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1400万就业缺口的国家大事_第1页
公务员申论:1400万就业缺口的国家大事_第2页
公务员申论:1400万就业缺口的国家大事_第3页
公务员申论:1400万就业缺口的国家大事_第4页
公务员申论:1400万就业缺口的国家大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务员申论热点:1400 万就业缺口的国家大事 9 月初的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权威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引起广泛关注:1994 年至今的 10 年间,我国创造就业岗位超过 8000 万个;1998 年至 2003 年,1890 多万国有企业下岗 职工实现再就业。今后两到三年内,每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 1000 万左右,而城镇年度 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 2400 万。这意味着在政府强力调控下,每年将仍有 1400 万就业 缺口。 尽管如此,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仍然认为“中国就业状况 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比如上山下乡时期,还有 1998 年国企职工大规模下岗 的时候。当前的失业状况,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转轨将从前被计划经济时代掩盖的隐性失 业释放出来了,体现为失业率数字的攀升而已。而另一面,是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张 车伟长期从事就业问题研究,参与了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许多就业工作的调研和报告。 他认为,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是个长期性问题,比其他国家更复杂,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 家要像中国这样提供 7.3 亿个工作岗位,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总共才提供 4.3 亿个工作岗位。 重要的是,政府的发展战略从“GDP 优先”转变为“就业优先”已经相当明确,“就业问 题正在成为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 经济增长与高就业的不等式 在“左岸公社”里一家公司谋职的庄先生上班都会路过中关村人才交流市场,他每天 看到的场景几乎一成不变,“求职的队伍从里排到外,天天都是”。庄先生说,那些年轻 人脸上千篇一律的焦虑神情让他庆幸自己是 80 年代的大学生。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 勇注意到,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另一面,是中国经济正在加速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但对许多求职者来说,今年的就业压力确实是空前的”。 对于任何一个政府来说,保持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是其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目标。 “但长期以 GDP 增长作为其首要目标的中国却越来越感受到让人难以喘息的就业压力。” 张车伟指出,2003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 9.1%,被认为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最好的一 年,但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似乎没有带来与这种增长速度相匹配的就业增长。国家统计局 的测算表明,20 世纪 80 年代,GDP 每增长 1 个百分点,可增加 240 万个就业岗位;而 90 年代以来,只能增加 70 万个,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 主要是产业在用人指标上越来越追求人力资本的效率,用人指标也就越来越低。“就 业问题远比宏观经济的调控要复杂得多,它不是用一些财政、货币手段就能立竿见影解决 的,政府调控的难度非常大。”张车伟说。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不久前曾在中南海讲解就业问题的蔡一直在收集 相关数据。他说,我国 GDP 对就业的拉动关系,也就是就业弹性,从 80 年代到现在已经下 降了 2/3.现在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 0.1,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在 0.3 到 0.4 之间。 蔡的结论是,这表明,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的一些地区出现了在 GDP 指挥棒下过 早追求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倾向,“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 经济学家赵晓不久前完成一项关于中国失业问题的课题研究。赵晓说,要从供需两方 面来看我国的就业问题。中国所面临的失业与就业问题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典型失业 不可同日而语。在西方历史上,如 30 年代大萧条,美、英、法等国也有近千万人的失业, 但主要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只要需求上去了,失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认为,中国的 失业,一部分是由就业岗位总量绝对少于劳动总量引起的失业;另一部分是由需求不足引 起的某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和人员失业。“根据专家的计算,前一种失业人口大约在 1.5 亿左右,后一种失业人口大约在 3000 万至 5000 万。也就是说,中国的失业问题中非需求 因素占了主导。”“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淮看来,经济全球化也限制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 就业岗位的释放。他说,日元贬值与日本 5%的失业率有关,日本现在出现“中国威胁”论 也是因为就业岗位的竞争,导致日本出现产业空心化。美国加征钢铁关税,之所以不惜动 用 201 条款,是因为美国还有 15 万钢铁工人,要保证他们的饭碗。而中国家电业在欧洲遭 到反倾销,也是欧洲国家保护就业的表现。陈淮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国际资本在 全球范围内重新优化配置和国际间的重新分工。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 新配置,就意味着有限就业岗位在全球的重新配置。 鼓励就业还是救济失业 政治学者毛寿龙说,为了解决失业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各个国家一般采取两类办法: 一是给失业者以一定的救济,二是给其提供支持性的帮助,使失业者尽快摆脱失业状态。 “我们以前的工作重点是在创造就业岗位上,比如企业吸纳失业职工,政府给予一定资金 支持;政府从每年财政预算中拨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经费等。”但毛寿龙观察到,这些 方法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作用,到近年效果明显放缓。据统计,1998 年到 2002 年 6 月 底,全国 2661 万国有企业登记的下岗职工中,先后有 1726 万多人实现了再就业,而再就 业率实际上呈大幅下降之势:1998 年为 50%,其后几年分别降到 42%、36%、30%和 18%. 毛寿龙分析,以政府提供岗位为主的办法虽然见效快,但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资本市 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和运作机制,这些干扰有可能制约了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运作 空间,实际上可能起到了减少就业机会的作用。“比如,小额贷款,按照市场方式运作, 给有创业愿望、精神和能力的下岗职工提供培训,并给其提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如果享 受这类优惠的人数很少,对下岗职工再就业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如果人数较多,很可能使 非下岗职工的创业者和非下岗职工的失业者要就业面临不公平的投资机会和劳动力市场。 这些人很可能带着资金和一技之长转向其他投资和就业机会比较公平的地方。外地很多愿 意投资和有一技之长的寻职者也会对此望而生畏。就业机会的数量随着资本市场和劳动力 市场的空间扩大而扩大,市场空间缩小,就业机会就减少。这反而减少了一些失业者的机 会。” “在主动创造岗位的同时,失业应对要立足制度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教授郑功成指出,首先需要调整的是失业保险制度。截止 2003 年底,中国参加失业保险的 人数已经达到 10182 万,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 440 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压力明显 增大,在部分地区已出现年底收不抵支的局面。郑认为,政府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来度 过失业保险基金支付高峰。在将以往补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资金转化为失业保险基 金的同时,政府还需要动用原有的事业保险基金结余,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以扩大调 剂范围、分散风险,并进一步严格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 人事考试教育网 劳动保障部的官员王英才在日前召开的再就业工作会上强调,“要把就业和解决好失 业当成全社会的责任,成为政府的第一目标”。 失业定义的标准化 多数被采访专家把去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失业”的再定义看作政府发展战略转变 的标志之一。 失业人员新的定义是: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 的人员,而在此前,国家统计局统计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的标准是: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 动年龄内有一定劳动能力、并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了登记的人员。 “失业”新定义不再强调“非农业户口”和“在当地就业机构登记”,这意味着在中 国流行多年的“下岗”一词将退出历史舞台,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将享受到政府的失业保障 福利。蔡说,在“失业” 定义标准化后,政府将会全面推进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中国的失业概 念清晰了。”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宣布修订其备受关注的失业定义后,曾经对中 国传统失业指标多次提出批评的华尔街日报评论说。 按照新标准,“就业人员”指男 1660 岁、女 1655 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 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 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 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 就业”。 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新标准实际上就是根据实际经济活动人口,来统一确定失业人 口。也就是说,将来人们获得失业救济的条件是一致的,这将为消除国有与非国有差别和 城乡差别,最终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迈出首要的一步。“政府的下一步,将 是确定什么人能领失业保险金。”胡鞍钢认为,新定义规定的条件是:要交过一定时期的 失业保险金,要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寻找工作。因此,并非农民工一进城就可以得到保障, 有了这一政策门槛,农民工短时间内大规模涌进城市的现象将不会发生。 失业者主要集中在受过中等教育的人群? 清华大学社会学者孙立平说,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失业者的结构会有所 不同。“比如,有一段时间,印度的失业者就主要是由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构成的。道理很 简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工作的期望值比较高,而他们所受的教育也使得他们大体可 以找到所期望的工作。没受过教育或受教育程度很低的人,没有什么技能,但他们对工作 的期望值也比较低,因而失业的人并不多。最惨的是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他们在接受中等 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高的工作期望,但由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一技之长,他 们找到这种工作的可能性又很小,这就造成了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失业率是最高的这种现象。 分析一下目前中国城市中的失业人员构成,可以发现,他们也主要是由受过中等教育的人 构成的。但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与印度又不相同。因为在二三十年前,我国城市中中等教 育已经普及,那时候没有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是很个别的。而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很不发达,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极为有限。因而,在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失业率很 低,而失业者主要集中在受过中等教育的人群。”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如果按照传统的失业理论,将失业者看作是就业的蓄水池的话, 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者可以对社会中新的劳动力需求提供合格的劳动者,而如果失业者主 要是由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构成的,则将与社会需求形成更大的脱节。”孙立平说,在这 个意义上,这种失业结构变化的方向是良性的。 西方国家面对失业问题的对策 法国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法国经济迅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失业问题并不明显, 一般季节性失业维持在 20 万人左右。1962 年,随着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结束,大量北非移 民涌入法国。1973 年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法国经济,法国失业率当年突破 5%.1979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法国经济再度陷入困境。从此,失业率不断攀升。进入 90 年代以 来,法国左右翼政府均把解决失业问题作为政府的主要工作。 例如,右翼认为,只有企业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02 年 10 月,法国 右翼政府出台了鼓励创办企业的新措施,将企业的注册资金从 7000 多欧元减为象征性的 1 欧元;简化成立公司的申请手续,创业者可使用家庭住址作为公司地址;在创业初期还可 缓缴社会分摊金。政府计划通过上述措施,在未来 5 年里,每年创办 20 万个企业,从而增 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力市场的僵化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法国也一直 在努力改善这一状况,90 年代以来,各种部分工时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到 2000 年部分工 时制、临时工、季节工就业人数已占到总就业人数的 1/3.但一些左翼人士对上述措施持不 同意见,认为它们并未解决一部分低层次群体的就业不稳定和生活困难问题;左翼政党主 张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来增加就业机会,1999 年,若斯潘政府将原法定每周 39 小时工作制 改为 35 小时。企业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转,必须雇佣更多的工人。此外,左翼政府还制定 了“青年就业合同”,对雇佣青年就业的企业提供财政优惠。左翼称,这些措施创造了 30 万个就业机会。但右翼政党和雇主协会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一做法加重了企业和国家的 负担。另外,法国政府还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来增加就业岗位,消化过剩劳动力。 美国 美国主管就业、劳工等项事务权力最大的是劳工部,内阁部长华裔女士赵小兰曾经说 过:“让失业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就是劳工部的职责,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就是我们的 工作。”美国缓解失业通常有以下几个措施,第一,向失业人员提供失业保险。这一项目 是劳工部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为应付大萧条后的严重失业就创立了起来的,如今已成为一种 常规性的机制。第二,帮助失业人员解决退休金优惠及医疗保险等事项,政府预算中每年 都有一定拨款留给这两方面的用度。失业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 如果符合条件,一般都能得到救济,以使自己继续享受正常的退休和医疗保险计划。第三, 劳工部下属有一个很大的就业与培训局,主要任务是通过与各州和地方的劳工开发部门合 作,向失业者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就业、劳工市场以及收入保证等多方面的服务, 2002 年财政年度,就业与培训局得到政府预算拨款 107 亿美元。 人事考试教育网 保加利亚 保政局剧变后,由于私有化和国营企业破产倒闭等原因,失业人口迅速增加,由 1991 年的 25.5 万人增加到 2000 年的 69.5 万人,失业率由 6.7%上升到 18.4%.保政府为失业者 广开就业门路。如政府专门制定了“森林恢复和保护计划”,向参加植树造林的失业人员 提供不低于全国最低工资的报酬。对承包荒山野岭植树造林的失业者,国家免费提供树种 和苗木,并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另外,针对土地私有化后大量农民失业的情况,保政府 还决定将国家所有的山区和丘陵坡地等以低价或免费的方式提供给失业者,鼓励其自谋生 路,在海滨或高山滑雪旅游区,保政府则允许失业者开办家庭旅店和提供餐饮服务,国家 在贷款、税收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方便。这一措施对解决黑海沿岸地区和高山旅游区的失业 问题起了不小的作用。此外,保政府还采取了“出口”失业者的办法。迄今为止,保加利 亚已同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塞浦路斯等国签订了向这些国家输出劳动力的协 定。到上述国家工作的保加利亚失业者多数从事旅店、餐馆等服务性工作。 瑞典 瑞典的就业策略是“每个人就业”或“充分就业”,这是过去 40 年来瑞典始终作为社 会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