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序 言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出现了一股汹涌澎湃且至今持续不断 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潮流。据 199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流动周期在半年以上的跨县、市 流动人口数量为 4228.6 万人,如果加上流动周期不满半年的人口和在县、市范围内流动的人口数, 有学者估计流动人口总数在 8000 万以上应该不算夸大。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中国社会的影 响必然是深刻的、多方面的。作为对人口流动的诸多影响的回应,在学术领域、人口学、经济学 和社会学都给予其极大地关注,相关研究已颇具规模且成果显著,特别是在对人口流动的原因、 状态以及对以城市为主的流入地的各类影响方面,十多年的研究已经较全面且系统化程度较高。 各国实践和经验已经表明,顺利实现人口流动对一国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妥善处 理好人口流出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关键。因此,研究人口流动,尤其是人口流动对流出地 农业发展的影响,无论对我们全面认识人口流动的现象还是对我们重新安排农业经济发展战略, 其意义非同一般。 本文主要侧重研究农村剩余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此目的,本文将从理论实 证两个方面入手来探讨这个问题。理论上,运用一般经济增长模型得出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 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实证上,将陕西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统计和计量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其人口 流动的机制与效应。 一、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一)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流动即人口处于一定方向下的持续移动,包括人口规模的变动,人口结构的改变及人口分 布的变化等。人口流动问题由来已久,但大规模的流动开始与上世纪70,80年代,在中国,随着 改开放的深入,人口流动的数量与日剧增。从流动的范围来讲,人口流动包括城乡流动,省内流 动,省际流动及国内外流动等;从流向来看,有单向流动与双向循环流动之分;从流动原因来讲, 既有来源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又有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吸引。伴随着这一声势浩大的人口流动潮 流,一国经济发展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这其中农村剩余人口的流动成为典型。 农业经济发展包括农业经济增长及与经济增长有密切关系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生产环 境的改善,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等。人口(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的一 个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假定农业生产函数为 Y=f(K .L.N),为简化分析,其中只留资本K及劳动L两个生产要素,即生产函数变为Y=f(K .L)。 一般情况下生产要素投入越多产出也就越大。则在此生产函数中劳动要素投入越多,农业产出也 2 将越大。我们以图形来描述劳动投入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即为下图1-1所示: 图1-1 劳动力投入与农业产出关系 图中曲线OS表示农业部门的产出曲线,横轴表示农业部门的劳动投入,纵轴表示农业产出水平。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农业产出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农业劳动力超过一定数量时,农业 产出将不再增加,而是维持在一个不变值(在图中的P点之后,农业产出不再增加) 。从图中可以 看出,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劳动力边际产量在下降,当农业劳动力数量超过某个临界点之后, 产量不再增加,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零。人均产出随农业劳动力的增加而减少,临界点之后 的劳动力不增加农业总产出,却要共同分享农业总产出。因此,随着农业剩余人口的不断增多, 代表农业部门人均收入的W曲线的斜率会不断降低。与此相反,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OW线 左移,农业部门的人均产出将增加。可见,要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配以适度 的人口投入规模。 因此,在农业人口存在剩余的情况下的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二 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农 业 剩 余 人 口 大 量 出 现 流动人口增加 流动人口收入 增加 为 增 加 农 业 投 资 提 供 可 能 增加乡镇企业 收入,扩大农 业再生产 加速农业经济 发发展 3 图 1-2 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图 由此可见,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经济的高速 有效的发展使得农业部门出现大量的人口剩余,这就为农业剩余人口的流动提供了可能;另一方 面,人口流动解决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适度人口规模投入问题的同时,由于人口流动改变了原有劳 动力资源的配置结构,从而使农业经济在适度人力资源投入的条件下的合理高效的发展,而且劳 动力流动对农业资金的投入也是有利的。 (二)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 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 由于流动人口的来源地主要是农村,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第一要素就是尽快促使滞留在 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只有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了,土地才会进入正常流转渠道,促使 农业由分散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规模性经营转变,由传统式耕作向科技化与现代化技术与管理 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伸展和提高。因此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农村产 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 人口流动直接增加流动人口的收入,提高其素质 2 人口流动是增加流动人口收入的有效途径。据调查,农村流动人口年均收入为 2900 多元,比 全国非流动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高出四分之一。目前,农转非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劳务收入已成为许多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片, 带富一方”的局面。外出打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农民将外 出务工的收入用来修房造屋,购买电器,通信工具或农用车等。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农用机具的购 买,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农业产出率, 农民收入也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加。 农民在城市务工有更多技能学习、受先进文化、城市文明熏陶的机会,同时外出务工农民回 乡度假又把城市的生活方式,观念与有关的信息带回农村。这对于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改变传统 生活方式,提高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客观上为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做了观 念上和物质上的准备。 人口流动和迁移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迅速的发展起来,现在已经成为我 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特色。如表 1-1 所示,从 1980-1995 年, 我国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几乎每五年翻一番,这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我国乡镇企 业的发展,发展规模连年扩大。到 1990 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是促进了私营企业的迅猛发 展,从表中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中我们可以看到,私营企业的扩大规模更是快于乡镇企业。可以说 是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保障了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农村非 4 农经济发展的基础。 表 1-1 我国乡村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年份 小计 农业 乡镇企业 私营企业 个体 1980 31836 28836 3000 1985 37065 30086 6979 1990 47708 36819 9265 133 1491 1995 49025 32638 12862 471 3054 2000 48934 32041 12820 1139 2934 2001 49084 32182 13086 1187 2629 2002 48960 31787 13288 1141 2474 2003 48793 31206 13573 1754 2260 2004 48724 30774 13866 2024 206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4 年) 通过前面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探讨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人口流动可促进非农经 济的发展同时非农经济可反作用于农业经济。因此我们可以说人口流动推动了村经济的发展。 (2)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农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 1 农村人口流动中以高素质的青年劳动力为主,2000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 35 岁以下的占农 村劳动力的 63.66%,55 岁以下的占 96.73%。留在农村的从业人员出现了以老人,儿童,妇女为 主的人口结构,导致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需求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留守农民的 思想观念陈旧,满足于现状,不思发展。在家务农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其观念保守,满足于“现 在有饭吃”的现状。这部分人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不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阻碍了 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推广。 人口流动不利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 大量劳动力外出以后,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灾,植树造林,修建校舍,修筑公路等公用事 业很难完成,不利于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与建设,直接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大量劳动力的外出甚 至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村官”选拔难,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难的现象。 这直接导致了这些村子官僚主义的盛行,行政治理不透明,从而人心涣散不能够团结起来一同努 力致富村庄,这样这些村子的农业难以取得较大的发展甚至出现连年倒退的迹象。 人口流动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域跨度大,自然禀赋差异大,各地农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北部, 东部地区农业较为发达,中部和西部以及山区地带的农业则非常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 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更加剧了农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地区农民的纯收入与西部地区农民的 纯收入的差距加大。 11978 年,农民纯收入最高的上海相当于最低的甘肃的 294.7%;浙江相当于 1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978 年) 5 河南的 136.3%。到 2001 年,上海相当于甘肃的 387.7%,浙江相当于河南的 219%,增加了 182.7%。如果按绝对收入数据比较,则东南沿海与中国西部农民家庭纯收入的增加额更大。区域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2.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农业经济的影响更多的是间接的,当然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人口流动的方向一般是由乡村流向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 这些城市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因而有一些苦脏累的工作他们大多 不愿去从事,这就造成了这些岗位劳动力的短缺,而流动人口的流入恰好补偿了这一缺口。同时, 由于流动人口素质相对低下,对生活及薪资水平要求不高,所以只要有活干,只要干这些工作的 收入能够维持他们最低的生活水准,他们就愿意干,而且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干。这样他们就 形成了对城市中那些原本要从事这些工作的劳动力的替代。一方面,这种替代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为城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在一些城市, 大量人口的集聚必然促进消费市场的发展,进而引发对消费产品尤其是农副产品的需求,这一需 求的扩张又必然会引致农业生产的扩张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因此人口流动直接或间接的推动 着流入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量流动人口的流入给流入地城市带来了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影 响居民收入分配。目前全国各个城市均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WTO 的加入更使得一些企业 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利而采用先进的技术,以机器来取代劳动力以提高效率,失业人员将进一步 增加。同时,农业经济效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中的大部分为了谋生而向城市 流动。劳动力供给数量庞大,而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有限,我国城市的就业形势非 常严峻。而就业是民生之本,大量的人口不能很好的就业,这势必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 会治安,同时大量人口聚集使得城市的环境卫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利于环保,从而严重危害经 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陕西省人口流动概述 (一)陕西省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背景 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人口流动创造了条件 自 1999 年 9 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带 21 世纪中叶 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 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理念与目标的引导下,国家不断给予西部地区 财政和政策支持,帮助西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和 6 人才培养等社会事业,加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增强其对东部地 区和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据不完全统计,2000 年至 2007 年,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投资经营的企 业累计近 20 万家,投资总额 15000 多亿元,西洽会,西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已经成为东西 互动合作和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平台。西部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约 180 亿美元。这些 投资企业的建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流动人口恰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西部大开发为人 口流动创造了必要条件。 2.西部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成为人口流动的助推器 西部地区目前是我国水土流失,干旱缺水,土地沙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为 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 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对促进西部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退耕还 林政策主要以经济手段引导农民退耕,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保证退耕农户的收入,还能通过经营 林木,草场获得收入,从而能够保证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从实践中来看广大退耕户还是拥护退 耕还林这一政策的,因此各农户积极投入退耕还林行动中。退耕还林过程中林木种植所需时间并 不是很长,而且如果一家劳动力丰裕的话,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当年规定的种植任务,所以相比 从前,农民的闲暇时间有所增加,为补偿农业收入或增加农业外收入,许多人便离开家乡,加入 流动人口大军中。可见,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口流动。 3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改革开放加之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国经济迅速发展,当然位处西部地区的陕西也不例外。大 多农村出现了乡镇企业,农转非的进程在进一步加速推进中,农村城市化、城市进一步城市化的 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不断深入,为农业生产所需投入的生产资料,不断提供技术支持,使农业 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业向工业方向转变已经势不可挡,这样从农业中剩余出来的劳动力必须由 工业或第三产业所吸收,才可不至于出现滞胀的危险。事实表明,陕西产业结构在中央政策的支 持与当地政府经济发展规划的正确指导下正经历着高度化与合理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 必须有强大的劳动力投入做支撑。可见,人口流动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 (二)陕西省人口流动概况 1陕西劳动力转移经历的三个阶段 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始于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89 年以前):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度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劳动力开始挣 脱土地的束缚,这个时期劳动力转移零星分散,流向上主要是乡镇企业和社队企业,主要特征是 离土不离乡。 快速转移阶段(19902002 年):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全国性的民工潮,陕 西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加速,国家对农村劳动力管理政策由允许流动相规范流动转变,实施农村劳 动力流动有序化工程,该阶段主要标志是实施流动就业证卡制度,我省劳务输出初具规模。 高速转移阶段(2003 年以后):国家实施公平开放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取消各种不合理 7 限制,其主要标志是取消了流动就业证卡制度,进城务工环境逐步改善。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了 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战略,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劳务输出的若干意见和配套政策文件,输 出规模屡创新高,技能培训得到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发挥效应,特别是 2006 年以后,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 70 号文件的下发,农民工在劳动合同,工资 收入,土地流转,子女入学等方面有了法律和政策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 2陕西省人口流动的现状及特点 (1)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速 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的异地转移成为我省农耕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19962007 年间,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从 110 万人发展到 558 万人,增加了 4 倍;其中省外劳务人员由 70 万人 增加到 333 万人;劳务收入由 20 亿元递增到 251 亿元,增加了 12.5 倍。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业分布广泛,农民工成为一些行业的主力军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这三大行业。我省矿山,在中 下?第一线的工人中,80% 90%是农民工;建筑工地 80%90%是农民工。农民工已成为陕西服务 行业的主力军,主要从事保安,餐饮家政服务等职业。从行业分布变化看,由过去主要集中在建 筑行业逐步向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商贸流通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多行业并举转变。 (3)转移的地域呈多元化分布,选择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居多 2007 年转移就业的 558 万人中,省内就业 224.7 万人,输往省外 333 万人。输往省外的人员 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遍布全国各地。我省转移流动的 劳动力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分别为 37.8%,17.4%和 9.6%,称倒梯形排列。在 外出地点的分布上,选择大中城市务工的居多。农村劳动力在省内大中城市务工的占我上网能够 转移人数的 27.3%。 (4)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以青壮年,初中文化和男性居多 据 2006 年统计,陕西省总人口 3749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784 万人,占总人口的 74.3%,农 村劳动力 1574 万人,占农村人口的 56.5%。而外出务工人员则呈现出以下特征:从性别构成看, 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 56.1%,女性占 43.9%;从年龄构成看,外出劳动力以中青年为主, 16 25 岁占 48.9%,2645 岁占 40.6%,4660 岁占 10.5%;从文化构成看,外出劳动力中,初中及 其以下文化的占绝大多数,约占 86%,中专技校毕业及高中文化占 12%,大专以上文化仅占 2%;从技能构成看,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下,技术型劳动力缺乏,受过技术培训的仅占 13%。 (5)外出务工主动性增强,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 近年来,我省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外出务工主动性增强。以前主要靠“三缘” (血缘, 地缘,人缘)关系自发外出打工,如今,有组织,有规模的输出劳务,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逐步 提高。1996 年有组织输出人数为 51.6 万人,到 2007 年有组织输出人数达 306 万人,增加了近 6 倍。 (6)劳务项收入成为农村家庭增收的重要来源 8 2007 年我省农民人均劳务性收入为 1036.2 元,比上年增加 17.9 元,增长近 22%。劳务性收 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 39.1%。 三、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农业技术的提高,农用机具的 现代化以及人们农耕思想的进步,近年来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农业产出不断提高。据 统计,2006 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 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818.74 亿元,比上年增长 7.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488.48 亿元,增长 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260 元,增长 7.9%。 (一) 种植业发展状况 种植业作为陕西省农业经济的支柱,近年来不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来讲都发生了一系列的 变化,从表 3-1 可以看出,除了糖类的产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较大的波动外,其余农作物产量均 稳中有升,波动较小。粮食产量基本在 1000-1500 吨波动,波幅并不是很大。烤烟的产量在这十 年间有一个较为平稳的增长,从 1991 年的 400 多吨增值 2000 年的 500 多吨。其他农作物:棉花、 油料、麻类、蔬菜的产量在这十年间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图 3-1 1991-2000年陕西省主要农作物产量变动图 单位:吨 (二) 果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陕西省以苹果为主的果业迅猛崛起,果业已逐渐成为我省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 会效益于一身的朝阳支柱产业。水果产量不仅大增,出售水果的收入也成为陕西省果农的重要收 1991-2000年 主 要 农 作 物 产 品 产 量 折 线 图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1 2 3 4 5 6 7 8 9 10 年 份 产出 年 份粮 食 棉 花油 料 麻 类糖 类 烤 烟蔬 菜 9 入之一。由表 3-2 可见陕西省苹果产量从 1990 年的 620282 吨增至 2004 年的 7356140 吨,净增长 11.86%,这一增长率还是较为可观的。其他的水果典型的如柿子、枣、梨等产量也都实现了一定的 增长。 表 3-1 陕西省主要水果生产情况表 单位:吨 品种 1990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水果合计 620282 5773544 6211394 7356140 苹果 349300 4405900 4617921 5552045 柑桔 8855 64000 98601 117530 梨 20544 614500 689816 669327 葡萄 20210 74100 89925 110842 桃子 28961 120100 153007 216680 红枣 33956 93500 75252 131213 杏 13123 42400 44600 57394 柿子 132992 105100 146876 140688 猕猴桃 0 194900 204697 231679 石榴 0 0 0 32277 其他水果 12341 59044 90658 96456 注:2003、2004 年水果产量为果业监测结果,2002 年水果产量是依据果业监测资料的评估调整数 数据来源:陕西统计年鉴 (2007 年) (三) 林业发展状况 西部大开发及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陕西省林业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了林木面积的不 断扩大和林产品产量不断增加的双重的收获。由 1991-2000 年陕西省主要林产品产量的散点图可 以看出,只有油桐籽产量呈现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且在 1998 年出现拐点,产量由降转为升。核 桃、花椒、板栗的产量在这十年间出现了大幅的增长,其中核桃的产量的增幅最大,由 1990 年的 17000 多吨增至 2000 年的 35000 多吨,翻了一番。而生漆、五倍籽、棕片的产量随增幅不大但也 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其产量基本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 10 图 3-2 1991-2000年陕西省主要林产品产量变动图 单位:吨 四、陕西省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一)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统计分析 1.相关分析的理论介绍 (1)相关分析的含义 本部分要进行的是二元变量相关分析。它是指通过计算变量间两两相关的相关系数,对两个 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两两相关的程度进行分析。在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过程中比较常用的相关系 数有 Pearson 简单相关系数、Spearman 和 Kendalls tua-b 等级相关系数。本文选用 Pearson 简单相 关系数,双侧(two-tailed)检验(双侧检验可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取向,即可以从结果得 知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两变量的正相关关系或负 相关关系越密切,彼此之间的影响越大。 (2)指标的选取 本部分研究的是人口流动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但因为前者是动态的,具体数据难以 获取,因而用陕西省各年年末农村剩余人口流动量。又因水果产量,林产品产量,粮食产量三个 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故在这部分分析中,主要针对陕西省年末 农村剩余人口流动量、水果产量、林产品产量、粮食产量四个从1991年到2000年这十年来的指标 值,通过相关分析,找出人口流动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 (3)相关分析的标准 相关系数用 表示:当 时,表明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 时,表明变r01r10r 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当 时,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当 时,视为高度相关; 时,视为中度相关; 时,视为低0.8.50.8r.3.5 度相关; 时,变量之间相关度极弱。3r 1991-2000年 主 要 林 产 品 产 量 散 点 图 05000 1000015000 2000025000 3000035000 4000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年 份 产出 生 漆油 桐 籽 五 倍 籽棕 片 核 桃板 栗 花 椒 11 2.陕西省流动人口数量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 这里采用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即各年年末农村剩余人口流动量为自变量 X,相应 的因变量分别为:水果产量为Y,林产品产量Z,粮食产量W,来对人口流动与农业经 济做相关分析。根据附表 2 的数据利用 Excel 计算的相关矩阵如表 4-1 所示。 表 4-1 年末农村剩余人口流动量、水果产量、林产品产量、粮食产量之间的相关矩阵 X Y Z W X 1.000000 0.957237 0.799658 0.277318 Y 0.957237 1.000000 0.800228 0.305095 Z 0.799658 0.800228 1.000000 0.360603 W 0.277318 0.305095 0.360603 1.000000 从上述相关矩阵可以看出,X 与 Y 即年末农村剩余人口流动量与水果产量的相关系数为 =0.9572。 X 与 Z 即年末农村剩余人口流动量与林产品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xy =0.7997。 X 与 W 即年末农村剩余人口流动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2773。对比z xw 相关分析的标准,可以看出农村剩余流动人口数量与水果产量、林产品产量及粮食产量之间均存 在正相关关系即陕西省农村剩余人口流动数量的增减与这三者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且 与y 均达到了高度相关的标准。虽然 0.3 但还是很接近 0.3,这依然表明 X 与 W 之间存在xz xw 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人口流动规模的增大的确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陕西省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 通过上面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人口的流动和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的。为了 进一步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和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趋势,以便更确切地看到 陕西省人口流动趋势的加深会使农业经济出现怎样的变化,本文还需通过运用计量分析中的回归 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1.回归模型的理论介绍 (1)数据的选取 这里选取了陕西省各年年末农村剩余人口流动量为自变量 ,并综合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三个x 农业经济指标:水果产量、林产品产量、粮食产量的农业生产总值为因变量 。y (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是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或假定其他影响因素确定的条件下,分析某一个影 响因素(自变量)是如何影响另一个因素(因变量)的过程。 本文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分析陕西省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yabx 其中 表示农业经济综合指标, 表示陕西省年末年末农村剩余人口流动量, 表示当 增x bx 加一个单位会使 增加多少个单位, 表示随机误差。当F检验,T检验通过时, 越大,表示自 12 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 (3)模型的检验标准 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主要是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和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是检验样本数据聚集在样本回归直线周围的密集程度,从而判断回归方程对样 本数据的代表程度。一般用判定系数 实现。2R 越接近1,表明回归直线拟合程度越好; 越接近0,表明回归直线拟合程度越差。2R2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是对因变量与所有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的一种假设检验。 一般采用F检验。F统计量定义为平均的回归平方和与平均的残差平方和之比。 对于一元线性回归,根据给定的显著水平 ,确定临界值 ,或计算相应 值。若1,2Fnp 值 (或者 ),说明因变量和自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反之,不然。1,2np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是根据样本估计的结果对总体回归系数的有关假设进行的检验。一般 采用 检验的方法。t 对于一元线性回归,根据给定的显著水平 ,确定临界值 ,或计算 值相对应的2tnt 值。如果 (或者 ),说明因变量对自变量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反之,因变p2tnp 量对自变量没有显著影响。 2.陕西省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回归模型结果的分析 在以陕西省各年年末农村剩余人口流动量为自变量、农业经济综合指标(具体参见附表三) 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时,通过对Eview3.0软件的运行,得出以下结果: 表4-2 1991-2000年各年年末统农村剩余人口流动计量与农业总产值的一元线性回归表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19/10 Time: 15:17 Sample: 1991 2000 Included observations: 10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499252. 284295.0 5.273579 0.0008 X 3.160465 0.715993 4.414101 0.0022 R-squared 0.708925 Mean dependent var 2566492. Adjusted R-squared 0.672540 S.D. dependent var 826453.6 S.E. of regression 472930.7 Akaike info criterion 29.14814 13 Sum squared resid 1.79E+12 Schwarz criterion 29.20866 Log likelihood -143.7407 F-statistic 19.48429 Durbin-Watson stat 0.526031 Prob(F-statistic) 0.002244 注:这里取显著性水平为 =0.05 由以上一元线性回归表的分析可以看出估计值,常数项a=1499252, =3.1605,得出的回归b 方程为: =1499252+3.1605 ( 表示农业生产总值, 表示年末流动人口统计量)yxyx t=4.414 R=0.841977(见附表四) F=19.48429 通过检验得出: =0.7089非常接近1,可见该回归线拟合度较好;查F分布表和可知临界2 F (1,8)=5.318而回归结果中的统计量F=19.48429,可见F F (1,8) 所以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 发展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查t分布表得知临界值为t (8)=2.3060,而回归结果中的t=404141可见t 2 t ,所以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该回归方程有意义。2 从该方程可知年末农村剩余人口每流动一人,会使农业经济总产值增加3.1605,即短期内随 着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农业经济会以一定比率增长。可以说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确 存在密切的数量变动关系。通过回归模型的解释,我们可以理性地看到流动人口的增多,对农业 经济发展的促进程度。 通过该部分有关陕西省农村剩余人口流动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分析,可以得出两者 之间相关程度和较为确切的数量变动关系。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陕西省人口迁移流动趋势较为明 显,其代表性也较强。虽然本文的关联度分析是以陕西省为例,但这一结论也仍然对西部其它地 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既可以是直接的,但更多的是间接的,即通过社会经济活动 起作用。目前,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由于其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工作环境、交通 运输、服务的便利对流动人口有着明显的吸引力,因此人口流动规模将伴随这一过程呈不断上升 趋势,这样流动部分人口的析出必将对将劳动力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农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 响。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即流动人口越多农业经济 发展将越快。但这并不能表明人口流动就不会给农业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注重发 展适度规模的流动人口,以期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到最大。 结 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之处: 1.在研究思路方面,本文重点是对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而且在对人口流 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时,是将其放在社会经济大背景中来探讨,不仅采用了定 性分析,还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来支撑相关理论。 2.在模型分析方面,定量分析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定量分 14 析中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中的相关分析和计量分析中的回归分析,得出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 的相关程度十分密切及其较为确切的数量变动关系,进而通过这一结论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未来人 口的流动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当然文章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定量分析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关联度时,因资料有限,选取指标不够充分、全面。 但是,这并不影响本文结论的得出。 2.由于本人在人口、资源与经济等方面理论水平欠缺,不能对未来人口流动趋势对农业经济 发展的深层次的影响作出合理的预测,因而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吴晓娜,戴庆春如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法学债权课件
- 北美雅思考试真题及答案
- 民歌欣赏课件
- 民族风土人情课件
- 新质生产力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 基层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 新技术驱动新质生产力案例
- 新质生产力与资本的协同发展
- 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
- 2025年康复医学综合评估与康复方案设计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编织课件教学课件
- 认证机构保密管理办法
- 土建类安全员C2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 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技巧与方法
- 硒鼓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心脏猝死教学课件
- 成长型思维培养-洞察及研究
- 广东省安装工程综合定额(2018)Excel版
- 棋牌室员工管理制度
- 新课标(水平三)体育与健康《篮球》大单元教学计划及配套教案(18课时)
- 建筑工人临时用工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