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hiv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照管工作的研究_第1页
关于hiv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照管工作的研究_第2页
关于hiv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照管工作的研究_第3页
关于hiv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照管工作的研究_第4页
关于hiv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照管工作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 HIV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照管工作的研究 作者:邱奕彦 易银河 点击数:90 更新时间:2012-04-01 【内容摘要】我省 HIV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下文简称 HIV 强戒 人员)集中管理工作实行已有一年半时间,随着这群 HIV 强戒人员 的陆续解教或所外就医,回归社会后如何对他们继续照管已经成为 一个社会棘手的问题。针对目前现状,本文试对目前 HIV 强戒人员 的基本特征、回归社会后面临的社会问题作一些探讨,并提出后续 照管工作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HIV 强戒人员 回归社会 照管工作 自2009年10月23日开始,我所集中收治了除广州以外的全省男 性 HIV 强戒人员。随着这部分人员陆续解教或因身体原因所外就医, 他们回到社会后极有可能面临着社会不认可、家庭不接纳、群众谈 艾色变、工作无着落、生活无来源、交往无朋友的尴尬局面。由于 目前对艾滋病尚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这些 HIV 人员在生理上要承 受常人难解想象的病痛,在心理上要忍受来自外界乃至亲人的歧视 和排斥,极易诱发他们复吸和重新违法犯罪,甚至有可能报复社会, 形成社会治安中新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如何搞好 HIV 强戒人员回 归社会后续照管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结合工作实际,笔 者就这个课题谈几点认识,权当抛砖引玉。 一、目前广东省 HIV 专管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基本特征分析 直至2010年12月31日,我所收治 HIV 强戒人员的现状是:在册 人数1211人,累计解教人数472人,所外就医人数188人(CD4小于 200的符合办理所外就医)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查阅强戒人员 档案等形式,随机对在队200名强戒人员及100名解除强戒和所外就 医的 HIV 强戒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 年龄方面,30 岁以下的占34%,30 岁至45 岁间的占61%,45 岁以上的占5%;(2) 户口方面,农村户口占78%,城镇户口占22%;(3) 文化程度,初中 文化以下( 含初中) 的 占90%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 ,大专文化的 占2% ;(4) 家庭情况,单亲家庭或离异的占35% ,家庭经济状况较 差的占78%,有就业技能或特长的占5%;(5) 复吸者占98%,初次 强制隔离戒毒的占15%?,有多罪错( 即吸毒前犯有贩毒、盗窃、 抢劫、诈骗等刑事违法犯罪行为) 被拘留、劳教或判刑的占 73%?,曾被劳动教养( 含劳教戒毒) 的占73% ?,曾被判处刑罚的 占7% ?;(6)感染 HIV 病毒时间10年以上的占 11%,5年至10年的占 57%, 5年以下的占32%;(7) 因病所内住院的人数比例占42%,提 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占58%,因 CD4下降或并发症发作、所内医 疗条件无法提供治疗而办理所外就医的占28%;(8) 因 CD4值低于 200而选择药物治疗的占5%;(9)在心理测试中,对前途失去信心、 缺乏人生进取精神的占70%,情绪两极化明显、认知片面狭隘的占 65%,在回答“因为什么原因复吸时” ,有80% 的 HIV 强戒人员选择 了“心瘾难除,很难控制对毒品的渴求” ,有 45%的 HIV 强戒人员选 择了“受到以前情景的诱惑” 、 “受到社会歧视”、 “出去找不到工作(进 工厂需要体检证明,血液携带 HIV 者不招录) ”等;(10)关于回归 社会后再就业的调查表显示,有50%的 HIV 强戒人员说因社会歧视 而找不到工作,20%的 HIV 强戒人员说被家庭遗弃,无家可归, 30%的 HIV 强戒人员干回贩毒等危害社会的行为。 (11)解除强戒和所外就 医的 HIV 强戒人员填写回归社会所面对的困难有:得不到支持与理 解;缺少倾诉的对象;没有交流的平台;缺少对新药物的认识;需 要进一步认识“四免一关怀 ”;期待减免治疗、检测费用;急需解决 就业问题;希望媒体加大“减少岐视” 方面的正面报道。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可以看出,HIV 强戒人员普遍存在文化 程度较低、以青壮年为主、染毒时间长、多罪错比例大、复吸率偏 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身体状况较差、生存技能缺乏、存在心理 障碍、潜在的社会风险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如果 后续照管工作和安置帮教不力,这些人员回归社会后,危害社会的 程度不言而喻。 二、回归社会后面临的社会问题 (一)人和户口分离比较严重。就我所情况而言,收治 HIV 强 戒人员当中,阳江茂名籍的占13,广西籍的占13,清远、云浮、 中山、珠海等占16,广东其他城市和其他省份的占16。通过问 卷调查了解,约占80%的 HIV 强戒人员解除强戒或所外就医后很少 回到原籍或原居住地,而且是直接流散于社会(如广西籍 HIV 强戒 人员多数去往中山、珠海等地) ,很难置身于无毒社区环境,处于脱 管失控状态。主要原因有:一是家庭不愿意接收,有些是当地派出所 不愿这部分人群回到当地;二是吸毒者不想“回家” ,随便找个地方 进行复吸;三是有些吸毒人员倾家荡产造成无家可归,或因拆迁、 家庭变化等原因,无房居住、无户可落;四是居无定所,回归社会 后不知去向,很难查到其住址;五是在异地漂泊打工,居住地址不 固定。 (二)择业就业非常困难。对于农村户口 HIV 强戒人员的就业 安置,难度不是很大,只要愿意回到家里还是可以通过耕作来养活 自己的。相对而言,非农业户口或因年轻不愿回户籍地的 HIV 强戒 人员,其择业就业问题相当突出。原因主要有:一是社会歧视。人 们心目中都认为吸毒人员是人渣、是犯罪分子,一旦吸上毒品,终 身难戒,造成整个社会难以去接受他们;二是公众对艾滋病的恐惧 心理。艾滋病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被称为“超级癌 症”,一旦感染上艾滋病,只能在痛苦和恐惧中等待死神降临,由此 引发了人们心理上的“恐艾症”, 对艾滋病人唯恐避之不及,而 HIV 强 戒人员身上又携带着艾滋病病毒,人们很难去接受。据调查,一些 工厂不愿招吸过毒的人作为员工,艾滋病的传播也是工厂不愿招的 主要原因之一;三是 HIV 强戒人员自身的原因。这部分人大多数都 有回归社会的心理障碍,有因吸毒给家庭和亲人造成经济上的巨大 损失和情感上的严重伤害,而产生自责、内疚,“无颜见江东父老” 的; 有因遭到家庭的强烈反对和社会的孤立歧视的;有对自己前途失去 信心、工作没有着落而产生悲观失望情绪、恐惧感和失落感的;有 长期吸毒养成了自私、孤僻性格的。所以,HIV 强戒人员基本上都 是些“无业游民 ”、 “孤魂野鬼”之类了,择业就业更谈不上。 (三)社会保障不足。由于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回归安置尚 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规定,也没有明确社会各职能部门的 职责权限,所以,回归社会的 HIV 强戒人员的照管工作在实践中无 法可依、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碰到,对于部分 解教或所外就医人员,当地派出所是非常不愿接收的,要他们接收 往往需要几经周折。另外,强制隔离戒毒所、当地派出所、当地民 政部门等很少有信息跟进和联系,造成了应有信息的脱节。 三、回归社会后续照管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党委政府统一 领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安置帮 教工作长效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应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禁毒委要充分发挥协调组织本 地区禁毒工作的职能,根据“四免一关怀” 等相关政策,把 HIV 强戒 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照管工作事宜提上日程。公安机关、司法部门、 强制隔离戒毒所、卫生部门、疾控中心、民政等部门应共同去应对 这类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工作问题。各级综治部门要加强对后续照管 工作的检查和监督,细化、量化考核目标,明确工作责任,司法所、 公安派出所帮教民警、乡镇党政领导和监管教育环节的相关负责人 实行责任倒查,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完善法律法规。一是建议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将解除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解除劳教人员单列其中,或者 针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社会保障专门立法;二是按照2010年中央办公 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 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意见(中办发2010 5号)精神,建议司法部尽快会商成员单位会签贯彻的具体细则,明 确对强戒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相关政策,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三 是要加快推进国家艾滋病防治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管理、治疗和 救助等一系列的政策落实,让这些人群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三)加强 HIV 强戒人员康复训练,探索形成了集生理脱毒、 身心康复、融入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新模式。 借鉴三水戒毒康复所或以前的“麻风村” 管理模式,通过构建“无 毒社区”和康复戒毒,在强制戒毒与融入社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建 立一个无歧视的、政府资助的 HIV 人员愿意进场生活的特殊场所, 使两者“无缝对接 ”,全面开展生理脱瘾、心理矫治、劳动康复、职 业培训,提高戒毒人员的劳动技能和融入社会的能力,有效增强了 康复人员抗复吸的信心和毅力,切实提高了 HIV 强戒人员戒毒的决 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据了解,该所至去年底收治的4811名康复人 员中,所内戒断率达到100%,对中山、佛山等地回归社会后的100 名康复人员进行跟踪调查,一年内戒断巩固率达到67%,许多回归 社会再就业的康复人员至今未曾复吸。 (四)落实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 HIV 强戒人员同样希望不被社会抛弃,同样珍惜生命。据收容 至今统计,每天约有30%的 HIV 强戒人员需要看病或者要求看病治 疗,有一定的求生欲望。根据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 册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保证整个免费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及免费药物安全、连续的供应。在每个免费治疗地区应建立转诊 系统以保证病人能够得到适当、及时的处理。提高患者 CD4计数, 延缓疾病的发展,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加强对 HIV 强戒人员解教后的信息管理,做好衔接工作, 加深全社会民众对艾滋病的认识,逐渐消除恐惧心理。 充足信息资料是做好衔接工作的前提,是开展后续照管工作的 基础。做好衔接的工作,要理顺强制隔离戒毒所、公安和司法行政 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派出所相关部门在定期清理排查,在摸 清这些人员的底数和去向,以及时更新登记资料。全社会范围内加 大宣传力度,及时给艾滋病感染者以人文关怀,使其心理得到安抚。 (六)设立“黄丝带 ”戒毒鼓励基金,形成由强制隔离戒毒所主 导,公安机关、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 的戒毒帮教体系。 可以借鉴湖南省坪塘强制隔离戒毒所设立的“黄丝带” 戒毒鼓励 基金的做法,该所形成了一个由该所主导,公安机关、社区、家庭 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 ”戒毒帮教体系的工作经验。 “黄丝带”的做法是 一种促进 HIV 强戒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照管工作的有效途径。在禁毒 委的倡导下,可以号召一部分社会慈善人士成立“黄丝带” 戒毒鼓励 基金,形成一种关爱模式。一是设立基金,制订章程,制订基金的 运作章程和一系列管理制度,对帮教对象的选择、基金的管理与发 放、跟踪回访、效果评估作详细的规定,确保“黄丝带” 戒毒鼓励基 金专款专用;二是选择对象,签订协议,对解除或即将解除强制隔 离戒毒的 HIV 人员进行详细的摸底,从中选择部分个人自愿、家庭 支持的戒毒人员作为帮教对象,并与所在地公安机关、社区、家属 进行全方位的沟通,签订联合帮教协议 ;三是跟踪回访,巩固效 果,强制隔离戒毒所要定时对帮教对象进行跟踪回访,要全面了解 他们的操守保持情况,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戒毒鼓励。 参考文献: 1童立云,任明康. 对强戒人员回归社会“无缝对接”的思考. 北京: 中国司法2011年03期 2马永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