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宜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_第1页
关于加快宜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_第2页
关于加快宜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_第3页
关于加快宜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_第4页
关于加快宜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加快宜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徐霞 09-02-09 来源:宜兴网主站 浏览(22) 字体:大 中 小 关于加快宜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蒋 洪亮 产业转型升级,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区域综合 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宜兴加快实现赶超越位最大最好的机遇。当前,宜兴已 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具备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但经济的结构性、素 质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尤其是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环境的深刻 变化,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转型 发展的要求,加快宜兴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既是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当务之 急,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宜兴的产业发展步伐 不断加快,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总量迅速提升,为下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 基础。2008 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600 亿元、人均 GDP 达到 8200 美元,分别比 1978 年增长了 160 倍和 150 倍,GDP 增幅连续五年保持在 17%以上,在全国县 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蝉联第七位。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 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服务业占比仍然偏低。近年来,我市把产业 优化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二、三次产 业占 GDP 比重已经从 1998 年的 10.2%、54.8%、35%调整为 2008 年的 3.5%、58.5%、38%,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但二产的比重仍大大高 于三产,服务业比重长期处于 40%以下,两者的关系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水平, 服务业比重不仅大大低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 60%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低收 入国家 44%的平均值。2007 年,我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为 27.86%,远低于发 达国家 70%的水平;服务业占比分别低于全国、江苏、无锡平均水平 2.1、0.4 和 3.1 个百分点,而且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 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快。 二是转型发展步伐加快,但核心竞争力不强。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技 术创新、品牌振兴、企业上市“三大战略”,企业转型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目前,全市已有 50 家企业通过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41.6%,建成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 67 家、省级孵化器 2 家,申请专利 5060 件,其中发明专利 952 件,全市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 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2.2;拥有中国名牌 8 只,中国驰名商标 17 件,省级以上 品牌经济占工业经济比重达 40%;上市企业 10 家,境外上市板块在全国县级市 中位居前列。但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不强。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全市只有 36%的规模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只有 30%的企业有研发投入,平均每家 年申请专利 1 件,其中发明专利 0.3 件,分别只有无锡的 11%和 8%,而深圳研 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专利申请“四个 90%”和高端产业产值占比、 高新产品出口占比、自主研发产品占比“三个 50%”都在企业。二是人才总量 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目前,我市现有各类人才总量 22.6 万多人,每万人拥有 人才达到 1780 人,硕士研究生超过 450 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 130 余人,高层 次人才近 1 万人。但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现代产业的需要来看,人才总量 还远远不够,特别是领军型创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三是产业配 套不全。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处于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终 端产品少,企业间缺少合理的分工,产品类同,内部竞争激烈,尚未形成龙头 企业(高端产品研发)特色企业(专业生产小巨人)配套企业(基 础件服务业)的产业链条。 三是主导产业支撑有力,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未形成。工业是宜兴的主 体经济,是支撑地方财政的主要力量。通过多年来的培育,宜兴已经形成电线 电缆、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环保等八大传统优势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 推动力量。2008 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 948 家,其中电线电缆、精细化工、机械 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企业共 325 家,分别完成销售收入 568 亿元、208 亿元、128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 43%、15.8%和 9%。电线电缆销售已占到全国市场 的 12%,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但在主导产业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我市产业结 构仍呈现以传统产业为主、原材料初加工产品为主、传统管理为主的格局,还 没有形成足以替代传统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如近年来发展的生物 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还只是星星点点,没有形成快 速成长之势。到 08 年底,电子信息产业只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 1.7%,远远低 于全省 20%、无锡 15.5%的水平,光电、光伏两大产业也只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0.2%和 1.1%。 四是利用内外资成效明显,但产业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1988-2008 年, 全市共批准外资项目 1869 个,到帐外资 28.8 亿美元,吸引 53 个国家和地区的 客商投资,投资领域涉及一二三产业。外资企业带来的技术、信息、管理、观 念和人才等新的发展要素,成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 力。但我市产业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在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文化、现代 经营理念、技术装备等方面与国际化要求还有差距;外资尚未形成规模产业,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从利用外资结构看,以二产为主,服务业占比小。“十五” 以来,我市利用外资总量达到 21.7 亿美元,其中二产占 78.2%,服务业只占 20.6%(其中房地产占服务业比重为 69.2%)。从项目体量看,重大项目偏少。 目前我市仅引进法国圣戈班、日本普利司通等 5 家世界 500 强企业,而昆山、 张家港、江阴分别有 52 家、38 家和 21 家。从横向比较看,规模小于周边。 2008 年宜兴到位外资分别占到吴江、江阴和武进的 51%、72%和 93%。 二、挑战和机遇 当前,宜兴已经进入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发展演进的关键阶段, 产业转型升级也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 一方面,从面临的挑战来看,加快转型势在必行。一是环境、资源的挑 战。宜兴的产业结构已逐步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阻力,如果不通过结构调 整改变现在的发展状态,环境资源将在短期内耗竭,环境质量也将持续恶化。 环保方面,宜兴是太湖上游的水环境敏感区,保护水源将成为今后长时期的艰 巨任务,近乎苛刻的环境要求,逼迫我们加快淘汰污染型企业,发展清洁型、 环保型产业。土地方面,目前我市土地开发强度已达到 20%左右,而土地开发 的极限为 25%,可供建设用地还只剩 10 万多亩。如果到 2012 年 GDP 达到 1000 亿元,按照目前宜兴市新增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计算,每增加 100 亿元的 GDP,需要新增建设用地 1 万亩左右,则需新增建设用地 4 万亩左右, 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是唯一的选择。二是宏观形势的挑战。去年以来,国内外 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技术与品牌优势大、创新能 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所受冲击小于其他企业;议价能力和转嫁能力强的 产业链上、中游企业所受冲击小于其他企业。结构的合理性,已经成为企业生 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增强 经济抗风险能力、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三是产业结构自身不足的挑战。宜兴 的产业总体上还是以粗放型、传统型为主,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处于加工制 造环节,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只有加快变“两头在外”的橄榄 形结构为“两头在内”的棒槌型结构,更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占据产业链 的高端,才能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周边竞争态势的挑战。宜兴尽管处于全国 百强县(市)前列,但在苏锡地区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在苏南第一集团军中没 有形成明显的赶超优势。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竞争将进一步加 剧,各地产业发展的雷同性越来越明显,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比较优势, 保住现有地位,就必须找准产业发展定位,走出一条具有宜兴特色的转型发展 之路。 另一方面,从面临的机遇来看,加快转型正当其时。一是宏观政策调整 的机遇。当前,“保增长、促发展”已成为宏观政策的主基调,中央扩大内需 政策将为宜兴电线电缆等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从 2009 年开始推行的增值税 转型,将进一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使企业加大先进装备、先进 技术投入,提升产业发展档次;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更加有利于现 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低成本扩张的机遇。全球金融危 机导致资产价格低迷,人才流动加快,为发展较好的企业低成本收购兼并国外 的好公司、吸引高层次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有利于企业加快升级 步伐,达到一个新的发展境界。三是自身发展所具备的基础。2008 年我市人均 GDP 已经达到 8200 美元,城市化率达到 60%。根据现代经济理论,我市正迈入 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加速成长阶段。从产业基础看,宜兴制造业的快速发 展,既为现代服务业提出了多样化、专业化的市场需求,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 提供了广阔空间;从产业承载能力看,一园一区的道路框架、供水供电、污水 处理等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到位,科创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电线电缆检测中 心等载体建设都在加快推进,集聚大项目、好项目的能力已今非昔比;从产业 特色看,宜兴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旅游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去年旅游接待人数已超过 650 万人,比三年前增长 115.4%。而且近年来宜兴的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每年 都以一个点的速度增长,宜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多年来在全省县(市)中位 居第三。所有这些,都为宜兴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路径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宜兴产业转型的方向,要从以低成本为主导的传统产业 体系,向以高附加值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从产业发展格局来看,要致 力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新 格局,使先进制造业成为支撑宜兴现代化大厦的支柱,现代服务业成为未来经 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城市新魅力。 从具体发展路径看,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以科技创新、优化升级为重点,加快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许多地区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 段,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宜兴工业发展到现在这 个阶段,要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关键在于抓好“四个创新”建设,提高企 业创新能力,推动工业经济从“制造”向“创造”跨越。 一是推进技术创新。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站在产 业前沿的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研究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积极申报国内外专利,承担引进一批重大 科技项目。到 2010 年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达到 1%以上,实现授 权专利 4200 件以上,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 16 项。继续推进研发机构建设。实 施好“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我市 100 家左右重点规模 企业和 100 家左右科技成长型企业中开展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活动,力争到 2010 年规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的建成面达到 80%。着力推进产学研深度 结合。鼓励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跨国公司共建各种形式的 创新载体,使产学研结合点前移、合作更加紧密,培育发展一批产学研联合体, 力争到 2010 年,90%以上的规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都对接一所科研院校。对 研发投入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新创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研发机构的企业以及重 点产学研合作项目、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市政府给予政策扶持或奖励。 二是推进产业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和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把抓好 工业投入作为重中之重,围绕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下大力气储备、引进、实施 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保持工业投入特别是技改投入的稳定增长,力争到 2010 年 技改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达 70%以上。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重点推进电线 电缆、机械制造、环保等产业的改造提升,以政府贴息的形式,鼓励企业引进 先进装备和技术,持续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关联效应大、支撑产业升级的重 大技改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引进和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 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争创国家和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 加快形成光电、光伏、环保、电子信息等一批百亿级新兴产业,到 2010 年高新 技术企业达 100 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45%以上。加快推进 科创载体建设。2009 年全面建成科技创新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线缆检测 中心、环保设备检测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加大“三创”载体建设力度,到 2010 年达到 150 万平方米。 三是推进品牌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实现由成本优势向品牌优 势转化,由制造产品向创造品牌转化。树立品牌典型。目前我市已经拥有一批 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要鼓励这些企业进一步做大品牌规模,提升品牌价 值,努力争创世界品牌。加强品牌培育。抓住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开展品牌培 育,根据企业规模、管理基础、产品质量和发展规划,确定一批重点企业列入 “名牌培育工程”,对企业的品牌策划、形象设计、品牌代言、品牌推广等品 牌建设活动实行政策扶持,提高我市特色产业的名牌覆盖率、品牌知名度。同 时,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标准、质量、商标等品牌基础工作,全面实 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各类行业标准,不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 加快形成具有宜兴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品牌群,省级以上品牌经济占工业经济 比重力争到 2010 年达到 42%以上。 四是推进制度创新。以企业上市为抓手,推进组织结构创新。把企业上 市作为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对企业 上市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储备一批拟上市企业,力争在股市回暖后第一时间 有 10 家企业冲进 A 股市场。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引 导规模企业完善产权结构,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进行改制改造, 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经营机制,努力使更多的民 营企业走上现代企业之路。以信息化为手段,大力推进管理营销创新。积极引 进和采用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管 理模式。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流程,在企业内部各环节全面推行信息化管 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创新营销模式,鼓励企业推进网络化营销。 到 2010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覆盖率达到 90%。 (二)以提升业态、拓展领域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有效化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 必由之路,也是我市增强新动力、开拓新空间、增创新优势的战略选择。要紧 紧抓住当前城市化加速期和分税制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优 势,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推进现代服务业高速度发展。 一是由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变。长期以来,宜兴的服务业以传统商贸 服务业为主,业态比较落后。下一步,要积极整合传统业态资源,引进先进业 态和先进管理,大力兴办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及餐饮、休闲、高档娱乐业,加 快提升我市商贸服务业的档次和综合水平。大力发展区域型、规模型、特色型 专业市场,在加快推进国际环保城、陶都陶瓷城、长三角金属物流园三大专业 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快引进业态新、品位高的家居类市场,实现生活资料类市 场的新突破,把宜兴早日建成人气旺、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二是由传统行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变。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使生产 性服务业积极向研发、设计以及信息、物流、咨询、金融等行业拓展,提升服 务业附加值,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实现生产性 服务业总量扩张。发展商务经济。以东?鹦鲁俏?匾?靥澹?怀鲎蒙涛裾猩蹋?捎 谜?猩獭嫡猩獭抵髡猩滔嘟岷系陌旆 ?绻?竞凸?谥?笮推笠翟谝 诵松枇厍?懿俊蟹行摹晒褐行模?铝?鹦鲁墙璩晌?瞬帕鳌式鹆鳌 畔魅谕 换愕那?蛐陨涛窀叩亍嘤?执?锪鳌氐阕贸俏魑锪髟敖瑁? 涌旖璞安挚猓?谕庵?牡谌?轿锪髌笠等胱梦锪髯试吹恼?希?铀 俅?澄锪髌笠档奶嵘?脑欤?帕 嘤?慌?瞎婺!惺盗 谋就廖锪髌笠怠?/P 三是由传统服务领域向服务外包等新兴领域转变。我市的服务外包产业 才刚刚起步,必须尽快在扩大规模总量上取得突破。以环保、陶瓷优势产业为 重点,加大重点外包企业培育引进力度,积极发展环保设计、软件开发、工业 设计等服务外包产业,力争到 2010 年服务外包企业达 150 家。以环科园服务外 包宜兴集聚园、中央商务区、文化创业园、乐希科技园、卓易软件园和宜城经 贸大厦等载体平台建设为重点,促进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到 2010 年建 成 80 万平方米载体。 (三)以放大特色、加强融合为目标,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业 生态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旅游是一个城市的品 牌。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 的发展活力。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最 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持续 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为我市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加快旅游产业发 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振兴战略,抓住国家扩大内需、 促进消费的战略机遇,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力争到 2010 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突破 1000 万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 100 亿元,占 GDP 的比重超过 12%,成为宜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是加快提升旅游内涵,向复合型旅游转变。宜兴的生态、文化等旅游 资源在苏南地区、甚至全国县级城市中都不多见。但长期以来,丰富的旅游资 源没有形成旅游产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没有通过有效的载体表现出来,旅 游还停留在“门票经济”的粗放式发展阶段。下一步,要充分整合和挖掘旅游 资源,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验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 形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文化旅游为亮点,专项旅游为补充 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突出规划引领,有重点地规划一批生态、文化旅游 项目,进一步优化我市旅游产品结构,形成多元化的产品体系。突出产业融合, 有效整合陶、茶、竹、洞以及名人文化资源,培育开发城市休闲游、田园乡村 游、文化宗教游、名人故居游等旅游线路,拉长旅游产业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