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的文献综述 研究题目: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 究 作者所在专业和班级:09 经济学 作者:段晓霞 2009150116,刘艳丽 2009150133 覃苏珍 2009150120,祁子园 2009150148 付小华 2009150104,毛立婉 2009150108 指导教师:廖晶晶 完成时间: 2012-5-6 内容摘要:国内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村剩余 劳动力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 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 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合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成功解决 “三农”问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 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 对策建议;对经济影响;城乡收入。 前言部分: (一)定义争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五花八门,百家争鸣,这说明该课题吸引了人们 的关注,有待深入研究。可是,除非能够定量地确认边界,否则我们只能采取统一的定义。 目前,经济学界倾向于一种定义:用边际劳动力产出(MPL)等于零作为剩余劳动力的边界。 (二)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非常的不合理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矛 盾严重。 (三)影响原因 1影响我过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城镇化进 程的加快造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预期收入差距(李荐、张广文,2010) 。 2国家 统计局农调总队通过回归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第一位因素是地区间人均工 资水平的差异,第二位的因素是私营企业户数(2002)。 3人力资本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4政策及其他因素。 (四)特征 1.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具有明显的回流特征, 并且大都流向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区域上主要是中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 2.从存量 来看剩余劳动力,待转移数量庞大。 3.从城乡收入差距看,转移潜力巨大 正文部分: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背景: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过程中, 劳动力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农村及农业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隐性失业”问题日益 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 2004 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 61.57,比 2000 年下降 6.81;工业就业 10.94,比 2000 年提高 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 5.44,比 1999 年提高 1.79。2004 年,全 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 10260 万人,比上年增长约 440 万人,19982004 年年均转移农村 劳动力 380 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 4。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 400 万500 万人,增长 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 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 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趋势明显。 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影响的分析 在 2003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随后,这一现象扩大到长江三角 洲地区,2009 年,我们看到了“返乡潮” ,2010 年年初,我们又经历“技工荒” , “招工难” 的现象。面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李梦、黄敬宝认为“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 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转折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 ,他们通过调研(问卷调查)发现 我国存在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没有“进城” 而是选择从事非农业劳动或是本地打工,还有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出去;阻碍 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主要有自身知识技能不足的束缚;社会中缺乏相应的中介机构,信息不 充分,社会保障缺乏,子女上学问题难以解决等(李梦、黄敬宝,2010) 。Knight(2007)在 WIDER vorkshop 的论文中从收入的角度也提出还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已经到了劳动力稀缺 阶段。尽管农村和城市人均收入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甚至是相当迅速的,但是整体依然落 后于人均 GDP 的增长(8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国外学者对非农化、工业化 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 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出了不少经典的理论。 其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最为系统、最富有应用价值的是经济理论即“二元经济结构理 论”,刘易斯(Lew isWA)创立了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费景汉(FeW、拉尼斯(Ran is G)和乔根森 (Jorgenson D)对二元结构模型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来托达罗(TodaroMP)又补充 了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完善了二元经济配置的理论。许多发展理论认为,劳动力流 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蔡昉(2005)通过研究认为迁移或劳动力流动并 不必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甚至可能扩大这种差距。劳动力流动扩大与收入差距缩小保持 理论上同步关系的需要四个条件,即:劳动力转移必须反映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这种结 构变化;必须以接受地的拉力为主;劳动生产率以及每个劳动力拥有的产值在城乡之间的 分配从不均等趋于均等;迁移是不受制度约束的自由流动行为及其长期结果。 林毅夫等 通过估计迁移者对收入差距的反应弹性,认为迁移是一种减少收入差距的机制,但他们也 注意到户籍制度的存在和沿海地区的过快发展速度,目前的迁移规模不足以缩小收入差距 (蔡昉,2009) (三)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存在的各类问题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 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 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四) 、对策建议 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要着 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 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 其次是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体系。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至今还在起着束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如人口、土地、 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以改革和完善。大量农民 工子女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大城市的积聚效应可能会形成“穷者越穷,富 者越富”的“马太效应” 。只有实现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才能降低劳动力的流 转成本,克服自发性、盲目性,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再次是推进城镇化建设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测算,到 21 世纪中叶实现城镇化之时,我国城镇人口将在目前基 础上净增加 7-8 亿。其中不足 2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 80%以上将来自于农村人 口进城。未来 10-20 年内估计这种异地城镇化进程仍将成为一道风景线。 最后是开辟 多渠道的转移路径。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扩大国际 劳务输出,用农村人力资源换国外土地、能源等资源。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五) 、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预测 而观之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总体上 仍然供大于求。 “民工荒”实际上折射出的是社会对农民工身份和权益的歧视,以及受劳 动力市场不健全及培训机制不完善所导致,它并不能掩盖中国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社会的 劳动力供给具有无限性这一特征。可以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困难这一现象仍将继续存在。 总结部分: 一、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 从推动工业化入手,因为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主体内容,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得以顺利 进行的前提;二、“民工潮“ 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对此应充分肯定,积极引 导;三、不宜在长时期内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离土不离乡“ 式的就地转移模式,而应 将加快城乡体制改革、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城市化、实行“离土不离乡的异地转移作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同时对原有的就地转移进行改造,鼓励乡镇企业相对 集中,扩大重点小城镇规模;四、要将改革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劳动制度作为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条件;五、将推进农业产业化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 企业和推进城镇化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同时要注意这三个方面的协调推 进。 我们自身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课 题研究,重点揭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特点,指出现存的挖掘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 和特征,并论证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深度挖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途径,通过 国内远近状况比较,预测了未来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和前景。农业是中国的一项大型产业, 我们需通过各方的努力才能实现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南昌 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1 期。 2 惠宁、霍丽,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中国经 济出版社,2007 年 3 蔡昉.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 J.中国农村 经济2007 年,第 10 期 5 张樨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初探结合中国 实际对刘易斯模型的新探索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6 期 6 刘春岭. 中国 乡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测算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年 7 蔡昉.为什么劳动力流 动没有缩小收入差距 J.经济学动态 2009 年,第 8 期 8 李荐.张广文,从托达 罗模型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解决方案 J.商业经济 2010 年,第九期 9 蔡访.三农、民生与经济增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6 月,第一版 10 国家 统计局农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从线上数据看宠物品牌竞争格局和618战况-解数咨询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面试初中数学专业基础知识解析与预测题
- 2025年热切割技术入门与提高模拟题集
-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护理查房1
- 新解读《GB-T 36763-2018电磁屏蔽用硫化橡胶通 用技术要求》
- 陕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 新解读《GB-T 35865-2018粮油检验 稻谷整精米率测定 图像分析法》
- 用电和消防知识培训课件报道
- 生物安全知识培训课件制药厂
- 2025年小学数学毕业升学考试易错题型精讲模拟试卷
- 天津市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指导(2025年)
- SMART原则培训课件
- 吞咽障碍膳食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9)解读
- DZ∕T 0448-2023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精细调查规范(正式版)
- 美沙拉嗪与其他生物制剂的联合治疗
- 高中数学新教师培训
- 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病例分析
- 公园户外休闲活动
- 六年级上册计算题大全
- 我的家乡南阳
- 《轴对称图形》作业设计及实施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