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下农业大省的技术效率比较_第1页
中部崛起下农业大省的技术效率比较_第2页
中部崛起下农业大省的技术效率比较_第3页
中部崛起下农业大省的技术效率比较_第4页
中部崛起下农业大省的技术效率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部崛起下农业大省的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摘要:通过对山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和湖南在内的中 部六省 19982010 年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进行超效率 dea 分析, 测算了中部六省 19982010 年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动过程。对地区 技术效率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河南技术效率最 高,河南农业在“中部崛起”战略中一马当先,率先发展。湖北 技术效率增幅最快,发展势头较好。其他省份应借鉴河南、湖北 的农业发展经验,优化自身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的生产 力水平。 关键词:中部崛起;dea 模型;技术效率;农业大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2)27-0170-03 中部崛起是 21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中部六省人口 361 亿,占全国人口 28.1%,其中农村人口 244 亿,占全国农村人口 近 1/3,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推动农民增收来实现“扩 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另外,该地区农业的发展也有 利于提高中国粮食保障能力,缓解各种资源的约束。为了将中部 六省建成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提高中部地区农业竞争力,实现 农业经济增长,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使中部地区农业经济 增长由投入增长驱动转向生产效率驱动。 一、分析方法与变量选择 1.分析方法。传统的 dea 模型分为 ccr 和 bcc 模型的一个弱点 就是如果决策单元的数量较多,可能计算得到的有效单元较多 (效率评价值为 1) ,上述模型无法对于这些有效单元的进行进一 步评价。andersen 和 petersen 于 1993 年提出了超效率评价模型, 使之能够对 dea 有效的单元也进行排序,下面将这种模型及其经 济含义进行说明。超效率评价模型与 dea 模型的数学形式相似, 基于投入的超效率 dea 模型的线性规划模型: 假设现有 n 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有 m 种不同的投入向量 和 s 种产出向量,设 xij 为第 j 个决策单元中第 i 种投入向量, ykj 为第 j 个决策单元中第 k 种产出向量 i1,2,m, k1,2,s,j1,2,n,i 为各向量赋予的 权重。 与传统的 dea 模型不同的是,在进行第 j 个决策单元效率评价 时,其自身并不参与评价。一个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使其投入按 比例增加而效率值保持不变,其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超效率。实际 上这个模型中只是在对有效单元 j 评价计算时,除掉了效率指标 小于等于 1 的约束,此时会得到大于等于 1 的效率 ,这时原来 效率值等于 1 的决策单元都能够进行排序,我们称它为超效率, 从而使 dea 效率评价的方法得到了优化,超效率模型又可以进一 步分为径向技术和非径向技术,基于径向技术距离函数的传统方 法存在测算角度单一、投入(产出)常常不能径向逼近生产前沿 面等问题。而非径向 dea 方法运用定向技术距离函数,投影方向 具有一般性,而且同时考虑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将其应用于技 术效率测算比较合理(李发勇,2005) 。由于中部地区都是传统农 业大省,采用传统的 ccr 和 bcc 模型评价它们的技术效率时,可 能得到的效率值结果相差不大,不宜直接进行比较,因此本文采 用超效率的 sbmdea 模型来对中部六省的农业技术效率进行比较 研究。 2.变量选择。本文选择以下投入和产出指标:本文以狭义的农 业即种植业作为研究对象(以下同) ,具体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 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本文选择以下投入和产出指标: 农业总产值(亿元) ,反映当年产出水平状况;选择三个农业投入 变量,包括劳动力、土地、中间消耗,选择指标分别是农作物播 种面积(千公顷) ;农业劳动力人数(万人) ;中间投入(亿元) 。 所有数据来源于 19982010 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年 鉴 。投入变量的从业人数通过以下公式估算得到:从业人数=第 一产业从业人口-国有林业单位在岗年末人数-渔业人口-(牧业人 口+半牧区牧业人口/2) ,相应的统计人数分别来自于中国林业 统计年鉴 、 中国畜牧业年鉴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同时, 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对农业总产值和中间消耗的数据换算 成 2004 年的不变价格。 二、实证分析结果与解释 1.农业技术效率分析。按照以上原理方法,利用统计软件 maxdea3.0 对 19982010 年的中部六省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进行 处理,并且对基于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的效率值进行了算术平均, 由图 1 可知,19982010 年十三年间中部六省的农业生产超效率 平均值除安徽省外农业生产综合效率达到了比较合理的状态,其 数值都超过 1,其效率高低顺序为河南 1.4075,湖南 1.2431,山 西 1.1770,湖北 1.0392,江西 1.0203,安徽 0.7972。各省农业 生产效率逐年发展趋势由图 1 可知。以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了河南、湖南、山西、湖北、江西五省在农业技术水平、管理能 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农业生产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农业生产要 素投入及产出效率得到了优化,技术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安徽省综合生产率小于 1,说明该省的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并没有达 到最佳状态,存在着不同程度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的低效率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省的农业生产投入产出并没有达到较为理想 的组合,距离生产前沿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综合 效率水平。 2.技术效率地区差异分析。 (1)河南效率最高。河南效率值在 中部六省中最高(1.4075) ,这说明近几年来,河南的农业在实施 “中部崛起”战略中一马当先,率先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 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转变,其在农 业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借鉴:1)重点支持产 粮大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严 格耕地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进全国粮食生产加 工基地建设,集中农业开发资金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 粮食核心产区。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河南既是全国第一农 业大省也是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快,质量 高。且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多, 二是食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高,三是食品加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高,四是食品加工业企业规模大,食品加工业几乎成为全省农业 的主导产业。河南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的发展 思路,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把新兴工业和 农业现代化有机联合起来,利用自身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 食加工业。目前全省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 918 家, 粮食加工能力达到 3 450 吨。 (2)湖北增长最快。在中部六省中, 湖北省增幅最快,平均增幅达到了 2.9%,究其原因可能存在于以 下方面:湖北省提出要在 2015 年建成农业强省,2020 年成为全国 农业强省的领跑者,成为中部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最好、活 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湖北省将农机化作为 推进强省建设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至今,湖北省农机化获得长 足发展, “十一五”期间更是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到 2011 年上半年,全省农机总动力已达到 3 425 万千瓦时,拥有各类农 业机械已达 1 020 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 13.1 万台,小型拖拉机 104 万台,联合收割机 5.5 万台用于机收油菜、小麦等,其中机收 油菜面积 382 万亩,亩减少损失 6.44 公斤,共减少油菜损失 24.58 亿公斤; 2011 年三夏期间,全省机收小麦 1 309 万亩,比 人工收割小麦减少损失 3%,平均每亩减少损失 6.8 公斤,共减少 小麦损失 0.89 亿公斤。机收水平达到 22.3%。插秧机 2.25 万台用 于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 669 万亩,机插秧比手工插秧亩均提供哦 产量 50 公斤以上,机插水平达到 22.3%,增产粮食 3.45 亿公斤, 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达近百万台,9 架农用飞机年飞行 1 600 小时, 作业面积 380 万亩,同时建立了农用航空站,作业范围达 14 个省 区。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 2010 年的 56%增长到 57.5%。农机化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 用。2011 年上半年湖北遭遇六十年一遇的干旱,农机部门组织 140 万台农机投入抗旱、抢收抢种,为全省农业抗灾夺丰收发挥了 重要作用。 湖北省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的 思路,通过进一步的整合、提高,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规模化经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板块基地,初步形成了江汉平原 的粮棉油基地、鄂北岗地的粮油基地,鄂西的魔芋、茶柑基地, 鄂东的楠竹和桑蚕基地,已经形成了食品饲料加工、肉类加工、 特种种植等农产品加工体系,先后形成了双低油菜产业带、优质 稻米产业带、商品蔬菜产业带、速生林产业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湖北省农业的良性发展。 湖北不仅是农业经济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大省,高校和科研院所 集中,农业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为产研的结合构筑了 平台。 “十五”以来,省农科院共鉴定科研成果 51 项,鉴定优良 品种 41 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55 项, 获得国家专利 3 项。全省有农业科研机构 70 个,农业科技人才 5000 人,其中涉农中科院士 8 人。 因此,湖北在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科技化上下大工夫,提高 资源利用率,减少中间耗费用,加大科技力量投入,注重人才培 养,提高农业推广。另外,湖北还适时调整农业发展方式,不仅 追求农业增长的数量,更加追求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科技 创新作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 业,注重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现代农业体系。不断改善农 业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制度的创新,建立和完善融资、物资、 科技、信息、营销等多方面服务体系,将分散、互不联系小农户 的个别生产和经营活动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加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