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怀念母亲》文本解读_第1页
6 《怀念母亲》文本解读_第2页
6 《怀念母亲》文本解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 怀念母亲文本解读 一、文本解读 (一)读题目 怀念母亲,何谓怀念,是离开以后对对方的思念。课文哪里看出我离 开母亲?有三处。一是我六岁离开母亲;二是我大学二年级母亲弃养(弃养, 婉辞,意思就是死亡但只能用在父母死亡上);三是后来我到德国留学,离开 了祖国母亲。母亲是谁?一是生我的母亲,一是祖国母亲。 (二)文本品读 文章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 挚的爱慕。”关键是作者怎样表达自己对两个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的 呢?这是我们要深入去品味的。 首先是第二小节,写我对生母的怀念。重点写生母弃养之后,我痛苦的内 心世界。作者用白描写的方式,直抒胸臆。文章用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真想随母亲于地下”等语句。接着作者又写到,“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 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作者用了多个直接表 达内心感受和自己行为状况的词语来表达内心之痛苦。我们要引导学生好好品 读,先要理解“寝不安席”、“随母亲于地下”、“不全的灵魂”“终天之恨” 抱着一辈子遗恨。这段话若说白了,就是说:母亲去世后,我吃不下饭, 睡不着觉,心里很难过,整天在哭。但作者在表达这样的意思时,用上了上述 的词语,读起来令人振撼,而且与之产生共鸣;这可见写文章遣词造句的重要, 文学的语言形式之重要,内容相同,但用不同的形式去表现,效果就会大大不 同。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去体会季老遣词造句之精妙,可以将其意思直白地讲 出来,然后让学生去与原文比较,体会。这段话在写作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怎 样与表现“我”内心的强烈感情?季老用了“白描自我表现”的方法,即将自 己因某种心境而引发的各种“表现”直接写出来。这种写法是很值得学生学习 的。我们不是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不具体吗?怎么具体?就学学季先生,将自己 在喜怒哀乐时的表现写下来。 第三小节作者笔锋一转写到了祖国母亲。文章用了两句“不知道为什么, 母亲频来入梦”,“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首先要理解“频 来入梦”频是常之意。季老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季老为什么说自己不知 道为什么?简单的理解是:梦乃思也,思之切则梦之频。可是季老明明说自己 “不知道为什么”呀?我们就要多一个心眼,进一步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 “不知道为什么”用得精妙。因为思念母亲、祖国母亲是不需要为什么的,不 要任何的理由。这更可见思念之情是油然而生的,是挥之不去的。同时这里用 了一个“也”字,可见“两个母亲”同样崇敬,同样爱慕。 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应是引用的四则日记和一篇文章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对两个母亲的怀念,而且日夜的怀念,怎么表现,用日记来表现,是很恰 当的,很难说明问题的,日记是平时心绪变化最快速最直接的记录。 我们先来看,季老自选的四则日记,这是独具匠心的。首先们要看时间都 在 1935 年的 11 月份,其中三篇相隔之有一天,可见“思念之频”。我们再来 看字数有长有短。当然字数不是最重要的,但把它们组合成一篇文章,就有了 节奏上的变化,这可以不与学生讲。 最值得研究的是这四则日记的表达方式。四则日记都在抒发作者一种感情 怀念两个母亲。关键是要看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日记一,这是四则日记中最难读懂的一则。首先我们来看,这则日记作者 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或者说是由景生情),作者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 暗夜的降临和暗夜之沉静。写夜的降临,作者用两个“织”字,都是妙笔。夜 的来临如同造物主在编织一件黑纱,更重要的是这两个“织”字,先是写织上 天空,再写织上对面的屋顶,由远及近,这可见作者是一直伫立在窗前,久久 没有离去,目光一直注视着窗外,对天空一点点变暗的过程,看得清清楚楚。 在写夜之静,作者用一个“沉”字,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好像悄无声息, 眼前的世界好像只剩下“我”一个人。这就到了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了。 静则思,这是人之常情,思之内容是很多的,但季老之思是什么?“故乡,故友” 。故乡就包括故国,故友当然也包括亲人。季老说“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 凉”这是与景相符的,但妙得是季老笔锋又一转说:“这凄凉不同普通的凄凉 一样。”凄凉怎么会有两样呢?而且说“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 浓浓地糊在心头。”这不矛盾吗?我想,凄凉与酸楚当然是因为我身处异乡, 远离故人。但作者又没有自怨自艾(如果心中只有凄凉的话,那是自私的表现) ,心头很快浮现起故乡,故人美好事情,所以说是甜蜜的。而且这种甜蜜是浓 浓的“糊”在心头。这个“糊”字,本意是“粘”,不是放在心头,而是“粘” 在心头,与心一体了,挥之不去的。作者不单讲“凄凉”反讲“甜蜜”,更能 看出对故乡,故人的思之切,单讲凄凉,则只讲了人在异国的孤寂心情,讲到 甜蜜则显现了对故乡、故人的挂牵。 我想教学法这一段时,把作者这些妙笔生花的语言让学生品悟品悟,而且 可以是师生一起去品悟品悟不失是一件美事,如果学生读不懂,教师讲给他们 听也是一件乐事。 日记二,比较好懂。这是由事生情。季老先写了房东太太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写得好。好在时间的处理上,先是几天以前,说儿子今天回家,再说 一直没有回来,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这个时间的交待,把母亲对儿子的惦记 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妙当然是对房东太太的表现的描写,先写“高兴得不得了” ,再写“有点儿沮丧”,最后写“晚上说不定会回来。”从高兴到沮丧, 再到仍抱希望,渴望奇迹出现,母亲对儿子的爱,不要再用任何的语言去说了, 再说也是多余的!由此作者自然地想到自己的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啊! 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怎么一样法?“我”在儿时,母亲在世 时,母亲一定也是这样的!可现在呢?母亲已走了,我已不能将自己的心声倾 于母亲了。读到此处我不禁赞叹,文章不在长短,情到深处,艺到深处,诗外 诗内功夫都到家,随手拈来皆精彩。季老就是如此! 日记三,只有一句话。这是直接抒情,直白地写出三个“想”,还补充说 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不能不说作者在选择材料入本文时是特意安排的。 日记四,二行字,都有四句话。前三句话写了三种景物:“风、雨与天色” ,基调是“阴沉”的,由景生情,又想故国了,这时作者不再写怎么想了,一 切都在不言之中,把空间留给了读者。引用了四则日记之后,作者还不厌其烦 地交待,这不是全部,仅仅是“可见一斑”。这个词要理解,“一斑”是一部 分,可见一斑,是可由部分去推想全部。 接着作者引用才寻梦中开头与结尾,把全文推向了高潮。虽然是开头 与结尾,但我们可以把它连起来读,五句话很明显的四个层次。第一层:“夜 里梦到母亲,哭着醒来”,梦见母亲,已可见思之真切了,但不够要加上“哭 着醒来”可见梦境之感人,更可见对母亲爱的挚爱。紧接着说:“醒来再想捉 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想捉住梦”作者多么渴望 那虚幻的梦境是一场真实,多么渴望自己母亲就在身边,渴望自己能与之幸福 地生活。第三句、第四句最精彩,作者在怨恨苍天,“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 的梦都不给我吗?”一个感叹,一个反问,连起来是一种质问的语气。老天啊, 我的要求只是有个梦,清楚一点儿的梦,这个要求难道过份吗?为什么你连这 样的要求也不能满足我呢?内心的惆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