗”为方针,积极落实优质增效, 深入推进再次创业。全年生产品种钢总量 531,915 吨,比 2010 年增加 3,671 吨。受 10 月份停产 23 天、11 月份停产 22 天的影响,累计产量比去年减少 3.99 万吨。 中轧厂 43 年来曲折的发展道路,培育了中轧人面向市场、艰苦创业、 求变创新、不甘落后和永争先进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化。然而中轧却在柳钢 跨越式的发展中渐渐落伍了,中轧在柳钢的分量越来越轻,中轧人还缺什么?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反省,实事求是的剖析、 诊断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中轧厂文化建设问题诊断 (一)缺乏培育核心竞争力品牌的主动意识。回顾中轧厂 43 年的发展 历程,中轧厂曾开发和生产了槽钢、角钢、圆钢、圆管坯、电极扁钢、球扁 7 钢和轮辋钢等众多系列的中型材产品,目前生产的产品调整为槽钢、角钢、 圆钢、圆管坯和电极扁钢 5 大系列、51 个品种、112 个规格产品。其中不乏 有过汽车用轮辋钢、电塔角钢和船用球扁钢开发失败的教训。纵观中轧厂的 发展道路,中轧厂的生产主要是一种被动式的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市场缺 什么就生产什么,没有充分的市场调研,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没有形成品 牌,以至于难以做强、做优和做大,导致生产处于被动局面。长期以来,生 产不够饱满,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影响了员工收入和思想情绪。缺乏创品 牌的主动意识,乃至于没有对产品进行科学定位和没有走专业化生产道路是 中轧不能做强、做大的根源。 (二)缺乏系统思考、总体规划企业文化建设。中轧厂长期以来,虽然 在文化建设上得到了历届领导的重视,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缺乏系统的思 考和总体的规划,仍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员工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大部分 仍停留在组织打打球、跳跳舞、念念报纸、出出黑板报等低层次文化建设上。 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上升为先进理念的建设、企业愿景、员工成长、核心力 量的培育和企业品牌建设上来;缺乏一定的高度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导致许 多工作存在短视行为和缺乏战略发展目标;缺乏让人信赖和为之奋斗的企业 愿景,因而,企业凝聚力不强,影响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和成效,造成不 少人才流失,致使中轧在市场上就没有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概念不清,理念没被员工认可。中轧厂企业文化还缺乏 较系统的思维,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文化的“虚”与企业 建设的“实”没有很好的整合,使提出的一些理念没有被员工很好地理解和 认可,缺乏参与热情。员工在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共同利益、意识形 态、企业行为的方面没有达成共识。 (四)企业文化意识不强,缺乏企业核心价值。在中轧厂员工意愿及 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中轧厂发展前景如何?”时, 有 50.88%的员工认为“还行,但还有许多地方仍需改进” ;有 35.96%的员工 认为“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只有 7.3%的员工看好企业的发展,认为 “很好,发展前景看好”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不少员工对企业文化概 念认识不清,文化意识淡薄,更不清楚企业核心价值指的是什么。 (五)危机责任意识不强,存在抵触反感情绪。企业最大的危机,不是 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于员工内心责任的危机,来自于观念落后、意识落后、 思维落后和品位落后的危机,终归还是文化落后的危机。2012 年初,中轧厂 提出“带队伍、低成本、高质量、造品牌”总体战略工作思路。但在调研中 我们发现仍有相当的员工缺乏危机感,对厂里总体战略工作思路不理解,不 明白为什么要“造品牌”?为什么要加强品牌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创造圆钢 品牌?反映文化建设的员工基础相当薄弱。 (六)主动承担责任不强,存在埋怨抱怨心理。多年来,中轧厂由于产 品定位问题,以及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生产不饱满,经济指标、效益和员 工的收入水平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不少员工由于自身认识不足和危机意识薄 弱,便滋生了一种抱怨和埋怨的心理,甚至本能地反驳、诡辩和推卸责任, 形成凡事都向外找原因,而不找自己的问题,缺乏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和勇 气,甚至还包括一些科级干部也存在这些想法。有一次集团公司优质增效检 查组到中轧厂检查,询问员工对生产不饱满的看法时,有相当的员工回答: “是因为公司没有安排我们生产!” , “是由于市场不好,产品销不动,造成 积压,所以不给生产!”把责任和原因推到了公司和外部市场,没有从更深 的层次去思考:“公司为什么不安排中轧厂生产,而安排了其它厂生产?” 或者说“中轧厂产品为什么销不动?而外省一些同类厂家的中型材圆钢产品 却一直在满负荷生产?”外部尽管有客观原因,但难道没有企业内部自身的 因素吗?出了产品质量问题,有的员工就习惯查找上道工序存在的影响因素, 基本不找自身因素。于是,有些员工就心安理得的开始抱怨、埋怨和相互指 责。更可拍的是没有认识到抱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会影响工作热情和 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七)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存在依赖等待心理。开拓创造是品牌文化建 设的最高境界。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员工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尤其在 9 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攻关、生产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和 设备管理、流程和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以及员工技能水平提高上,部分员工 安于现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习惯于以往作法,习惯性思维,习惯于等 待上级来下达任务和安排生产工作,存在依赖等待心理,缺乏积极主动、据 理力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不服输的求进意识。文化落后则意识 落后,员工之所以存在落后心理,关键还是教育落后。员工只有理解了才能 认同,只有认同了才能实现自觉,只有自觉了才能实现自律,最后才能达到 开拓创新的自由与超越,实现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 (八)精细管理意识不强,存在急于求成心理。企业文化作为一只无形 之手,对于提升经济效益是无法立竿见影的,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积淀、潜移 默化和厚积薄发,需要配合一系列的精细管理,做出长期的、细致的和艰苦 卓绝的工作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员工虽看到了加 强品牌文化建设的光辉前景,但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存在急于求成心理,因为开展了文化建设,也开展了精细化管理,在流程建 设管理也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没有产生显著的成效,就产生了怀疑心理,缺 乏更进一步细致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尤其在近几个月由于面临“钢铁危机” , 产品销路不畅,生产不够饱满,员工收入下滑,就责怪厂里只顾抓文化建设, 而忽视抓好生产管理和提高效益,人为地把文化建设和生产建设分成两张皮, 忽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统一性,缺乏对两者是相互依存、促进的辩证关 系的认识。 (九)期望什么都会做,缺乏技艺精湛。很大一部分员工引以为豪的是 自己每一种产品和规格都会做,觉得品种规格越多,生存的机会就越大,就 不会没饭吃。这是一种典型的对一专多能要求的误读,以及对生存与发展条 件的严重误解。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产品已从短缺时代走进了饱和时代, 客户不缺产品,缺的是满意的服务。什么都会一点,基本做不到精细,就不 可能在某一领域达到技能精湛的境界,也就不可能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 在业内绝不可能做到数一数二。 四、中轧厂文化建设对策 (一)基本思路 中轧文化应是学习型、行动型和创新型文化的综合体现。根本任务是转 变观念和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软实力,建成文化中轧,旨在使组织的思 维由反应型升级为学习型,组织的行动由修补型升级为创新型;主要目的在 于形成团队学习型组织,成为具有核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